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可斌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元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评《忽必烈潜邸儒士与元代文学发展》
廖可斌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公元1251年,忽必烈奉宪宗蒙哥之命,以太弟之尊总领漠南军民庶事,开府金莲川(这里后来成为元朝的上都)。他招纳了大批幕府文人,比较知名的就有六十余人,多是金末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在术数、儒学、文学词赋等领域的精英。此后他们或较长时期留在幕府,或在幕府中过渡后被派往各地任职。在忽必烈1260年即位后,其中不少人成为他的心腹股肱之臣。如果说当时军政大权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些文人还只是参与者的话,那么当时文化政策之制定,则主要有赖这些人的谋划。他们融合南北学术,在潜心经史之余,还涉猎农圃、医药、卜筮、星历等实学,以济世用,在文学艺术、天文、律历、数学等各个方面均有所建树,开启了有元一代的学风。众所周知,世祖一朝的文化政策导向,奠定了整个元代文化政策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世祖潜邸文人的文化主张及其成就,对整个元代文化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任红敏《忽必烈潜邸儒士与元代文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一书,慧眼独具地关注到这一历史现象。该书从忽必烈潜邸儒士文人集团与元代文化政策的角度切入,探讨元代文化与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为元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取得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成果。
阅读《忽必烈潜邸儒士与元代文学发展》,感觉它在如下几方面具有创新性:
其一,开辟新的研究角度。忽必烈潜邸幕府具有特殊性,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另外一个幕府文人群体像忽必烈幕府一样,其文化与文学倾向影响了一个朝代的文化政策,从而影响了一代的文学走向。从幕府与文化政策的角度切入,审视元代文学的发展走向,是元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独有的视角。由这一视角来审视元代文学,可以发现以前发现不了的文学问题,说明之前说明不了的文学现象,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元代文学的特殊性。
其二,提出新的问题。本书从忽必烈潜邸文人集团和元代文化政策的关系及其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切入,就发现了元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重要环节和重要问题,并对这些环节和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如本书指出,忽必烈幕府的用人导向与幕府文人的学术取向,对有元一代文化政策及元代科举制度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带来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文人的大分化和雅俗文学的大分流,元代文坛因此呈现出独特的格局、风貌与走向;幕府文人在元代儒户政策形成与执行过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元代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儒学与文学的全面融会,影响了元代文人的创作态度和对诗文功用的理解,使元代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产生一系列新变。这些分析较之以前的研究成果都更为深入细致。
其三,提炼出新的论断。元代文学的整体特征是什么?从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的元代文学研究中,人们都在力图回答元代文学史的这一基本问题。本书从忽必烈幕府文人与文化政策的角度切入,从幕府文人集团构成在种族、信仰等方面的多元性、元代文化政策的含弘性,提出元代文学的整体特征就在于它的多元丰富性,并由此形成了其它一系列特点,如各体文学所共有的正大气象,思想界、文学界少有壁垒与门户的融通性等。这是很有见地的。
本书上编考察忽必烈幕府文人群体的构成及其在元朝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藩府文人群体形成的文化背景,藩府文人心态,以及他们在开创有元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的重要贡献,如咨谋军中,屡谏屠戮之弊;辅佐忽必烈以汉法治理汉地,以先进的中原文明为元代统治者制订立国规模,推动元王朝完成从游牧政权向封建王朝的历史转变,为元代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基础,促进元初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恢复发展中原文化,挽救当时的社会文化危机,修复孔庙、尊孔,设置编集经史机构,建立学校,推动理学的传播和发展等。
本书下编探讨忽必烈幕府文人群体及他们所参与制定和推行的文化政策对元代文学的影响,分别考察了忽必烈潜邸文人的学术导向与元代文人的大分化;幕府用人导向与元代作家队伍的雅俗分流及元代文学整体风貌的形成;幕府文人与元代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幕府文人对元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其对文学的作用;幕府文人与元代宗教政策的关系及对文学的影响等。书中还对忽必烈潜邸文人群本身的文学创作对元代文学创作的直接影响进行了探讨。忽必烈潜邸文人群不仅是蒙古政权中较早的一批文学家,也是元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特殊的时代环境,潜邸文人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心态,汉族与非汉族文人之间多种文化、信仰、学术观念并存且相互影响,漠北、西域等地域风光以及游牧民族特殊风情的刺激,使得他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题材、风格等丰富多样化,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并对元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而言之,《忽必烈潜邸儒士与元代文学发展》一书角度新颖,材料丰赡,论述详尽,观点鲜明,逻辑缜密,文风朴实,是元代文学研究领域令人可喜的新成果,对推进元代文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邦显]
2016-12-06
廖可斌,男,湖南安乡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