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对枸杞入药的认识
《本经》所载枸杞,是指枸杞全株入药,并未专指其果实,其效用包括现今地骨皮在内。宋·苏颂《本草图经》载云:“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根名地骨。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很明显,其入药部位为枸杞全株。所用品种非今《药典》收载品种,应是茄科植物枸杞Lyciumchinense Mill.
苏颂引《淮南枕中记》载: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时采根……三月上长采茎……五月上午采叶……七月上申采花……九月上戊采子……又有并花、实根、茎、叶作煎,及单笮子汁作膏服之,其功并等。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枸杞,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也是指全株入药,并单独论述枸杞子功效。
《本草衍义》是宋代重要中药临床药学专著。寇宗奭说:“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根皮,枸杞子当用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之等。此正是孟子所谓性由柳之杞。后人徒劳分别……今人多用其子,真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由此可知,宋以前枸杞之名是泛指枸杞全株。枸杞子单独入药,最早起始于宋代,且必须写明“枸杞子”。所用品种应为今之枸杞Lyciumchinense Mill.,非现今使用之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 L.
《本草纲目》李时珍言:“今考《本经》所言枸杞,不只是根、茎、叶、子。《别录》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为苗。而甄氏《药性论》乃云: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以枸杞为根;寇氏《衍义》又以枸杞为梗皮,皆是臆说。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则《本经》所列气味主治,盖通根、苗、花、实而言,初无分别也。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
李时珍认为:“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但导分开入药,但同时又推崇前人用药经验:“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若单独使用其果实,必须写明“枸杞子”。
《神农本草经》所载枸杞,应是全株入药,非单独所言枸杞子,所用品种为“中国枸杞”Lyciumchinense Mill.不是现今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 L。
——摘自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