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萍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中学,浙江 宁波 315000)
构建初中音乐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究
张静萍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中学,浙江 宁波 315000)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音乐的教学给初中阶段的教学增添了更多的情趣,让学生在学习压力之余感受身心的放松,由此可见,初中音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注重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让音乐教学课堂更加活跃,促进学生各种情感的陶冶,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探索,激发他们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在构建初中音乐互动课堂时,教师要学会分析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入手,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中与他们互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提高音乐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了初中音乐互动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旨在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音乐;互动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音乐教学不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该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快乐、合作的教学氛围,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把音乐学习变成主动的过程,达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所以音乐互动课堂是教学效果优化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该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把更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还调节了师生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多情景原则
音乐教学跟理科教学一样,具备抽象性,所以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感受音乐的皮毛,没办法深层次的理解音乐。教师要根据音乐的教学背景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二)双向构建原则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让学生从音乐的学习中端正生活的态度,为学校和生活做一个调节,音乐双向构建原则是以音乐互动为主的,只有构建了音乐互动才会有音乐互动的使用。
(三)整合性原则
音乐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本身的教学外,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作品的背景、传达的情感等,让学生在音乐中形成一个整合的知识系统。
(四)主导性原则
音乐的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的主导与控制更有意义。
(一)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他们的情绪容易相互感染,同时教师自己的情绪也容易感染学生,教师不同的情绪教学能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于音乐学习没有抵触情绪,只有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提起了兴趣,才能在音乐的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感受音乐教学的乐趣,以此教师开展互动课堂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2];比如在学习人音版教材《唱脸谱》的学习中,教师就应该开展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中国国粹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他们在课堂中学画脸谱,实现对不同感官的艺术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
(二)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相互交流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增强整个队伍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音乐是很好的调味剂,对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有重要的作用;音乐的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乐器创设互动式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比如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乐器后,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项目,小组之间为了同一个目标会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把音乐乐器演奏做到最好。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音乐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增加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互动学习环境,获得情感审美体验
学生在高质量的音乐教学中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教师营造的互动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审美体验;比如在有些对唱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两个部分,以对唱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强,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共同发展的时候,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非常重要,而音乐教学正好可以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因此教学老师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达到最好;另外音乐的教学是情感上的交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能够提升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1]林礼富.浅谈课堂互动教学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2]李国霖.关于交往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4(Z2).
G633.9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