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合法性与地方文化重构
——以秃尾巴老李传说为讨论中心

2017-01-28 13:35雪,柴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老李尾巴黑龙江

王 雪,柴 玲

(1.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北京 100081)

移民合法性与地方文化重构
——以秃尾巴老李传说为讨论中心

王 雪1,柴 玲2

(1.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北京 100081)

目前关于秃尾巴老李传说以移民与自然环境、移民与历史研究为主,传说中黑龙白龙之战多被理解为移民与当地居民争夺资源的隐喻,其深层内涵未受关注。以秃尾巴老李传说为讨论对象,应结合黑龙江名称来源、清代移民政策,围绕移民群体合法性展开讨论。秃尾巴老李传说中黑龙白龙之战是在消极移民政策影响下,移民群体借助象征权威体系、根据现实层面土地开发状况为其行为寻求合法依据的文化创造,同时黑龙江地方文化也得以重构。

传说;移民;文化重构

一、引言

秃尾巴老李传说是广泛流传在山东、东北、内蒙古等地的移民传说。目前秃尾巴老李传说中有关移民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移民与自然环境、移民与历史研究等方面。

其一,围绕自然环境与移民历史探讨是导致此类传说产生的原因。如巫瑞书认为秃尾巴老李传说反映东北移民在“空荡荡的环境里,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期望获得保护自己的力量,而且是超自然的力量才能拯救他们”[1]。移民迁移过程需要物质方面的准备,也需要来自文化方面的建构和创造。希冀来自超自然力量的保护是此类传说产生的原因之一。

其二,从移民与当地居民关系方面来研究。此传说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者站在山东移民一侧,认为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紧张关系,集中体现在夺江之战的意义上。如,孙克诚认为“与白龙夺江的斗争,既反映了与当地恶势力、地头蛇的斗争,也反映了山东流民与当地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尖锐矛盾;老李在与白龙的斗争中,取得了山东人的帮助,表现的是移民群体相互间的那种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与强大的群体凝聚力,成为黑龙江主,则说明:一番苦难与斗争之后,移民的立足与扎根”[2]。此种研究倾向于将传说中所涉及到的情节内容看作曲折隐晦的历史事实,强调群体之间的矛盾斗争。

其三,从叙述结构角度,分析秃尾巴老李传说的文本。如祝秀丽、黄泽香将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东北移民的奋斗历史相结合,从地理、经济、社会关系三个层次分析移民的身份、认同与历史。在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关系问题上,认为“和作恶多端以致民不聊生的白龙对黑龙江的争夺,这既是求得稳定的居住环境,也是对空间资源重新分配的要求”[3]。双方对黑龙江的争夺,被视为是对居住环境和空间资源分配的争夺。

上述研究侧重点有差异,不过大都将秃尾巴老李视为外来移民代表或精神寄托。初来乍到的移民在面对陌生环境时需要来自未知世界神灵的护佑。如果从谋生角度,将黑龙与白龙的斗争视为外来移民与当地人的“紧张关系”的体现,反映移民立足与扎根过程,那么外来移民如何为其移民立足与扎根行为赋予合法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从有关秃尾巴老李文本当中所记载的内容来看,此则传说还被加入风物传说内容。如在有些文献里被记载为“黑龙江的来源”。可见,有关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中黑龙战胜白龙不应简单地视为反映移民进入移居地与本地人的矛盾,面对历史曾经有过的黑龙江地名的内涵,移民群体通过创造、传播、共享移民传说的内容,伴随对自身群体权益伸张与体认之外,也实现了对移入地方的“文化重构”。因此本文拟结合清朝以来有关黑龙江史地资料,对以移民传说重构地方文化内涵方面问题予以讨论。

本文认为应该将秃尾巴老李传说的产生和流传视为记录移民生存发展的艰苦历程,同时也应该将其放在移民、移入地、本地居民关系框架内考察。此外,还应该将黑龙与白龙矛盾置于移民背景之下,探讨该移民传说的创造、流传和变迁。本文尝试将此则传说视为一个经过历代不断积累的“集体产物”,探讨移民伸张自身权利的意图,分析秃尾巴老李传说的文本内涵与历史意义,关注移民的合法性与地方风物传说重构的关系,探讨外来移民群体借助秃尾巴老李传说,强化其作为资源开发者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对于黑龙江地区土地合法使用权的伸张。

在研究方法方面,赵世瑜在研究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时认为在有关移民传说的方法当中,以传说来反观历史的方法是常见的范式,还有一种是不去追究传说所反映的历史的关系,而是关注移民的心态史研究,即此类传说是在何种情境下被创造、传播、流传开来的[4]。本文拟使用此类方法,探究秃尾巴老李移民传说被创造、传播背后的移民心态。

二、秃尾巴老李传说相关文本

秃尾巴老李传说主要讲述来自山东的半人半神的秃尾巴老李战胜黑龙江本地的白龙,最终定居黑龙江。目前能看到关于秃尾巴老李传说包括出世、断尾、开荒、战白龙、回乡祭祖等内容。本文所涉及的秃尾巴老李传说以包括移居黑龙江内容为收录依据,目前所见文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文本一:黑龙江是秃尾巴老李住到那儿之后才叫黑龙江。原先,黑龙江里住的不是黑龙,是一条白龙。这条白龙是条恶龙,总是发水伤人。秃尾巴老李是山东人,后来住到了黑龙江。不过,秃尾巴老李可不是轻轻易易就住到黑龙江里的。在秃尾巴老李来之前的黑龙江两岸都是大块的生荒,因为老发水,也没个什么人烟。那儿住着开荒的老头儿。秃尾巴老李向开荒者寻求帮助,打赢了白龙。从此以后秃尾巴老李在黑龙江住下来了,黑龙江的水才黑了,黑龙江才叫黑龙江[5]。此则文本把秃尾巴老李作为外来移民群体代表,通过与白龙的争斗,最后定居黑龙江,同时,还解释了黑龙江这一名称的来源。

文本二:山东文登海边一户姓李的人家生了一个男孩,一天,他的父亲看见一个像蛇又长着脚的怪物在家中卧睡,就拿起斧子砍去,把怪物尾巴砍掉半截。怪物被砍掉半截尾巴后就在天空盘旋,地面大雨倾盆,灾难惊动了黄海龙王,一查才知是龙种龙脉,龙王严厉教导黑龙不能以自己喜怒哀乐,不管百姓死活,要多为百姓做好事,保一方平安。因问管委派的官员得知“北方额尔古纳江无人管理”,于是委派黑龙到额尔古纳江,额尔古纳江也由此得名黑龙江。兴凯湖的白鱼精嫉妒秃尾巴老李治理黑龙江井井有条,于是趁其回山东老家上坟时,化成小白龙趁机进入黑龙江发水,使得两岸民不聊生,秃尾巴老李得知后回到黑龙江并在当地百姓帮助下战胜白鱼精,龙王嘉奖小黑龙战胜白鱼精,把乌苏里江下游也划归秃尾巴老李管辖。①*①参阅《秃尾巴老李与乌苏里江》,载《饶河县民间故事集》,网址:http://www.hlraohe.gov.cn/fgly/gs/01.htm此则文本中,秃尾巴老李(小黑龙)的出生地为山东,是龙种龙脉,被龙王委派到北方额尔古纳,黑龙江的名称也因为小黑龙而得名。夺江之战的原因变成当地的白鱼精骚扰黑龙江两岸居民,黑龙战胜白龙,获得乌苏里江下游管辖权。

文本三:玉帝派黑蛇来掌管黑龙江,想不到黑蛇错投人胎耽误了时间。就在他投胎期间,来自东海龙王的小太子小白龙占据了黑龙江,小白龙经常发脾气,发大水,淹没庄稼,百姓家破人亡。黑蛇与小白龙战到一起。当地百姓痛恨小白龙,帮助大黑蛇。小白龙大败而逃。黑蛇掌管黑龙江之后,为感谢当地百姓的帮助,尽心尽职地管理江水,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们都感激不尽。②*②参阅山东东明市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钜野民间故事卷》,1989年,第183-185页。该文本中,本由玉帝指派黑蛇即秃尾巴老李管理的黑龙江被小白龙霸占,黑龙经战斗后重新夺回管理权。

以上三则文本中涉及到秃尾巴老李是外来(山东)移民代表,他来到黑龙江一地原因有求生存、龙王委派、玉帝委派等。白龙给当地带来灾难,是不称职的管理者代表。黑龙战胜白龙,带给当地平安与丰收,黑龙江也由此得名。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黑蛇或黑龙)是外来移民,但是围绕其来到黑龙江地区以及定居下来的理由却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何会出现此种变化,还需要结合黑龙江地区历史以及清代黑龙江地区移民政策予以分析阐释。

三、清代黑龙江地区移民政策与移民合法化

秃尾巴老李传说当中多次提及因为秃尾巴老李的缘故,黑龙江才得名黑龙江,此一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就需要对文献典籍中记载的黑龙江历史作一简要梳理。

据成书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黑龙江外记》记载:“黑龙江水黑,古名黑水,土人亦称黑河。《松漠纪闻》诸书,谓黑水掬之微黑是已。”之后该书又梳理了文献中所见的黑龙江记载:“《山海经》记载,‘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郭景纯注:‘浴即黑水。’黑水,今黑龙江。《北史》谓之完水,《唐书》谓之室建河,至《辽史》始有黑龙江之称。《道宗本纪》:‘太康三年夏四月,泛舟黑龙江。’前此未之见。然观《地理志》,太祖陵有黑龙门,祖州有黑龙殿,陵殿并在上京,并名黑龙,又似辽初即名黑龙江,陵殿因以为号者”[6]。据以上黑龙江历史方面著述,黑龙江,古代称之为黑水,至少辽代就已有“黑龙江”的称谓,其名称内涵也是因其江水颜色微黑,而且辽代统治者对黑龙江敬畏有加,影响到了其对殿宇的命名。既然如此,又为何出现秃尾巴老李与黑龙江关联传说,此则传说除反映山东移民进入黑龙江地区历史之外,又反映了何种移民心态与移民诉求,需要结合清代黑龙江地区移民政策加以讨论。

(一)清代黑龙江地区移民政策

整个清代对于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地区政策历经变化,初期招垦,中期封禁,后期开禁,绝大部分时期以封禁为主。此种前后矛盾的政策对东北地区移民行为及其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招民开垦阶段(1644-1667)。清朝初期,对东北地区采取招民开垦的国策。如顺治八年(1651年)颁布的《辽东招民开垦例》,清政府希望通过招募开垦来恢复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秩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清朝国力强盛,出现封禁阶段(1668-1860)。康熙二年(1662年)“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禁止山东等地人出关。清政府对于东北以及黑龙江地区的封禁政策是在统治已经稳固的形势下实行的。封禁国策主要动机和目的是禁止汉族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出山海关。从政治上看,他们认为东北是满族发祥地,应该保存满族骑射习俗,以维持其统治地位,也可以维护清朝军力所在。从经济上看,禁绝移民进入东北地区,也可以保障东北地区丰富的特产为满族、皇家独占[7]。从民族的角度,意在维护八旗兵丁的生计等。后期的开禁阶段(1861-1911),清政府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式,同时也为了减轻内地人口压力、缓和阶级矛盾等,开始准许山东民人出关[8]97。

清朝统治者面对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地区移民政策根据形势需要,有开有禁,开禁结合,以禁为主。此种反复封禁、开禁政策给东北地区移民活动带来深远影响。移民“为了生存,进行了长期的反封禁的斗争,他们不顾清朝的禁令,从古北口、喜峰口进入东北,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来者’。盛京吉林的柳条边墙,也阻挡不住流民涌入东北的洪流”[8]98。 面对封禁、弛禁的国策,移民群体既需要突破现实的关山阻隔,还要为自身行为寻找合法依据,而且后者对于移民活动的影响尤为深远。因为此种合法性获得不但关系移民在现实层面生存问题,还涉及移民对自身身份认知。

(二)移民行为的合法化

秃尾巴老李此类移民传说的出现,一方面是移民历史的曲折反映,是移民通过口头传说对历史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是移民群体借助此则传说的创造、传播、讲述、流传、分享,在象征权力体系与现实层面达成对移民行为和身份的确认。

1.象征权力体系的合法性

秃尾巴老李传说是面对带有阻力的移民政策与旺盛移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产物。为了抵抗清朝政策层面对移民行为否定和不合法设定,移民群体就需要为自身行为寻找合法依据,秃尾巴老李传说当中涉及到的内容正是移民群体缓解“紧张关系”的文化创造。如此前涉及到三则文本中包含秃尾巴老李来到黑龙江原因。文本一中出于朴素的谋生需求,至文本二、文本三已演化成获龙王、玉帝任命而管理黑龙江地区。不难看出,作为外来移民代表的秃尾巴老李其移民动机升格,其身份逐渐提高,从求生存的流民升级为官僚体系内一员。“杨庆堃和亚瑟·沃尔夫认为天界官僚体系是国家政权控制乡村的一个重要工具。无疑,敬奉龙王在有清一代国家祭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祭祀龙王起始于民间还是封建国家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龙王属于一个由国家承认的权威体系。同土地爷一样,它有自己相应的辖区。这样一来,祭祀仪式便可以起到了维护乡村社会中杨庆堃所称的‘合乎天意的政治秩序’——这正是文化网络的一种功能”[9]。传说中的黑龙或黑蛇由玉帝、龙王委派到黑龙江地区管理当地,而玉帝、龙王属于被国家承认的权威体系,秃尾巴老李管理黑龙江流域也因此具有合法来源和基础。秃尾巴老李被山东等地移民视为其代表和保护神,因此外来移民移入黑龙江地区也就具有象征层面的合法性。

2.现实层面的合法性

面对国家政策层面阻挠移民行为,虽然移民群体有意识地从象征体系中为其寻求合法身份来源,借助于象征体系正统性,彰显移民群体在黑龙江地区居住、开发的合法性。但是,接下来还需要解决实际层面的地权开发问题,即外来移民群体为自身生存行为寻求现实层面合法依据。山东移民初到东北地区为旗人所雇用,之后逐渐向旗人租赁土地,然后借旗田之名额外开荒,来自山东的移民开垦对象包括官荒、蒙荒等,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方法和技术,提高了东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10]。从移民群体来看,其移民行为合法依据之根本在于土地开发,最为核心内容为是否提高当地生产力,是否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利用水利资源为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在传说文本当中可以看到白龙和黑龙管理黑龙江时的差异。而这也是来自本地移民与山东移民在开发黑龙江地区,特别是农业方面的霄壤之别。

因此可以理解此则传说中为何会选择“占江”这一环节加以大肆渲染,主要在于土地开发权问题。结合史料,可以得知移民东北地区的山东移民从事的职业,初期以从事采参、淘金等为主,中期开始经营土地。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流民进入东北地区,他们既没有土地,也无开垦权,于是“始而为佣,继而为佃”,借助旗田之名,额外开荒。一部分人成为地位较高的自耕农。以白龙为代表的本地人即当地群体未能合理利用当地的水利和土地资源,秃尾巴老李为象征的外来移民群体试图纠正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就具有了充分的合法性。

由此看来,移民群体在象征权力层面和现实层面来为其移民行为赋予合法性,清代对黑龙江地区长期以来的封禁政策,此种调动象征文化资源的做法也就有了深层次的意义:由于国家政策层面一直未提供移民行为的稳定、合法理由,包括山东移民在内的移民群体就需要为自身“创造”合法依据,他们通过调动文化网络当中的文化资源,借助国家承认的象征权威体系来为自身寻求行动合法性;另一方面通过现实层面的土地开发、提高当地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力资源、百姓安居乐业来为其寻求合法根据。秃尾巴老李传说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流传。移民群体创造性地在传说中借助“合乎天意的统治秩序”以及现实层面的土地开发正义而为其移民行为寻找到有力依据。

四、移民传说与地方文化重构

以上分别从传说文本、清代移民政策与移民为其移民行为赋予合法性等方面论述秃尾巴老李传说产生和流传基础,下面将着重分析移民群体如何通过“黑龙江”之名称的内涵的改变而参与了地方文化重构。

按照文献典籍记载,黑龙江名称来源是以水的颜色命名,即水色微黑。据移民群体的传说内容,黑龙江是因为秃尾巴老李传说中的黑龙战胜白龙,得名黑龙江。为何会出现迥然不同的解释,与紧张的民族关系、人地关系有关。如同样是移民故事,在《辽宁民间故事》记载了大连市西岗区东北角靠海一带的地方叫金家套。一个山东烟台金老汉领着两个儿子打鱼为生,来到这块土地上,重建家园,取名“金家逃”,开荒创业,安稳富足之后,将金家逃这个不好听的名字改成“这块宝地是大圈套小圈,取名金家套”[11]。这一故事反映移民从扎根立足、满足温饱水平到寻求美好生活寓意的过程。在生活安稳基础上,移民对所生活地域赋予意义。当然,也要看到此则传说是从移民角度对地方文化的重构。

围绕地方风物传说重构问题,民俗学在传说方面研究成果颇为值得借鉴。顾颉刚在研究孟姜女故事看到了书本故事与民众流传的故事差异,“他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现代特征首先表现在,它不为孟姜女设定一个先在的‘真相’,而是努力在口头上和文本层面寻求这个故事的变化之真”[12]。秃尾巴老李传说之于移民群体也具有同等意义。结合历史事实,移民群体心态、身份以及当地历史发展进程来加以综合考察,在山东以及在其他移民群体讲述此则传说时,将此则传说作为文化资源,具有证明某种权利来源意义,即对地权的解释所由产生来源,而这个也是作为移民群体在移入地社会所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移民群体重新构造地方风物传说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其国家政策层面的不支持与移民群体强烈的移民需求二者之间的张力。移民群体借助于地方风物传说的改造、传播,注入的是移民的强烈现实需求,即“合法”移居当地,进而开发当地的需求。移民通过此则传说的创造要为自身群体赋予新的社会文化内涵,地方风物成为他们重构的对象,地方风物传说成为他们改造地方文化的结果。黑龙江因为黑龙、黑蛇、移民群体的到来而获得了新的地方文化内涵,实现了对当地文化覆盖或重新解释。在此意义上,黑龙江不但成了移民的故乡,也从清朝满族的“龙兴之地”成为清朝版图上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结论及讨论

本文从秃尾巴老李传说文本分析入手,围绕黑龙江地区历史、清代东北地区移民政策,讨论了移民群体为移民行为寻求合法性问题。秃尾巴老李传说中黑龙白龙之战是在消极移民政策影响下,移民群体借助象征权威体系,根据现实层面土地开发状况为其行为寻求合法依据的文化创造,同时黑龙江地方文化得以重构,此种重构是新的地域文化的生长点,也是移民群体在移居地“在地化”过程的起点。

柳田国男在论及传说和历史关系时,认为口头传说长期停留在人们口头,因此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从口头传说成长变化中“可以窥见时间的进展给予人类社会巨大变革的某些痕迹。我们不应将传说混为正史,同时也必须从史料价值方面,对传说给以高度的评价”[13]。本文所涉及的秃尾巴老李移民传说是在移民群体当中不断发展变化,受封禁移民政策影响,移民群体通过对传说的创造而赋予自身行为以合法性诉求,来解决国家政策与移民行为之间的矛盾。在解决此中矛盾的同时,黑龙江地方文化也被重构,以移民的体验和诉求为主的新的地域文化内涵开始萌生。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本文所讨论的地方文化重构的不足之处,即单方面地来自移民群体的“讲述”无法反映地方文化变迁的全过程。所谓移民的合法化过程总是伴随着对当地文化的改造和新的认知。因此能够寻找到当地人的讲述版本,或许可以了解此类地方重构传说的另一面,对于移民涌入之后的地方文化也就有不同解释[14]。

[1] 巫瑞书.民间文学名作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78-82.

[2] 孙克诚.秃尾巴老李传说形成考略[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0(2):59.

[3] 祝秀丽,黄泽香.“秃尾巴老李传说”的结构与意义[J].民俗研究,2010(3).

[4]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J].历史研究,2006(1).

[5] 贾芝,孙剑冰.中国民间故事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256-260.

[6] 西清,萧穆,等.黑龙江外记[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7-9.

[7] 辛培林.黑龙江开发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680.

[8] 路遇.清代山东闯关流民研究[J].东岳论丛,1987(4).

[9]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28.

[10]牛淑萍.清代山东移民东北论述[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1):60.

[11]尹德涛.辽宁民间故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2:105-107.

[12]户晓辉.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的科学方法[J].文化研究,2003(4).

[13]柳田国男.传说论[M].连湘,译.张紫晨,校.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26.

[14]陈岗龙.蒙古族识宝传说研究[J].民俗研究,2001(2).

LegitimacyofImmigrantsandReconstructionofLocalCulture:ACaseStudyoftheLegendofSnipTailOldLee

WANG Xue1, CHAI Ling2

(1.SchoolofEthnologyandSociology,NorthwestMinzu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30,China; 2.DepartmentofSociologySchoolofEthnologyandSociology,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Previous studies about Legend of Snip Tail Old Lee focus o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of immigrants. The legend is about the battle between black dragon and white dragon conceived as a metaphor of fighting between immigrants and locals for resources; however its potential connotation is always neglected. Considering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Black Dragon River (Heilongjiang) and the immigrant policy in Qing Dynast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Legend of Snip Tail Old Lee and analyzes the legitimacy of immigran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battle between black dragon and white dragon which means a kind of cultural innovation made by the immigrants by virtue of symbolic power system and the situation of land development within a negative immigrant policy context in Qing dynasty. Meanwhile, the local culture of Heilongjiang could be reconstructed.

legend; immigrant; culture reconstruction

2017-09-10

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ZYZ2011029)阶段性研究成果;西北民族大学引进人才教学科研启动项目(项目批准号:xbmuyjrc201111)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 雪(1979-),女,辽宁辽阳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柴 玲(1981-),女,山西运城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G958

A

1674-621X(2017)04-0108-05

刘兴禄]

猜你喜欢
老李尾巴黑龙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百变“老李”
给老李过生日
“狡猾”的老李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
老李的咏叹调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