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从山西民歌谈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左 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民歌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文化财富,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丰富的民歌为我国的声乐创作和声乐教学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山西民歌;声乐教学;应用分析
山西的民歌,有着优美的曲调,能够以十分通俗的语言文字传达出一中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歌词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渲染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而且易于传唱,大街小巷都可以听见动听的民歌,从垂髫小儿到耄耋老人,都对民歌耳熟能详。山西民歌主要分布于晋东、晋北和晋中地区。晋东有壶关、晋城、阳城一带,其调式偏于古朴;晋北以河曲、保德和偏关为主,格调偏于高亢、辽阔,透着一种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中有祁县、太古、寿阳、太原等地区,其格调以灵活自由、富于变化为主。虽然三晋民歌各有特点,但是其主题基本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反映爱情和婚姻状况和反映革命斗争三个方面为主。
正是因为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才会流传如此广泛,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成为最为经典也是流传最广的民歌。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山西民歌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明的地域特征不仅为三晋地区的人民大众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还成为了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民族歌曲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教学领域中,《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和《中国民族声乐教程》是最常用的民族声乐教材。山西民歌作为民歌的一部分,也有一部分被编入了这些教材中,而且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山西民歌以其丰富的乐曲内容和独特的风格特征,填补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这片空白,充实了其教学资料库。而其在乐器方面也以种类多样化的乐器形式丰富了民族乐器库。如管弦乐器有晋胡、二股弦、二胡、笛子和扬琴等,其良好的音色组合方式、特殊的音响等特别适用于交响乐曲,促使音乐作品取得十分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如《乔家大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不管是在声乐教材内容方面,还是在乐器方面,都为高校的声乐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素材和资源支撑,高校可以通过这些生动的、极富情感内涵的山西民歌向学生展示山西淳朴敦厚的民族风情,促使山西民歌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传承并发展下去。
润腔原本是运用于戏曲方面的手法,但在山西民歌中也多有运用,而且润腔的形式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断腔”式润腔法的运用便是其中一种,在每一个乐段的后面加一个特定的文字,如“水”或者“文”,这两个字分别在歌曲《交城山》中的歌词“浇了文水”和“还有那山药旦”中。这种润腔手法能够产生一种与“笑声”相类似的演唱效果,将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倾向和思想态度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是人民生活情怀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在运用山西民歌进行声乐教学时,须注意和重视润腔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润腔中汲取艺术养分,刺激学生的艺术细胞,促使学生产生艺术灵感,指导自己在演唱中的二度创作。在练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能力,将不同形式的润腔进行分类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掌握山西民歌的润腔手法。
对民族歌曲进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歌曲的发展,而继承是其首要条件,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便是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原汁原味的山西民歌,而唱好山西民歌就需要学生了解山西地区的方言,因为山西民歌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表达的是地承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因此方言的使用十分普遍,也更加容易表达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追求,使得民歌更具生活气息,也为山西民歌的延长增添更强的情感色彩。以歌曲《交城山》为例,其中一句歌词“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中的“下”便不能按照标准的汉语拼音来念,而是要念成山西方言“ha”。类似于此的还有“亲”字,应念成“qing”,前鼻音变成了后鼻音。为了更好地学习山西民歌,学生便要注意这些典型方言的使用,了解用方言表达情感的优势,这样更容易深入学习山西民歌,继而传承这些民歌,为实现民歌的创新奠定深厚的基础。
由于三晋地区幅员辽阔,民歌内容相当丰富,形式复杂多变,差异性较大,分布也十分广泛,为教师和学生进行采风收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无法将每一个地方的民歌进行详细地收集和整理,因此,就需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对这些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专门的资料库和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料的共享,方便师生随时对所需资料进行查阅和提取。
总之,山西民歌在我国乐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需注重对其润腔手法、方言发音、真假声的交替唱法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并结合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丰富学生的民歌乐曲知识,增强学生的对山西民歌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蕴的理解能力,和对其艺术魅力的欣赏能力。
[1]杜婷.山西民歌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J].艺海,2016(10):123-124.
[2]钱芳.地方民歌在声乐课堂中的应用性研究——以山西民歌为例[J].黄河之声,2014(16):76-77.
J616
A
左晶(1992—),女,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级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