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刘平
(山东大学 文学院,济南 250100)
【文化艺术研究】
白朴行迹考
都刘平
(山东大学 文学院,济南 250100)
南宋江州守将吕师夔于至元十二年(1275)降蒙元军队,白朴在次年即至九江结识吕氏,自此两人过从甚密,若如故人重逢再遇。一为北人,一为南人;一则文士,一则武将。对于这种常情不好理解之处,前辈学者多有指出,或就其缘由进一步做出自己的推测,即白朴可能曾随侵宋的蒙元军队一道南下。这些意见很有启发,根据已有的各种文献材料,综合排比考证可以认为,白朴在至元十年左右正是在南下攻宋的蒙元军中,其至襄阳、九江、岳阳等地的原因在此,其与宋重要将领吕文焕、吕师夔叔侄相识且与后者关系笃好的最主要原因也在此。
白朴;蒙元军队;吕师夔
王博文《天籁集序》说白朴中统初,曾辞史天泽之荐,不愿做官,然而又有种种材料显示,白朴于至元十年(1273)前后南下侵宋的蒙元军队中的一些武将文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与降元的南宋重要将领吕文焕、吕师夔叔侄等亦有文辞往来,特别与后者关系尤为密切。因而不少学者对此产生疑问,或推测其当时可能在蒙元军队之中。如徐凌云先生说:“白朴与吕师夔深交,显然不是为做官(因为在以前有史天泽,后有董源推荐白朴入仕,均遭拒绝),如果说为经济上的好处,好像也不是,因为至元间,其弟白恪在江北淮东道提刑按察司任职,所以白朴经济上也不必仰仗吕师夔,且师夔主要为武将,也不可能是文字之交,另外,师夔为南人,这一系列的因素,让我们实在搞不清白朴为什么与吕师夔有那么深的交谊,且对师夔推崇备至,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谜。”[1]白朴有《西江月·九江送刘牧之同知之杭》词,其中有“置酒昔登岘首,题诗今对匡庐”句,郑骞先生以为该词作于至元十三年(1276),而岘山位于襄阳城南,此地在至元十年二月吕文焕降元前一直为宋兵把守,故而推测白朴至岘山只能是至元十一年(1274)史天泽、伯颜率军南下之时[2]。也即说白朴正是跟随南侵蒙元军队南下至襄阳、九江一带。白朴又有《满江红·题吕仙祠》及《留别巴陵诸公》词,作于岳阳,其中有“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句,邓绍基先生以为这里所说的“巴陵诸公”正是由北方南下的他的朋友,其中可能即包括史天泽的儿子、蒙元军队的重要将领史格,因为史格正是跟随阿里海牙沿着岳州、潭州一路南下的[3]。
前辈学者的研究一方面提出问题的所在,给我们很多启发,但另一方面似又没有将问题彻底说清说透,只是点到为止。因此这个问题实际上仍悬而未决,有进行切实研究以还历史真相的必要。
王博文《天籁集序》云:“中统初,开府史公将以所业力荐之于朝,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按《元史·世祖本纪》载:“中统二年四月,命宣抚司官:劝农桑,抑游惰,礼高年,问民疾苦。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才异等,列名上闻,以听擢用。”又《元史》卷155《史天泽传》载:“(中统)二年夏五月,(史天泽)拜中书右丞相。”故王文所说的“中统初”即中统二年(1261)。这一年白朴逊谢史天泽的引荐,“栖迟衡门”,离家南游。其所作《念奴娇·壬戌秋泊汉江鸳鸯滩寄赠》词有“又今年孤负中秋明月”句,壬戌为中统三年(1262),由此知前此一年白朴即已南游。白朴虽谢绝史天泽的推荐,但并不是说他即与史氏再无交往,相反,在他61岁时,在梦中尚从“史公欢游如平生”*参见《水调歌头·三元秘秋水》。此外,在辞荐之后,他与真定史家许多成员尤其是担任元军重要职务的人员都有很密切的联系,有的还写有赠词。如白朴游鸳鸯滩可能即投奔史天泽的侄子史权而去。鸳鸯滩在襄阳府光化县(今湖北老河口市)南二十里汉江中*正德《光化县志》卷1“山川”条载:“汉水自汉中府嶓冢山发源,东流至大别山入江经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即此自西北径本县南入榖城境。……鸳鸯滩,在县南二十里。”,公元1255年元军败宋舟师于鸳鸯滩[4]。史权中统三年,授江汉大都督[5]。王恽《秋涧集》卷16《哀大都督史公》诗序云:“名权,中统初授江淮大都督。”诗有“威感荆蛮尽父风,士乐死怀羊傅爱”之句。羊傅用西晋羊祜故事,则史权正是镇守襄阳北一带。又如白朴有《水龙吟·送史总帅镇西川,时方混一》词,胡世厚和徐凌云两位先生均考定该词作于至元四年(1267)[6][7],乃赠史天泽侄史枢。按:《元史·史枢传》:“至元四年,宋兵围开、达诸州,以枢为左壁总帅,佩虎符,凡河南、山东、怀孟、平阳、太原、京兆、延安等军悉统之,宋兵闻之,解去。”同书《世祖本纪三》:“(至元)四年春正月甲午,陕西行省以开州新得复失,请益兵,敕平阳、延安等处签民兵三千,山东、河南、怀孟、潼川调兵七千人益之。……十一月,甲辰,立夔路总帅府,戍开州。”开州、达州皆在四川。四川宋时曾称西川路。清修《四川通志·舆地》:“宋乾德三年平蜀,置西川路。”又《读史方舆纪要·四川·瞿塘关》载,南宋景定五年(1264),守将徐宗武于白帝城下岩穴设拦江锁七条,立二铁柱,企图阻挡蒙元舟师顺江东下[8]。所以白朴词有“楼船万橹,瞿塘东瞰,徒横铁锁”句。另外,王恽《秋涧集》卷13有《十一月十三日宿濉宁梦总帅史子明见教》诗,尾联云:“何时挥老泪,墓额拜征西。”子明为史枢的字,可证史枢确曾任“征西”总帅。又王恽《感皇恩·叠嶂际清江》词,序有“史公总帅子明命”句。胡、徐二氏的观点可以信从。
白朴有《西江月·九江送刘牧之同知之杭》词,郑骞以为该词作于至元十三年(1276)。误。该词实作于至元十五年(1278),证据如下:
其一,《元史》卷9《世祖本纪六》:“(至元十四年)十一月庚子(十五日),命中书省檄谕中外,江南既平,宋宜曰亡宋,行在宜曰杭州。”可知南宋都城临安恢复杭州旧名在至元十四年十一月之后,而白朴至元十四年冬方离开岳阳,有《满江红·用前韵,留别巴陵诸公,时至元十四年冬》词可证,故他至九江应在至元十五年春天。
其二,又有《玉漏迟·段伯坚同予留滞九江,其归也,别侍儿睡香,予亦有感》词可作仁甫本年春季在九江的旁证。词有“睡香花正吐”句,“睡香”乃早春开放之花[9]。
其三,白朴有《水调歌头·至元戊寅,为江西吕道山参政寿》一阕,至元戊寅为至元十五年。《元史》卷10《世祖本纪七》:“(至元十五年)秋七月丙申,以右丞塔出、左丞吕师夔、参知政事贾居贞行中书省事于赣州,福建、江西、广东皆隶焉。”
其四,白朴又有《贺新郎·喜气轩眉宇》词,王文才以为作于至元元年(1264),根据是词中有“老我三年江湖客”句,而中统二年白朴辞史天泽之荐,即南游,“栖迟衡门”,故该词大约是“出游之后不久”所赋[10]。但词中的表达是“浪花湓浦,老我三年江湖客”,据宋人陈舜俞《庐山记》载:“江州有青盆山,故其城曰湓城,浦曰湓浦。”[11]可知该词作于九江。而九江是在至元十二年(1275)正月才为元军所占有,在此之前一直是宋军把守,白朴作为北人是不可能来的,且留滞三年。我们认为该词是作于至元十五年,仁甫至元十三年在九江结识吕师夔,至本年正是三年之久。可知至元十五年白朴已由岳阳返回九江。《西江月·九江送刘牧之同知之杭》词有“置酒昔登岘首,题诗今对匡庐”句,岘首,即岘山,在襄阳城南不远。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346《襄阳府一》“形势”条引晋习凿齿《襄阳记》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又“山川·岘山”条云:“在襄阳县南九里,一名岘首山。”[12]可知白朴在此之前即至元十五年前曾至岘山,且与友人置酒游玩。而襄阳在至元十年二月吕文焕降元前一直为宋兵把守,白朴不可能至岘山优闲游览,他至岘山只能是至元十一年史天泽、伯颜率军南下之时,因为至元十三年白朴在九江,十四年在岳阳,十五年又返回九江(详后),没有至襄阳的迹象。
至元十二年(1275)正月,江州守将吕师夔降元,伯颜以吕为江州守。而白朴于次年在九江结识吕师夔,《满江红·天籁集》词题云:“吕道山左丞觐回,过金陵别业。至元丙子,予识道山于九江,今十年矣。”道山,师夔号。(杨瑀《山居新语》)至元丙子即至元十三年。这一年冬白朴在九江又作有《木兰花慢·丙子冬寄隆兴吕道山左丞》词。《元史》卷9《世祖本纪六》:“(至元)十三年秋七月……以江东江西大都督知江州吕师夔、淮东淮西左副都元帅陈岩并参知政事。”此时江西行省治在隆兴(今江西南昌)。对于白朴与吕师夔如此深切的交往,徐凌云先生表示“实在搞不清”,是个“谜”。我们认为其原因正在于白朴身在蒙元军中,且他所投靠的人是蒙元军中极有分量的人物。《元史》卷127《伯颜传》:“(至元十二年正月)丙戌,伯颜至江州,即以师夔为江州守。师夔设宴庾公楼,选宋宗室女二人,盛饰以献,伯颜怒曰:‘吾奉圣天子明命,兴仁义之师,问罪于宋,岂以女色移吾志乎?’斥遣之。”吕师夔作为投诚的宋将,自然想极力拉拢蒙元军中的高级将领,以取得信任,而这些高级将领因对宋降将或存有戒心,往往并不好接近,这样就需要从他们身边的亲近人物入手,以采用迂回手段。这或是师夔极力与白朴打交道来往的真正用意与目的所在。再者,白朴之父白华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因至邓州招兵,事不济,随邓州节度使移剌瑗降宋,至襄阳,在宋滞留三年之久。《金史·哀宗本纪》载:“(天兴二年正月)乙亥,遣右宣徽提点近侍局事移剌粘古如徐州,相地形,察仓库虚实;白华如邓州召兵。……四月甲辰,邓州节度使移剌瑗以其城叛,与白华俱亡入宋。”[13]397-398同书《白华传》:“(天兴二年),……适朝廷将召邓兵入援,粘古因举华谋同之邓,且拉其二子以往,上觉之,独命华行,而粘古改之徐州。华既至邓,以事久不济,淹留于馆,遂若无意于世者。会瑗以邓入宋,华亦从至襄阳,宋署为制幹,又改均州提督。后范用吉杀均之长吏,送欵于北朝,遂因而北归。”《宋史·理宗本纪》:“(端平三年)三月,襄阳北军主将王旻、李伯渊,焚城郭仓库,相继降北。……四月癸丑,诏悔开边,责己。”[13]810白华由邓州降宋,至襄阳,后除均州提督,自金哀宗天兴二年四月末至宋端平三年(1236)三月,近三年。宋均州隶属襄阳府,辖境约相当今湖北丹江口、十堰二市和郧县地[14]。而吕文德、文焕兄弟在宋时先后守襄阳,他们彼此即便谈不上多深的交情,也必然相识。也正是因为这一层面的缘故,吕师夔打感情这张牌,借着上一辈的“交情”,极力与白朴靠近,再以他为桥梁取信于蒙元新主子。
白朴至元十四年(1277)春至岳阳,冬季离开,在彼滞留一年,写有四首词,分别为《水龙吟·登岳阳楼,感郑生龙女事,谱大曲〈薄妹〉》《绿头鸭·洞庭怀古》《满江红·题吕仙祠飞吟亭壁,用冯经历韵》《满江红·用前韵,留别巴陵诸公,时至元十四年冬》。从《水龙吟·登岳阳楼,感郑生龙女事,谱大曲〈薄妹〉》“洞庭春水如天”句,可知是年春天仁甫已至岳阳。仁甫为何在岳阳逗留一年之久,学界尚无更多解释。我们认为,仁甫自九江至岳阳之行,极可能是为投奔史格而去。岳阳于至元十二年为阿里海牙攻下。《元史·阿里海牙传》:“(至元)十有二年春三月,(阿里海牙)与(宋)安抚高世杰兵遇巴陵……世杰败走,追降之于桃花滩。遂下岳州。”史格于至元十二年从阿里海牙攻潭州,十三年春拔,因受伤,遂留戍。《元史·史格传》(附于《史天泽传》):“俾从平章阿里海牙攻潭州,……遂以军民安抚留戍。”同书《世祖本纪六》:“(至元)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朔,克潭州。”白朴至元十三年始识吕师夔于九江,同年七月吕即走任隆兴;十四年春仁甫即西行岳阳,然史格于上一年五月已从阿里海牙南下攻广西静江,仁甫可能至岳阳方才得知史格已离开潭州的消息,故只得逗留岳阳,于本年冬方离开。《元史·世祖本纪六》:“(至元十三年五月)辛未,命阿里海牙出征广西。”“(秋七月)丁未,诏谕广西路静江府等大小州城官吏使降。”同书《阿里海牙传》:“(至元十三年十一月),……遂逼静江。”同书《史格传》:“入觐,……从攻静江。”白朴与吕师夔结识且交往甚厚,徐凌云先生以为不可能是为经济上的缘故,我们恰恰以为白朴于至元十四年离开九江,西走岳阳,正是因为此时吕师夔已不在九江,白朴在经济上失去依靠,只得西行投奔史氏。因为至元十三年七月,吕师夔由江州知州升任江西参知政事,调隆兴。《元史》卷9《世祖本纪六》:“(至元)十三年秋七月……以江东江西大都督知江州吕师夔、淮东淮西左副都元帅陈岩并参知政事。”《元史·地理志五》“龙兴路”(即隆兴路)条载:“(至元)十四年,改元帅府为江西道宣慰司、本路为总管府,立行中书省。”这里时间上稍有出入,当是设置官守在至元十三年,而置实际的官署则在明年之故。白朴《贺新郎·喜气轩眉宇》词有“浪花湓浦,老我三年江湖客”句,《朝中措·东华门外软红尘》词亦有“三年浪走”语。这里所谓的“三年”,乃举成数,即指自至元十三年七月,吕师夔走任隆兴,白朴失去经济依靠,离开九江,辗转岳阳,至至元十五年又回到九江的一段时间。
白朴有《越调·小桃红》小令,题云:“歌姬赵氏常为友人贾子正所亲,携之江上,有数月留。后予过邓,径来侑觞,感而赋此,俾即席歌之。”这里的贾子正,学者多以为不可考。据袁师世硕先生的意见,可能即是贾居贞。首先,以古人名与字取同义之惯例来看,“居贞”可能是名,“子正”乃字,“贞”与“正”意思正相同。《元史》贾居贞本传言居贞字仲明,这大约是他的另一个字。其次,白朴小令有“比著当时□江上,减容光”及“软金罗袖,犹带贾充香”两句。前一句是回忆过去,讲贾子正尝携赵氏泛长江、歌酒相会;后一句写现在,并以贾充比之子正,由此也可知贾子正的身份绝非如有的学者所说,乃“漂泊江湖之游子”[1]。白朴曲中所说的这两点与贾居贞的经历与身份实相吻合。用贾充故事,一方面自然是二人同为贾姓,但更深层的是贾充乃西晋时南下伐吴的总统领,且曾屯兵襄阳。《晋书·贾充传》载:“伐吴之役,……(充)乃受节钺,将中军,为诸军节度,以冠军将军杨济为副,南屯襄阳。吴江陵诸守皆降,充乃徙屯项。”[15]而贾居贞正是南下灭宋的蒙元军中的重要成员,且曾镇守湖北、江西一带,与贾充事正相类,白朴此处用典可谓精妙至极。《元史·贾居贞传》载:“(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牙与居贞分省镇之。”又《元史》卷10《世祖本纪七》:“(至元十五年)秋七月丙申,以右丞塔出、左丞吕师夔、参知政事贾居贞行中书省事于赣州,福建、江西、广东皆隶焉。”贾居贞真定获鹿人,曾与史天泽共事,白朴与之结识当早在真定之时。从《越调·小桃红》曲辞看,贾居贞、赵氏携酒江上之时,白朴大约也在场。另外,从贾居贞与吕师夔至元十五年同行江西行省事看,二人相识当不至迟至此时,我们进一步推想,白朴与吕师夔相识很可能就有居贞的引介之力。居贞殁于至元十七年(1280),白朴所赋曲中并无哀悼的意思,曲当是作于此之前。
仁甫赋有《沁园春·十二月十四日,为平章吕公寿》词,这里的平章吕公即吕文焕。《元史·世祖本纪十一》:“(至元二十三年春正月)吕文焕以江淮行省右丞告老,许之,任其子为宣慰使。”从“平章事,便急流勇退,黄阁难留”句看,该词应是作于吕文焕告老不久,大约即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正月后。词有云:“盖世名豪,壮岁鹰扬,拥兵上流。把金汤固守,精诚贯日,衣冠不改,意气横秋。”这里所说的“拥兵上流”“把金汤固守”云云是指吕文焕在宋时曾据守长江上游的重镇襄阳。襄阳地处南北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蒙元与宋军最重要的战场,可以说,谁占据襄阳谁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元史新编·吕文焕传》云:“襄阳居吴楚上游,立国东南者恒恃为藩蔽。襄阳不守则浮汉东下,长江天堑皆失其险。……(襄阳)复成重镇,越二十余年而又坏于吕文焕兄弟。襄阳失而宋遂不支有金汤之险,无干城之良不能守也。”[16]据《元史·阿里海牙传》载:“刘整欲立碎其城,执文焕以快其意。阿里海牙独不欲攻,乃身至城下,与文焕语曰:‘君以孤军城守者数年,今飞鸟路绝,主上深嘉汝忠。若降,则尊官厚禄可必得,决不杀汝也。’文焕狐疑未决。又折矢与之誓,如是者数四,文焕感而出降。”我们认为,正是因为白朴当时即在军中,对其中的实情知之甚详,故而在贺词中特别表出吕文焕曾坚守襄阳城事,进而大加称颂。白朴一面自然是赞叹吕作为宋臣“衣冠不改”的“精诚”与“意气”,但也有对吕知天运、明时务的肯定。
《天籁集》有《水龙吟·九月四日为江州总管杨文卿寿》一阕。该词亦作于至元十五年,因据《元史·地理志五》载,江州在至元十四年才升为江州路,这样才会设总管府,而至元十四年白朴在岳阳,冬季才返回九江。因而该词只能是作于至元十五年九月。杨文卿,名仁风,潞州襄垣人(王恽《秋涧大全集》卷80《中堂纪事》)。与王恽相识,王有《简寄杨治中文卿》诗。至元十一年任南下蒙元军队的断事官。《元史·伯颜传》载:“(至元)十一年,大举伐宋。……(十月)甲子,次沙洋。乙丑,命断事官杨仁风招之,不应。……(十二月)己未,师次鄂州,遣吕文焕、杨仁风等谕之曰”。又《元史·阿剌罕传》载:“(至元十一年十月),取鄂州。阿剌罕同断事官杨仁风东略寿昌,得米四十万斛,遂统左翼军顺流东下,沿江州郡悉降,乃抚辑其人民。”白朴既为杨文卿作寿,可见二人相识,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白朴大概不必如杨氏担任蒙元军的具体职务,但其时身在军中却因此而得以证实。
《元史·贾文备传》载:至元十一年,贾文备“乃从阿术先渡江,大军继之,遂取鄂、汉,……守鄂州。”按:贾文备,贾辅之子,张柔部下,与白朴亦相识相交。至元二年任真定路总管,兼府尹,于至元四年八月乙卯(二十八日)世祖忽必烈诞辰之日,请白朴作贺寿词,即《春从天上来·至元四年恭遇圣节,真定总府请作寿词》。而白朴又因元好问之故,与张柔家关系甚密。《秋色横空》词序云:“顺天张侯毛氏,以太母命题索赋。时壬子冬。”《垂杨》词序有云:“壬子冬,薄游顺天,张侯毛氏之兄正卿,邀予往拜夫人。既而留饮,撰词一《咏梅》,以《玉耳坠金环》歌之;一《送春》,以《垂杨》歌之。词成,惠以罗绮四端。”壬子为蒙古宪宗二年(1252)。白朴还作有《凤凰台上忆吹箫·笳鼓秋风》词,即在宪宗四年张柔移镇亳州时白朴所赠*参见胡世厚《白朴六词系年》载于《文学论丛》1984年第三辑。。白朴在蒙元军中所依赖的靠山,其中可能就有贾文备。
综合上文排比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一,白朴中统二年虽逊谢史天泽的推荐,拒绝出仕,但并未与史氏再无来往。相反,在这以后,白朴与史权、史枢、史格等蒙元军中的重要人物过从甚密,或曾投奔对方而去,或写有赠词。其二,蒙元军至元十年下襄阳,十一年渡江至鄂州,白朴正是跟随着这支军队一道南下,并曾与友人至襄阳岘山,置酒游会。其三,至元十一年伯颜、阿术、阿里海牙三军会师鄂州,自此军分两路:伯颜、阿术沿长江东下,而阿里海牙则驻守鄂州,以扼长江中上游,同时向南攻占岳阳、潭州等地,直至广西静江。因而此时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相继为元军所有,需要官员镇抚,故而如贾文备、贾居贞、杨文卿、李元让*李元让,名处巽,东平人。参见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刘牧之*刘牧之其人具体事迹不详,当也是南下之北人,除与白朴相识外,与魏初、侯克中、张之翰等北方文士亦均有交往。魏有《出湓浦寄刘牧之》诗,侯有《宿酒成疾寄刘签事》《寄刘签事牧之、郭廷副邦彦》《寄刘牧之、霍清甫二廉访》及《他日刘牧之回持李鹏举书,并所和诗见寄,复用前韵答之》四诗,张有《沁园春·送刘牧之同知归江南》词。等南下北人均没有随伯颜大军东下,而是留戍鄂赣湘一带,担任各地要职。白朴可能没有担任元军中具体的职务,但他此时并没有随大军继续东下,也是留守在大后方,主要在江西九江及湖南岳阳一带,往返于这些来自北方的现据要位的“诸公”之间。其四,吕文焕、吕师夔叔侄作为降元的宋朝重要将领,一方面希望得到新主子的信任,另一方面又摸不清新主子的脾气,故而从侧面入手,极力接近拉拢元军中类似幕僚参佐一类的人物,以便献诚。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方才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吕师夔与白朴所以走得亲近的真正背后的原因。其五,吕师夔选择与白朴打交道,而白朴也将自己与吕师夔的关系看得很重,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即是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哀宗天兴二年降宋,任均州提督,在彼待三年之久,与吕师夔的父亲吕文德及叔叔吕文焕相识。吕师夔借着这个因缘,打着“世交”的牌子,主动亲近白朴。而在白朴一面,则多少有对自己父亲的“旧友”心怀尊崇,对其后代心生好感,且还有一重要的原因,即可以解决彼时自己的生活需求的问题。
[1] 徐凌云.白朴交游考述[J].古籍研究.1995(4):15-27.
[2] 郑骞.白仁甫年谱,郑骞戏曲论集[M].台北:国家出版社,2012:450.
[3] 邓绍基.白朴三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1):103-113.
[4] 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3484.
[5] 柯劭忞.新元史,二十四史外编:117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480.
[6] 胡世厚.白朴六词系年[G].文学论丛.1984(3).
[7] 徐凌云.天籁集编年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7.
[8]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续修四库全书:6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64.
[9]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69.
[10] 王文才.白朴年谱[M]∥白朴戏曲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30.
[11] 陈舜俞.庐山记[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8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8.
[12] 穆彰阿,等.大清一统志[M]∥续修四库全书:62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2-283.
[13] 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7-398.
[14] 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85.
[15]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69.
[16] 魏源.元史新编[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318.
OntheStudyofBaiPu’sLifeExperiences
DU Liu-ping
(SchoolofChineseLiterature,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Lv Shi-kui, as the commanding general in charge of the defense of Jiangzhou Prefectur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urrendered himself to the Mongolian Army of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12thYear of Zhiyuan in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next year, Bai Pu got to know Lv Shi-kui, ever since then, they kept close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just like old friends meeting once again. One was a northerner, the other, a southerner; one was a scholar, the other, a military officer. Regarding this, many predecessors had different ideas, or rather, had their own speculations, i.e. that Bai Pu could have traveled down to the south along with the Mongolian Army of the Yuan Dynasty. All these disagreements have offered us much enlightenment, based on various literature materials in addition to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it is thought that it was in the 12thYear of Zhiyuan in the Yuan Dynasty that Bai Pu was right in the Mongolian Army of the Yuan Dynasty for attacking the Song Dynasty. This also explained the reason that he went to Xiangyang, Jiujiang, Yueyang and other places, and got to know Lv Wen-huan, as well as Lv Shi-kui and his nephew, with whom Bai Pu kept intimate contact.
Bai Pu; Mongolian Army of the Yuan Dynasty; Lv Shi-kui
I237.1;D825.78
A
1001-0300(2017)05-0089-06
2017-03-19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录鬼簿》汇校详注”(15BWXJ02)
都刘平,男,安徽桐城人,山东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戏曲史研究。
[责任编辑朱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