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卫娜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454000)
基于思政课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米卫娜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454000)
当前,高校担负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政课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宗旨,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入挖掘、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使其能够清晰的认识文化自信的本质和内容,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大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所谓“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定的主体对自己所身处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的信念。2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
当代大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快速成长时期中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学生所表现的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却日益凸显,同时,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引发的行为失范现象也正在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进而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提升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提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要相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相融,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端。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3人文素质是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则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4人文素质是构成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注重文理兼修,才能培养杰出的综合性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输送合格的人才。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应从文化入手,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增强其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端正对人文知识的认知,并善于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素质,潜移默化的增进大学生人文素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逐渐培养其求真、向善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增强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大学生抵御社会转轨期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进而巩固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
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进入21世纪的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了出来。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非常复杂。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有意识地传播其价值观及意识形态。那些附着西方价值观念的信息大量地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流向了中国。这些都对我国的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坚守多年的思想文化阵地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阻隔,使得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体现不同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增强文化自信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在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克服思想弱点,更加客观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理性地分析各种价值取向,去伪存真,坚定认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坚守住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维护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人文学科,不但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中国近现代历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的平台,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通过思想政治课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智慧、情感的开发,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健全个性,对于培养适应当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高等教育走上一条健康发展、可持续性强的道路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不可否认,思政课在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上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部分人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断滋生和蔓延。而现今的大学教育充斥着西方的理论、话语体系和西方的学术标准,这种文化的非自觉性,容易造成文化的虚无主义和无根性。有个别青年学生受此影响,开始转而信奉西方某些社会思潮,“把西方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人道、三权分立和多元主义等等作为衡量中国政治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标准”。5总之,各种错误思潮、主义的泛滥,对社会认识能力有限的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主流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如政治思想观念的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方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对文化认同感,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逻辑前提,“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6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在校学生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分数、轻应用,重专业、轻人文,重证书、轻技能的现象。特别是在理工科大学,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本就有所偏颇,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人文课程偏少,内容陈旧等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所处的文化了解不深不透,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文化教育方法运用的不恰当导致大学生文化认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欠缺。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片面强调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性,思想上未对课程中文化性的渗透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其教学内容包括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抓住切入点,并及时升华,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求,反而会适得其反。
早在 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等杰出思想家就发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深层次的诱因。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滋养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8。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困境,就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而充分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作用则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至关重要。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始终。
思政课必须在课程内容上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始终,才能不断加深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理解,牢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脉。
思政课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继承和发扬其中的文化思想、价值内涵、精神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9同时,思政课还要不断融入九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其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思政课应当不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最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条件,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的主动性。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枯燥,再加上教学目标也缺乏针对性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年来,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未曾间断。就思政课而言,其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双向互动式教学等等。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灵活生动的网络教学也成为颇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举办人文教育讲座等形式,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优化思政课教学条件,其最终目的是使本课程变得活泼生动,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文化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打造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大思政课堂。
环境对于人来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人在适应和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大学是人类文化的沉积汇聚之地,经过历史的积淀、扬弃、凝聚,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并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10因此,高校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大学生初步了解国情民情,认识国家现状,从而激发其爱国热情,坚定其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并加深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认同感,并最终树立起文化自信。
总之,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定的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对文化特性及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责任的担当而产生的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豪感和坚定的信念。高校应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以切实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使大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文化自信的本质和内容,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注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3).
2.陈桂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空条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5):40-43.
3.杨叔子.科学离不开人文[J].中国高新区,2003(7):19-23.
4.许再银.儒家人文思想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5.董娅,邓力.困惑与超越:西方文化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9.
6.李宗贵.什么是文化自觉 怎样做到文化自觉[N].北京日报,2011-11-14(18).
7.胡孚琛.宗教、科学、文化反思录[J].探索与争鸣,2005(2):42-47.
8.刘云山.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9-02(4) .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0.张艺馨.论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1):87-89.
2015 年河南理工大学思政课教改专项“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课人文精神培养策略研究”(2015JG006),“‘互联网 + ’背景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两个队伍’融合研究”(2015JG078)之阶段性成果。
米卫娜(1981- ),河北宁晋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