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曼 鲁英 吴军 张云霞
近年来,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等事件的出现,一方面暴露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的弱点,同时使预防医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当今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阶段,预防医学关注的重点就是机体健康、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中环境因素发挥的作用,分析人类生存环境中对机体健康的有益因素与有害因素,分析人体对环境因素的反应,查找疾病病因并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发生[1]。伴随卫生防病体制的逐步转变,对预防医学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课程作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存在授课分散、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导致“预防”的观念很难贯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2]。因此,急需在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优化实验课程,建立适应预防医学高级人才培养需求和卫生防病人才需求的综合实验课程体系。
预防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教学目标,着力打造传承科学实验精神的教学环境。预防医学实验课程关注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3]。通过实验课程教学,学生应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成为满足卫生防病事业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预防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具备全面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卫生防病工作能力[4]。当今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问题日益突出,为降低人类死亡病因的发生,提高机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要求医疗卫生系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重视预防医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目前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高,与理论课程之比约为1∶2。一些主干课程,如劳动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均设置了实验教学内容[5]。但各门课程实验教学存在交叉和重复,造成了学时的浪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培养适合卫生防病事业需要的医学人才,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对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合理衔接、整合融通,对于重复交叉的实验课进行统筹规划,使实验课程的学时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利用节省下来的学时开设新的实验课程,结合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要求,增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1.1 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改革 对预防医学专业涉及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编制新的教学大纲,解决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交叉的问题。如环境卫生学与劳动卫生学的实验课程都包含空气采样、有害气体测定、噪声测定的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的实验课程都涉及微量元素测定、生物样品中毒物及代谢产物测定、重金属检测[6]。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等课程中都涉及卫生微生物测定。根据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可涵盖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计划,既顾及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又能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将预防医学专业不同学科的实验课程整合成三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环境因素监测模块和疾病控制监测模块。基础实验模块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教学内容主要为常规实验仪器分析、卫生化学分析、卫生毒理学实验、卫生微生物实验。环境因素实验模块的教学目的是为了研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职业有害因素及外界致病因素等,教学内容主要为大气检测、水检测、食品检测、职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7]。疾病控制监测模块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监测的方法,教学内容主要为卫生统计方法、儿童青少年健康监测技术与流行病学调查方式。
2.1.2 教学方式的综合化改革 转变单一的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模拟实验教学等综合化方法,借助现有实验条件和先进科学技术,模拟实验环境,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自然环境和生产车间,让学生对模拟环境进行布点、采样、检测和评估。在视听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模拟现场环境,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调查方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并自行统计实验数据,以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人群营养调查和评价的实验课程中,可借助营养调查软件、营养状况检测仪、视听材料等,模拟现场环境,模拟膳食调查、营养素检测、营养状况评价等实验的测定。
提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如一些学生对动物实验操作感兴趣,一些学生对动物实验操作感到畏惧,因此,可以开设必修实验课和选修实验课。通过实验教学方式的灵活设置,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可以完成的实验内容。在非教学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学生对感兴趣的实验进行深入研究。以综合化思维开展实验教学,如基本实验采用传统实验授课方式锻炼学生基本技能。综合性实验以互动教学、PBL教学、案例教学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书写能力[8]。设计性实验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
2.1.3 教学考核的综合化改革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成绩评定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30%,考核内容以实际操作、实验报告、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卫生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反映的是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报告书写技能等。期末考核成绩占70%,采取实际操作考试方式,虽然考核任务重,但是可考察学生对实验细节、实验原理、理论知识等掌握程度。实施开放考核模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学习,避免了抄袭实验结果的现象。转变以往实验考核成绩按平时成绩记分平均的方式,从样品采集、处理、试剂调配、仪器调试、实验操作、标准参考物质控、实验结果计算等多个环节订制实验操作考核评估标准。同时可借鉴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方法,在考察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也关注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通过设置实验理论考试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验操作知识。
按照新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组建环境介质检测、生物材料检测、物理因素监测、环境因素生物学效应检测、疾病病因分析等为主的综合实验教学群。建立以相近学科群为单元的综合实验室,以学科群为中心开设实验课,各综合实验室开设不同组群的实验课与设计型综合实验课。在此基础上,构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综合实验室。病因检测综合实验室的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因素的测定方法、环境介质的测定方法、饮用水测定方法、病原体检测方法。生物学效应综合实验室的功能是检测各种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机体产生的反应。使学生掌握一些暴露标志物、生物学效应标志物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明确积极预防、保护人群健康的重要性。疾病控制监测实验室的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认识环境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其对群体健康的影响。树立预防医学的群体观念和思维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卫生统计学技能与计算机信息能力。
预防医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设置,是以学科调整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与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综合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打破了固有学科界限,科学利用实验设备资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
[1]赛娜,张绪梅,吴蕴棠,等. 研究性学习法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8):89-91.
[2]刘环.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9):3021-3022.
[3]邓声海. 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167-168.
[4]郭光武,余跃生,林先燕.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2):147-148.
[5]张淑华,梁宝路,吴惠慧,等. 通过第二课堂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的实践[J]. 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25-127.
[6]卢晓翠,楚心唯,万为人,等. 现场实验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 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4):2682-2684.
[7]何艳,张永红,芮秀文,聂继华.加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创新人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5(26):105-106.
[8]于莎莉,鞠少卿,仲齐庆,等.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J]. 交通医学,2015,29(3):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