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兆卿
(商洛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商洛花鼓作为陕南地方戏曲的一种戏曲表现形式,歌词将希望﹑价值﹑观念﹑愿望,内心意识和精神状态通过戏曲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种行为艺术的语言,这样一旦形成一种稳定的风格,就会世世相传,并保存延续,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商洛花鼓一般依附于说唱,在开板之前演唱,它有调节渲染场子气氛的作用,这种纯器乐的演唱形式造就了器乐本身的发展,再加上汲取大量民间音乐素材以及演唱者的创编和推陈出新,在艺术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渐渐脱离了对“大调曲子”的依附,与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经过数代艺术家的努力,其不断达到艺术新高度。商洛花鼓作为陕南本地音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引起较大的重视,尤其是商洛花鼓戏现阶段的生存现状,更是无人问津,其生存模式和发展现状等令人堪忧。
首先,老辈的花鼓戏艺术家在逐渐减少,新一代的花鼓戏表演者无法真正继承民歌艺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对于陕南本土音乐来说非常不利,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商洛是陕西南部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号称“民歌之乡”。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洛的多数年轻人都逐渐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小孩,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迁,使得商洛花鼓难以再继续传承与发展下去。
其次,外来文化的涌入,使得很多商洛的年轻人更加喜欢潮流音乐,对于本土戏曲音乐及民歌不再感兴趣。人们的视野拓宽了,认识的音乐艺术更多了,戏曲音乐及民歌的吸引力也就没那么大了。信息时代不断的发展,媒体﹑网络﹑电视中充斥着各种外来文化,很多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等都受到了影响,跟随着时代潮流,认为只有流行音乐才是最好的,看戏曲﹑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
最后,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对商洛花鼓的传承与保护的资金等不到位,财力﹑物力等不充足,造成陕南地方戏曲传唱不再像以前那么火热。需要改变商洛花鼓戏现阶段的生存现状,做到从创新中求发展,本人有几点建议:
传统的板式和唱腔已经难以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需求。改变原有戏曲音乐中一板一眼的伴奏模式,在原有节奏时值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变化,从而做到形散意不散。将规整的节奏型加以变化,适当地运用附点﹑切分音等形式把规整的节奏进行变化处理,甚至运用流行音乐的编配手法进行重新编配,对原有传唱的旋律进行再创作,都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以往商洛花鼓戏的伴奏音乐中,采用的是伴奏音乐跟随唱腔音乐伴奏的旋律手法,伴奏音乐单一,和声效果简单,音响效果不丰富;原有花鼓戏的传承大多采用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法,音律的记谱与伴奏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选用现代和声手法将商洛花鼓戏的伴奏音乐进行研究再创作,不仅增强了其演出的可听性,使得伴奏音乐更加规范,有了科学的伴奏模式与乐谱记法更是对商洛花鼓戏在今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简易的乐队伴奏及伴奏音响已经难以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需求,以往商洛花鼓戏的伴奏乐器为板胡(或二胡)﹑梆子﹑唢呐,在演出过程中,效果不好,形式单一。近些年虽做了一些改革,在原有乐器上加了大提琴,加强了低音,增强了音响效果,但是成效不显著。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我国本土的民族管弦乐器对商洛花鼓戏的伴奏音乐进行丰富与充实。在民族管弦乐乐器中我们可以选用加入竹笛﹑柳琴﹑琵琶等乐器丰富其高音﹑旋律声部,使旋律声部更为突出;选用中阮﹑中胡等中声部乐器丰富其中音声部,使其更具有层次感;选用大革胡﹑大阮﹑大提琴等丰富其低音声部;选用笙丰富其和声。这样的伴奏不仅能增强其视听效果,更能改变当前商洛花鼓戏伴奏音乐形式单一的尴尬局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音乐的发展日趋成熟,数字音乐不仅能模仿各类乐器﹑随时进行修改,更是可以加入很多的音效增强其视听效果。商洛花鼓戏的伴奏音乐应根据演出地点的需求,演出效果的需要对伴奏音乐进行变革。有些演出场地不能带有伴奏人员,由于中国民族乐器的个性问题导致音不准,演出效果差等原因,就要求现今的商洛花鼓戏要学习歌曲的演出模式,对伴奏音乐在前期进行编曲与处理,以便应对各种演出需求。
商洛花鼓想得到发展与创新,需要从多元化发展与改革中入手,将音乐中的民族风完美呈现出来。研究和发展商洛花鼓的伴奏音乐有利于推动在市场经济中商洛花鼓戏的再发展,对于提高陕南地域的音乐﹑文化品位,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的繁荣等有着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和人文主义思想价值,同时对于繁荣市场经济,活跃文化市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精神,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