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玉珏
山西寿阳爱社傩面具艺术探微
文 / 王玉珏
文章以山西寿阳爱社傩面具艺术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爱社傩面具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并从造型、色彩、审美等方面对爱社傩面具的艺术特征进行解读,分析了爱社傩面具艺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探讨了寿阳爱社傩面具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寿阳;爱社;傩面具艺术
傩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珍贵的文化现象,在发展进程中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具有民俗和艺术研究的活化石意义。王兆乾在《中国傩文化》中提到:“傩,是由人和难两字组成,是古人对灾难的勇敢挑战,古人通过巫术方法征服自然,从而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平衡与和谐。”[1]可见,傩是古人最初用于驱逐病疫、消灾解祸的祭祀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它逐渐演变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山西地处黄河流域,这条母亲河孕育的灿烂文化不胜枚举,留存至此的傩文化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人。爱社傩舞俗称“耍鬼”,流传于晋中寿阳县内,是一种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傩舞形式。爱社傩面具是傩文化的实物载体元素。它用于傩舞表演,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物,更是傩文化中最为直观和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体现了它所处的时代、地域、文化等诸多要素。
爱社傩舞,是发源于黄河流域中部的一种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表现的是远古时期“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演绎了一幕惊天动地的创世英雄故事。在寿阳平头镇一带,就是当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主战场之一。轩辕黄帝为了能够战胜蚩尤部落,千方百计动用各种手段,效果屡屡欠佳。后来有人建议用“鬼”来驱除敌人,黄帝便命令将士们装扮成24 个“魂头鬼”,6名大鬼带领头阵,18名小鬼紧随助阵,手舞足蹈冲到阵前迷惑蚩尤,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由于这次胜利是以鬼饰面具震慑对方,人们对黄帝的崇拜便渐渐转变为对“鬼”的崇拜,继而产生了人们心中的“鬼”图腾。民间为纪念战士们保护社稷的英勇事迹,便以“爱社”之名称呼这种舞蹈。
到了汉代,这种鬼图腾演变为角抵戏、蚩尤戏,形式与内容大都产生了变化,只有爱社还保留了远古鬼图腾的形式和内容。到明代以后,傩舞演变为傩戏,傩分支为两类,一类是娱神重文情,俗称文鬼;一类是驱鬼重武技,俗称武鬼[2]。爱社在表演动作里呈现出武术与舞蹈的融合,但内容仍是崇尚轩辕。明清年间,爱社傩舞由寿阳县平头镇沟北村王府勇主演,爱社是由他传给王树桧,而后传给王志恭、王全等人。到清末以后,王全随母亲后嫁到距沟北村12里的韩沟村,即在韩沟村组织人员练习爱社,组成一班。《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爱社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为轩辕黄帝过生日,爱社傩舞作为人们祭祀上苍、祈祷雨水所用[3]。
1937年,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平头地区硝烟弥漫、战火连天,人们失去了往日平静的生活状态。自此不论节日还是农闲,村民们便很少进行爱社傩舞表演。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沟北村的爱社表演者已经构不成一班人,只剩下王志恭等零散艺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爱社傩舞被当作旧封建的腐朽文化典型受到了打压和禁止,老物件基本被焚烧或摧毁,留下的只有一个傩面具。1985年以后,沟北村的傩舞表演完全失传,韩沟村仅存十多人可以表演,此时年龄最大的表演者有80岁,最小的已有50岁,爱社傩舞濒临失传。从曾经的辉煌发展,到一段时期的沉寂,爱社傩舞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急需保护。改革开放后,传统信仰文化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着手对爱社傩舞技艺进行恢复和整理。
爱社傩舞表演共有 24 人,6 名大鬼佩戴鬼脸傩面具作为主要表演者,18 名小鬼在两边助阵。爱社傩面具来源于“鬼”图腾,由毛边纸或报纸制作而成,造型根据龙头和鬼脸的多种特征进行塑造,搭配耳环、头角、红缨等装饰,外形看上去像“鬼”,实际上则表现出“龙”的精神。为了达到以恶制恶、驱鬼逐疫的目的,傩面具采用了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塑造了横眉怒目、眉骨隆起、双眼圆突、鼻翼宽阔、张嘴吐舌、獠牙外露的面部五官,形象既狰狞凶猛又不失豪迈正义之气度,具有强烈的威慑力,使得面具散发出一种粗放简拙、质朴自然、浑厚凝重的原始艺术特色。爱社傩面具纹样的处理繁简得当,构图与布局合理,讲究对称与均衡的造型法则,富有节奏与韵律,体现出装饰化的形式美感;脸部以螺旋回纹为主,加以点的装饰,飞扬的眉毛被处理成火焰纹样,既威严又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爱社傩面具表面涂以桐油或各色油漆,做成红、黄、黑、白、绿、蓝等颜色的“鬼脸”,采用了象征性的色彩表现方式来刻画鲜明的人物特征。在爱社傩面具上,每种颜色都有特定的含义。红色是血气方刚的颜色,表现忠贞和热血勇士;黄色是炎黄子孙的基本肤色,表现将士的强壮彪悍;黑色和铁色相似,象征着刚直和坚毅的武将;白色是纯净的颜色,表现文韬武略,多为英武之将;绿色面具代表力大凶猛的将军;蓝色面具多为冷静、果敢之将。爱社傩面具艺术通常整体运用大面积统一的色彩,再运用色彩的分割与穿插、呼应与对比原则来设置辅助色,最后以补色或中性色来勾画五官和纹样,颜色对比鲜明,使角色的感染力和威慑力得到强化。如“大鬼”佩戴的黑色面具,脸部以大面积的黑色作为色彩基调,奠定了将士威猛、刚毅的人物特征,红色的嘴巴、舌头、缨穗与黑色调形成对比,使面具更加凶神恶煞,并在眉毛、鼻翼、眉心、额头等部位勾出金色纹样进行点缀装饰,实现了色彩和造型之间的巧妙结合。
爱社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具有相当高艺术表现力的一部分,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傩面具来源于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追求简单、质朴的审美感受,集观赏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它不仅可以使人们对宗教产生深层次的情感,成为民众心中的保护神,而且能够为观众带来审美的体验与精神的享受,显示出民间艺术家们淳朴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面具制作技艺。例如,爱社傩面具的实用性美感集中体现在满足表演者的佩戴需要。制作面具的材料选择纸张,一是减轻了面具自身的重量,佩戴较为轻便;二是所需纸材料在民间容易获得,能够表现出浓郁的民俗特点和古朴纯粹的乡土气息。面具的大小适中,符合人们的脸型,并设有鼻孔,让表演者可以呼吸顺畅。面具的眼睛内眼角部位开孔,一方面不影响整体面具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让舞者佩戴之后视野清晰,没有视觉盲角,方便表演。
山西寿阳爱社傩舞的恢复,使得傩面具深入到普通百姓之间,成为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爱社傩面具不仅是传统祭祀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傩演出时最重要的法器,用于驱鬼逐异的目的,更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存在。它成为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的重要道具,实现了民间文化信仰的传承功能。充满神奇色彩的傩面形象折射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极广的辐射面,让民众百姓充满了敬畏感,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忘祖先,尊敬自然神灵。正是因为有了这充满神秘感和神性色彩的爱社傩面具,才有了民众对傩文化的高度信仰和崇拜,也才有了各种形式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爱社傩舞根植于当地人的民间生活,人们在遇到大自然威胁的时候会感到力不能及,受原始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的影响,村民希望借助傩这种原始宗教祭祀仪式来祈告神灵、驱鬼逐疫、禳灾求福。爱社傩面具作为傩舞的主要载体,既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反映出寿阳人民热爱生命、求真求善、乐于感恩的民族审美情感,又是寄托着深厚的大众情感的理想工具。爱社傩面具是神灵的外化符号和灵魂的依附物,是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结合体,它理性中包含感性的成分,感性中又有理想主义色彩,成为民众心灵情感的避风港,为观众带来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
傩面具在乡民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与民俗意识、民俗活动紧密相连,为村民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建立起深厚的信仰基础,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对村落、家族的认同感,增强村落之间、家族之间的凝聚力。傩活动需要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是全村、全族人的共同事务,它关系到整个村子、每个家族的声誉。一方面,人们通过参与爱社傩舞的演出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另一方面,寿阳爱社的节祭仪式,通过集体追忆祖先、祭祀神灵的方式,体现出忠、孝、礼、义等传统文化观念,折射出现实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也在潜移默化地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2008年,爱社傩舞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激发了当地人对爱社傩舞的表演热情,成为爱社傩舞发展的历史性转折。2012年,寿阳县从面具的做法,到服装的制作,再到舞蹈的培训,全方位大规模地宣传和推广爱社傩舞。现在寿阳县从事爱社傩舞表演的人员规模迅猛扩大,仅韩沟村就有近一半村民参与了爱社活动,最小的十二、三岁,最大的七十多岁,并且大胆破除了过去“女人不能演爱社”的封建传统思想。人们珍惜当下的大好时机,以独具特色的寿阳爱社为骄傲,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荣耀,大力发展爱社傩舞演出事业。近年来,每逢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动时,爱社傩舞就成为寿阳当地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演出节目之一。爱社已经成为寿阳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的标签,在获得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力。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新时尚、快节奏的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数字媒体技术使人们群众获得了全新的视听体验,传统的寿阳爱社傩面具艺术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与功能需求。为了生计,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增多,人们的文化信仰在不断弱化,年轻人不再热衷学习傩戏,随着老艺人的过世,爱社傩舞的传承人将越来越少,傩面技艺也将慢慢丧失。这使得寿阳爱社傩面具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成为其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问题。
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重视爱社傩面具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对傩文化的保护力度,积极宣传爱社傩面具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傩活动中来。政府还需要加大资金扶持,让爱社傩面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有足够的经济保障。爱社傩面具的传承人不仅要承担自身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还要充分发挥传承人在群众中的带头作用,组织调动本地村民的热情,培养更多年轻人的兴趣。青年作为新一代接班人,在尊重爱社傩面具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和创新发展,要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理念,让其符合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山西寿阳爱社傩面具艺术凝聚了独特的原始崇拜色彩,风格古拙自然,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折射出华夏原始文明纯真朴实的审美追求。如今,随着寿阳爱社傩舞的推广和发展,爱社傩面具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欣赏。爱社傩面具的社会功能性也逐渐凸显,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加强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繁荣地方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爱社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爱社傩面具艺术的传承不能固守陈规,而要在遵循传统傩面具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更好地服务现代生活。
[1]王兆乾,吕光群.中国傩文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2]米昂.爱社傩舞的发展及其研究[J].音乐大观,2014,(5).
[3]晋华.起源于远古的民间舞蹈寿阳傩舞爱社[J].百姓生活,2016,(3).
J528.3
A
1005-9652(2017)03-0180-03
本文为2016年度广西艺术学院科研项目“插画元素在民族旅游纪念品中的设计应用”(项目编号:YB20161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王玉珏(1983-),女,安徽凤阳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