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晋中 030619)
走出声乐的误区
王 彬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晋中 030619)
声乐是一门采用人的发声器官为乐器,既简单又复杂的艺术,人声的魅力巨大,有非常好的旋律性。由于这个乐器结构的不稳定性,工作状态抽象性,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主观意识,很容易产生很多误区,使得很多的人为欢喜为之苦恼。我们必须对声乐歌唱这门艺术有个清晰的认识,走出声乐的误区,展现声乐的魅力,达到身心健康。
声乐;误区;声部;气息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生理行为,抒发情绪,表达情感,声乐是在此基础上对这种本能的生理行为进行规范、约束、调教,从而使它更专业化、系统化、把人体变成一种乐器,按照听者一定的要求来演奏,而且对演奏的水平还有不同程度的要求,这就给声乐演唱的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惑,因为人的发声器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全靠声乐人主观意识的操作,这样一来,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的误区,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它,在学习、演唱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
现代我们知道,声乐是指用人声作为乐器来演奏作品的一种音乐形式,在特定的场所,是要有音乐伴奏的。唱歌是随意的,无音乐伴奏,对场所没有要求。有很多人一提到声乐一词,总会和意大利美声唱法联系起来。
事实上声乐一词并不是外来语,最早出现在我国秦汉以前,在《周礼·地官·鼓人》中提到:“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后来西晋的潘岳《西征赋》:“隐王母之非命,纵声乐以娱神。”唐朝的李复言《续玄怪录·麒麟客》:“歌鸾舞凤及诸声乐,皆所未闻。”清代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朔壬寅》:“妙妓杂乐,无不毕陈,云贺药王生日。幙帟徧野,声乐震天。”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的出,在古代声乐的含义不是歌唱,就是音声,更是一种精神的药剂,施配于军民之间,作用于生产生活,人安民乐,富国强兵。
我们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包容智慧,内涵深广。简体字常常使我们对文字的理解产生误区。东汉时期的伟大学者许慎,后人尊称他为“字圣”,我们从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繁体字的奇妙之处。乐:繁体字是“樂”,有喜爱、高兴的意思。“药”的繁体字是“藥”,说“药”是治病草,从艸,樂音。是由“草”字和底下一个音乐的“乐”字组成。音乐的根本是和谐,和谐来源于五音的合和,就如同药的搭配,药的根本也是和谐,用药的目的就是使人体和谐,和谐又是高兴快乐的源泉,快乐可以驱散心中之郁闷,音乐是上品之药,是最好的治病良方,而人声是最具有旋律性、最能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乐器,音乐只有通过这样的乐器才可以直接作用于灵魂。然而现在大多声乐歌唱的人已经无视这一点了,在他们眼里,音乐或是一种消遣方式,或是一种获取名利的手段,或是一种职业生存目的,没有体悟到声乐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灵上的愉悦,大大降低了声乐这一良药的功效。
对每一位声乐歌唱的人来说,最大的困扰是声乐发声技术问题,它是在声乐歌唱过程中必须掌握而又最难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出现的误区较为严重,首先是气息的问题。汉代的《乐府杂录》中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当今的每一位学习声乐歌唱的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格言:“气息是声乐歌唱的生命”,它应该是是每一位声乐歌唱的人心中的乐训,然而在声乐发声技术中,这个技术环节最难掌握,也正是这个环节的误区最大。
1.很多人把呼吸的方式主观的划分了多种,用丰富的、华丽的言语把最简单、最自然的呼吸变的复杂化,甚至强烈使用各种物质手段对呼吸系统和胸部肌肉进行非自然的练习,使学习者的思路混乱不清,歌唱中用高度的压缩力来呼吸,会使得气过大、过猛,导致发出的声音苍老、沙哑、黯淡无光,能使发声器官有损坏的危险,严重的会使人头晕眼花,把用气变成了出气,真正的“有气无力”。
毫无疑问呼吸是发声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人生理的自然功能,我们应该准确分辨呼吸的过度和呼吸分布技能之间的区别,确保呼吸器官的正常活动。从物理声学的角度讲,只有正常的呼吸,才能给予产生准确音高所需的准确频率,才能有正常的音量、音色、音质,我们应该轻松的分布呼吸,正常的使用横膈膜的力度,让呼吸肌肉自然的成长逐步增强控制力。
2.我们常常听“嗓子”一词,有很多人教学生用“嗓子”歌唱,又有很多人教学生不能用“嗓音”歌唱,由这个模糊的名词概念产生的误区也一直困扰很多学习声乐的人。追溯“嗓子”这个词的源头,《说文解字》提到它的词根的意思是“发言’,拉丁文的意思是“讲”,它是的比较复杂的现象,是由包括元音、辅音在内的语音和语声,还有口腔、鼻腔、喉等器官的合作形成的。一味的强调学生用“嗓子”歌唱会使学生声带的闭合力度过大,舌根部、下颌部、喉部的肌肉过度酸困,不能松弛的演唱,导致各个部位肌肉用力不协调,从而使学生发出不悦耳的噪音。一味的强调学生不能用“嗓音”会使学生各个部位肌肉松垮无力,吐字含糊不清,音色无有光泽,给听者老态龙钟的感觉。
事实上,任何的歌唱方法都是基于音的,而不是嗓子,通常我们说的用“嗓子”歌唱,事实上是用声带,只有声带才能产生声音,完美的歌必须依赖于悦耳的声,应该把声乐称之为乐声就容易被理解了。
3.共鸣是声乐演唱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了,它像一个音箱一样,能赋予声乐演唱者音量、音质、声音的光泽度、饱满度。然而在这一误区深深陷入难以自拔的更不计其数,有很多的是有较长歌龄的声乐演唱者。很多人在教受声乐时,喜欢对共鸣这个现象进行复杂的文学描述:像喷泉一样……,头顶像开花一样……,余音绕梁……,空灵玄妙……,等等。这种主观的、片面的照本宣科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像走入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还有很多人在教受声乐时,把共鸣人为的划分了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甚至还有腹腔共鸣,这种画蛇添足的分类只会使学习者误钻牛角。在自然界中,物体通过震动能产生的音,包括基音和泛音,在没有空间或空间极为狭小时的震动所产生是基音,在有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空气的传播所形成的声波是泛音,好的音质只能通过正确的泛音才能使其产生,音量的大小是发音腔体空间容纳空气的量来决定的,悦耳的声音取决于泛音产生,并不是取决于鼻腔共、口腔、头腔、胸腔等这些部位,而且是必须在发音腔体松弛的状态下才能获得正确的泛音,得到所谓的共鸣。
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书本上面的理论是他人的经验,只能参考,所以技术的掌握只能依靠自身的反复的实践,适合自己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
对有关声部方面的错误认识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较多的出现在声乐学习的早期阶段。
按照个人喜好来决定声部。有很多声乐学习的人,对认识自己声部认识不够明确,主观喜好什么声部就唱什么声部,违背声音的自然法则,最终过早的走完自己的声乐道路。还有很多声乐学习的人,按照音高来决定声部。在某一阶段,由于发声技巧掌握的不够完善,而演唱不了较高的音,就认为自己不是高声部的,中声部再遇到困难就改低声部,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认识和逃避的心态。
最早的声部划分是从歌剧开始的,歌剧的每首咏叹调都是作曲家为剧中某个特定的人物而写,而每个人物都属于特定的声部类型。人物声音生理条件的不同构成了声部类型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声音条件,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声音声部。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了角色的声部特征,因此,每首咏叹调的音乐都相当具有针对性。有些作曲家还专门为某些著名的歌唱家所写的能体现他(她)本人声音特点的作品。后来逐渐的出现了针对不同声部的、独立性很强的艺术歌曲。
有很多人教学过程中出现心态方面的误区:以速成的心态对待成绩。以逃避的心态对待失败,速成急躁的心态是每一位学习声乐演唱的人都有过的心态,特别是在初学阶段。在多种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里,各式各样的声乐比赛、演唱选秀节目,电视对歌手炒作,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对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来说是个严重的干扰,使得他们忘记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不能安心对基本功学习,不知道勤学苦练,产生速成的心态,滋长他们追求名利的心,只知道贪恋鲜花掌声,爱慕虚荣,最终接受的只有失败。
“功到自然成”这句格言已经被很多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所淡忘了,能够踏踏实实放下心来练习基本功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经不住外界浮躁社会的诱惑,追求名闻利养,生理和心理都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他们很容易心灰意冷,用消极逃避的态度来面对,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歌唱前途,留下终身遗憾。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演唱的状态,一定生理和心理的是整体的协调,决不是只进行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实际上声乐的总体状态就是一个整体的情绪调整,所有的方法背后都有一个情绪的对应。你找到情绪了就等于学会了方法。实际的训练效果也是这样,对于情绪,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稳定练习的,当你找到平衡情绪的方法时,演唱的方法就等于找到了,这样就会慢慢成熟起来,做到胜不骄傲,败不气馁。
事实上,声乐演唱是很简单的一种行为,和人的其他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特别是讲话的行为是一样的。我们每一位学习声乐演唱的人要保持一个平常心,使身体放松才能有好的演唱状态,走出演唱的误区,使我们的声音悦耳,音乐具有强烈感染力。
[1][美]约瑟夫.美化你的声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2]彭莉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9.
[3]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出版社,1999,2.
[4]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
[5][意]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