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在皮肤性病学的重构和完善※

2017-01-27 20:40杨雅骊冷峰方伟陈敏朱元杰潘玮华陈江汉廖万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皮肤性病教研室体系

杨雅骊 冷峰 方伟* 陈敏 朱元杰 潘玮华 陈江汉 廖万清

(1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皮肤性病科·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所·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实验室,上海200003;2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教务科,上海200003)

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在皮肤性病学的重构和完善※

杨雅骊1冷峰2方伟1*陈敏1朱元杰1潘玮华1陈江汉1廖万清1

(1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皮肤性病科·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所·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实验室,上海200003;2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教务科,上海200003)

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既定标准,是否满足学生、教师的发展需求的价值判断。

本文主要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皮肤性病学专业的实践探索,为本专业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提供参考。

皮肤性病学;评价体系;多元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主旨是: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就临床医学专业而言,它可以收集更加全面广泛的教学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调节,从而对后续教学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教学实践基础[1]。在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教研室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原有专业课的评价体系和细则进行了重建和修改,努力为国家、军队和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和输送出“以能力为先导”的皮肤性病学专业人才。

1 皮肤性病学教学评价的现状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疾病多达4000种。目前,我校五年制本科的教学课时为41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1学时,主要分皮肤科总论、感染性疾病、真菌性动物性皮肤病、湿疹、荨麻疹、药物性皮炎、血管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疾病、皮肤附属器疾病、大疱性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等章节;实验课时10学时,主要实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法,如上午在课堂讲授皮肤性病学理论知识,下午则在医院进行临床见习、观摩和实践,让学生对同一知识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重复记忆,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并重点拓展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多年来,本教研室的教学评价体系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体系为主,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束之后,全班学生统一命题,采取书面考核形式,一考定分数。这种简单粗暴的学习评价体系,促使很多学生常常不去见习,甚至不去上课,认为只要把课本背熟,也可以在考试中过关,甚至得到不错的学科结业成绩,但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却相当匮乏,医学诊疗思路更是无迹可寻[2]。

2012年之后,为了解决当时教学评价体系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科教育良性循环的现实情况,本教研室就陆续开展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评价体系的教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制定一些评价标准和细则,多方面培养和考核医学生“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综合素养。同时,教研室也积极参与开发了一些PBL教学案例和微视频建设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2 皮肤性病学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

2.1 评价标准缺乏学科特色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评价程序多是先由学校层面制定教学评价的一般性指南,确定出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然后在各个院(系)推广。这种统一的评价标准,往往忽略了各个医学专科的自身特点,常常会出现“一表多课”的评价弊端[3]。因此,本教研室在起草类似评价标准时,既要反映医科大学的共性要求,又要兼顾军队和专业不同的个性特征。

2.2 评价过程形式化和随机性近年来,随着医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评价方式已较前有明显完善,但评价过程随机形式化现象仍然不可避免。比如: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型教员参与较少,每学期随机听课时,不能跟踪某一位教师的学期授课全过程。再如,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可以亲身体验参与教学全程,并对各位教师的授课质量作出各种横向比,但往往不能全面了解教学评价的相关意义、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等细则,所以其最终的评价结果也是有待商榷。

2.3 评价内容缺乏人文视角“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这句名言流传甚广,讲述了为医的三种境界,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而在医学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则更多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有关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内容则常常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缺乏重点关注。这些医学价值观在日常教学上的遗漏和忽略,在教学评价方面尤为明显。

3 皮肤性病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重构和完善

本教研室秉着“全员参加、多元评价、互动监督、反馈调节”的理念[4],建立健全了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运行程序,在前期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评价办法的基础上,加入并强调诊断性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和重构皮肤性病学专业的教学评价系统,努力培养出“以能力为先导”的医学专业人才。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教务部门评价、学生班级评价等,通过测验、观察、抽样等方法来收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树立综合评价观,动态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教学质量[5]。

3.1 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多样本教研室在既往的教学课程改革中,已经初步建立起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具体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本教研室主要增加了诊断性评估的流程。具体来说,就是皮肤科教研组在开始进行年度教学任务之前,由教学专家组织各级教学人员针对特定的授课对象,对即将实行的教学方案进行预先的论证和评价,以保证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选派教研室的教学组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师生见面会,形成学校-附属医院-教研室-学生的直通教学反馈系统。通过教学联谊,明确学校总体的教学指导方针和教学改革进程,同时紧密结合目前科室参与的其他教学课题,综合学生们现有的医学基础和认知背景,初步构建本学年的教学进程。

其次,教研室内部进行多次的集体备课。参加的主要教学人员包括从事多年皮肤性病学教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教研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A级教员及各类教学骨干等。鉴于教研室骨干人员都同时担任繁重的临床诊治工作,因此教学沟通交流形式多样,包括圆桌会议、微信谏言、网络交流等。

最后,分别开展教师和学生的诊断性评价。①教师方面:综合考虑各位教师所擅长的皮肤性病学亚专业,进行授课内容的分配;主要针对年轻教师的教案、课程设计、教学试讲等环节进行严密把关;鼓励年轻教师参加相关教学培训,去兄弟医学院校进行教学观摩、学习和共同进步;②学生方面:针对学生的教学进度,整体预估学生的医学基础和认知背景;通过多种课前交流形式,如师生见面会、班级微信群、QQ网络空间、调查问卷表,获取学生们对皮肤性病学未来学习的理解、困惑和可能感兴趣的疾病和知识点。例如,海医系学生为2016年度本教研室的主要授课对象,考虑他们未来的从医环境和可能面对的就医人群,学生们更需熟练掌握炎热环境下并发的各类皮肤病。

3.2 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多样化在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毋庸置疑已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着眼点,但以下方面仍需重点关注:

①学生的参与、思维、学成和精神状态。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参与课前诊断性评价相关事宜的具体时间和自愿参加的人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否能够全程参与引入、构建、回答和反思相关问题。以“痤疮”为例,教师在提问班级全体学生“请曾经患过痤疮、青春痘、暗疮或粉刺的同学们举手!”“请同学们思索下,为什么青春期的年轻人更容易长痘痘呢?”“除了油性肌肤、爱吃甜食、总是熬夜等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了该病的发生?”“痤疮好发于年轻人,那30多岁以后还会发痤疮吗?为什么呢?”等问题时学生们是否都能积极参与并思考,在原有医学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不仅掌握或熟悉该疾病的常见病因和诊疗常规,还能探究性地主动参与有关疾病的预防或常见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学生们皮肤性病学的临床诊疗思维是否得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或人文关怀是否得到积极的引导也要被关注。

②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时间、教学素材、师生互动等。再以痤疮为例,教师可以从PBL医学案例入手,创设现实的医疗情境,选取某位医生为主诊医生,按照提供的医疗线索,在疑问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反对,如“请问这个大学生的面部皮肤可能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我们常见的脂肪粒、粉刺、过敏还是其他?”同时,在学生明确诊断病情之后,涉及到治疗预防的时候,可以结合国内外的治疗指南和进展,创造性使用一些前沿的医学知识,让学生用审视和探究的眼光对待教材;并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给学生留下高质量的的思考题并及时给予评价。

3.3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专业性即课堂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体现皮肤性病学的专科特色。具体到每一个章节时,本教研室力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力争做到“一课一表”。

教师方面:主要考核教学过程。针对教学的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进行评价。①教学态度:授课语言是否流畅,教案书写、课堂板书是否认真,师生互动时,教师的言语、情绪等;②教学内容:传统、经典的知识要点,专业前沿知识或进展,教学层次清晰、讲解清楚、科学性体现。如在“病毒性皮肤病”章节中,要重点考核关于原发疹和继发疹的讲解(皮肤基础)、该病与水痘的关系(疾病病因)、与单纯疱疹等疾病的鉴别(皮肤疾病的诊疗思路)、带状疱疹国际和国内治疗指南的解读(疾病治疗进展);③教学方法:是否合理采用CPL、BPL、案例导入法等,是否合理运用微视频、flash、资料图片库等多媒体文件,是否引入一些教学新理念和方法,如翻转课堂、意义学习、慕课等;④教学效果:主要关注师生互动,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能力为导向”为主旨实施教学策略,包括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录像评价、量表评价等多种方式。

学生方面:主要考核学习活动。以课堂上师生互动为基础,重点考察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发展和进步,评价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和效果。①品德修养:是否不迟到早退、上课专心听讲;②知识素质:是否正确掌握皮肤原发疹和继发疹的区别、皮肤病理表现、皮肤内服外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③技术技能掌握状况:如在“大疱性皮肤病”章节中,讲授尼氏征内容时,学生是否可以掌握这个检查方法;④心理及非智力素质:如在“性传播疾病”章节中,涉及到性病恐惧症患者,学生是否有相应的心理意识和情商,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重建;⑤能力和身体素质等。

总之,教学评价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要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评价手段的现代化,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只有建立起科学、全面、适宜的教学评价标准,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功能,构建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促进教师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体系,最终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1]杨平.独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7):121-122.

[2]王茉琳,李晓光,王建杰,等.构建医学免疫学多元化互动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8):969-971.

[3]赵玮,徐敏,李树森.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79-81.

[4]宋运娜.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现状分析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319-322.

[5]赵玮,梁慧敏,汪海波.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70-71.

Reconstruction and Perfec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Dermatology and Venerology

YANG Yali1,LENG Feng2,FANG Wei1,Chen Min1,ZHU Yuanjie1,PAN Weihua1,CHEN Jianghan1,LIAO Wanqing1
(1.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lolgy,Changzhen Hospital,Institute of Dermatosis and Mycosis,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3,China; 2.Teaching Affairs Office,Changzhen Hospital,the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3,China)

Teaching evaluation is based on a certain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tandards,whether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wheth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This article mainly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professional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ffective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th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work.

Dermatology and Venerology;evaluation system;diversified teach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6.009

1672-2779(2017)-16-0018-03

:李海燕本文校对:都琳

2017-05-04)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No.GJSL1628】;第二军医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No.JYB2016019】

*通讯作者:weifang081782@163.com

猜你喜欢
皮肤性病教研室体系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河南省高校音乐学院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简介
欢迎订阅《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趣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