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鸿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博士生 100875)
承古开新各扬其长
——王铎与黄道周草书之比较
江鸿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博士生 100875)
作为晚明浪漫派书风的代表书家,王铎和黄道周的书风同中有异,比较二人在笔法、字法、墨法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出古代优秀书家在铸就个人书风风格方面的执着追求,这对今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也不无启发意义。
王铎;黄道周;草书;比较
沙盂海先生曾评:“明季书家,可夺王铎之席的,只有黄道周”。王铎本人推崇黄道周,认为黄道周以外,平生不让第二人。(王弘撰《砥斋题跋》),王铎、黄道周、倪元璐这三位明末清初的书法家,都是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三人交往最为契合,并相约攻书。黄道周为王铎《拟山园初集》作序,黄道周《书品论》其中一段提及王铎的书法:“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
在极其动荡的明末时代,被入侵了很多的满清旗人,黄道周当时是礼部尚书,抗拒清军,因最后明兵败被俘而在狱中去世。黄道周是明朝忠节死烈士,故书法备受世人所重。黄道周抗清被俘不屈而死;王铎投降了清,入清朝为官,但很不幸的被列入《贰臣传》,苟活之后去世。王铎和黄道周虽然是很好的朋友,选择不一样,结果不一样,王铎官运不佳,再加上被世人谴责、唾弃,终究郁闷寡欢。
现阶段针对二人的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艺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黄道周受儒家思想影响将书法作为“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学贯古今,晚明改革书风最重要的书家之一。他痛恨宦官之间的争权夺利误国,并批评皇帝“忠佞不别,邪正淆矣,何以致治”。黄道周刚正不阿、不流,因触帝怒,被降职流放广西。
他认为书法的妙处之一是“临摹”,最讲萧散之气,有时难免松散,而黄道周的大量作品,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字体柔韧有力,学习前人的精华,扬长避短。做到对于传统不盲从,对于选择的对象持以批判性的态度,学习优点,对于缺点注意改正或是加以防备。我们可以看到黄道周对于书法的精髓学习研究不仅仅深入传统,更加不断的创新。
黄道周的行草书不仅有钟、王的结构因素,还贯注着汉隶的血液,融隶于行草的“间出己意”之创造精神。在当时,他独具慧眼,在《书品论》中曾多次提到“道媚",可见“遒媚”在他的书学观中的地位。“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卫夫人称右军书亦云“洞精笔势,遒媚逼人”而已。“(《黄漳浦集》(与倪鸿宝论书法))“王百毂学《荐福》倍得大旨,惜其态多,施于八分,却清载道媚,亦不易得……”。
王铎,出生于河南孟津,世称“王孟津”,从小继承了家训,在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在家塾读书,学习临摹王羲之《圣教序》。他看到朝廷局势动荡不安,只希望用书法来寄托自我的人生态度。
明代一阶段流行的巨篇条幅,在巨篇条幅形式的冲击下,将王铎的书法淋漓尽致的挥发出来,纸张过于长的时候,需要有人拉纸展开,一气呵成的那大字——不落窠臼,书法作品以茂密取胜,结字俯仰翻侧,欹斜反正,跌宕起伏,大小疏密,相映成趣,由此则造成每一行字的动态曲线,视觉效果成强烈的对比,白疏黑密,在黄道周的作品中,字距密、行距疏有时甚至产生密不透风的压抑之感,而王铎在跳跃跌宕中字的起伏较之二人更强烈,细细数数,差异还是挺多的。此外,王铎在书写大幅的作品中,拓展气势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小字书写出来的笔法精微程度,笔形到位,更加细腻,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这一点比黄道周略胜一筹。
纵观王铎书法,在那种动荡的复杂社会环境下,让我们看到了那种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黄道周、倪元璐也是如此,明代晚期,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王铎胸怀也奇崛,所以审美趣味也惊世骇俗——“狠”“胆”“力",更好的展现了自我,更有力的抒发了自我内心的矛盾冲突,在书法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王铎结合传统,在不断的继承中创新,成为一位晚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最好的书法家。王铎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给东瀛书法影响颇深。
在书法中,书法的“四法”是由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构成。只有掌握了毛笔的共性与个性,因势利导,发挥其功能,以用墨为重,而结字亦须工,章法亦须妙。
黄道周在用笔方面继承了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笔法,横画紧结形成一个上升的斜度,捺画取隶书中的上挑的“波磔”用笔,“口”形横折的角度和骨力,又掺入章草的笔意,方折峻丽又不失畅达,处处充溢着古拙之意,他还善于利用笔划的疏密和夸张的长短对比,极力打破其平衡的空间概念,穿插争让,错落有致。
绞笔是黄道周用笔的另外一大特点,在笔划书写的过程中与当时期的其他书法家都是不一样的自出新裁,多了很多连续翻折的绞笔,把小角度硬拗的笔法应用于很多字中,给人眼前一亮,让人过目久不忘,大气有内涵。
王铎行草用笔,纵放横宕,笔力惊绝,而有锥沙印泥之效。王铎的用笔以“韧性”见长,十分强调重按轻提的笔趣,甚至运用断笔,来表现实中有虚的情致。王铎的草书线条中有着方圆结合且方多于圆,圆转流畅与方棱、转折并存的草书线条。
黄书结体字呈扁势,中宫紧收,耐人寻味,有个性,出其不意中突然一笔,打破安稳,给人以视觉上的冲突,这种长短对比使字虚实相生、饶有意境,他的结字一反常态却又出奇制胜,既古拙又奇崛另类,让人眼前大亮,流利痛快。此外,异体字的使用频繁的在书法作品中被看到,更体现了他博大的知识体系,在字体上下了一番功夫。同时受到晚明文化气息的影响,把异体字恰到好处的使用出来,丝毫没有牵强之态,和他的结字、章法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共同构筑了他奇特的书法风格。
观看王铎结体是比较无规则可寻,通常随着整体的需要而变化,无一定势。王铎的草书结体线条的运动感,加上疏密多变,极其加大了字与字之间丰富性联系的多样可能。
黄道周在章法布局的处理上堪称匠心独运,掺以隶书笔意,用横势而求紧结,加上他扩大行距紧缩字距,造成了独特的审美形式。
黄道周的条幅行草中多以三行书为主,有极少一部分是三行半,他的这种三行半的构筑方法,让中行不在左右等距之中,并不时向左右摇曳,造成了变幻多姿的空间形态。又由于第三行中夹写两行小字,本身并不僵直,并随机变化轻重。他还善于依据字势去协调字的大小,这种适当的调整字的大小,颜色及间距,可以增强阅读过程中的节奏感,提高阅读兴趣,如携老带小、鱼贯入市,左右避让、参差成趣。可以说在章法布白上,黄道周堪称大师。
在章法上,王铎采取“雨夹雪”的方式,其草书字间正倾斜分明,联系形式丰富多变,且很少有字在一条中轴在线。王铎的草书单强调倾斜,取左倾、右倾结合,有时多字、甚至一行同方向欹斜。草书字间或连或断,错落有致。乱中见整,齐中又散,配合“涨、湿、干、渴”的墨色变化,使字体之间错落有致,让我们看到了那书法分明的空间疏密,墨色变化丰富的灵动及多姿多彩的的章法。
黄道周的书品格调高迈,意境不同凡俗,探究其中的原因,除了清正的人品,在书法作品用笔中,字体形象生动并很自然的让我们看到书法用墨情况,真情毕露,在书法采用墨的浓淡变化,给人们营造一种艺术效果,让我们在视觉上有一种空间感,线条的对比,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感受其中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气息,体现了个人的情怀及生命的律动。
在墨法上,王铎以浓取神、以润求妍、因燥得险、施淡而和。在不断的对比中创新,慢慢统一起来。酣墨落纸随笔锋运转而渐淡,渐枯,渐渴,一任自然,妙会天机。其草书表现出对传统墨法的总结性继承和出类拔萃的创造才华。
本文通过王铎与黄道周书法作品对比中展现出来两者的草书风格及其意义,如草书中在笔、墨、结体、章法等方面的论述,简要分析了书法背景,各自风格特点展示给我们。给予两者精准的评价,让我们知道两者在草书方面的得失。作为晚明浪漫派书风的代表书家,王铎和黄道周的书风同中有异,比较二人在草书成就方面的不同,也可以使我们看到古代优秀书家在铸就个人,书风风格方面的执着追求,这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1]沙孟海著《沙盂海论书丛稿》,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
[2]李宗玮《悟对书艺:中国书法极品一○五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6期.
[3]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王铎》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版.
[4]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89页.
[5]胡亚萍,《黄道周行草书管窥》,《河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6]兰浩,论王铎的书法与抒情[J]《书法赏评》 , 2015 (3) :36-37.
[7]余中元,王铎与黄道周书法比较研究[J],《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