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语境下我国公民音乐教育转型探微

2017-01-28 12:43李林芸
北方音乐 2017年23期
关键词:公民文明人类

李林芸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专业音乐教育只是针对极少数人的单科式音乐教育,而公民音乐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人口比重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大众性音乐教育,所以也叫大众音乐教育。它的特点是覆盖人群面广,涉及年龄跨度大。大众音乐教育,顾名思义,是对社会公民的一种普及性音乐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热爱音乐和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参与并享受音乐的快乐感,最终达到提升公民生活幸福感的目的。近百年来,中国的音乐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皆主要采用西方的专业教育体系。中国的公民音乐教育如果能通过客观看待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优劣,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扬长避短,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走出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就有希望实现在音乐教育上的跨越式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群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根据自然﹑社会﹑自身和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情况,对自身与社会﹑自身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缓解和改善,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而取得的成果和收获。

相较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拥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工业文明指的是工业社会文明,也就是托夫勒(未来学家)所提出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其蕴含着六大基本原则,即经济集权化﹑劳动方式最优化﹑分工精细化﹑节奏同步化﹑组织集中化﹑生存规模化。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为工业化,其主导为机械化生产,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明状态。工业文明背景下的民众更加向往物质财富,而这种情已经让人类文明陷入困境。生态文明更加重视自然﹑人类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这也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将人类和自然视作平等的主体,整体的世界观是共同和谐发展。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人类的一切活动和发展都是以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为基础的,以此来进行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在符合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储备的前提下,进行绿色化﹑理性化和适度化的消费,在优化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时,充分利用当前的技术发展,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学会向自然学习,使教学方法更具有自然性。

二、基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背景的音乐教育对比分析

(一)现有的工业文明下的音乐教育

1.技能化

我国现代音乐的专业教育使用的是西方的教学体系,并未形成我国独有的教育系统,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刻意地学习技术技巧,重在强化单项技能。当然,在专业分工以后,它也是一种社会服务的需要,于是就有了许多专项的特别训练,比如美声唱法的嗓音训练﹑钢琴的手指技巧训练等,这些专门的单项训练,如果脱离了音乐的艺术整体,或者脱离了中国的文化整体,那就是“技术异化”。所谓技术异化就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我们所有的目标都只是为了强化技术,而不是音乐文化本身。

2.机械化

所谓机械化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机器,给学生设定一种学习的标准模式,有清晰的量化标准,让所有人都在这个框架和标准下学习。我们现在的公民音乐教育中,所涉及的一些考试,就是在把学生往这条路上引导。比如盛行多年的音乐考级,大家都必须演奏或者演唱规定范围内的曲目,音高﹑音准﹑节奏以及技术技巧是打分的主要参照标准。参加考级的成人或者儿童,只要能完整地表演完规定曲目就能考级成功。即使他们的音乐是不走心的,连自己也不能被感染的,也一样能被认可。

3.竞技化

在现代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下,西方的科学进步强烈刺激了封闭已久的中华民族的脆弱神经,我们在唾弃科举考试的同时,也放弃了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民族礼仪谦让的传统美德。我们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在专业音乐表演领域,早就有各类比赛层出不穷,如今在社会大众中,各种选秀节目更是将竞争带入到了大众公民音乐教育中,从小孩到成人甚至到老人,横跨各类年龄段的音乐比赛令人眼花缭乱。人们以选秀或者比赛胜出为傲,这种示范效应将产生更多以此为动力音乐学习者。

(二)生态文明下的音乐教育

1.人文性

音乐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即人类群体,这也是音乐教育在进展过程中的核心所在,而审视音乐教育我国开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没有对“人”有透彻﹑明确的认知和认识。在音乐教育过去的发展进程中,相关学者和参与者并未全面透彻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仅把学生当做是教学中的认知个体,而并未把学生看做是完整的生命体,教育过程也只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而不是将整个生命历程完全展现给学生,使音乐教育缺失了构成组分中的重要部分,最终导致异化发展。

生态文明在后现代的发展中,将人类视作生命整体,拥有着丰富的七情六欲和血肉,生态文明理念中将“人”的存在看为是在特有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情境性生命体,与时空存在这特定联系,其中饱含着多种因素,即理性和非理性,人类在因素的支撑和支持下始终处于活力而丰满的状态中。音乐教育只有在将人视为整体的前提下开展,才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中技术﹑工具理性的束缚,形成真正为人的教育体系,使教育能够真正的回归本真。

2.生命性

基于生态视角对音乐进行审视,音乐是一种有机开放系统,处于正在生长的状态,其蕴含着生命体的多种特征,如节奏性﹑生长性﹑动态性和有机性。音乐与人类生命形式较为相似,其逻辑结构也相同,这使得音乐更具活力,而不是死气沉沉,音乐的生机品性使其具备了特有的个性和魅力。

音乐和人类生命之间存在关联性,这也使得音乐能够将人类生命活动较大程度地表现出来,而音乐的生命性和内涵便是它能够将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活动状态真正的展现出来,以及人类情感所具有的各种样式﹑状态﹑力量和方式。根据格式塔原则,从本质上分析,人类情感和艺术形式,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的力结构,存在同形关系。如果人类情感的力与艺术形式的力相同时,人们就能够从艺术文化中探寻到其中蕴含的人类情感。

3.多元化

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时,无论是站在世界角度查看欧洲还是从欧洲角度探查世界,所看到的音乐视界都是单向﹑平面﹑一元的。而当社会进入到生态文明后,音乐视界开始向着多元﹑立体和多向的方向发展。近百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以工业文明阶段的音乐视界为根本,使音乐教育对于规范性﹑标准性和科学性的充分重视和认可,并以此为根本目标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在面对人类文化和文明时,全新的生态文明显露了其与众不同的态度,即对自身的社会制度和机构进行全面审视和整体考虑,对意识进行丰富,使其更具生态性和综合性,提倡多样性的生物圈,进而对当前的愈发严重的文化单一和生物单一现象进行改善。

现阶段,音乐在生态文明的多元化特征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平等价值,属于人类音乐。当今时代提倡文化多元化存在,我们对于音乐及其教育的认知也应当摒弃原有的历史束缚,冲破单线进化的束缚,重新审视东方传统音乐教育(包括本土)的内涵和价值,充分挖掘多种音乐资源,使其在互动和平等的前提下能够得到更为深刻和先进的意义。

四、公民音乐教育如何进行转型改革

(一)人文素养在音乐能力中的有机融合

在对音乐教育目标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围绕其自身运转进行的,并对音乐教育其余功能的作用形成框架和约束。做人性假设,即人是完整的生命体,当今的音乐教育仅局限于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文化教育本质中的工具性,因此在制定全新的教育目标时,应当将理论﹑技能﹑应用和人文有机融合,在增强音乐能力的同时也能够给予公民更丰厚的人文氛围,提升公民的音乐素养,展现其本质的文化性。

文明时代的更新使得音乐教育在新时代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对其教育目标进行更新和反思,使音乐教育在新时代中能够更具适应性。新文明时代中,生态思维打破了原有的束缚,整体观的提出使世界摆脱了原有的片面性﹑对立性和分裂性。生态思维的模式重新探寻了“人”,并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弘扬其主体意识,这也是公民音乐教育的新启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公民音乐教育将开启全新的篇章,将人文素养在音乐能力中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二)在音乐教育中贯穿“对话”

“对话”的本质就是语言现象的一种,但本文中所提到的“对话”是一种意识和精神,其代表着一种哲学观。音乐教育中的对话精神展现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音乐本身属于一种生命体,音乐的生成可以看做是异质要素的碰撞过程。音乐教育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本质也隐含了对话的意义,即音乐教育是由生活世界﹑音乐﹑创作者和师生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呈现出有机性和开放性,各要素在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过程中生成新质。所以,为了使音乐教育能够全面走向生态,在其中贯穿“对话”是必然趋势。

音乐是文化存在物种的一种,创作者的智慧和精神所凝聚形成的便是音乐的本身。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与音乐文本完成“交流”和“对话”便是实现了音乐本质中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音乐文本将师生和创作者的关系在作品汇总固定,其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属于对话交往的形式之一,而音乐文本意义的根本由来便是创作者和师生共同发挥作用的生成的物质。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创作者和师生之间利用音乐文本作为唯一媒介完成对话和交流,交流后师生再次对音乐文本进行二次审美创作,继而阐释出音乐文本的根本意义。

(三)本土化的音乐教育

文化的灵魂便是音乐,音乐同时也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所在。母语音乐是社会文化在某地的传统本土核心,本土母语音乐不仅象征着生产技术﹑自然环境﹑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的合力,也是生态环境和深度文化创造的基础和整体。本土母语音乐教育是社会﹑个人以及文化之间联系的重要渠道。如果母语音乐消失,音乐教育也会失去其萦绕和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雷默先生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曾经提出过音乐教育家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到音乐是表达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譬如学生虽然都进行普通话和外国语言的学习,但其首要的是学会说自己特有的家乡语言,每一种文化都蕴含着其特有的灵魂音乐,我国公民也应当了解和我国音乐文化的灵魂,并进行分享。所以,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环境下,公民音乐课程应当具有本土化,这也是其重要的根基之一。

现阶段,全世界都在对音乐教育进行创新和改革,各民族国家都在积极探寻本土的音乐教育资源,这也成为了各国生产和发展的根本国策之一。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人士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即每一种音乐文化都具备其特有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在大工业时代中,音乐观念为以某种技术作为世界第一,这种观念在生态文明时代已经被彻底摒弃,各国都在音乐文化中融入自己的传统母语,并以此种新形式的音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平等交流。比如欧洲﹑阿拉伯和印度等国家地区在设置其音乐课程时,都是基于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的。

五、结语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上千年来的音乐得以传承,同样也得益于优秀的音乐文化被一代代人民大众所传承。我们当今的公民音乐教育,是否也可以先追根溯源,再结合当前的新思想,在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生态文明语境的背景下谋求教育的转型,以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民众,以继续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为此,需要更多有志之士与我们一起前行,共同推动我国公民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常晶晶.全球化语境下城市音乐文化之生态文明构建[J].社会科学论坛,2016.

[3]曹敏.从工具性到文化性——中小学音乐教学范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4]程建平.论音乐教育的二重指向[J].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0.

[5]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管建华.管建华自选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公民文明人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