陈小蓉 崔家宝采访整理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录·
武传天下*
——崆峒派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王镖访谈录
陈小蓉 崔家宝采访整理
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早于少林、峨嵋、武当,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肃人飞虹子吸收了敦煌壁画中飞天舞伎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花架门”。崆峒派武术集修身、养性、健体和技击于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所用兵器以短、小、轻、柔、奇为特色,如扇、拂尘、剑、耙、枷和鞭杆等。①访谈地点:甘肃省平凉市崆峒武术学校;访谈时间:2015年7月30日10时。
崆峒山作为人文始祖黄帝曾经问道的圣地,因而被世人称为“天下道教第一山”,中华文化便从此源远流长。《尔雅·释地》记载:“空同之人武”。因而,这里也成为中华武术的发祥地,开中华武术之先河,崆峒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共称五大武术流派。从现有的记载看,崆峒派武术早于少林、峨嵋、武当等其他门派,由于民间的各种原因给崆峒武术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为其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陈小蓉(以下简称“陈”):崆峒武术发源于崆峒山,您能否介绍一下崆峒山的历史吗?
王镖(以下简称“王”):崆峒武术发源于崆峒山,要说到它的历史渊源就要谈到崆峒山所处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任何武术流派都与其产生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甘肃平凉的崆峒山从上古时期就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崆峒山在五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崆峒山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相传远古时期,黄帝和蚩尤就曾经在崆峒山下进行过大战,最后黄帝获胜。
崆峒山属于六盘山山脉,在古代曾称作鸡头山。由于离陕西的关中平原很近,崆峒山起着保护古都长安的边关屏障作用。自古以来,崆峒山就属于中原王朝重要的边关之一。如果敌军突破崆峒山,便无险可守,即可长驱直入长安及八百里秦川。由于崆峒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到崆峒山巡视边关。尤其在宋代,崆峒山以北是西夏,崆峒山以南是北宋,崆峒山下的平凉地区便是两国交兵之地。
据史书记载,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西夏兵大肆入侵陇东,崆峒山僧人法淳率僧兵抵御西夏兵,最后击退了西夏军队,保护了人畜数万和御书院。同年十二月,受朝廷封号和赐紫:“法淳号志护大师,法涣、法漫、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
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发生在崆峒山下的战争,也就催生了崆峒派武术的发展。
陈:据说崆峒山也是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地方,您能讲一下黄帝问道的内容吗?
王:轩辕黄帝赴崆峒拜师学道,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了,这是一个有史书记载的传说故事。相传仙人广成子驾玄鹤而来并定居崆峒山,后来轩辕黄帝听说了广成子的大名,便不顾万里之遥前来拜师问道。
黄帝向广成子求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治国之道,二是养生之道。当时黄帝作为部落首领,其治下的民众的生活困苦,疾病蔓延,找不到解决方法。于是他到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问道,即怎么把国家治理好,怎么让人的身体更好。
而广成子除了向黄帝讲述了“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还向黄帝传授了“打坐吐纳” 的修身养生之道,而这些修身养生之道就同崆峒武术有关。实际上,崆峒武术的创始人就是广成子。
在史书与道教典籍中,广成子是真实存在的仙人。但也有人说他是封神演义的神话人物,在真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其实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从字面来讲,所谓“仙”就是一边是个单人旁,另一边是个“山”。实际上在远古时代,仙人就是在山中修炼的人。所谓得道之人经过修炼,便可成为大德之人,非常脱俗之人,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仙人,所以它不是神话人物,广成子就是这么一个通过养生修炼而得道的仙人。
据一些史书记载,远古时代的崆峒山林海浩瀚,山脚之下为水围绕。广成子在崆峒山上修炼要经历严寒酷暑,狼群虎豹的袭击,他不可能只是打坐冥思而整天不动,必须有一套练功击技的方法,否则就可能会被野兽吃了。广成子和他的弟子不光是进行打坐吐纳,还要防御野兽的攻击。在长期的修炼生活中,通过观察野兽之间的搏斗动作,从中受到启发,怎么样进攻,怎么样防守,再结合他的吐纳功法,武术也就慢慢产生了。
黄帝问道的时候,广成子向黄帝传授了修身养生之道,其中也包含了崆峒武术的雏形。因此,要说广成子创立了崆峒武术,也是有史书可查的。
陈:崆峒武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武术流派之一,请您介绍一下崆峒武术的历史。
王:崆峒武术的创始人是广成子。崆峒派在对门派中身份地位最高者的称呼上有别于其他门派。在其它武术门派中,身份地位最高者都称为“掌门”,而我们崆峒派则称为“掌派”或“掌派人”。为什么叫掌派?因为它的崆峒派下面有八门。所以别人叫门,我们叫派,派比门大,即最大的是派,下来才是门,再下来是拳种或械类。崆峒武术有八大门,每一门里面拳术和器械都很齐全,其武术理论体系都很完整,共有118种套路。
崆峒派有一个掌派人,下面有八个掌门人(飞龙门掌门、追魂门掌门、夺命门掌门、醉门掌门、神拳门掌门、花架门掌门、奇兵门掌门和玄空掌门)。这八个掌门是平级关系,不互相管辖。
虽然崆峒武术起始于远古的广成子,但它真正成派则是在隋末唐初的时候。崆峒山有一个叫飞虹子的人修炼成功了,他将这些修炼心得进行了整理归纳,使崆峒武术形成了七大门。后来他在游历甘肃敦煌莫高窟的时候,从莫高窟的壁画中得到了灵感,随即创立了崆峒武术的第八门“花架门”。
为什么飞虹子会从莫高窟的壁画中得到灵感?据说是他感觉到壁画飞天舞伎不光是一种舞女的舞蹈。他还从舞蹈中发现和悟出了武术的动作,其中有搏击的动作,有防守的动作,许多看似柔软的动作之中还深藏着武功与武术,尤如绵里藏针一般。因此,他从敦煌壁画里悟出并创立了崆峒派最高深的一门武功,即崆峒派的花架门武术。花架门武术看起来比较柔软和顺,通俗地讲有点像《笑傲江湖》里东方不败的武功,但用我师父的话讲,就是这门武功既可以体现出非常刚的东西,但又能表现出特别柔的东西。
所以说,从隋末唐初飞虹子这一代创立了第八门(花架门)武术以后,崆峒武功就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武术流派,不但有了完善的理论和内心功法,也有了完整的套路体系。所以飞虹子也就被公认为崆峒派武术的第一代掌派人。
为什么崆峒武术流传至今只有十二代呢?我师父燕飞霞在世的时候,我曾问过这个问题。师父告诉我,这是因为崆峒武术的传承跟别的门派有所不同。崆峒武术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共有八大门武术,每一门里面拳术和器械套路都很齐全,共有118种拳术或器械套路。一个人想把一百多种拳术或器械套路全部精通非常之难,它需要一个非常有武术天赋的人,而且这个人一生都要专门为崆峒武术去传承,去发展。換言之,要用去他一生的精力去这样做,不计较名利,不计较得失。而事实上,既要天赋过人又要穷尽一生为之奉献,这样的人非常之少,可谓凤毛鳞角。
即便是在武术盛行的古代,在崆峒武术的八门中,尽管每一个门都有自己的传人,但是要选择一个总的掌派人也非常之难。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朝代的崆峒武术没有掌派人,但崆峒武术还是依照八大门各自继续往下传承。当传到某一个朝代时,这个人出现了,而且大家对他的德行、武功,尤其是武术天赋等方面都很认可,那么就有了这一代的掌派人。反之,有些朝代没有这么一个人,只好八大门武术各自选拔优秀弟子作本门的传承人,将各门的武术分别向下传承,这就是崆峒武术至今只有12代掌派人的原因。
例如,今天给你表演崆峒武术的叫飞真子,他是第十二代掌派人,是2010年从我的师母花舞影(第十一代掌派人)传到他手上的,崆峒武术的传承关系基本上就这样。
“崇德尚武,修身养性。”这是崆峒武术的师承之道。崆峒武术源远流长,它以保护宗教和强身健体为宗旨,经代代相传发展至今,不仅历史悠久,如今依然传承有序。
陈: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师父燕飞霞(第十代掌派人)的生平?
王:我师父叫燕飞霞,这是他的艺名,他本名叫王进,祖籍在东北吉林。我的师爷是胡飞子,即崆峒第九代掌派人。
自古以来,武术界的人都以游历江湖卖艺为生,不会在一个地方久待。我师爷虽然是崆峒派的掌派人,但他一生中在崆峒山待的时间并不长。
那时还是解放前,当我师爷在吉林游历时,有一天卖艺收场后准备打包走人,发现有一个小孩站着不走,这个孩子虽然很瘦弱但很精神。这时他过去摸了一下这个孩子的根骨,发现这个孩子特别适合练武。他就问“你愿意练武吗”?孩子说他愿意,而且非常喜欢学武。这个孩子就是我师父王进,那是1947年,那一年他才7岁。
那时候,我师父家里的兄弟姐妹比较多,家里很穷。我师爷就到我师父家里去和他父母商量,告诉他们说,我是甘肃崆峒山的,是谁谁,现在想把王进带到崆峒山学艺,教他武术,让他传承崆峒武术,看你们愿意不愿意……就这样,我师祖征得王进父母同意后,将王进带回到了崆峒山,正式收录王进为弟子,取艺名叫燕飞霞。
我师父上山后,在崆峒山上呆了整整10年没有下山,每天练功,潜心习武。在这10年时间里,我师爷胡飞子把所有的东西都传给了我师父。传完之后我师爷就告诉我师父,说他的心愿已完成了,该交的本事都交给你了,掌派人的信物也传给你了,今后我就隐姓埋名,再也不出现了……
就这样,我师父17岁就继承崆峒派衣钵,成为了崆峒派第10代掌派人。
后来我听一个武术界的人士说,曾在陕西终南山还见过我师爷,我估计他老人家现在可能还在人世,但只要是他不愿意出山,那谁也找不着他罢了。
我师父第一次下山是1956年,他16岁就在第一届全国武术比赛中夺冠,17岁在缅甸举行的世界武术大赛中独得枪、剑、拳、掌和拂尘等5项冠军。同时,他也是当年我国五大武术门派中最年轻的掌门人。
我师父第二次下山是文化大革命,道观被砸,被逼下山。他后来跟我讲,他下山后的生活很不好,几乎是在各地流浪,曾先后到过新疆、江苏无锡、上海、广州等地以教授武术为生。在上海期间,上海有个精武会,就是霍元甲创的精武会,我师父在那边一直教徒弟。几年之中,教授了很多徒弟。木兰拳木兰扇,实际上是我师父的徒弟把崆峒武术的花架门的花架拳、花架扇最后改头换面叫木兰扇,它的根源是崆峒派的东西,
后来,有一次广东来了几个人看到我师父练得很好,便邀请他到了广东传授武术。他在广东大概教了三四年时间,广东这边相对经济好一点,师父的生活环境也随之有了一些改善。
大概是到广东后的第三年( 1990年),我师父遇见了我的师母花舞影(甲斐睦子),她是日本人,当时她正随一个日本文化团体到广东访问,偶然在广州的一个公园里见到我师父正在教授武术,她很惊奇一个男人练武居然练得比女人还柔,这个非常之难。同理,一个女人要把拳术练得非常刚也是很难的,因为女人受身体本身的限制。甲斐睦子被刚柔相济的崆峒派武术所吸引,后来她拜我师父为师,我师父给她取了一个艺名叫花舞影。花舞影学了三个月以后,便邀请我师父去日本。1991年,我师父东渡日本。现在算来我师父在日本的时间最长,约十五年时间。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武术在日本很热门,非常受追捧。一个中国人居然在东京开办武馆,一下子震惊了日本武术界。许多日本武士听了以后不服气,上门挑战。说文明点叫切磋,说直白点叫挑战。刚开馆时,每天都有五六拨人上门要和我师父“切磋功夫”,其中还不乏名家。
由于我师父在这些挑战中从未尝败,开始受到日本武术界的重视和追捧,我师父从此名声大噪。当时的武术在日本很热门,这时许多日本媒体来采访,这才知道中国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到日本了。
日本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日本人骨子里佩服强者。如果两个人比武,你比我强很多,我就对你很佩服,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我要把你打败了,我就从骨子里看不起你,觉得你太弱,你要听我的。
我师父在国外十五年,开馆授徒不下两万人,崆峒武术为什么这么多人学?一方面它的技击性很强、很实用,实战性很强。另一方面,花架门武术多以花扇为兵器,以柔美见长,深受许多女性习武者的喜爱。认真说来,花架门武术尤其适合女子练习,因为它是根据敦煌飞天壁画的动作创立的,尤其对一些中老年女人锻炼身体非常有益,花架门武术看起来非常柔美,练了以后对人的体形,以及很多慢性疾病的恢复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日本现在崆峒派武术馆里练武的人中,女子反而多过男子。
由于我师父在日本的名声大噪,收了很多徒弟,也开办了一些崆峒派武术馆。我师父在日本创立的七个武术馆至今还在,崆峒派武术在日本东京、北海道、大阪、神户这些城市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崆峒派武术在日本的发展是非常好的。
陈:我听说您是少林武术出身,怎么后来又拜了燕飞霞为师?最后成了崆峒武术的传承人,能介绍一下其中的经过吗?
王:我是13岁到少林寺学武,学了整整7年,还游历过武当山和峨眉山,也在成都体院学习过武术。1999年回到平凉并创立了平凉武术学校。可能是离家时年纪太小的原因,我是回到平凉以后才知道崆峒派的诞生地在我们平凉,没想到崆峒派就在我的家乡。
2003年9月在征得冯德卓师父同意后,正式拜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为师,潜心研习崆峒派武术。
我师父在日本待了15年,其间大概有5次回国,前3次回国都是为了崆峒武术发展推广有关的事情。第4次回国时他己检查出肺癌晚期了,所以他急着回国找传承人。而第5次回国则是师母捧着他的骨灰盒回到了崆峒山。
2004年,也就是我师父第4次回国之前,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活到80岁没有任何问题。所以他原本的人生计划是继日本之后,再到欧美一些西方国家去推广崆峒武术,人生的最后10年,即70岁之后再回到崆峒山收徒传艺,选择下一代掌派人,然后自己终老崆峒山。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已的这一人生计划与安排却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所改变。
当时,他感到身体有些不适,便去医院检查,随即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院的这个诊断结论这对我师父打击很大,借着参加崆峒文化论坛的机会,他回到了平凉,希望能立刻找到崆峒武术的掌派传人,将崆峒武术继续传承下去。
这时,我师父的病情已日益加重,有时走路都很艰难,走几步就蹲下非常难受。据说当时那些日本徒弟都反对他这次回国,说师父你这个身体状况,医生都说了,如果静养的话,按照日本的医疗技术,最起码还能活三年以上。但我师父不同意,他坚持要尽快回国,一定要把他所有的东西传回来,他的信物啊,崆峒派的拳术啊,资料啊,都要传回崆峒山。他说他的这些东西现在已经传出崆峒山了,如果都留在国外,他死不瞑目。
回国后,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到最后了。这时,我师父也找了很多平凉市练武术的人,希望能谈一谈关于崆峒派武术传承的事。但是人家说:燕师父,我平时很忙,我做不了这个事情。我师父为此忙了很多天,几乎将该找的人都找过了,但没人愿意接这个事情。我师父最后很无奈,也很伤心。
最后,我师父找到了我,这实在是出乎我的意外。
当时,燕飞霞师父找到我,要让我拜师,让我把崆峒派的东西传承下去。而我还不敢马上答应,一是因为我自己的武校还在初办期间,举步艰难,政府批文还在申请,资金和校舍都还没有最后落实。二是我认为崆峒派传承这件事实在是太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轻易做到的事情。武者重承诺,我答应别人容易,可做不到就麻烦了,所以师父第一次来找我没敢答应。
陈:在初次拒绝您师傅以后,是什么让整件事情峰回路转,让您决心接过崆峒武术传承人的重任?
王:过了几天,师父又打电话来让我过去。我去了之后,他和我在宾馆谈了两天两夜。他把他一辈子的经历,包括怎样被师祖带上崆峒山学武,文革时被迫下山后走了哪些地方,教了哪些徒弟,后来又是怎样去的日本,这一生中所遇到的什么人和什么事都给我讲了。
最让人心痛的是他讲累了,倒在床上睡一会,坐起来又盘腿继续讲。我最为佩服的是他虽然已经是肺癌晚期了,但他还是非常精神,头洗的很干净,颈上戴着观音像,他坐得很端正,一天就吃一根黄瓜,喝一碗稀饭。因为那个时候,别的东西他都吃不进去,但是人很精神。
后来师父说到伤心的地方就泪流满面,他觉得他现在生病了,这种情况是他从未想到过的,因为他原想的是自己活到八十岁都没问题,可现在他突然患了绝症,要是他就这么走了,崆峒武术的这些东西就传不下去了。他觉得他对不起崆峒山,对不起中国人民,他觉得作为中国传统五大武术流派的传人,自己虽然走出国门了,在全世界各地教了很多徒弟,但是最后居然没把将崆峒武术传回来,他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罪人。
他告诉我,这次他是拼命回来的,可拼了老命回来之后却找不到传人,他感到很伤心。
我当时心里很矛盾。我说:“这样,我和您一起待了两天两夜,让我回去考虑一晚上吧”。他说:“你得尽快,我再过一天就回日本了。”
那天我想了一晚上,心里还是很犹豫,说实话,不是我不想干,而是好像什么条件都不成熟。这么大的事情你交给了我,万一做不成咋办?从师父的病情来看,这也许就是他临终的托付了。如果我做不到,就真的对不起师父了,要知道他是拼了命回来的,结果你没传承下去,这怎么办?
那天我一晚上没睡觉,想放弃可心里又觉得很难受,我又想,师父都到这个程度了,他找不到别人了。别的人有的是在练武,可人家是一边练武,一边上班。也有的人是在练功,但人家是一边练功,一边做生意。师父几乎将平凉当地练武术的人都找遍了,可没有人愿意脱身出来,专门只做这个事情的。
我看到面前这么一个老人啊,他就这么一点希望了,而这个希望就是将崆峒武术传下去。我最后咬咬牙对自己说:那就接吧!我尽我的力做吧!至于接下来发展的怎样,可能不一定以我的意志为转移,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发展,一个人的力量太弱,我心想接下来吧,咱就把它当作一个老人的临终遗愿,让他放心地走,不能让他带着遗憾走,所以我就接下来了。
第二天我去了宾馆,答应了师父作崆峒武术的传承人,师父当时很高兴。由于疾病原因,他也演练不了全套的武术套路。于是他就给我讲,你这个是什么动作,是怎么变化的,他就在床上坐着给我比划。
在临行前的一天之中,他给我教了3套东西,他说我实在教不动了,我只能给你教这么一点了,然后剩下的那些套路啊,光盘啊,拳谱啊,信物全部给你,我就等于把这个事情传回来了。你是有武术功底的,你就跟着学吧。我回去再跟你们师母说说,你师母叫花舞影,我让她每年到平凉来教你,她是跟我时间最长的,我在日本十五年,我的东西,她基本上都学会了,让她来教。我把信物给你,就等于把这事托付给你了,你去做吧,我就回日本了。
师父把这些都教完了以后,我看他高兴了,精神也都好一点了,最后高兴地回日本了。
陈:现在大家都很奇怪,为什么燕飞霞会将崆峒武术的第十一代掌派人传给一位日本人,可否请您谈谈一下当时的情况与其中的原因?
王:我师父回日本的时间是2004年8月份,在师父走后,发生了一件平凉武术界的大事。这件事就是2005年甘肃平凉将第一次举办全国馆校武术比赛,由于我们平凉地处偏僻,在这之前就没举办过大型的武术比赛,而当时的马(学军)市长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远见的人,他觉得平凉作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武术的故乡,我们应该将崆峒武术发扬光大,而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推广。在他的提议和倡导下,平凉市决定在2005年8月份举办全国武术比赛,当时预计参赛人数超过600人。
当时,我将这个消息打电话告诉了师父,他知道这个情况很高兴,他说你们都好好练吧,全国的各门派来了,全国的武术高手都到崆峒山了,咱们要有东西展示出来,到时候我会带一些徒弟过来参加大会的,我会叫国内的,广东的,上海的,还有国外的徒弟都来,你跟他们好好练练。
后来,他基本上每隔两三天就给我打一个电话,几乎说的都是他的计划安排,心情十分高兴。
突然有一天,大概是晚上六点半的样子,师母给我打来电话,说师父快不行了,你跟师父说说话吧。我把电话接上,就听见师父说:“我感觉我已经不行了,我今年来不了了。我对掌派传人有这样一个安排,按照武术界的规矩来讲,推选掌门人的条件,一个是辈分,一个是武艺,再一个就是品德。按理来说,你师母从这个辈分来说,她是你师母,她辈分是最高的。她练得又是最多的,练的也是最好的。她可以当传人,但是她是个日本人,我不能真传给她。但这次我可能撑不过去了,这个事情很突然,现在怎么办?我打算让你师母代理5年时间的掌派人,选好传人后,然后再传回来。这我要跟她叮咛好,我已给国内一些弟子打电话说了这件事,大家都说好。也给你师母说了,她也说好。现在给你说了,你说好吗?
这时,我手捧着电话,答应了师父。
这是师父临终前的遗嘱,也是他的遗愿。我师父师母都同意这些作法,大体上都同意。
从2005年8月到2010年8月,在这5年时间里,师母每年都过来给武校的教练和学生教武术,她在这里面发现苗子,看谁可以接承崆峒派传人,在这几年时间里,她就从武校中发现了一个叫陈虎的学生,艺名叫飞真子。人品好,有悟性、有天性,武术也好,他练的特别快,就有意地栽培他,每年都过来专门教他。
按照师父的遗嘱,在2010年8月,5年时间到期了,我们去拜了山,专门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由飞真子继承了第十二代掌派人。民间的传承基本就是这样,由上一代掌门人通过写帖子告知掌门人位置传给了谁,然后把弟子都叫来举行一个仪式,并将掌门人的信物交付给下一代掌门人,就这样完成了两代掌门人的位置交替。
“天下功夫出少林,天下奇兵出崆峒。”崆峒武术主要特点是养生与奇兵。养生讲究修身养性,习武使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奇兵(兵器)讲究形式各样,就地取材,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在交手过程中能出奇致胜。
陈:能否介绍一下崆峒武术及兵器的主要特色,它和其它门派武术有什么区别?
王:要说崆峒武术的特色,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
崆峒武术第一大特色就是养生。武术往往给人的感觉就是防身与对抗。实际上武术真正的功能,应该体现为一种“和”的思想。武术的意义不是对打,而是救援。救援什么?通过习武来救援自己的生命。所以,武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从身体到内心的修炼方式,不是说把人打倒就是武术。
武术,它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按现在话来讲就是养生,练习崆峒武术对人身体是有很大好处的。就武术而言,可能在别的门派是以击技伤人为标志的,但是崆峒武术却是以养生为主,包括我前面讲到的养生之道这些东西,也包括崆峒武术留传下来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崆峒武术主要是用来救人的,这是崆峒武术非常显著的特色。它的指导思想不是以伤人为目的,而是以健身养生为目的。它的很多功法是为了治病救人,也有很多功法是为了健身养生的。
第二个特色就是奇兵,即奇异的兵器。一般的武术器械就是刀枪剑棍,即人们常说的十八般兵器。但是崆峒武术里面很多器械都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像您看到的烟杆,崆峒兵器名称为“大烟锅”,它既是人们抽烟用的工具又是一种武器。像您看到的钉耙,崆峒兵器名称为“九齿天耙”,它既是农民锄地的农具又是一种兵器。再如连枷,崆峒兵器名称为“大连枷”,它既是农民场地打麦的农具又是一种兵器。
陈:请举例具体介绍一下最特别的奇兵(兵器)是什么?它们仍保留至今吗?您认为奇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王:最有意思的一种崆峒奇兵是从崆峒山流传下来的鞭竿,崆峒兵器名称为“三尺鞭竿”或“三尺齐鸣”。一般用于赶马车的鞭竿很长,但是我们崆峒奇兵的鞭竿却很短,所谓“三尺鞭竿”即只有一米长。奇兵鞭竿的来源和我们崆峒山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系。我们这里是山区,古代的物资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所以当需要人背运东西的时候,鞭竿就成了挑担东西的扁担。此外,当人爬山的时候,还可以将鞭竿作为一个拐杖使用。后来人们就把鞭竿演变成为一种兵器,用以防御在路上遇到的强盗或者野狼。有了兵器就要有使用兵器的方法,这种方法慢慢演变为一种武术功法,即防守方法和攻击方法,后来它就作为一种武术传下来了。
还有一种崆峒奇兵,就是源于少数民族特色的兵器。由于平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边关重地,是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至今平凉还有30多个少数民族。相对于咱们汉族的兵器来说,少数民族使用的兵器都比较奇特,其中包括现在我们武校学生练习的狼牙棒,就是一种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兵器。相传狼牙棒最早出现在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蚩尤手里拿的兵器就是狼牙棒。
由于古代的崆峒山处于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接壤的边境地区,各类奇异兵器(奇兵)在崆峒武术器械中占的比例较大,现在有记录的奇兵超过50种以上,时至今日,这些奇兵大部份还在,但也有一部分失传。对于失传的奇兵,我们只知道有这么一种兵器,是一种很奇怪的兵器,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这也是要进行非遗保护的重要原因。
崆峒武术器械中除了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的奇兵之外,也有一些南方汉族的奇兵,比如风水峨眉刺。这类奇兵的风格同北方少数民族奇兵(比如狼牙棒)的风格正好相反,它走的是灵巧路线。双方对打的时候以点刺为主,主要是刺人体的一些要害部位。就如同剑一样,点刺一些穴位及要害部位,力量一般但很灵活的人就练这些小巧灵敏的兵器。而刀的风格正相反,适合猛杀猛砍。所以在武术器械对抗中,力量特别好的人大都是练刀。
所以,崆峒武术的奇兵大都来源于古人的劳动生活,像烟锅、连枷、鞭竿、钉耙等这些劳动工具,最后也都演变成为了兵器。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可能在古代的时候,屯垦戍边,驻守边关的军人在打仗的时候是士兵,不打仗的时候是农民,自然而然就把一些劳动工具演变成了兵器。比如大家正在地里干活,敌人来了怎么办,那么我就拿着连枷、鞭竿、钉耙这些农具,直接就可以上去跟敌人打,久而久之,也就琢磨出与这些奇兵配套的武术套路。我想崆峒武术的奇兵与套路,大概就是在漫长的岁月里这样形成的吧。
崆峒武术虽然英杰辈出,但如何将其发扬光大是千古不变的难题。崆峒武术是祖国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崆峒武术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陈:您认为在传承发展崆峒武术及功法方面创新吗?
王:这些年来,伴随着崆峒武术的普及推广,确实也产生了一些创新。但我认为,崆峒武术传统的东西,就如同传统文化一样,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承下来,而创新应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个人认为,如果创新不恰当,还不如不创新。就像咱们现在把一个文物古迹拆掉盖成现代楼房一样,你说哪个好?
对于崆峒武术的普及来说,现在崆峒武术已经进入了我平凉市所有的中小学校。换言之,崆峒武术已经进校园了,进军营了,进社区了。在普及崆峒武术的时候,我们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到习武的武警身体已长成了骨骼比较硬,考虑到社区退休老人的体力状况等等。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普及过程中稍微有一些简化创新。这些创新的目的就是使崆峒武术的普及推广可以适合于不同的人群,比如适合于小学生练,适合于部队战士练,适合于老年人练。但是我们普及崆峒武术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把它传承下来,要是修改得太多就不合适了,可能弄到最后也就不叫崆峒武术了。
陈:崆峒武术的传承与推广的效果如何?
王:崆峒武术在国内主要发展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新疆、江苏、广东。而在这些省市地区的传承与推广,主要还是得益于师父当年的开拓工作。我师父采用的是一种民间武术的传统推广方式,即带徒传承的推广模式。他只要在哪个地方待过三五年,就会带出一批徒弟,而这些徒弟又会再带出一批徒弟,这样崆峒武术就在这个地方传播开来了。
2007年的时候,我们注册成立了中国崆峒武术研究协会,以一个组织团体的方式来推广崆峒武术。为此,我们先后跟各地师兄弟进行联系,并在江苏、广东、北京等省市建立了分会,而我师父散布在各地的这些徒弟,就是这些分会的负责人。在国内现在练习崆峒武术的人,如果按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包括我们平凉市中小学生统计在内,国内练习崆峒武术的人数大概在23万以上,这是最低数字。
崆峒武术在国外的推广还未形成规模化。近年来除了日本发展的比较好之外,在韩国、加拿大也有一批徒弟在教授崆峒武术。不过他们那边没有成立武馆,基本的推广方式就是哪个学校需要人去教授学生崆峒武术,他们就派人去传授,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也不是特别大。
但随着中国武术走出国门,现在崆峒武术在国外的交流与推广也开始多起来了,我们去年受邀派人到韩国和日本、香港教授崆峒武术。现在国外推广方式主要还是两种方式,一是武术交流比赛,二是以政府组织的公办学校教授武术课。
从1999年至今的16年里,我们崆峒武术代表队参加国内外的交流比赛有统计的达600多场次,其中高层次的比赛有世界传统武术比赛、香港国际武术比赛等,所取得的名次都比较好,有获得团体第二、第三,也有拿金牌的。现在我们崆峒武术得到的奖牌有500多枚,奖杯大概有几十座。
此外,关于崆峒武术的系统专业培养,主要还是依赖于我们崆峒武术学校。目前崆峒武校的规模还不大,在校生约三百人的规模,大概每年毕业生有60人左右。短期培训学员约200至300人。这些毕业生几乎遍布各行各业,就业形势很好。
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否介绍一下崆峒武术在传承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
王:我个人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老百姓还没有深刻理解到非遗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年轻人。
我觉得学校非常需要普及非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为学校普及知识是最快的。如果武术不从学校开始普及,那么孩子走出学校以后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武术,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民族传统文化。就像现在有些孩子头发染得黄黄的,哪里像个中国人。不爱唱中国歌,只爱唱外国歌。汉语都没学好,还拼命学英语。过圣诞节他知道,端午节啥意思就不知道了。所以我觉得,从普及武术非遗的角度来讲,凡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快速地在学校、部队和社区里普及。现在国家也对普及武术非遗重视起来了,但是我觉得力度还不够大。
在采访过程中,王镖校长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头沉思的状态引起笔者的注意。当谈到崆峒武术的溯源和特色时,他表现得心潮澎湃、声音洪亮,笔者能从中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崆峒人的自豪感。当谈及自己的师承经历和如何成为代表性传承人时,他的表现截然相反。尤其在谈到他师傅身患绝症,迫切需要一位有责任心的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时,他眼泛泪光,强忍着泪水往下讲。泪水的背后隐含着他对师傅的思念和对传承重担的顾虑,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耽误了传承。起初,笔者对派的感受不深,但经过王校长详细讲解后,笔者发现崆峒派的传承与其它武术门派大不相同,崆峒派武术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派下分八门,共计118种套路,如果不是武术天才是难以全部继承的,因此只能等武术“奇才”的出现,担任掌派人。在掌派传承期间,崆峒派弟子按各自的根性和喜好择门修练,分散继承着全部内容,直到一位弟子掌握了本派八大门全部武学,便成为新的掌派人,依次传承,有的时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找不到一位有掌派资格的人。因此,崆峒武术虽然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只传了十二代。如此庞大的系统架构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远超笔者的预想,可想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肩上的传承重担是有多重!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责任编辑]陈志勇
陈小蓉,深圳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所长,深圳大学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广东 深圳,518060);崔家宝,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510631)
* 本文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ZD140)的阶段性成果。
G122
A
1674-0890(2017)01-116-09
王镖简介:甘肃灵台县人,崆峒武术第十一代传人之一,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崆峒文武学校创办人、校长,崆峒武术研究会会长,国内弘扬崆峒武术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