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珊珊
(运城学院音乐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浅析民歌两首《龙船调》和《包楞调》
范珊珊
(运城学院音乐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每个地方的民歌都有它动人的色彩,它们都在各自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在民族声乐的舞台上绽放着各自的美丽,以下就是对两首经典的民歌演唱和风格分析。
湖北民歌《龙船调》具有丰富细腻的民族特色,歌词在叙事的同时并营造着柔美抒情的意境,并配合使用湖北的特色方言渲染故事气氛,将歌中的土家妹子与艄公两个艺术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龙船调》作为土家族的民族特色音乐,大量使用了衬词,通过对单衬,双衬,实衬和虚衬“嘛”“啊”“啰”“咿呦喂”等词的运用不仅使歌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让整首曲子轻快活泼了许多充满了诙谐幽默。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每一句歌词后面都有一句衬词,生动刻画了人们划船时的景象,仿佛浮想在我们眼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龙船调》旋律起伏悠扬,节奏轻快。歌曲的前奏以十六分音符的主,配合着轻亮的音高,将人们带入土家小伙在赛歌获胜后,划船过河定亲的场景,感同身受到小伙难以言表的愉悦心情。作为典型的恩施特色民族音乐,曲子的首部音色明亮自然,悠扬明快,体现着独特的山歌特色。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那羊鹊叫哇,捎着莺鸽,啊捎着莺鸽,(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答)我来推你嘛,(答)还不是我来推你吗。为此曲的副歌部分,节奏则更为明快清朗,运用说唱男女对白,对答对唱,丰富多样的形式,作出了强烈的对比,感受到唱歌与对歌人的愉悦的情绪,将土家小伙爽朗正直、高大俊硕和土家妹娃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形象生动细致的浮现在我们眼前身临其境,让我们通过歌曲的演绎感觉到他们的欢快愉悦的心情。在运用本地的方言特色时,每当出现“年”、“娃”这些字节时,都会加热当地的说话习惯,加入了儿化音来进行处理,“年儿”、“娃儿”使得歌曲加强了生活化的特征和乡土风味。这首乐曲是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为听到的是当地人划"彩龙船"所唱的,所以就以《龙船调》为名自歌曲形成以来,从单一的独唱形式逐步发展到各种艺术形式:对唱、合唱、领唱合唱、歌舞、舞蹈等广泛地活跃在国家各级文艺团体的舞台上经久不衰,誉响世界,曾被评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龙船调》的旋律美妙而动听,其旋法与"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巴人"歌有关,是其的继承与发展。在歌曲的演唱中有“倚音”、“波音”“滑音”等装饰音的运用,体现了土家族民歌独树一帜的特殊风格。女声多运用真假结合的演唱方法,使得音色更加的清脆悦耳,充满了民族音乐的花腔色彩,男声则采用真声的方式,嗓音高亢嘹亮。在高音演唱部分,通过连贯的气息和极具有穿透力嗓音这一土家族演唱的特有风格,使曲子更为轻快活泼,富有活力。这是湖北西部传统歌曲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山东民歌《包楞调》这是一首流行于成武的民歌,它作为古老的地方传统音乐,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体现了山东人民朴质、敦朴的性情。目前流传范围最广《包楞调》,主要描绘了祖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兴旺,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粮食五谷丰登,文化百花齐放的美好景象。在歌曲的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这一典型的音乐特征,整曲的结构比较灵活多变,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加入了重复变奏的手段,使乐曲中得到更新颖的发展动力。此曲多次运用了菏泽民歌中的传统衬词“白楞楞楞”、“包楞楞楞”作为唱词,因此被称为《包楞调》。也是歌曲中最突出的特点,因为衬词的出现使歌曲的节奏更为紧密均匀,旋律更加的具有流畅性和跳跃性,丰富了歌曲的旋律,使歌曲情绪活泼又开朗。前一句共有20个“楞”字,后一句则用了42个“楞”字。虽然衬词只有一个“楞”字,但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每一个字的不同表现,要有收有放、必要的时候可以跟着情绪甩着唱,这样才能使歌曲更加的活灵活现,巧妙的运用装饰音与滑音,使情绪表现过程中的缓急分明、强弱对比分明、跌宕起伏。其中“白”字唱起来可以运用轻巧的下滑音,加强了歌曲的韵味,把浓厚的乡土风味与民族民间花腔特色展现得井井有条、结合的细致入微,使人感到焕然一新。
《包楞调》是山东民歌的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如今已经成为民族声乐学习者在举办音乐会时的必唱曲目,是中国民间特色花腔歌曲。要想演绎好这首歌曲需要歌唱者练好嘴上的功夫,气息的运用灵活都显得尤为重要,舌头在松弛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其灵活度,因为居于举止间的衔接非常的紧促,换气时要注意自然而迅速,不能让观众发现,否则会将演唱效果会不如预期。演唱中的装饰音顿音需要有强大的对腹部肌肉、核心肌群的控制力和气息的调控力。在情感表达发面要注重柔美、细腻,合理的运用装饰音使情感流露的更加流畅。
山东民歌《包楞调》是中国民间一首有花腔特色的民族歌曲,对民族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的把握的一种挑战,可以提高演唱者的艺术修养通过本文对该曲的论述,激起人们对我国民歌的热爱之情,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源远流长。■
(指导教师:冯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