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济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7-01-28 10:10满孝平张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济宁文旅旅游

满孝平 张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文旅融合视域下济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满孝平 张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下,本文阐述了济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系统梳理了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和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了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济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以期助力“文化济宁”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文旅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策略

引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等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持续提升,其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产业综合性更加凸显。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备受重视,成为催生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文化旅游及其产业发展也相继成为学者关注的领域和课题。本文在文旅融合发展视域下,梳理了济宁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了新形势下济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助力了“文化济宁”强市建设。

一、文化与旅游互融共生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提升与实践升华,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路径,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魅力不足,没有旅游的文化活力不强。文化已经成为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旅游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与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共生。因此,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济宁是历史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文化旅游资源品味高,发展前植基础好,形成了“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独特文化旅游格局,打造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品牌。基于此,济宁发展旅游必须采取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坚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原则,引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融合中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二、济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新战略,打造稳增长调结构新引擎,济宁市委、市政府编制了《济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5),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加快旅游强市建设实施方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实施细则》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定位,提出了加快推进济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的城市发展目标。济宁市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带、东方圣地旅游区和水浒故里旅游区被列入《山东省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共同构建了“两核三带八区”的全省旅游空间布局,也绘就了未来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蓝图。

持续向好的产业环境,多项利好的政策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推进,为济宁市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为新兴文化旅游业态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济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济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从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上划分为运河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渔家民俗文化、山地民俗文化、水浒文化、梁祝文化、始祖文化、碑碣石刻文化等9种类型;从文化资源区域布局上大体可分为东部儒家文化旅游区、西部水浒文化旅游区、南部渔家民俗文化旅游区、北部佛家文化旅游区、中部古运河文化旅游区。济宁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业环境优越,政策支持跟进,文化旅游空前繁荣。通过调研与分析,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以下不足,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文化旅游体验型项目较少,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区域条块分割明显,景点互联互通不强;单纯门票经济模式,产业链亟待延伸;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文化旅游品牌仍需打造,文化旅游形象推广急需加强。

四、济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基于产业发展现状,精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需求,贯彻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坚持问题化导向,大项目带动,市场化运作,全域化发展,应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寻求突破,助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助力文化强市战略。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文旅产业规划体系

继全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及相关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出台之后,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体布局、科学规划,编制了《济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助力旅游产业扩容增效、转型发展。鉴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下一步应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统领,继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的旅游产业规划。基于区域文旅资源禀赋与特点,各县区应积极聘请知名文化旅游专家团队,高端定位,统筹规划,长远策划契合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发展规划,形成与全市旅游产业相对接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体系。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视域下,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面落实“文化强市”战略。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指示标识和导视系统设置与管理。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厕所建设,全面实施厕所升级改造工程。实施旅游交通互联互通工程,以4A级及以上文化旅游景区为中心,辐射其它文化旅游景点及乡村旅游示范村镇,加强景点与各类型交通的对接换乘,开通旅游专线,形成畅通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立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及服务平台、建立集“旅游六要素”相关产业及旅游咨询、旅游投诉、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于一体的数字旅游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与智慧旅游城市相配套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三)挖掘人文资源内涵,开发体验型旅游项目

基于儒家文化、佛家文化、运河文化等9种文化资源类型及区域分布,契合当代人精神需求及兴趣爱好,进一步挖掘关注度高、吸引力强、影响深远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人文资源文化内涵。精准对接文化资源主题类型,系统开发参与性强、体验度高、互动性好、文化档次高的文化旅游项目。鼓励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构建类型齐全、管理规范、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文化休闲娱乐体系,打造高水平实景演出与文娱康体项目。

(四)加大文旅形象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旅游整体形象营销为引领,加强全市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树立济宁旅游城市形象。市旅发委综合协调全市相关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构建全市旅游形象宣传推广机制,创新文化旅游营销模式,搭建宣传平台和载体。各旅游相关单位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前植优势,系统推进文化旅游商品价值延伸、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节庆会展业态培育等文化旅游产业系列项目,形成一批富有济宁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创新一批孔孟文化之旅、水浒古典文化之旅、乡村度假之旅等旅游线路品牌,筑牢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汶上太子灵踪文化节、中国孔府菜美食节等一批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展示文化,持续丰富“文化济宁”品牌内涵。

(五)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继续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优化济宁旅游培训专家人才库;引导社会力量以土地、资本、人才等各种要素参与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设;鼓励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研发项目,常态化开展订单培养、短期培训、业务提升等各类培训,针对性培养旅游策划、营销、管理以及高端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和涉外旅游人才。高职院校积极携手行业协会,对接企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推进面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服务提升项目,整体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全市文化旅游“软实力”。

(六)推进文旅项目引领,建设文旅产业园(区)

契合新旧动能转换新要求,以“四新”促“四化”,聚焦突破文化旅游等优先发展产业,实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大运河文化经济带、环微山湖医药康养生态旅游示范带等“新旧动能转换区”带动战略,发挥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加大跨界招商引资、文旅项目引领力度,高水平谋划,系统化推进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曲阜文化国际慢城、兴隆文化园、水浒文化园等一批基础性、先导性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以项目拉动为引擎,以资金注入为活力,加速推进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旅游业态跨越发展。

四、结语

综上,济宁应全面对接国家文化战略,以国家级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加快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基于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对于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济宁文化强市建设、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李培军,体验经济视角下济宁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4.6 。

[2]高莉,“文化济宁”战略下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旅游经济,2013.7。

本文系2017年度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JSGX022。

猜你喜欢
济宁文旅旅游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山东济宁卷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旅游
路过济宁(组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