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方法与策略

2017-01-28 05:38:52张红伟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文物保护馆藏

张红伟

(济南市历城区博物馆,济南 250100)

谈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方法与策略

张红伟

(济南市历城区博物馆,济南 250100)

馆藏文物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文章将阐述目前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而谈谈馆藏文物微环境下的保护方法与策略。

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方法;策略

Abstract:The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asset, but also a witn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paper lay out the problem we encounter during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discuss protection method and strategy in microenvironment.

Key words: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micro -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thod; strategy

文物宏观上处于静止状态,而在微观状态下却是在时刻运动着的。在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微观环境会使得文物产生各种形态的病变。表现在表面的有金属文物腐蚀、纺织物腐烂黏连、木漆器的干燥破裂、纸质文物霉变重铸、壁画文物褪色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病变会导致文物的原貌、寿命等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文物失去原有价值。

1 目前在文物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最终结果显示,可以移动的文物,特别是出土的文物,材质普遍老化、脆弱,并且腐蚀严重,包括许多经考古挖掘的文物,由于保存环境在出土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加快了文物的腐蚀程度。统计显示,国有的文物收藏馆中有50%以上的馆藏文物受到腐蚀损害;重度腐蚀的有17%。拿金属文物来说,病变的种类包括了裂隙、残缺、空洞、瘤状物、层状堆积、点腐蚀、通体矿化、表面硬结物、变形、全面腐蚀、缝隙腐蚀11种[1],其中,金属文物重度腐蚀的高达43%,重度以上腐蚀的高达17%。

从上述状况可以看出,文物的保存环境对于文物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必须要从环境入手,对博物馆文物的馆藏环境进行质量分析,提出技术调控环境的方法,制定相关的文物保护措施,做到传承、保护、永久利用馆藏文物的目的。

2 文物微环境保护的方法

不同质地的文物都有各自适宜的保护环境,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文物保存基本的原则的是调控目标值不能够超过文物安全有效保存的限值,必须将控制在文物受损的范围值之内,保证两者之间的定量定性关系。

2.1 光的防控

光在博物馆展陈中使用广泛,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光是博物馆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首先必须要确定文物仓库的照明度标准,严控使用规定;然后要限制博物馆展厅的光线、照明,以及参展文物的用光,并改变紫外线产生的光,以及展示柜中光的使用问题[2];同时,要注意参展文物的避光问题,保证文物质地所处环境的稳定性。

2.2 低温保存

低温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馆共同推荐,文物适宜的保存温度为19~24℃之间,日常温差控制在1℃左右。而温度越低,保存成本越高,因此,在保证文物保存温度适宜的前提下,博物馆也需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适温度。

2.3 个性化的处理

针对于有条件的博物馆来说,可以对不同种类的文物进行个性化处理,分别保存。根据文物特性和文物一直以来所处的环境,确定个性化的处理方案,进行精致化的处理。例如对于保存湿度而言,一般来说,对金属文物的湿度要求低于50%,其他的可在55%~60%之间。但北方环境较为干燥,湿度只有25%左右,如果文物已适宜这一湿度,那么就不应再增加其湿度,否则会对文物产生不良影响,加速老化,反之亦是如此。又如铁和青铜等金属类文物,往往对于湿度具有高度敏感性,所以湿度应当尽可能控制在最低;而银器等文物,具备一定的耐腐蚀能力,所以湿度只需要控制在50%左右即可。相对而言,一些染织品对于湿度条件也较为敏感,特别是对比沙漠地区与一般地区出土的染织品文物,可发现两者的色彩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合适的湿度范围可具有一定的保存色泽的效用;以植物染料染制的染织品来说,湿度维持在40%以下即可,若是湿度高于60%,就会出现褪色现象。

3 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的策略

3.1 倡导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对于文物的保护,相关政府部门、博物馆下的基层组织,都应该倡导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即在文物发生损坏或者存在损坏隐患的前提下进行提前保护,从而将损坏影响降到最低。首先,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其次,在国家提供更好的条件时加大投入,改善文物所处的保护环境,促进博物馆预防馆藏文物损坏、腐蚀受损的机制建立,将文物的共同处理转向个性化处理;此外,可使文物的管理理想化,将对每一个文物留存环节采取的措施记录下来,使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利于后期进一步完善文物的保护方案;最后,文物预防性保护属于一类科学性的理念,其提出不仅是为了让国内文物保护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也是为全人类文化文物保护作出贡献,而提出这一理念,可以保证世界文物界在文物保护思想上达成共识,从而有利于开展国内交流和国内外的合作,也能在交流中不断提高我国博物馆的学术和技术水平。

3.2 配备温度调控设备

在对博物馆文物日常的管理与保护中,温度的适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博物馆内应该配备先进的温度调控设备及恒温恒湿设备。这样既能控制好馆内的温度湿度,保证文物的安全,又能够改善博物馆内的参观条件,为参观者提供适宜的环境,做到以人为本;此外,温度调控设备及恒温恒湿设备的使用管理经验也可以作为国内外交流的依据,特别是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3.3 定期对文物保护环境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馆藏文物的微环境保护不仅要体现在改变环境的适宜程度,还在于定期做好环境质量的总结与评价。一是有利于对文物保护环境进行客观评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建立环境因素对文物受损程度的影响监测制度;二是评价不同质地的文物对于环境的敏感度与接受程度,以研究出文物保护的理想环境;三是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馆藏文物中对大小环境控制与改良的问题,根据文物的不同种类、不同质地、不同保护环境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起到延缓或者阻止文物受损的效果。

4 结束语

综合来看,我国馆藏文物微环境的保护并不乐观,文物保护环境的质量、对应的科研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相对薄弱。对此,博物馆相关的管理人员、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都要担起重担,去探索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承担起国家文物保护事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1]柴长路.干燥缺氧型微环境保存金属文物初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王恒旭.基于扩散吸收式制冷的文物微环境湿度控制系统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Mic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ZHANG Hongwei
(Jinan Licheng District Museum, Jinan 250100, China)

K874

A

张红伟(1966-),女,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E- mail:m13215415067_1@163.com.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文物保护馆藏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保护环境
品牌研究(2022年23期)2022-08-24 03:39:26
保护环境
品牌研究(2021年35期)2022-01-18 08:44:14
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创新初探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中国博物馆(2019年1期)2019-12-09 08:42:02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