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花,杨丽华,温朋飞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感觉统合失调及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现状
王梦花,杨丽华,温朋飞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阅读、逻辑推理等方法梳理了有关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成果,通过阐述感觉统合和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概念,归纳出感觉统合失调的机理、主要表现及原因,总结了感觉统合训练的机理及其应用现状.针对当前感觉统合失调和感觉统合训练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展望,以期充实感觉统合训练理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和训练实践.
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近些年教育系统引进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身体实施干预,进而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调节其心理的一种训练方式.此训练方法目前被广泛运用于感觉统合较差的儿童,可有效改善人体基本的能力,包括认知、动作、人际互动等方面的能力.
1.1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
感觉统合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在1969年由美国心理学专家珍·爱瑞斯教授提出,爱瑞斯经过多年对脑神经和脑功能的研究,认为人类的行为动作感觉能力和人的大脑神经功能密不可分,并于1972年初步形成了感觉统合理论体系.[1]爱瑞斯的感觉统合理论主要包括大脑的功能和发展、人体学习过程及学习障碍和大脑神经系统治疗3方面.[2]爱瑞斯博士的感觉统合理论指出,大脑的作用是将人体各个器官的感觉信息输入进行整合,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做出反应,协调人体各部分的神经反应,使个体与外部环境顺利接触和融合.“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大脑在未发生损伤或先天性发育不足的情况下,脑干部分的神经整合能力缺失,不能有效建立神经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1.2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临床上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身体运动协调障碍.儿童写字时经常写得大小不一,写字时用力不当,视力点错位;他们在做一些平衡动作时比较困难,而且动作往往很不协调,重心不稳,也不会翻跟头,在走平衡木时非常恐惧,在做一些精细动作时,行动缓慢.[3]
2)视听语言障碍.儿童在进行阅读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容易错行或跳行;写作时错别字比较多,观察事物时不能做到全面和细致,比较粗心;在与他人交流时,不能认真倾听,经常答非所问,还会出现口吃的现象,有时还会自言自语甚至不能自控地大喊大叫,语言发育比较迟缓,词汇量储备少,说话有时候含糊不清,不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3)触觉防御障碍.它是指人体在触碰某些东西时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有这种障碍的儿童经常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抗而过于自我保护,身体和情绪方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大,比如不喜欢和别人发生任何部位的身体接触,对日常生活中的正常行为(洗头、剪指甲)也会反抗,在进行爬高、摇晃和旋转项目时有恐惧表现,对疼痛的感觉不太灵敏,比如咬手指头,还有一些儿童容易出现自虐现象.
4)性格障碍.儿童在性格方面经常表现出胆子比较小,容易紧张和退缩,爱哭闹,在尝试新鲜事物时表现出不自信、没耐心,性格比较固执、不合群,对于陌生的环境表现出害怕、紧张的情绪,因而会孤僻和冷漠.
5)情感障碍.儿童不能用适当的话语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经验,情感比较冷漠,不善于与人交往,害羞孤僻,不喜欢和别人玩,情绪容易激动、急躁,难以控制.
6)认知障碍.儿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也会有比较明显的障碍,在知觉动作统合方面比正常儿童有较大差距,数学计算时往往会进错位,也不能准确地感知空间距离,不能清楚地分辨左右,方向感不强,容易迷失方向.[4]
1.3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
据国外的相关报道,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在10%~30%之间.[5]爱瑞斯博士在他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儿童中,14%的儿童都存在感觉统合能力失调问题.[5]
台湾学者郑信雄通过研究发现,在正常儿童中也会存在一定比例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比率约为15.9%,而那些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儿童,他们的感觉统合能力严重低下,其感统失调率约为28%.[6]
在我国大陆地区较早进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研究的学者主要有任桂英、王玉凤等人,他们通过调查北京市城区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得出以下3个方面结果:一,在被调查的北京市城区学龄儿童中有35.9%的儿童患有轻度感统失调,有10.3%的儿童患有重度感统失调;二,在感统失调的儿童中,男童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女童;在被调查的学龄儿童中,感统失调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三,儿童的学习能力与其自身的感觉统合能力密切相关.[7]
刘淑华等人通过研究沈阳市区儿童感统失调能力得出结论:一,沈阳市区儿童感觉统合轻、重度失调率分别为32.9%和9.81%,其中男童比例要高于女童;二,在感统失调的儿童中,男童和女童感统失调率存在差异,但统一表现为前庭功能失调率较高;三,在行为方面,感统失调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比例更高;四,感觉统合失调不仅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还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正常发展.[8]
郭建华等人通过对济南市区小学学生进行感统能力测验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患有感统失调,其中轻、重度失调率的比例分别是23.4%和13.5%.[9]
李晶等对嘉兴市学龄前儿童感统失调的调查结果显示,存在感统失调儿童比例为24.78%,重度感统失调比例要低于轻度失调比例,男童患感统失调比率要明显高于女童.[10]
黄悦勤等人还从纵向角度对学生的感统能力进行跟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失调可以随着年龄增长得到一定缓和,甚至可能会由于外界环境影响能够自愈,有48.3%的感统失调儿童在6年后得到自愈,而且自愈能力无性别差异,他们表示儿童在3~6岁时是接受感觉统合能力干预的最佳时期,适当的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11]
综上所述,儿童在感觉统合失调方面存在以下3个共性:第一,感觉统合失调在任何一个儿童群体当中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常见现象;第二,男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比率要高于同龄女童;第三,在儿童时期对感觉统合失调进行干预,效果最好.
1.4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产生原因的相关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主要有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2个方面的因素.1)遗传因素.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父母的神经—动作系统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很大的遗传效应.2)母孕期因素.母体在怀孕期间遇到的不良外界刺激也有可能造成新生婴儿的感觉统合失调.3)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内外部损伤都有可能引起儿童感觉失调,比如大脑外部激烈挫伤造成大脑受损,流行性脑炎或高烧引起的大脑细胞受损.4)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家庭的育儿观念因素.城市化进程加快,使青少年儿童缺少足够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空间;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身体活动的机会.当前社会生活方式和家庭的育儿观念是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2.1 感觉统合训练的依据
2.1.1 前庭平衡及训练
前庭器官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辨识身体的空间位置,控制人体平衡.前庭感觉失调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胆小惧高、跌倒的行为,他们视觉空间感应失常、方向感差、神经敏感、协调性差.
前庭训练是利用外界刺激对前庭器官施加作用,使其正常化,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2种训练方式.被动参与是指训练由教练或者教师来操作进行,比如吊缆游戏,儿童被动地接受摇摆或旋转,在这过程中其前庭器官接受刺激;主动训练是指儿童个体主动参与活动,在个体的爱好和兴趣中进行训练活动,进而发展其个体顺应性和前庭平衡能力.
2.1.2 协调能力及训练
协调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儿童对外来刺激过于迟缓或过于敏感,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刺激不敏感,得到的外部感觉不足以促使他对外进行行动探索.第二,大脑总是错误地理解外部感觉和刺激,导致运动形态不能正确表达.
教练或教师在协调性训练过程中应当注意,既要加强练习者的平面动作训练,还要注重其上下肢的协调训练,采用动静结合的训练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训练.
2.1.3 本体感觉及训练
本体感觉是指人体内部深层次的感觉,主要是肌肉、肌腱和关节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人体的本体感觉传导可以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2种.如果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出现问题,儿童容易出现方向感差、站姿不正确、不能确定事物的位置等问题;如果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出现问题,神经冲动不会顺畅地传输到小脑,因而影响人体的平衡能力和对姿势的控制.
2.1.4 触觉及训练
触觉就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儿童出现触觉问题往往有2个极端的表现:触觉敏感和触觉迟钝.
后天环境因素会影响儿童触觉能力的发展,比如有的父母反对孩子玩泥巴、沙土及橡皮泥等不太卫生的游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早期触觉输入,因为婴幼儿期是双手小肌肉群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触觉感应和传送发育的关键期.父母还可以加强孩子小肌肉群的练习,如准备一些大型积木或毛绒玩具,通过让儿童搂抱、抓举来提高他们的触觉感应能力.
2.2 感觉统合训练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西方国家就建立了“儿童感统智能训练会馆”,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进行训练,训练的对象主要是学龄前儿童.报道显示,“儿童感统智能训练会馆”在西方发达国家幼儿园的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比成人“健身俱乐部”的普及率多7倍,从人数上来讲,参加“儿童感统智能训练会馆”的儿童比参加成人健身的人数多6.2倍,仅仅20世纪儿童感统训练器材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亚洲各国开始陆续将感统训练引进到本国幼儿园教育当中,日本和韩国是最先在幼儿园开设感统训练课程的国家,随后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相继将感统训练课程作为学龄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在香港的感觉统合训练在幼儿园的普及率达到了93.2%.随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开始在我国大陆地区广泛传播,由于其理论成果系统和训练效果显著,它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育者的热烈欢迎,并逐渐从学龄前教育延伸到小学教育当中.近些年在中国内地相继开设了多家感觉统合训练机构,21世纪初北京就有将近20家专业感统训练机构,其他一、二线城市也陆续有大量的感统训练机构成立.随着感统训练的普及,感统训练教练资格认证也进一步得到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参与感统失调儿童的训练和治疗;通过不断更新和提高,训练模式和训练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2.3 感觉统合训练的相关实验研究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儿童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其注意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其阅读和思维能力,对多动症的治疗也有一定功效,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
大量实践结果表明感统训练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矫正和治疗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尤其体现在前庭平衡功能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身上.通过感统训练他们身体的协调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注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这是因为感统训练可以更好地锻炼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促进其行为的发展.
李旭东等对310例儿童进行了6年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累积发生率33.6%,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自愈率较低,仅仅为48.3%,部分感统失调儿童通过针对性训练后能够恢复正常儿童水平.他们建议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要尽早及时地接受感统训练,早干预、早治疗.[12]
陈可来认为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对儿童平衡协调能力及心智方面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感统训练,儿童在注意力、协调性、情绪等方面可以得到良好改善,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13]
田万生等通过实验证明:一,感统训练对所有儿童都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包括感统失调儿童和非失调儿童);二,感统训练对治疗触觉防御功能的效果最佳;三,感统训练效果与儿童智商成正相关;四,感统训练效果与家长的配合度成正相关.[14]
邓邦桐等人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感统失调儿童进行干预,结果证明儿童感统失调恢复率可达91%,而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感统失调改善情况不同,年龄越小改善效果越显著,建议较早地对感统失调儿童进行干预.[15]
通过感统训练,儿童大脑可以有效地对外界信息进行整合,提高神经和行为之间联系,使本身被压制的感觉被重新唤醒,从而提高儿童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和自身肢体的控制能力.但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感统失调儿童进行感统训练,且选取对象年龄跨度较大,而针对某一阶段或年龄的正常儿童的感统训练及其对正常儿童影响的研究较少.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感觉统合失调及感觉统合训练相关文献我们得出:感觉统合失调主要是指脑干部分不能有效建立神经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产生的原因有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方式两种因素,主要表现为动作协调障碍、视听语言障碍、触觉防御障碍、性格障碍、情感和认知障碍;感觉统合失调在任何一个儿童群体当中都是客观存在的,且男童失调比率要高于同龄女童,在儿童时期对感觉统合失调进行干预效果最好;感觉统合训练(前庭平衡训练、协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触觉训练)可以有效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状,但目前研究领域还需拓宽,一方面研究者锁定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关于感统训练对正常儿童会产生何种影响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会产生哪些效果还有待深入探究;另一方面,感统训练的研究方向应向体育教学方面深入,将感统训练与体育项目相融合,以此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 AyresA.J.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order[M].LosAngele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72:204-218.
[2] AyresA.J.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he vestibular system[J].Learning Disabilities,1978(11):30-41.
[3] 廖文武.儿童感觉统合[M].台湾:心理出版社,1991.
[4] 路英智,刘同顺,等.精神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842-843.
[5] AyresA.J.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J].LosAngle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79: 135-356.
[6] 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7] 任桂英,王玉风,顾伯美,等.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4-36. [8] 刘淑华,程毅,王春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J].现代康复2000,4(2):16-18.
[9] 郭建华,刘言训,赵洪宁,等.8-12岁市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不良行为及家庭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52-554.
[10] 李晶,等.城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7):75-75.
[11] 黄悦勤,李旭东,王玉凤.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随访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60-262.
[12] 李旭东,黄悦勤,王玉凤.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历史性队列研究.中国公共卫生[J].2003,19(1):43-44.
[13] 陈可来.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平衡协调能力及心智方面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14] 田万生,任庆霞.感觉统合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16.
[15] 邓邦桐,等.体育游戏对治疗不同年龄段感统失调儿童的疗效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64-165.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ensory Disorder and Training of Sensory Integration
WANG Menghua,YANG Lihua,WEN Pengf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reasoning are employed to conclud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raining of sensory integration,to further expound the concepts of the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disorder of sensory integration,and to sum up the mechanism,the main manifestations and the causes of sensory disorder.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are also discussed.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are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research gaps of sensory disorder and training of sensory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raining theory and make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better.
sensory disorder;sensory integration;training of sensory integration
G804.54
A
1009-8445(2017)02-0064-05
(责任编辑:宋先红)
2016-08-26
王梦花(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助教,硕士.
杨丽华(1964-),男,河北张家口人,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