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言二拍”中的情理法

2017-01-28 01:03:08褚崇余
法制博览 2017年26期
关键词:三言二拍礼法冯梦龙

褚崇余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情理法

褚崇余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三言二拍”不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是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这五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文章从明代的情理法之间关系的角度对“三言二拍”中的故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立法指导思想,德主刑辅的审判观以及法顺人情式息讼止争的诉讼观。

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法顺人情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法律的普遍认识是情、理、法的相互结合。所谓“情”包含人之常情、民情和情节三方面的含义。人之常情通常指一般人在通常情况或情景中的感情态度。民情指得到社会民众公认的风俗、习惯及社会大众的舆论。情节指案件的情节。所谓“理”,人们通常说的是天理,其中包含中国古代的“礼”,这个“礼”在中国古代的审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范忠信教授的《情理法与中国人》中提到“礼”与“理”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①“礼”是正式化、书面化的“理”。在中国古代司法活动的过程中,若审判者找不到“礼”就会寻求“理”的依据。所谓“法”指统治阶级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由权威机构制定、认可和保障实施的规范。传统中国常将情、理、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然而情、理、法三者是不同的社会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礼法结合的立法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系统的核心是儒家的宗法礼教。儒家文化注重礼法并用。在历史的潮流中儒家思想逐渐法律化,直至成为正统的法律思想,汉代仅仅是个开端,后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明末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逐渐增多,统治阶级在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也想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和作用,儒家行为规范的“礼”已深入人心,成为了在道德角度上约束人们言行的规范,与历代法律起着相同的作用。

“礼”在伦理道德上特别强调“孝”和“忠”。“三言二拍”中涉及法律的故事中最多的就是关于“孝”的故事。在《喻世明言》第二十六卷《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中沈昱和知府都张贴悬赏告示,以期尽快破案、抓到真凶。因而赏金数额极为可观,引起满城轰动。黄老儿得知悬赏一事后便和两个儿子商量用自己的人头代替死者的人头,便可换赏银。两个儿子听后经过商议决定照办。知府判道:“有这等事,真乃逆天之事,世间有这等恶人!”②知府下令对其二人不计其数地打,打得二人死而复醒了数次。两个儿子丝毫没有顾忌世间孝道二字,仅感到一点的可惜,最终因为抵抗不了金钱的诱惑杀了自己的父亲,礼法难容,罪该当斩,加罪凌迟。再如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赵六老舐犊丧残生 张知县诛袅成铁案》中赵六老老两口辛苦养大的儿子赵聪亦是一个不孝之子的典型。老两口希望儿子将来成才为其学业和婚姻耗尽所有,举债累累。母亲生病不去探望。母亲去世赵聪与妻子两人只是干号了几声,也不守灵,看不出半点伤心,真是让人心寒。因要偿还前期的借债,赵六老身无分文,还不上债款。可谁料又被儿子当做盗贼砍死。通过全面了解案件经过,张知县提笔判到:“赵聪杀贼可恕,不孝当诛!子有余财,而使父贫为盗,不孝明矣!死何辞焉?”③这一纸判决真是大快人心。通过对以上两则法律故事判决的依据及结果的论述,可以得知当时国家对于此类案件的观点和态度,对于违反礼法之人要严加惩罚,毫不留情;同时也可以看出民众对于此类案件所表达的要遵循礼法的支持。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当时的法与我们今日的法是迥然不同的,“礼”与“法”是相互结合的,共同构成了当时中国古代的法律。

二、德主刑辅的审判观

董仲舒吸取了秦朝覆灭的历史教训,在继承孔、孟重德轻刑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在德刑关系上,董仲舒明确主张德为主,刑为辅。他认为如果没有礼义作为堤防,只是依靠刑罚是不可能达到阻止犯罪的作用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先用道德礼义进行教化,倘若无效再用刑罚,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治国之道。同时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宗法礼教的推行亦会要求官员们重视德行,因而官员在运用法律断案时,亦会将伦理道德作为考量的因素。

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西山观设箓度亡魂 开封府备棺追活命》中讲到寡妇吴氏与人通奸,觉得儿子达生碍事,便向官府告儿子不孝。审理案子的府尹是个极其廉明和具有洞察力的人,在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之后,府尹判:“你这淫妇!护了奸夫,忍杀亲子,这样人留你何用?也只是活敲死你。”④正当要执行时达生护住母亲替母亲受罚。府尹被其孝心感动,本该打死吴氏,后改判留其性命,劝其向善。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对于孝义的推崇,因为孝心感动府尹进而改判。长期受到伦理道德教育的官员,在判案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参考伦理道德来衡量案件。当发现案件当事人还有可以道德教化的可能性时,就会选择教化为主,当发现案件的当事人已经道德沦丧且无挽回的余地时,只能通过刑罚来惩戒了。再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也是德主刑辅的典型例子之一。谢小娥采用易姓乔装的方式捉住了船上的盗贼,太守了解实情后说法律虽然如此规定,但是念你孝行值得嘉奖,不能用往常的律法来判断,等上报朝廷之后,申请免除死罪。由此可见,伦理道德在当时社会下进行法律评价所发挥的作用。原本的死罪,因为德而改判,此案很好地呈现了“德主刑辅”的审判观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法顺人情式息讼止争的诉讼观

百姓生活富足太平、社会和谐安定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所期望达成的目标,更是历朝历代老百姓所日夜期盼的。法律应当符合礼义、顺乎人情是中国古代立法和司法活动的指导原则。长期接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的官员们在处理案件时必定会运用已固化为内在的道德价值观来处理诉讼。因而官员在处理诉讼纠纷时会参考人情因素来考量,尽量减少争斗、平息诉讼。

“三言二拍”中此类案例亦有很多,《醒世恒言》第七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就是其中一例,讲述了富家子弟颜俊长相丑陋,钱财颇多,腹中无半点墨水。高赞欲寻一位青年才俊作为女婿。颜俊便想让满腹诗书的表弟钱青替自己娶高赞女儿为妻。可谁曾想突然天气状况不佳没能如愿,颜俊便将钱青告上公堂。大尹在了解事情原委之后,通过细心考量,既考虑到颜俊没有娶到如花美眷之愤怒又看到钱青被打,心生怜爱并且结合实情证实钱青与高氏并没有发生侵犯之事,全盘考量之后举笔判到:“高赞相女配夫,乃其常理……风伯为媒,天公作合。佳男配了佳妇,两得相宜;求妻到底无妻,自作之孽……”⑤如此一判顺应天意、合乎人情,将错就错成就一桩美事。再如《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讲述了几个年轻人阴差阳错的情感纠葛,由此几个家庭之间产生了矛盾闹上公堂。乔太守通过询问了解实情之后判道:“爱女爱子,情理之中。”⑥从乔太守的判词中便可看出他从成全神仙眷侣的角度出发,本着成人之美的原则处理了该案,民众赞其为青天。由以上案件可见百姓对于此种判案方式和依据的支持和赞扬,同时也体现了当下中国在处理可调节的纠纷案件时所采取的态度。通过这两则事例无论是大尹还是太守都做出了让百姓拍手称赞的判决,合乎礼仪顺应人情,如此息讼止争可谓美谈。

文章以中国古代情、理、法三者在法律实务中的体现和应用为角度,通过分析“三言二拍”中的法律故事,呈现出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立法指导思想,德主刑辅的审判观以及法顺人情式息讼止争的诉讼观。在古代中国单单依靠统治阶级所颁布的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不可行的,太过片面、单一。情理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现情理的途径。因而需要借助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以及人情、民意、民俗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然而,情、理、法三者要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他们是不同的行为规范,我们既不能将其三者割裂来看又不能要求其完全一致,但是情、礼、法三者相互融合发展是社会进步变化的要求。

[注释]

①范忠信.情理法与中国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0.

②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246.

③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11.

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48.

⑤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80.

⑥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94.

[1][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

[3][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4][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5][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6]侯欣一.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7]曾宪义.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王权明.明代公案小说的判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9]陈雅丹.“三言二拍”公案题材小说的法律文化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

[10]颜超.“三言二拍”中的法意与人情[D].山东大学,2006.

[11]马晶钰,王雪梅.“二拍”之法律伦理观探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4(6).

[12]石艳梅.从“三言”中的公案故事看中国古代的司法文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D90

:A

:2095-4379-(2017)26-0101-02

褚崇余(1987-),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法律思想史。

猜你喜欢
三言二拍礼法冯梦龙
礼法之治与泰始律令
法律史评论(2019年2期)2019-05-21 01:01:24
礼法文化中的“情实”问题及其巫术渊源
法律史评论(2019年2期)2019-05-21 01:01:20
晏子论礼
山东画报(2018年7期)2018-05-14 15:16:25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苏轼的礼法融合及其意义
法律史评论(2017年0期)2017-07-09 03:44:00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10:31:12
《张溜儿巧布迷魂阵,陆蕙娘立决到头缘》的陆蕙娘人物形象解读
“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特征
智短汉
不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