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雨菲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白石道人”姜夔《扬州慢》之浅析
孟雨菲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他擅长抚琴吟啸同时精通音律、乐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的自度曲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扬州慢》一曲更是其最具代表之作品,本文将从背景、曲式、调式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剖析。
姜夔;自度曲;扬州慢
姜夔(公元1155——1221年),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因为诗作音乐方面的才华被人熟知。姜夔生活在民族命运多舛,战争不断的危亡时期,因此其过着流离失所、漂泊浪迹、居无定处的羁旅生活。 姜夔曾致力于以自身才华效忠于朝廷,但苦于当时局势动荡、朝廷迂腐无施展之处,自此他便无意于仕途,只在风花雪月、湖光山色之中消磨时光。看似放荡不羁但在其内心深处却埋藏着无抱负施展之寂寞与流利之凄苦,因此他的作品常以抒发其感情为题材。除此之外他还会书写热爱国家、人民,憎恶战争等作品,这样题材的作品,是他整个创作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一)《扬州慢》的创作背景
《扬州慢》作于1176年,是一首琴歌形式的作品,这首词是有感于故园沧桑而作,表现了作者对动乱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祖国命运以及民族危亡的忧虑。1176年,姜夔路经扬州看到曾经繁华的景象经一场15年前的战争变得满目疮痍至今未曾恢复,此情此景令人无尽唏嘘,他以忧愤的心情写下《扬州慢》词,描绘侵略战争的浩劫给扬州城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扬州慢》音乐曲式结构分析
《扬州慢》是上下两个乐段旋律不相同的“A、B”二段体曲式结构。
A段属于方整性结构的4乐句段落。 第一乐句属于“抑扬格”,开头由弱拍进入强拍,体现出诗歌阅读朗诵的传统。第一乐句分为3个短句,乐曲的曲调是伴随三个短句一句一韵,阶级进行的,旋律音基本以四分音符为主。旋律以羽音起,结束在宫音上,从而获得一种清楚稳定的收束感。第二乐句分为四小节,每小节的旋律以阶级进行为主,曲调因运用附点效果更为婉转,也因音符时值较长声响效果更为舒缓、柔美。第三乐句也为四小节,这一乐句出现了较之复杂的附点节奏,并且出现了变音,使得乐句在音响效果上呈现出不确定感,音乐节奏与诗词“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朗诵节奏一致,结合的恰到好处,乐句由弱拍进入结束在羽音上,给人以动荡不安之感。第四乐句是由第三乐句发展而来,同样由弱拍进入,诗词、旋律相辅相成,在节奏与呼吸上基本一致,因乐句结束在宫音上,使得乐句具有明显的结束感。
B段第一乐句四个小节,由八分附点音符弱起后旋律阶级进行,在三、四小节旋律进行中出现四度和六度的大跳,旋律行进中有离调倾向,与歌曲情感变化相一致,表现出动荡、忧虑的情景。相较A段第一乐句来说,此句节奏变化丰富,长音、短音、附点音穿插使用,词曲安排基本为一字一音,又适当在板眼之间增设了花腔或延长符号,使乐曲更为灵活不呆板,略微具有燕乐的曲调风格。第二乐句按照歌词的句读形式可划分为三个小乐句,这一乐句作者是结合诗句情感、句读手法来创作旋律的;作者在这一句里触情生情,感怀扬州城今昔的巨大差异,怀念、愤慨、哀愁等情绪替换交织;因此此句的节奏、节拍紧凑、繁复,旋律级进与跳进相结合,旋律线条起伏波动,充分展现了情绪的变化。第三乐句是描绘情感宣泄后重新恢复平静,感怀、悲伤已无语而凝噎的情感,此句四个小节,前两小节旋律平缓、节奏缓慢平稳;词曲对接工整,一字一音;后两小节旋律出现从“d”到“f”的大六度下行跳进,随后逐级下行,着重渲染出 “波心荡,冷月 无声”这一清凉冷清之景。第四乐句与A段第四乐句基本相同,使得A、B两段由对比趋向统一,结尾相互呼应。
(三)《扬州慢》调式分析
《扬州慢》这首曲子属于F宫调式,作品具有古朴、典雅的基调,四个乐句以“F”(宫)、“A”(角)、“D”(羽)、“F”(宫)为落音。由于强调了“羽”、“角”两个音,因而歌曲又表现出羽调色彩,造成色彩对比,形成主调与新调之间稳定与不稳定的对比关系,而乐曲最终又回到F宫调式,以鲜明的对比达到音乐的美感。结合曲式分析,A段主要描写的是姜夔在旅经扬州城时所见到的景象,在开头和结尾处用到的是狭音程,在中间处大多运用到广音程,即整段曲调是由“平和、安稳”的情绪逐渐级进到“感怀、憧憬”的感情,又逐渐趋于平静。在B乐段中,姜夔运用最多的就是三度音程,三度音程属于不完全谐和音程,音响效果饱满却不死板,姜夔再此大量运用三度音程,目的是为了形成大气、深层却不厚重,清新舒婉的风格。从以上分析可得知,A、B乐段的乐句都是弱起,结尾都是终止在宫音上,虽乐曲中有离掉的情况,但基本都回归宫音,这样的手法增加了乐曲的层次,展现了调式体系的对比,极大丰富了音响效果。曲中出现了十二次变徵音。变徵音通常会配合“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 无声”,等抒发情感的词句使用,通过变徵音特殊的音响效果抒发作者郁结、遗憾、惋惜、悲愤之情。
通过从曲式与调式方面对姜夔自度曲《扬州慢》的分析,可以看出姜夔在自度曲创作上的具有其独特的审美观,他融合古曲,不拘泥单一形式的创作赋予歌曲更多层的变化。他能秉承传统,结合曲式特点,表现出词曲的情感,使词、曲结合的恰到好处;又能推陈出新,运用不同曲式之间的融合达到细腻乐曲表现,丰富乐曲情感的种种作用。根据以上种种皆可看出姜夔自度曲无与伦比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姜夔的了解,笔者得知,姜夔虽一生都在奔波中度过,但仍有一腔清高傲骨,保持着自己的气节,他一生留恋湖光山色,正因为这样,他才能随心、随性、随景创作出这些或温婉或感伤的自度曲。通过对其自度曲的了解,笔者又得知,姜夔创作自度曲的技艺与思想都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其在词与曲的融合上、在调式调性的运用上堪称完美。姜夔的自度曲让人叹为观止,他留给后人的这笔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珍宝势必会让更多的学者珍视。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陈钰煌.《浅论姜夔自度曲<扬州慢> 诗词与音乐的和谐之美》[J].乐府新声,2010.
[4]赵晓岚.《论姜夔的“中和之美”及其<歌曲>》[J].文学评论,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