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轩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高2015级4班
文言文浅议
李雨轩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高2015级4班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高中生必须重视学习的知识。笔者作为中文的爱好者,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那么就离不开对我国古代文学——文言文进行细致的了解。下面,笔者就自身对于文言文的了解,来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思考。
高中生;文言文
著名的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提到,“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书写的,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用现代文书写,我们一般将古代的文章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三个字的解析,可以这样来理解。第一个“文”,可以理解为“纹”,是修饰、锻造的意思;“言”,是书写、表达、记述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文体、篇章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两个字,指的是修饰过的语言,也就是相对于口头语的书面语,它在我国古代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全国各地多有属于自己的方言,甚至有的民族、地区也有着自己的文字,然而文言文却保持着相似的格式。因此,文言文成为持有不同语言的沟通者之间交流的桥梁,为其彼此之间的交流提供便捷的方法。
1.言文分离
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书面语是建立在口语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建立在先秦的口语上所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距离。自汉魏起,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使得读书人对四书五经之中的表述方式进行一定的模仿,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体与人们口头交际所用的文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这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2.历久不变
新文化运动之前,文言文作为居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世代相传,其语言成分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一些词的古代含义在口语之中已经消失,但在文言文中却依旧照常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对于文言文的模仿过程中难免会掺杂当时的口语,为文言文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总体看来,文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等还是保持着原本的面貌。
3.行文简练
我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典籍都是用文言文书写而成的,其中很多不朽的著作向来以简约、精炼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方面,文言文之中单音节词占多数,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较少;另一方面,文言文中多用省略,将主谓宾进行省略的现象较为多见。加之,历代名家多注重在写作之中锤炼语言、不断推敲,讲求“微言大义”,因此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形成了。
4.古奥难懂
由于文言文自新文化运动起就有所限制,年代的久远使其与口语相脱离,导致文言文对于高中生而言晦涩难懂。一些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加上当时的典章制度,为文言文的读者进行内容的理解带来了诸多障碍。因此,给古书做出注解,解决读者的疑难问题,是文言文爱好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1.传承优秀的文化
文言文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是我国的独特艺术之一。由于新文化运动对白话文的倡导,现代人对于文言文的接触面已逐渐局限至现有的读物,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文言文的丧失。因此,高中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将我国优秀的独特文化进行传承,使文言文能够永垂不朽,使我国的文化在与国外优秀文化的融合过程之中能“不失本心”,进而使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2.了解古人的生活
文言文作为古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语言,是体现古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参照物,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能够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对古人进行理解,从而对历史的学习起到相当程度上的促进作用。笔者作为高中生,深知语文中的文言文学习对古代历史学习的推动作用,借助于文言文的内容,高中生能够很轻松地对一些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如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借助于杜甫的诗,高中生能够对安史之乱进行更深程度的理解。
3.掌握写作的方式
在文言文之中,不乏一些独特的写作手法,高中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能够帮助高中生丰富自身的写作方式,从而在提高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对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便是现代已很少见到的顶针联,高中生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广泛阅读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另外,文言文的学习还能够使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提升,对学生全面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中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益处多多,它不仅使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提升,还能够对学生全面发展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1]范艳荣,万全红.文言文教学意义微探[J].文学教育,2007
[2]孙婵娴.承继文化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意义[J].文教资料,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