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魁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
王栋魁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本文以《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一的《叹息》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创作背景、音乐结构以及演奏方面进行分析。
创作背景;分析;演奏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影响深远形象鲜明思想内涵深刻的钢琴音乐作品。1848年至1861年李斯特在魏玛宫廷担任乐队队长,这一时期是李斯特创作的巅峰时期,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哀诉》、《轻盈》和《叹息》也创作于这个时期。本文以《叹息》为研究对象,从他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及演奏进行分析。
李斯特作为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19世纪中叶最勇于创新的人,无论是在演奏风格和音响效果方面,他都是一位重要的革新家,在他演奏的实践中以及钢琴音乐创作中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具一格,富于鲜明特性,旋律流畅优美,热情奔放,诗意与华丽辉煌兼有的浪漫主义风格。
1848年至1861年李斯特在魏玛宫廷担任乐队队长,这一时期是李斯特创作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创作了他仅有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哀诉》、《轻盈》和《叹息》,三首音乐会练习曲都是浪漫派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李斯特在这一时期的心情、情感在这三首练习曲中均有明显的体现。《叹息》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很强,充分体现了李斯特独有的钢琴音乐作品风格。
降D大调,4/4拍。
旋律声部(第3、4小节),从第二拍开始打破了节奏强弱规律,由弱开始,由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均分型节奏左右手交替弹奏高音构成。旋律走向为向上级进,由倒数第二音的向下纯四度跳进引入继续向上级进,旋律的强弱走势呈总体上渐强到小字二组的F为本句最高,再由此渐弱,构成消失感。
背景伴奏声部(第3、4、5小节),由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休止符共同构成的七连音的均分型节奏型构成,构成分解和弦的先上后下的和声波浪状支撑,营造出起伏感。力度随着琶音上下行而上升下降,整体力度为弱。双手交替的伴奏要连接的天衣无缝,像一只手弹奏的,均匀流畅有起伏,为求声音上的柔和,手指下键需要放平一些。
该作品的调性转换为降D大调—A大调—F大调—升C大调—降D大调。
本作品的和声运用极其丰富。1.运用了一些离调和弦,例如9—10小节第三拍为二级的D56和弦,在第五拍解决到了二级和弦;2.加六音的属和弦的运用,用六音取代五音用于终止式中,当然这也预示着这一乐段的结束,如第11—12小节;3.运用属七和弦作为再现前的属准备,如第52小节;4.通过和声来丰富音响色彩。不同和声色彩的变化及运用,音响效果也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声低音进行增加了旋律线条感。它的下行级进明确了音乐进行方向,持续低音的应用增加了调性功能及和声的稳定,如42—45小节;5.色彩和声的使用,这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很常见,尤其在乐曲的最终末尾处,降六级的运用作为一级与四级之间的中间环节,加强了和声的色彩性,音响效果也更为广阔,如72—77小节。
该曲为带有引子、补充、连接、属准备以及coda的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1—2小节),4/4拍,降D大调,背景型引子,强调调性织体形式,烘托气氛。
呈示部(3—22小节),4/4拍,降D大调,复乐段结构。
A1乐段(3—12小节)由两组三小节完全相同的乐句构成,最后四小节与第一句形成对比型乐句。构成了6+4的非方整型乐段。
A2(13—22小节)第一句内部构成与第一乐段相同,只是旋律声部节奏型有所改变,而这一句,为降D调,结束于主和弦。第二乐句转为A大调,结束于A大调主和弦,与第一句共同构成了先收陇后开放的乐段。
补充(23—29小节),4/4拍,A大调,为呈示部的引申,弹奏方式与前边相同,有两句构成,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高声部高八度模进,而伴奏声部相同。
综合中段(30—37小节),4/4拍,F大调转升C大调,由对比关系的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建立在F大调上,第二乐句建立在升C大调上。
连接(38—41小节),4/4拍,由两个相同乐句构成,有第一个连接和中段第一句材料变化而来,高声部变为了双音,增强了层次性。
属准备(42—52小节),是对前部分连接的发展,最终结束在散拍子的降D大调的属上,构成了再现前的属准备。
再现段(53—62小节),4/4拍,降D大调,再现了呈示段中的第一乐段,具有缩减再现的特点。始终为降D大调,最终结束于属和弦,收束性较为明显。然而,其节奏型有所变化,为上声部十六音符的六连音,下声部为八分音符的三连音,旋律隐藏于中间,有左右手的拇指交替奏出。
Coda(63—77小节),出现了降D大调与D大调复合运用的特征,和声运用复杂,没分别运用了连接和中段中的材料,将双音放于高声部旋律。又运用了属准备中的材料,高低声部分别向上向下反方向进行,构成层次感。在70小节以上又以上扬琶音的形式突出主题,最终以色彩和声渐弱结尾,构成消失感。
1.双手交替的连接
主题旋律与伴奏声都是双手交替演奏的,要想使旋律连接的天衣无缝,先要把左右手的指法安排好。总体来说有两种指法,一种是左手用二指,右手用三指;另一种是左右手都使用二指来弹奏。手指下键要稍平些,用指肚摸的感觉,这样声音较为柔和。如第3—5小节。
2.八度的使用
从27小节开始,右手连续八度音进行,将音乐推向第一个高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八度的弹奏方法,切记砸或敲打,要用慢下键歌唱般的从一个音到下一个音。把这一串的八度音乐组织好,不要弹的过于吵闹。开始可以稍微弱一些,随着音乐发展做出一个渐强,这样效果就会更好。如第27—29小节。
3.华彩乐句的运用
乐曲中运用了华彩乐句,弹奏时一定要整齐,左手声音稍微弱一些,把右手突出出来,这不仅是技巧问题,更是音乐性及流畅性问题。如第30、31小节。
4.高潮部分
从46小节起,音乐进入到第二个高潮,弹奏时不要把每个音都弹的很重,这样显得很笨拙,要使乐句中主要的音也就是最高音(升F)跟随这个音的方向弹出音乐的高低起伏,同时也要解决六对四的问题。
在这首练习曲中,要把音乐很好的表达出来,除了解决技巧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声音问题。要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根据音乐需要让声音做出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这首练习曲中,主题旋律出现多次,要在不同和声及织体变化中,每一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色彩变化。
第一次主题旋律(第3—5小节)出现,琶音部分作为音乐背景,声音要很弱,而主题旋律从琶音中穿透出来的声音要清晰,柔和而典雅。
从53小节开始,前面经过了激烈的高潮后,应显得很平静,这里有两个音乐层次,旋律在中间声部,而且双手都用一指奏出主题旋律。弹奏时,避免声音硬,还应保持它的清晰和优美的歌唱性。音区变了,音色也要有变化。
第62—65小节旋律采用了一连串平行三度进行。这种音程使旋律的音色变得飘忽不定,弹奏时整体声音要很弱,手指放平一些,轻轻的“摸”过去的感觉。
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是在魏玛时期李斯特处于安逸的生活状态下创作的,他是李斯特成熟时期的作品,是一首对音响效果、音色变化的极致追求以及技术与旋律并重的钢琴艺术作品。本文从创作背景、音乐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对演奏和钢琴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1] 李斯特钢琴全集练习曲(二).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2.
[2] 郑艳.印象主义音乐的先声—李斯特晚期钢琴代表作品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11.
[3] 曼弗雷德•瓦格纳 著.付天海 译.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6.
王栋魁,男,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钢琴即兴伴奏等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