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韵
(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浅论藏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特征对比与相互借鉴
康斯韵
(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四川 康定 626001)
近年来,中国藏族传统演唱形式和意大利美声唱法演唱形式逐渐开始有一定的结合发展,我们现在时常能听到由专业美声唱法演员演唱藏族创作歌曲和部分传统经典藏族民歌的舞台表演形式,受到了许多群众的认同和喜爱。在全国各大艺术舞台上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接受过系统专业美声声乐训练的优秀藏族歌唱演员,使藏家优秀的歌曲及文化得以广泛流传。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生长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民俗习惯、语言等因素的不同,这样的结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拟从文化背景、演唱技法、审美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对两种唱法的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和比较,略谈藏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美声唱法借鉴藏族唱法的民族性、地域性,力求使两者的相互借鉴与结合不断发展成新兴而独特的演唱风格和形式。
藏族唱法;美声唱法;对比;借鉴
一直以来,西藏被誉为“歌舞的海洋”,藏民族被称为“歌的民族”。在藏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歌唱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歌唱不但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劳作的疲劳,驱除放牧的寂寞,丰富相对比较单调的生活,而且也用来表达他们的欢乐和痛苦,理想和追求等等。藏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使藏族音乐艺术也有着深厚的积淀,在藏族人民传统的歌曲中,无不体现着对自己祖先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蕴含着地道的藏族风格。藏族唱法一般被理解为审美和娱乐,也就是人们在劳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即兴的编唱,并且带有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情。在藏族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宗教对藏族唱法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藏族唱法的传统性内涵主要体现在民族历史的流传和地域民俗习惯,也是藏族传统演唱形式独有魅力的源泉。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地中海美丽的半岛国家意大利。从14世纪到17世纪初,由于国内工商业的兴起并不断繁荣,使意大利成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国家。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大力宣扬新文化、新思想,兴起了世界历史上有名的“文艺复兴运动”。音乐方面,在文艺复兴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宗教对欧洲歌咏活动的统治和限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教会也举办了许多以童声合唱、假声女高音以及阉人歌手为主要成员的“唱诗班”,无形中也陆续培养出歌唱的人才。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圣咏”的复调合唱逐渐使人们觉得单调而又乏味。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于抒情音乐剧(早期歌剧)的出现和发展,为了配合音乐和戏剧的需要,在声乐技巧上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为系统、科学的美声唱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经过音乐家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美声唱法逐渐被意大利人发扬光大。
从文化背景来看,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诞生都建立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和洗礼上,且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不同之处在于受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生长环境和民族情感等影响形成了各自的发声概念和审美特征。
在声乐的基本要素中,气息和共鸣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想唱出美妙的歌声,就必须做好这两点,而两种唱法的异同也主要体现在气息和共鸣的方法上。下面就这两点简要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一)藏族传统发声方法被称作“振谷”(或缜锢)唱腔,在藏族语言中称为:“嗓间拐弯处”,即在“嗓间拐弯处”很有规律、很巧妙、很灵活地演唱,是藏民族自古以来特有的演唱技能。要靠“丹田”(即横膈肌)之气控制声音抖动,尽量做到使声音靠前,发声时喉咙像有个嘴,咬字时低而深,让声音从后咽进入头腔,利用咽喉和气息的控制从眉心位置发出悠扬高亢的声音。同时在演唱中非常注重气息的连贯和流畅,这与美声唱法的要求有相似之处,并且按照高低音区适当调整气息和共鸣位置,保持一定的微笑动作,这种微笑状态就是在声乐学习中经常所要求的把脸部笑肌抬起来唱,使气息上下连贯,音色统一而集中,并由此拓展音域。
(二)意大利美声唱法讲究气息连贯,共鸣协调,普遍运用的是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气息量大,使气息具有柔软性和弹性,且支点性强。在吸气时,口鼻同时吸气使胸腔、肺部充分张开,横隔膜下降,运用得当便有足够的气息支持发声;在呼气时,气息的支点集中在横隔膜,可以采用一种快吸慢呼的方法做发声练习或无声练习,以训练横膈膜的控制能力。美声唱法的共鸣运用的是全共鸣,正是胸腹腔、口咽腔、鼻腔、头腔以及真假声混合共鸣的同时运用和协调,才使我们的声音得以美化,产生洪亮、浑厚、饱满、动听的效果。各腔体的协调运用,使声音圆而不包,亮而不尖并富有穿透性,同时音域也能逐渐拓宽,训练出能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
从演唱技法来看,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发声都需要良好的呼吸和共鸣的支持,可以说任何形式的歌唱都应如此。不同之处在于美声唱法的要求更加丰富和科学,最大限度的利用人体共鸣腔的协调配合来发声,使声音圆润、浑厚、饱满;而藏族唱法更多的是随心而发,技巧层面的考虑相对少些,主要是面罩共鸣,使声音明亮、高亢、悠远。
由藏族唱法衍生的藏族民歌的特点是音调悠长、节奏相对自由、音域宽广等等。“藏族民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大多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另一种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爱憎之感。”藏族音乐大致可分为寺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等等,它们都是蕴含有丰富藏族历史文化的音乐形式。此外,“藏族人民信奉宗教,追求心灵的平和,向往幸福的生活,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让藏族声乐充满着明朗而乐观的色彩”。同时,藏族声乐的独特魅力也源于雪域高原上的雄伟高亢和草原上的宽广悠长,其特有的音质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来自大自然风光的孕育、熏陶和洗礼。
值得一提的是寺庙音乐中僧人们富有旋律性的咏经调,从发声方法上来讲,他们的咏经声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咏经时一般是由一僧领咏,众僧齐咏。领咏者一般都是浑厚的男低音,富有很强的穿透力,而且能领咏数小时保持嗓音不疲倦,在较远的地方都能清晰的听见。这种传统而相对科学的发声方法,早在一千多年前藏传佛教音乐艺术中就已产生了,它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宝库,也极大的推动了藏族宫廷乐歌、藏族民间的戏曲、说唱、民谣等歌唱艺术的发展,从而也造就了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性。
美声唱法在审美上有着特定的要求:它要求声音需具备表现多层次多变化的丰富色彩;它要求充分发挥共鸣效果,适当调整和控制音量并不断美化音色;它要求控制和协调各发声器官,灵活的运用人声乐器来表现高难度的歌唱技巧,从而大大加强声乐作品的音乐艺术表现力;它要求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不断解决声乐学习者存在的疑难问题,使歌唱逐渐达到理想的状态;它要求遵循人类嗓音发声的科学规律,使演唱时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声带负荷,即使长时间演唱也不至于疲劳受损,从而有效的延长歌唱的寿命。
此外,用美声唱法演唱时,一般来说必须遵从作曲家的原意来演唱(特定风格除外),不能够随意、自由的发挥。但如果只是这样恐怕很大程度上就会把演唱者变成机械的歌唱机器,不仅不能很好的表现出作品的内容,更得不到观众的共鸣和认可。因此在表现音乐作品时就需要我们进行“二度创作”,所谓“二度创作”就是演唱者尽量从各个角度注入符合原内容要求的新意,对原作内容和主题做扩展和延伸,丰富作品的外延和内涵,在充分表现作品原创意图的同时融入个性,用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更好的表现出作品的情感,从而与观众更好的进行情感交流并产生共鸣,人们也更希望听到歌唱者有个性的演唱以及对作品独到的见解与诠释。个性的良好展示体现着二度创作的成熟,也表明演唱者具备鲜明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化的表演风格。
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通过歌唱来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真、善、美等等,也表现出自己的民族文化,传递给人们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真谛。用歌唱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促进交流和友谊。不同之处在于受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藏族唱法相对自由和随意但不乏章法,而美声唱法相对严谨和规范但不乏个性。两者的演唱风格和表达内容也不尽相同,藏族唱法多是表达对自己民族和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对党的热爱和拥护等等,思想性相对单纯;美声唱法多是表达爱祖国、爱人民和西洋歌剧中的各种情感内容,思想性相对深刻。
目前看来,很多人把藏族唱法也归属于“原生态”唱法,笔者还是基本赞同这种观点。“原生态唱法”这个名词是相对于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而言的。目前来说,我国声乐唱法的分类只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但随着声乐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声乐效果有更多新的追求,特别是像阿宝、李琼、云朵等歌手那种毫无修饰的声音被人们所喜爱,这种现象便使音乐家们对声乐理论有了创新思维,从而创建了“原生态唱法”,其本意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完全是运用人身本嗓的原始唱法。而藏族唱法,既然是传统的,没有进行专业加工的,那么也应归属于这类唱法。由于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艺术领域的结合发展已屡见不鲜,藏族唱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全国性的“藏歌会”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展示着雪域高原文化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与喜爱。长期以来,部分音乐专业工作者在这方面也做了长期潜心的研究,并创作出了大量富有藏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使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获得新生,为藏族音乐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民族文化融合及相互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这种建立在科学发声体系上的演唱方法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和喜爱。通过老一辈声乐艺术家们的努力深入的与中国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相结合,形成了我们现在民族唱法的专业演唱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美声唱法在发声的科学性、呼吸的最佳性、共鸣的通畅性、演唱风格的多样性、音乐情感的丰富性、声音训练的多元性等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当今我国学习和从事声乐工作者的共识,并且广泛深入到我国目前众多的艺术舞台上。
从发展现状来看,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活跃在目前我国的艺术舞台上,歌唱时代的主题以及美好的生活等等。不同之处在于推广和学习的程度,相对来说藏族唱法多是限于民族地区,由藏族歌手学习和演唱,基本是表达民族性的艺术内容。而美声唱法已广泛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表达各种各样的声乐艺术内容,学习和演唱者众多,可以说占据了声乐舞台的“半壁江山”。
在简要分析过两种唱法的特征对比之后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借鉴,结合发展的。藏族唱法应在保留地道民族演唱风格的同时多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共鸣方法等等,使其歌唱的艺术魅力更加丰富多彩,表现更多更好的民族音乐艺术;美声唱法也可借鉴藏族唱法的民族性行腔以及咬字吐字方法等等,运用相对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民族性稍强的声乐作品,使之更加丰满,听起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且有震撼力,印象更加深刻。作为藏民族地区的声乐专业工作者应深入研究藏族唱法,并继续探索它与美声唱法的契合点,利用美声唱法的相对科学性与之有机的结合并不断完善改进,让美声唱法为藏族唱法“锦上添花”,用藏族唱法的声音魅力使美声唱法“民族化”,与更多的人产生共鸣,使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新兴的“中西结合”演唱风格的艺术魅力。
面对当下音乐文化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要使两种唱法更好的结合发展,广泛的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我们还得继续积极探索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各方面水平,而且还应积极与我国主流文化和审美情感相融合,为我国声乐艺术事业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相信不论是哪种单元或者多元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只要它是美好的、科学的、进步的,表达我们身边最真实,最和谐、最温暖的情感,就一定能够在艺术的长河中站稳脚跟,大步向前。■
[1] 冯伯阳.藏族音乐文化发展初探.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5,02.
[2] 孟新洋.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技巧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3,03.
[3] 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