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反腐报道的困境与出路

2017-01-28 15:47文/梁
传媒 2017年24期
关键词:腐败官员受众

文/梁 欣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显著,官员干部因贪腐行径而落马的消息层出不穷,公众舆论对反腐议题的关注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形势下,新闻媒体如何站稳政治立场,既发挥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舆论监督功能,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政策;既保证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媒体平台搭建,又推进新闻传播理念、内容、手段等的融合创新,成为当今媒体在反腐新闻报道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新媒体传播反腐信息的主要特点

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为驱动的网络传播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过剩,媒体唯有进行高效而精准的互动式、个性化传播才能赢得注意力市场,这虽为群众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造成了传统媒体为了追求话题热度和用户点击率而牺牲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侵蚀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专业和深度。

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系统,借助虚拟技术构造了一个网络交互空间,并提供了信息集散、主体多元、责任分散的舆论场,有能力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群体均能利用网络的超链接、超文本等数字技术联结全球文化。这意味着借助网络技术,媒体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新闻进行可视化呈现和重复创作,但这也无形中削弱了新闻报道在阐释反腐事件中的深度。

网络社会的发声主体多元复杂,社交媒体带有惊恐、愤怒或惧怕等情感色彩的消息相较于中立客观的报道而言,更能得到广泛传播。虽然网络传播以其高效快捷、交互性强、高度自由等特点消解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传播,但是新闻媒体作为特定的传播角色,仍然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其既是权力监督的社会公器,又发挥着舆论引导的社会安全阀功能,特别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能够通过缜密、严谨的新闻采编流程净化网络谣言,建构具有较高层次的社会真实。然而,长期以来求新求异的问题导向意识常常令媒体陷入“负面报道为主”的怪坑,忽视反腐事件中正面典型的塑造,报道中存在刻意污名化公职人员形象之嫌,这种不当的媒介议程设置容易塑造公众对腐败官员的刻板印象,且反腐内容中负面色彩的堆砌容易将公众情绪引向极端化,使公众对国家公权力的合法性产生质疑。

二、新形势下媒体反腐报道的困境

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应用,从根本上扭转了媒体传播的条件和环境,以往单向的、静态的信息传递变成了交互的、动态的关系型传播;以往稳定的、连续的、深刻的文字阅读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可变的、碎片的、浅层的读图时代。在反腐报道中,媒体为了和用户建立稳固长效的联系,一味迎合受众的兴趣和喜好,屡屡陷入宣传不当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追求反腐新闻的奇观化,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常常面临着秉持职业道德和兼顾市场效益的两难抉择,特别是对一些都市类新闻媒体,为了争夺注意力资源,采用一些具有感官刺激的内容来吸引读者,就放弃了对新闻真实客观原则的坚守。尤其在反腐报道中,很多媒体偏爱涉事官员的桃色新闻、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以情色内容如“包二奶”“情妇”“通奸”等为噱头,详尽描述腐败官员的个人不良作风,从道德层面引发公愤,而忽视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

“为了新闻而新闻。”媒体为了呈现涉腐官员从“落马—辉煌政绩—心理蜕变—获刑忏悔”的心路历程,或凭空想象、肆意捏造腐败官员的人生轨迹和腐败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取得一种故事化的新闻效果;或对腐败事件本身发表主观性、臆想性的评论,以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此类内容往往缺乏真实性和逻辑性。长此以往,不仅会增加社会的戾气和矛盾,而且严重影响了媒体传播力和公信力的建设。

媒体对某些官员的报道呈现反转的奇观。具体表现为在官员落马前,媒体不遗余力地歌功颂德,一旦被查处,则立马采用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来彻底划清和贪腐官员的界线,表明正义的立场。

2.注重反腐新闻的绚丽化,忽视新闻的深度挖掘。

虽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媒体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但眼下的许多反腐报道过于注重利用新媒体制作绚丽的图示,如简单的数据新闻、微信H5场景、舆情监测报告等,对于案件的深度挖掘较少。一些数据新闻通过汇编大量数据图表,重点呈现党和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因腐败问题而落马的官员人数、比例等,从而分析未来的反腐趋势,但对官员腐败深层原因的追究却较少呈现。而且通过反腐数据呈现的往往是腐败事件的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无法对事件本身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

而H5场景新闻主要呈现的是官员腐败的基本事实,包括官员的身份、年龄、经历、贪污受贿金额等,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可以带给读者不错的阅读体验,但是内容却流于空泛和肤浅,难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传递的新闻价值有限。

随着大数据算法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多的媒体建立了自己的舆情监测平台,通过对反腐舆论的监测,分析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喜恶偏向,并以各种绚烂的声量趋势图将舆情呈现出来。这种量化的方式将反腐信息传播中用户的点击量、转发量、点赞数、关键词等通通转化成数字指标的做法,本身就存在不科学之处,尤其情感指标极易被证伪。

3.侧重反腐报道的负面化,忽略正面典型的传播。反腐倡廉的新闻传播有两种重要的形式,一是宣传正面典型,二是舆论监督。廉政正面典型宣传又包括廉洁自律、勇于查处腐败和举报腐败等正面典型宣传。但是绝大多数媒体在对待反腐这种严肃的新闻报道时,往往无法把握正面性和批评性相协调的原则,只关注涉腐的官员,而忽略反腐的斗士;只刻画官员的腐败,而疏于宣传干部的廉洁,更无法做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这其实考验的也是媒体截取、组织和把关内容的过程,媒体在反腐传播的新闻取材上倾向于负面题材,描画面目狰狞的腐败形象;内容处理上刻意将硬性的反腐事件软化,使得受众“只见色不见贪”“只见财不见腐”。

由于媒介所塑造的其实是一种加工后的“象征性现实”,也可以理解为“二手现实”“符号性真实”,在这种媒介的“拟态环境”中,受众对媒介现实的长期接触会引发涵化效应,形成刻板成见。也就是说,如果媒体在反腐报道中截取的总是具有负面效应的内容,并以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呈现出来,势必会造成官员的污名化形象,影响受众的道德评价,形成受众对官场的刻板印象,甚至危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视角转换:反腐报道的出路选择

新媒体环境下给反腐报道带来新的挑战,面对绚丽化、负面化、奇观化的报道形式,媒体应该转换视角,以提升内涵为目标,积极承担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切实以事实为依据,深入挖掘腐败细节,还原腐败真相,提升反腐报道的全面性;要做到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同时要紧跟新媒体发展和变化的步伐,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创作受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传播内容。

1.利用深度报道深挖细节,提升反腐报道的全面性。首先在反腐新闻报道中,常常由于新闻的突发性造成媒体在报道中一味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错失了对于腐败者细节的深刻描述。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载体更加依附于互联网平台,而互联网给受众创造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参与机会,任何的信息“噪点”都有可能被网民无限放大,并且成为新的网络舆论力量,对反腐信息传播造成影响。所以,要更加注重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和全面性。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到,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要引导好民众舆论,首先就要让新闻信息能够最大化的传播,腐败问题令老百姓深恶痛绝,新闻报道应该及时、客观、全面地将反腐报道快速、准确地传导到受众面前,及时缓解民众的信息需求。

其次,在反腐报道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和全面的辩证关系。既要注重挖掘腐败案例的细枝末节,也要站在“全面观”的视角审视报道内容与社会环境的有机结合。对于案件的报道,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深入细节中“较真”,将腐败者的腐败行径进行详细的还原,真正起到警示教化的作用;还要注重全面性的掌控,这里的全面不仅指报道内容的详尽,更要求新闻工作者对反腐报道与社会环境紧密贴合。在报道内容上,要从不同角度切入,将腐败分子的腐败路径进行还原,将其腐败的不同角度、结合社会大环境进行全面报道,让反腐报道切实体现我党严厉惩治腐败的决心,对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等,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2.第一时间发出真实声音,强化主流媒体话语权。时效性和真实性是媒介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反腐严肃题材的报道中,如果媒体的反腐进程总是被网络反腐的力量所推动,总是滞后于或依赖于中纪委的调查结果,沉迷于单一的宏观语境、宣传话语、官方叙事等话语模式,甚至流于低俗化和娱乐化倾向,那么媒体报道的话语权将不断被削弱,甚至被边缘化,丧失传播力。

因此,在反腐新闻的报道中,主流媒体应秉持“时度效”的工作原则,第一时间发出真实声音,逐步强化媒体的话语权。“时”就是要通过和政府、民众建立广泛联系,洞察政策走向、民意趋向,从而准确掌握报道的时机。“度”要求媒体不仅在传播渠道上扩大反腐信息的传播范围,在反腐报道中创新新闻呈现的方法和手段,而且要在内容编织上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把握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协调,掌控好腐败官员负面形象的呈现力度,以免造成“拟态环境”中信息生态的失衡。“效”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强调的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即在反腐报道中,媒体应该内化专业主义精神,并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来确保反腐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3.紧跟媒体发展步伐,积极创新报道形式。新媒体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以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核查事实等为主要形式的“参与式新闻”越来越成为网络媒介下的常态化逻辑,其构成了主流媒体的反馈机制,即“用以衡量某一新闻是否或应该接受主流媒体的更多关注”的晴雨表。这意味着新形势下的网络传播空间蕴藏着巨大社会动员能力,因而主流媒体的反腐报道要积极向新媒介技术靠拢,借助新媒体来拓展报道的宽度。比如,利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的联动优势来策划一系列反腐专题,使得报道更为深入,传播速度更为快捷,公众互动的热情也更为高涨,形成“官方—媒体—大众”的反腐合力。

大数据算法的迅猛发展也为反腐传播的形式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适当运用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短视频、漫画等生动活泼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让受众对反腐进程有更为直观真切的了解,还能去除反腐题材带给人的沉重感和压抑感,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使得反腐传播更加深入人心。

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为代表的新闻聚合平台的兴起,对反腐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意味着“互联网+”新闻生产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优质内容的支持,而技术逻辑下媒体报道的观念要变,就要以用户的需求为第一位进行高效而精准的内容分发,同时规避算法逻辑中的不利效应,提供个性化的反腐内容推荐。

四、结语

如果说新媒体环境中的反腐传播包含网络反腐和新闻反腐两个不同的范畴,那么作为“生产权威”的传统阵地,新闻媒体更应该承担起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而事实是,在这个新媒体赋权的时代,传统媒体正在一点点弱化其“喉舌功能”,对低级趣味的迎合、对绚丽图示的追求、对负面消息的散播,都表明这个注意力不断消解的时代正在慢慢腐蚀媒体的新闻追求和职业信仰。哈贝马斯在2007年警告过,“当核心领域的重组和削减成本损害了习惯的新闻标准时,就触及到政治公共领域的核心。因为没有通过广泛调研获得信息流动,没有基于非廉价的专业说理的刺激,公共传播就失去了它的话语活力”。这意味着,数字时代的媒体仍然需要明确立场、坚定信念、秉持操守,尤其在严肃题材面前,更要显得举重若轻,多反思和追责官员腐败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流于表面和低俗。

[1]陈凯.从美国大选看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的乖张[J].传媒,2017(01).

[2]常书香.反腐新闻低俗化倾向及其规避策略[J].新闻天地月刊,2007 (04).

[3]易舒冉.马克思新闻思想视角下我国反腐报道的困境[J].青年记者,2015 (20).

[4]张伟博.反腐报道娱乐化反思[J].青年记者,2015(04).

[5]王勇.廉政文化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6][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杨雪. 十八大以来《南方周末》贪腐官员的报道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腐败官员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丘琼山巧对官员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搞”艺术的官员们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官员晒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