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苇柠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10087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及其应对
张苇柠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1008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方针。本文从十八大报告出发阐明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及其应对,以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十八大报告;国家软实力;经济结构
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特点,使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越来与受到重视,甚至已经成为各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不二法宝。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也成为对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力量。现从以下方面,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目进行阐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方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战略环节。同时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一个时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第一,通过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第二,加快文化发展繁荣,必须推进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实现文化繁荣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三点目标和任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要的启示,即: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外,还发挥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正确地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仅决定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方向,更决定了国家的前进方向。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文化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因此需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地球村效应日益明显的今天,从日本漫画到美国大片,新一代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国外的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仅仅加强对于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才心底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可。而认可的形成,有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只有当认可度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国民才有可能将传统文化进行内化,自觉自愿地将文化进行传播。
传统文化的传承固然重要,先进文化的发展也迫在眉睫。如果说传统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气质,那么科技的创新就代表着一个国家青春活力以及敢于突破传统的创新意识。近年来,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潜海的一系列科技成就之下,我国在世界先进文化之林占有了一席之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玉兔车登上月球成为了一条产业链,相关的周边产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受到国内外网友的欢迎,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的先进文化进行了宣传。由此可见,只有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中加以弘扬,才能使文化弘扬达到最优效果。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次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出台的系统性文件。这标志着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将对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意见》提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信息业与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融合可谓是相辅相成。信息业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广大的发展平台,而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为信息增添了更多新的灵感与发展方向。在新时代的数字化背景下,这样的默契配合缺一不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得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了对于面包的需求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娱乐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文化市场已经从最初的蹒跚学步走上了一条快车道。但在这一片大喜的局面之下,却特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这主要是由于种类繁多的新型文化产业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发生了变化。其次,优质原创的难产是文化市场最大症结。只有增加创意设计,转变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丰富文化体验形式和文化产业业态,提升文化资源利用层次,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才能使文化产业进行升级,从而让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流入文化市场,促成良性循环。
传统产业也称为传统行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这种产业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由于传统产业是粗放型,效益低下,附加值低的低端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导向模式。虽然生产数量大但科技技术含量低,已经不符合当今中国发展的需求。需要向提高科技含量和制作工艺的,由低端向高端的产品生产转变。
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发展能让传统产业由最初的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传统产业为增加产值往往会采用加大生产量的方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能够让产品本身的附加值增加,即较少的产量就可以达到足量的产值。这使得在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吸纳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投入到传统产业的就业之中,实现环境和人才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来临之时,传统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又一轮的挑战。互联网+结合中国的传统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中国的一些产业走到世界前列创造一些机会。
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的核心和根本。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主旋律。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要先从优化经济结构入手。
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投资结构、分配结构等。
在消费结构中,消费占比仅35%,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而在这中间,就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约为4.7万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约为1.0388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约3.66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想要填补这样巨大的缺口,拉动经济,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拓展资源、打造原创内容当做突破口。
这一点与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不稳定,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动能不足,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的现状息息相关。就像在前面第三点中所提到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农业方面可以发展特色农业,将地域农业精品化,由出售数量增加效益变为优质包装文案带动销售,使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第一产业的稳定和发展;第二产业中的最主要问题是产业大但是品牌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帮助企业打造品牌,在品牌效益的推动下,使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更有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力培养创意人才,将优质原创代替山寨,必将使文化消费的缺口得到填补,从而破解第三产业动力不足的现状。
国家形象的定义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也有一部分政治学家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打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中国正在着力落实的任务之一。在国家形象的建立方面,我国在近些年来的努力是有目共睹,其中一大部分的功劳要归功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的奥运会,张艺谋一整场富有中国特色开幕式将中国浩浩大国,宽容礼待各国运动员的国家形象传达给世界。其中的创意、音乐、舞美以及数字化的灯光媒体,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正是因为这些文创产品的配合,才让开幕式如此美轮美奂,成为一个代表中国形象的耀眼符号。其宣传片的拍摄形式也成为了一个品牌,在北京申冬奥时再次的使用,向世界再一次展现中国。
当然也有反例,比如近些年来输出到欧美各国的《甄嬛传》,作为一部影视剧,它固然是一出好戏,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欲罢换休。但是作为代表中国的影视剧,它的输出无疑对国家形象的树立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优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对于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传播的过程中,便将一个国家的文化播撒在了世界各地,在潜移默化中让一个国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再优质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也需要加强审查和限制,确保真正能够提树立国家正面形象的产品优先输出,对起到反效果的产品限制输出。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长远的意义。虽然我国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大政方针的引导下,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系统规范,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适合与我国的发展路径,才能让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茁壮成长,反哺国家。
[1]李锡东.《文化产业策划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金青梅.《文化产业项目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宋培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成功案例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黄永林.《从资源到产业的文化创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蔡尙伟,刘锐等.《文化产业比较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齐骥,宋磊,范建华.《中国文化产业50问》,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7]高薇华.中国动漫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展望,传媒, 2008.
[8]杨言华.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局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长白学刊,2007.
张苇柠 (1989.9- ),女,汉族 ,北京 ,硕士,编辑,初级编辑,新媒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