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修机制

2017-01-28 18:49赵子龙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卓越研修师范生

赵子龙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试论构建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修机制

赵子龙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转型的要求、中学教育的现实都对当今的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和培训体制提出新的挑战。一年一度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存在着大量隐性的浪费。探讨把功能单一的实习基地转变为推动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的研修机制,分析其必要性、论证其可行性、探索其有效性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实习基地;一体化;研修机制

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修机制及其平台建设,在医药、电子、机械和其他行业,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这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提升个人的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可否认,我国的教育和师范教育在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方面,滞后于目前这一社会发展的潮流。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职后培训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孵化器。高水平教师的培养,既有赖于教师职前的师范教育,也离不开教师职后的反复培训。从我国师资培训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系统、高效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修机制,有现实的要求。

“所谓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研修机制就是针对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现状、相关机构各自为政、教育内容重复交叉、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等问题,根据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生涯理论、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立足于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运行模式。”[1]

研究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修机制,其目的是追求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我们把两个基地统一起来,能起到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横向辐射、纵向拉动作用,把功能单一的实习基地建成复合功能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修平台,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现今的师范生实习基地利用效率不高,实习效果也不理想;同样,目前教师的培训体制也存在着公式化的培训形式、同质化的培训内容、功利化的培训目的、一般化的培训效果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建立一体化研修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举措,它的建立有如下特殊的意义。

(一)共享信息资源——把高校灵便和中小学鲜活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

共享信息资源,明确高校与中小学各自具有的优势,把职前职后有机联系起来,这是构建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的必要条件。

1.高校拥有灵便的资源优势。高校灵便的资源优势主要指的是高校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料资源和获取信息资源的优势。

高校教师拥有丰沛的人脉资源:其一,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本身毕业于名牌大学,学缘优势明显;其二,高校教师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对于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了解更加及时;其三,高校教师能联系众多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学生,能给及时和灵便地获取大量教育信息,尤其是教师教育培训的信息。高质量的教育或培训工作,需要这些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高校教师去做。

高校有充足资料资源:如图书、电子期刊、校园网络等,这是高校本身教研和科研实力的象征;既是对在校学生进行良好师范教育的必要条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

高校有获取信息资源的优势:高校有接收和发布信息的优势、具有较为健全的网络建设、经常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将相关专家“请进来”、不断派人“走出去”。高校还具有生源优势,在校大学生每年寒暑假的两度往返,也使高校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

2.中小学鲜活的资源优势。中小学教育是各种教育理论的实践场所,教学的主体是广大的中学教师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这种资源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际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吸纳资源、衍生资源、重组资源和优化资源的活动。

共享信息资源,明确高校与中小学各自具有的优势,在高校与中小学之间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把这两种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受训学员来说,可以接受更优质的培训课程,有利于其实践教学;对师范学生来说,可以汲取充分的营养,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对教学改革来说,可以实现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整合课程资源——给职前职后的学员最需要的订单式培训内容

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没有课程建设的培训仅限于已有的经验,使培训流于形式,只能是救火式的补救措施;而没有教学体系的培训仅满足于上级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使培训成为“政绩工程”。有了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一体化的研修机制才有了载体。构建一体化研修机制必须做到:

1.明确职前职后课程目标的不同。职前培养课程目标主要是解决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的能力,课程结构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和从事职业的基本素质。职后培训的对象是正式教师,解决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应该既能为师范生所认可和接受,也是在职教师所急需。

2.坚持发展教师职业能力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必须坚持能力导向,以培养现代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能力以及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为重点”[2],推动构建教师职前职中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扎实教育理论与技能、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

3.实现课程综合化。要充分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就要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学员个人课程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为职前职后的学员提供最需要的订单式服务[3]。课程体系应是鲜活的、动态的和综合的系统,使任何一个受训的学员都能针对自己的需要得到及时而高效的培训。

本科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更多考虑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全技能”等因素,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师范生最终达成的则往往是基础不厚、口径不宽、素质不高、技能不全。而职后课程的设置考虑的是受训学员的师德修养、教育技能、文明养成等要素。无论职前职后,有好多课程能同时设置;所不同的是,职后实践课程内容更加全面,形式更为多样,操作更为灵便。比如要搞名校考察、名师做课、课堂教学问题的切片分析、影子导师制推行等。考虑到高校本科转型发展的潮流,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可以把培训学员的课程安排在本科学生的教学中;只不过内容相对少一些,要求的层次低一些。

(三)优化人力资源——让最适合的人在最适当的场合讲最适宜的内容

最大的节约是时间的节约,最大的浪费是资源的浪费。针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对象,有最优化的设计。由谁管控预设的教学情景,应该有最佳选择:

1.师范学校学生的优势。他们一直在学校生活,对每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直接的认识。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习了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接受了教学技能的培训,有着进行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和现实要求。

2.培训专家的优势。培训学校的教师长期以来承担着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他们有着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深厚的理论知识、更广阔的视野。他们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理论素养深厚、科研能力较强,便于宏观掌控,能够设计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具有宏观视野的教学方案。

3.受训学员的优势。他们是从基层教育中选拔的优秀教师,就具体的学情而言,更有发言权。而且常年工作在第一线,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身心特点了解透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正确分析师范院校的学生、培训学校的教师、受训学员的优势,优化人力资源,让最适合的人在最适当的情境讲最适宜的内容,使中小学生享受最优质的教育。同时使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培训和受训的学员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相辅相成,从而建立起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修机制。

二、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的可行性论证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躬行“终身教育”的实践;让教师“终身教育”的实践,演变为全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为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所证明。教师职前培养是指高师院校对自愿在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进行的就职准备性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是指高校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发展提高性教育[3]。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有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有了较为成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

师范院校必须具备为其培养对象提供终身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对其在校师范生的培养,不仅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有专业教学能力的训练,这主要是通过高校建立的较为完善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实现的,目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1.目前河南高等师范学校有了成熟的教育实习制度。教育实习,指的是师范院校的较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之后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和教学技能锻炼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师范教育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是实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教育实习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项常规的教学活动,其制度日渐成熟与完善。

2.教育见习活动。教育见习指的是师范生在去中小学校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在本校由专业教师指导进行相关的教学准备工作,包括设计教案、技能演练、教师指导、课堂观摩等,为真正到中小学校的教育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等师范院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河南各高等师范院校都制定了《带队教师实习管理办法》《教育实习带队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实习手册》《教育实习规程》及各类学院赴实习点的指导意见等,这些规定使实习工作的开展更为扎实,也使实习目标能更好地实现。高师院校越来越重视职前培训,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站到讲台上试讲,但这种教育见习和实习模式受传统的影响较大,存在着“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的倾向,这需要不断完善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

(二)部分高校承担了“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的任务

“国培计划”全称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必要措施。

“省培计划”就是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以省为单位组织开展面向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有助于发挥指导示范、促进改革、带动发展的作用,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4]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承担了“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的任务,这就使得高等师范院校灵便的教育和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也为研究、探索和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教育部、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启动了“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

卓越教师培训计划是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的内容之一,卓越教师培训计划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修机制。

1.教育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为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的“旨在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5]。

2.地方政府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地方政府坚持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积极出台措施落实这一方案,配合当地高校做好卓越教师选拔、培训和就业工作,这有利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3.高师院校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努力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方法,扎实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从师范生中选出一批成绩优秀、热爱教育事业并计划在未来致力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参与卓越教师的培训。

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推行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大多由高等师范院校承办,并邀请高校的有关专家讲学和从事基础教育的特级和高级教师担任受训学员的影子导师;而高等师范院校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也做了类似的工作,并且大量邀请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为受训的师范生讲课。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建立一体化的研修机制进行了体制性的“彩排”工作。

三、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构建的有效性探索

职后培训是以职前培养为前提,在职前培养的基础上掌握教师从事基础教育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职前培养是以职后培训为延伸,教师的专业发展由职后培训来体现。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构建的有效性探索,是要明确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在现实中如何构建。

(一)实训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国培计划、卓越培训在互动中一并展开

目前,在师范院校中,教育见习、实习以及国培计划和卓越培训一并推出,展现出了构建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的美好前景。

1.一体化研修机制融合了各种实训活动。一体化的研修机制融合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等活动,从而使高校能够探索怎样把这四个方面融汇贯通,使受教育者获得系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一体化研修机制让相关人员参与其中。一体化的研修机制使职前的师范生、校内外的指导教师、受训的学员、实习基地的师生、相关的专家都参与这项活动,从而使这些人在该体制中得以充分交流,共享优质资源:让师范专业的学生能“讲对内容、站住讲台、用上所学、竞上岗位”;让一线教师“能进城市、可下乡村、留住身心、教好学生”;让受训的国培和省培学员“教好内容、盘活资源、用好设备、创新思维”。

3.一体化研修机制使各种实训活动最优化。一体化的研修机制使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国培计划、卓越培训都达到最优化。这些原本相对独立、互不相关的工作在这个研发平台上,各尽所能、按需所取、分享成果、共同发展。

对师范生的职前培训工作、卓越教师培训计划、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一并开展,使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是对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构建的有效性进行实践的检测。

(二)探究的上承精华、下启思维,横向辐射、纵向拉动在研修中一同进行

教学活动是探究活动,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也是一个基本理念;它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教学研讨中,是培训教师、受训学员、实习学生和实习基地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们一同进行的探究活动。

1.探究要上承精华。在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经典、优质、鲜活、新颖的资源,作为指向对象,望闻问切、切片分析。弄清楚哪些是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发扬光大的,哪些与我们当前的实际吻合度不够而需要加工改造。

2.探究要下启思维。思维的落后最为致命,思维先进则可以改变落后的现实。因此,在探究中让思维的火花在培训教师、受训学员、实习学生中碰撞,进而在教学中使中小学生的思维发生大裂变,这个过程就是开拓思维。

3.探究要横向辐射。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一体化的研修过程不仅仅是某时某地此景此情的一部电视剧,还应是一部孵化器:起到示范、传播、引领、催生的作用,让当地其他中小学的教师都能感受、领悟、吸纳、加工这里所产生的成果。

4.探究要纵向拉动。一次探究所形成的优质资源不能是现在完成时,而是能够让以后的实习、培训等活动继续观摩、领悟、加工、创新,让培训教师、受训学员、实习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结合发展变化了的情况,添加时尚元素、创造新的成果。

总而言之,探究是一个研修机制里所有的人都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凝神聚力、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比学赶帮、争奇斗艳的过程,是一个团队学研、终身实践的过程。

(三)教师的理论学习、技能培养、总结反思、专业发展在培训中一体推进

探索构建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的理论学习、技能培养、经验总结、专业发展在一体中向前推进。

1.教师的理论学习。思想支配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理论是非常广泛的知识体系,是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教师掌握这些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教师这一职业,更好地从事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

2.教师的技能培养。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必须能把自己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去影响学生。教师的技能掌握对于教师成长有重要意义,好教师一定是教学技能水平高的教师。

3.教师的总结反思。现代教育强调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无论是培训专家、一线教师,还是高校的师范生,都要在研修活动中不断地反思,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4.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

职前职后一体化研修机制的建立使教师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总结反思和专业发展在培训中一体推进,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体化的研修机制应该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教学理念形成的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学设备使用的一体化、师范生职前学习和受训学员职后培训活动的一体化、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师离岗培训的一体化、教师学历层次提高和教学技能提升的一体化、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校校融合的一体化[6]。也只有这样的一体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要求,整个研修机制能不断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思路和新的创造。

最后,要说明的是,一体化的研修平台,只有在真正建立起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各司其职,在一个特定的平台上合理、规范、科学地运行。

[1]习海旭,黄纯国.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广场,2009(8):168-170.

[2]张静华.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117-119.

[3]张国宏.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5):8-10.

[4]蔡首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教育政策的反思[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04.

[5]王瑛,李福华.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基于若干所高等院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28-30.

[6]李君英.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114-115.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Henan province

ZHAO Zilong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Zhoukou 466001,China)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quirements,the reality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put forward a new challenge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mechanism,analyze its necessity,demonstrated its feasibility,to explore its effectiveness is a very real problem.

training base;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training mechanism

G45

:A

:1671-9476(2017)01-0135-05

10.13450/j.cnkij.zknu.2017.01.31

2016-09-07;

:2016-11-25

2015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河南师范生实习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一体化建设”(2015-JSJYLX-050)。

赵子龙(1960-),男,河南沈丘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卓越研修师范生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