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词语三则

2017-01-28 09:18肖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平声释文左传

肖佳

(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媒体词语三则

肖佳

(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媒体在推广普通话中的榜样角色使其用词不规范对受众有较大的误导影响。媒体人普遍将“因为”的“因”和“相亲”的“相”分别读成阳平声和阴平声是误读,而将某一领域水平最高的女性称为“后”,从词义角度看并不妥当。

媒体词语;因为;相亲;后

本文之“媒体”,指传统媒体,主要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因而本文所谓“媒体词汇”,与流行的网络词语无关。本文讨论媒体对某些词语的运用,针对普遍情况,个别人对词语的不当运用,例如个别记者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用“形影相吊”来形容两个人寸步不离,这是使用者对词语理解错误而产生的现象,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我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规范使用词语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内容,而推广普通话的思路,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带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1]媒体被视为大家学习效仿的对象,从此意义上说,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媒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媒体词语使用不规范,造成的负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媒体对一些词语运用普遍不规范的现象应引起重视。

一、因为

“因为”是表示原因或理由的连词,是个常用词,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也能正确使用。这个词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注意,是缘于一次学生实习,学生在实习讲课时将“因为”的“为”读成阳平,整个词读成“ynwéi”,课后提醒学生读音有误时,但学生有点不以为然地说,电视上都这样读。在学生的提示下我们对电视上这个词的读音进行了长期观察,还真发现无论是各栏目的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还是电视剧的演员,凡遇到“因为”都读成“ynwéi”。

在古代汉语中,“因”和“为”各为一词。这两个词都是多义词,但两个词有一个共同义项,就是作引进原因的介词,即在作引进原因的介词时“因”和“为”是同义词,例如:

(1)《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执事不礼于寡君。寡君惧,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

(2)《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3)《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

(4)《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礼记·檀弓下》:“季孙氏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人为君在,弗内也。”

(6)《史记·留侯世家》:“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为”在古代就有平声和去声两读,两个读音表示不同的词义和词性,平声的“为”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实词(动词),去声的“为”则是一个虚词(一般是介词,有时也作连词)。古书注解中,对平声的“为”一般不注音,而对去声的“为”则往往注音①这可能是古人认为“为”的平声读法是本来读音(如字),无须注音。《左传·春秋序》:“故发传之体有三,而为例之情有五。”释文:“为音于伪反,又如字。”,以《左传·隐公元年》为例:

(7)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9)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10)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11)遂为母子如初。

(12)有蜚不为灾。

上面各句的“为”都是动词,读平声,《经典释文》都没注音,而“为”作介词,依例当读去声时,《经典释文》都有音注:

(13)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集解:为桓尚少,是以立为太子,帅国人奉之,为经元年春不书即位传。释文:为(桓),于伪反;为(经),于伪反,后凡为经为传张本起本之例皆放(仿)此,更不音。

(14)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释文:“为,于伪反

(15)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释文:为,于伪反。

值得注意的是杜注中的“是以立为太子”中的“为”,由于是动词,读平声,因而陆德明并没为这个“为”字注音。

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王力先生认为,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阶段。[2]由单音节词发展为双音节词,方式固然多样,但同义组合是其重要方式,现代汉语中有为数不少的通过同义互注方式构成的双音节词,例如“寒冷”、“睡眠”、“追逐”、“逃亡”等等,[3]虚词中的“因为”、“并且”等也是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双音节词。上面说过,“因”和“为”在作引进原因的介词是同义词,即组成“因为”这个词的“因”和“为”都是虚词,考虑读音的历史因素,充当虚词的“为”读为去声,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中“因为”只有“ynwèi”一种读法,[4]读成“ynwéi”是错误的。

二、相亲

自江苏台《非诚勿扰》节目的红火,各地方台电视相继开办了相亲节目,又随着人们对剩男剩女话题的关注,“相亲”成为了媒体热词。我们对媒体中经常出现的这个词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无论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是影视剧演员口中,“相亲”都读为“xingqn”,“相”读为阴平声。

“相”是两读字,而其平声和去声的不同读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一般说,读平声的“相”,意义是交互,指双方施行同一动作且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大致相同,可能平声是这个词的常读,因而一般古书注解不注读音。例如:

(16)《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17)《左传·隐公九年》:“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

(18)《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19)《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0)《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三族共政,无相害也。”

后来在此基础上略加引申,这个意义的“相”只表示单方面的动作,另一方只是接受动作,也读平声,例如:

(21)《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22)《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23)《三国志·鲁肃传》:“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读去声的“相”,其基本义是看、观察,这是“相”造字时所根据的意义,即所谓本义。《说文》目部:“相,省视也,从目,从木。”王力先生认为“从木的意思不大好懂,但是目的意思十分明显。”[5]古书注解中对这个意义的“相”一般都有注音,明确其读去声,例如:

(24)《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释文:“相,息亮反。”

(25)《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释文“:相,息亮反。”①此音注在本诗小序“相鼠,刺无礼也”下,释文云:“相,息亮反,篇内同。”

(26)《诗经·小雅·伐木》:“相彼鸟矣,犹求友声。”释文:“相,息亮反。”

(27)《诗经·小雅·节南山》:“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释文:“相,息亮反。”

(28)《诗经·小雅·小弁》:“相彼投兔,尚或先之。”释文:“相,息亮反。”

在“看”这一基本义引申来的意义,如观察人的形貌以占测其命运,帮助盲人(看路)行走的人,帮助仪式完成的人,帮助,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的第一人等等,都读去声,古书注解也往往有音注,例如:

(29)《左传·文公元年》:“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傲闻其能相人,见其二子焉。”释文:“相,息亮反。”

(30)《论语·季氏》:“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释文:“相,息亮反。”

(31)《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释文:“相,息亮反。”

(32)《左传·昭公十三年》:“天方相晋,将何以代文?”释文:“相,息亮反”

(33)《左传·僖公十四年》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释文:相,息亮反。

“相”“亲”连用,在先秦文献中就存在,略举几例:

(34)《左传·襄公十九年》:“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士子孔,圭妫之子也。圭妫之班亚宋子,而相亲也;二子孔亦相亲也。”

(35)《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36)《荀子·君道》:“四邻诸侯之相与,不可以不相接也,然而不必相亲也。”

上面各句中的“相亲”都是两个词的组合,互相亲近的意思,“相”读平声,古注依例不注音读,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相亲”无关。

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相亲”,来源是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嫁娶》:“然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可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显然,这里的“相亲”的“相”,意义与“视也”一系,当读去声。这个意思的“相亲”,《红楼梦》使用了两次,都在第一百一十八回:

(37)原是瞒着合宅的,只说是王府相亲。等到成了,他祖母作主,亲舅舅的保山,是不怕的。

(38)平儿先看见来头,却也猜着八九必是相亲的。

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相亲”,意义有了细微变化,不一定是男家到女家,也不一定有家人参与,只要是男女双方以成亲为目的的第一次见面都称为相亲,“相”的“视也”义非常明显,因而应读去声,因此,《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都将这个意义的“相亲”读音注为“xiàngqn”,[6][7]而《现代汉语词典》将读音注为“xngqn”则值得商榷。[8]

三、后

这里要讨论的是“皇后”、“王后”之“后”,与繁体写作“後”的“先后”之“后”本不是同一个字,不过由于同音,这两个字意义上有一定关系,准确地说是两个字有语源联系,为了区别,下文表示先后义的字用繁体。

《说文·后部》:“后,继体君也。”段注:“后之言後也,开剏之君在先,继体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浑言之则不别矣。”[9]“后”的本义是除开国君主以外的继位君主,据段注,在单独使用时,“后”与“君”并无区别,是同义词。先秦文献中,天子和列国诸侯都可称为后,这个意义在《尚书》中使用较多,例如:

(39)《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40)《大禹谟》:“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41)《大禹谟》:“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42)《汤誓》:“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

(43)《仲虺之诰》:“徯予后,后来其苏。”

先秦其他文献如《周易》《楚辞》中,乃至唐代文献中“后”也有用这个义项的,但用例不多。用这个意义时,古注一般会有解释,表示这个意义汉代以後已不是“后”的常用义。

先秦时,天子的正妻称为王后,其得名也与“後”有关,《释名·释亲属》:“天子之妃曰后,后,後也,言在後不敢以副言也。”汉以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诸王的正妻称王后,这是後来“后”的常用义,古注一般不解释。

使用常用义的“后”有诸多特征,如高级别男人的正妻、一定范围地位最高的女人、经帝王册封等等,但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高级别男人的正妻,这是本质性特征,只是这里的“高级别男人”限制很严,只有帝和王两个等级。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姑且忽略王这个级别,说到后则以“皇后”之“后”论。

“后”与媒体扯上关系的主要是娱乐之类的电视节目或报纸专栏,这些节目的主持人或栏目的记者有时会为了文彩将获最高奖或夺得冠军的男生叫做“帝”或“称帝”,相应的女生则叫做“后”或“封后”。例如中央电视台《体坛快讯》称我国国际象棋等级分世界第一的女棋手侯逸凡为“棋后”(2017年2月4日),《中国体育报》报道中国拳手蔡宗菊在IBF女子迷你轻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争霸赛中胜出称为“封后”(2017年2月3日第3版),女子台球选手潘晓婷被称为“九球天后”。娱乐节目和报道中这样的称呼更为普遍,无论是国际上的奥斯卡金像奖还是华语圈的金马奖中最佳女演员只要在电视娱乐节目或报纸娱乐报道中被提及,几乎都会冠以“影后”,歌坛的“天后”则更是乱得不靠谱,王菲一旦登台主持人必称其为“天后”,除王菲外,其他被称为“天后”的女星至少还有十几人。

媒体将某一领域女性第一人称为“后”本为修辞手法,看似无可非议,但这样的修辞忽略了“后”这个词的词义特征。我们前面说过,“高级别男人的正妻”是这个词词义的本质特征,因此,任何女性能够成为后,与地位最高的男人结为夫妇是不二途径,舍此绝无可能,因而这个词有极强的附属性,有后则必然有帝,而且后与帝必然是夫妻。范伟是2016年度的金马影帝,则范伟的妻子是影后才顺理成章,称周冬雨为影后则是乱点鸳鸯谱。另外,由于“后”的语源义与“後”有关,“后”理论上永远不是第一人,即使像汉代的吕后和清代的慈禧那样因为升格为太后并且掌权而成了实际上的第一人,理论地位也仍然没有作后辈的皇帝高,唐代的武则天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并不满足于拥有太后称号并且实际上掌握朝政,一定要临朝称帝才善罢甘休。因此,我们认为,媒体将某一领域水平最高的女性称为“后”并不妥当,如果一定要修辞,将其称为“皇”或“王”都要好些,蔡宗菊就是在IBF女子迷你轻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争霸赛中获胜才“封后”的,国际拳联都称其为“王”,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一定要称她为“后”呢?

四、结语

媒体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起的是榜样作用,对受众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媒体人更应该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而规范用词是语言修养的重要内容。现代汉语词汇与古代汉语词汇是传承关系,现代汉语中的绝大多数词语都带有古代汉语词的烙印,因此对现代汉语词的读音和意义我们都应该考虑其历史因素。“因为”的“为”和“相亲”的“相”,自古以来就是多音字,而汉语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一般都起着区分词性区别词义的作用。从历史文献的考察中我们看到,“为”作虚词引进原因时都读去声,它是带着介词(或连词)的词性和引进原因的用法与“因”组成双音节词“因为”的,因此,“因为”应读“ynwèi”;“相”在作动词表示看的意义时都读去声,它是带作动词的词性和看的意义与“亲”组成双音节词“相亲”的,因此,“相亲”应读“xiàngq”。“皇后”的“后”固然有“女性第一人”的意义,但这一意义是通过婚姻获得的,用来比喻水平最高的演员或运动员并不妥当。作为推广普通话榜样的媒体如此用词,对语言规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首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J].语文建设,1998,(7):4.

[2]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6.

[3]孙常叙.汉语词汇(重排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11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1498.

[5]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34.

[6]辞源(修订本第三册)[K].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2202.

[7]汉语大词典(第七册)[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162.

[8]现代汉语词典[K].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1372.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454.

(责任编辑:罗智文)

On the Mispronunciation of Words in Media

XIAO Ji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Xingy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 562400,China)

The mispronunciation of some words in Media in its efforts to promote Putonghua misleads people to a great extent.s pronounce“因(yin)”in“因为”as the second tone and“相(xiang)”in“相亲”as the first tone;in addition,the women with the best honors in certain fields are titled as“Queen”,which are not appropri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words in media;yinwei;xiangqin;queen

H102

:A

:1009-3583(2017)-0060-04

2017-02-17

肖佳,女,湖南涟源人,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平声释文左传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病联曝光台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