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青岛“台东镇”为例

2017-01-27 18:20张峰李泉涛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台东青岛历史

张峰,李泉涛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

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青岛“台东镇”为例

张峰,李泉涛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

以青岛“台东镇”历史地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青岛“台东镇”历史地段、历史渊源,并对“台东镇”的地段空间重组模式做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的新思路,表明“台东镇”作为青岛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台东镇;历史地段;保护;更新①

青岛一直以来是中国与西方荟萃交融文化的交汇区与融合点,具有独具特色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也面临着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历史渊源、区域现状、空间重组、保护与更新等方面来重新诠释青岛近代“台东镇历史地段”。

一、“台东镇”历史地段的历史渊源

城市兴起之初,“许多社会功能在此之前是处于自发分散的无组织的状态中,城市的兴起才能逐渐将其聚拢到一个有限的地域环境内,由此,人类社区的各个组成部分才开始形成一种蓬蓬勃勃的紧张兴奋和相互感应的状态。”[1]青岛原本是一个小渔村。早在明朝中叶,《郑开阳杂著》一书中便记载“青岛”一词的出现,“台东”之名来源自于峰台岭(即现今的青岛贮水山),因其地理位置位于该山之东,故其名曰为“台东”。伴随着德国人的入侵。1900年,德国当局把租借进行了外界和内界的划分,即第一次出现了“台东镇”一词。德国人随即把台东镇划分为一个平民居住区,从此台东镇近代历史地段的雏形形成。

北洋军阀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9年,巴黎和会谈判失败,青岛主权归属问题便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以此为“导火索”,在1922年2月4日中国政府与日本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12月北洋政府接管胶澳后,将其划分为青岛市街、台西镇、台东镇以及其他各乡区。在这一时期台东镇的规划正式形成。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之后,划为6个区域,台东区隶属于第四区。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此时的青岛依然是平民集中的居住区。

日本人二次占领青岛时期,由于城市以军事据点的形式存在,将其划为7个直辖区和3个行政办事处,台东镇作为一个人口居住密集区,凸显的尤为重要。

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在城市规划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次的研讨。在1994年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颁发《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正式宣布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台东区,将原有的市北区和原有的台东区及一部分四方、崂山区域合并,形成新的市北区,从此“台东镇”包括在新市北区中,青岛再也没有“台东镇”这个名称。[2]

二、堪忧的区域现状

现如今,随着老城区旧城改造的推入,高楼耸立的现代居住建筑群彻底的改变了老城区的落后的地域风貌;随之拉动的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老城区的居住价值也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忙于推进现代化城市进程,却忽视了对传统的保护,造成了大量的垃圾建筑和影响市容的现象存在。保护意识的淡忘使其原有的“台东镇”风光已不再,充斥着违章建筑;整个地段停满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特别是威海路,负担了通行的机动车流量,高峰时刻,车辆从胶宁快速路和延吉二路奔流而来,以及人流的大量通行,使得原本沉重不堪的交通道路更加雪上加霜,路况十分恶劣;从而造成了内部功能混乱,已有些破败不堪。破坏“台东镇”历史环境和社会结构;打破了原有的界限,造成了拆真建假,真假古董的模糊概念,使得大量代表本地区的地域文化艺术特色的建筑和景观基本消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另一个破坏此地段文化艺术现象,即为“台东镇”毫无讲究的建筑表层涂鸦现象。涂鸦文化作为后现代主义边缘文化,是一种原创的视觉艺术,有着独树一帜的图像文化,隐含着很深刻的地域符号语言,被视为“会开口说话的艺术”,是地域文化名片的另一种展示方式,但自由的理念虽然使其“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得到发展,但难免掺杂着一些对城市地段造成格格不入的艺术现象。台东步行街居住楼房的墙体涂鸦,在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之下,生搬硬套的复制其他地区的模式,不能充分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艺术特点,随便画上一些内容浅薄的艺术作品,并不能真正体现较高的美学意境和艺术价值,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

在历史悠久的近代历史地段“台东镇”作为“贫民”阶层的棚户区,人口密度大,由于与周围的发展存在偏差,一直造成对历史地段的文化价值内涵认识不足,对总体的环境把控上不到位。同时伴随着商业利益的驱动,随意安排建设项目,改变楼层的建筑高度(楼顶私自建造房屋)以及容积率等指标,都造成了本地区参差不齐的样式,对“台东镇”历史地段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历史文化作为多种内容综合交叉的表现形式,因其载体的消失,必然也会造成文化的消失。

三、“台东镇”历史地段空间重组模式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有关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定,历史地段是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一般通称地是古城区和旧城区。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街区。[2]“台东镇”作为一个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阶段,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历史的地段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而且还体现在道路尺度、路网格局、街廊景观以及成片的历史环境要素,如墙面、院落、绿化和铺砌等,以及其他重要的历史场所、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历史地段的空间重组模式,无不体现这个地区的特色与灵魂。

从城市历史地段的形成与演变的方向分析,它是城市形成的诞生地、发源地,更是城市历史的根系。城市从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3]从1924年的《青岛市井户图》上所熟知,整个地块经过了整体规划,与周边的其他地区相比较,当时的“台东镇”街巷小,密度大。

从城市规划的方向分析,台东镇的每一个地形块都呈矩形,并以规则的矩阵方式排列。“台东镇”围绕历史建筑层级分布,形成了密集的地段,且道路间呈纵横相交的形态,形成了该地段麇集的城市肌理。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散文作家和诗人爱默生(R·W·Emerson1803~1882)所讲,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4]从整体规划中所熟知,两块空地作为主要的集市场所,供人们交易,故称之为“集会”,它围绕着街巷道路空地密集分布,从而形成了“台东镇”的矩阵空间。

经过历史的变迁,台东镇地区被现代化建设所影响,本身很难“独善其身”,由此造成了城市肌理断裂。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破敝陈旧的地段被拆除或者重建。例如棚户区作为城市危旧住房,其当时的建造技术的标准非常低,长期居住和缺乏维护使其变得得陈旧不堪,因此该地段重新规划势在必得。新的要素介入后就会对原有城市肌理就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历史地段的城市肌理发生断裂,被割裂的地段很难与城市的景观、交通以及空间结构形成连续的脉络。因此,“台东镇”历史地段的首要问题是在城市的宏观范围内寻找并确立可能产生的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形成一致相应的内部秩序。对此必须强化历史结构,使其产生积极的优化推动作用。通过沿用中国传统棋盘式布局,该历史地段继续形成东北——西南和东南——西北轴向的街道,形成的地段轴向与南北轴线呈对角线,即突出了空间上的美感,形成了新的连续脉络。

近代历史地段的空间秩序是由内而外地呈现,正如《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的序言中所讲“历史性建筑群,就是那些携带着比较丰富或者比较特殊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的信息的建筑群。它们是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建筑史和文化史等等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历史见证。”[5]“台东镇”从开埠时期初见端倪,经过历史的变化,深刻的反映着青岛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映射了整个城市的发展面貌。

因此,根据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的发展方向,以此来确定“台东镇”的空间结构重组模式,让其充分体现以往的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和包容性。

四、“蹄疾而步稳”: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和手段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发展“台东镇”中的旧貌虽然早已经被历史岁月的演变抹去,但那些历史积淀般的历史环境却完整地的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台东镇”拥有着显著的城市区位优势,地处海泊河和中山公园的中心区。作为青岛市五大商业圈之一,拥有着较大的人流量,即是繁华的商业圈,也是市北区和市南区两大区域的纽带。因其地处新城与老城、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台东镇”无论从建筑、环境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考究,是唤醒青岛城市记忆,表现城市多样化性脉络的绝佳场所。

青岛作为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近而台东镇作为城市区域的重要节点,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重新界定这一历史地段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重塑“朝观壁画夜赏灯”的美丽景色,力求恢复其原有的艺术价值。

进入21世纪,随着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和认知概念不断提高,从而产生对近代历史地段适用、合理,即所谓的“蹄疾而步稳”的保护理念。“蹄疾而步稳”出自诗句:“春风吹又至,改革不停步。蹄疾走日月,步稳度关山”中,笔者认为“蹄疾而步稳”即所谓的“协调”理念,以保护为主,更新为辅。将“蹄疾而步稳”与历史地段的环境保护与更新相融合,能有效地优化历史结构。通过整合不同的历史时段、文化、社会、建筑等背景下,建立是适用的近代历史地段的修复原则和技术策略。在有着97年历史的“台东镇”大大小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规划和改造,历史地段若能成功的进行保护与更新,即意味着街区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笔者从“蹄疾而步稳”的方向进行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方面,街区居民与环境之间关系。台东镇历史地段在近代青岛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记录着青岛这座城市的成长。如唐诗《题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新街区公共服务设施,适当的选择所要更新的区域,采用相互“协调”的理念,力争做到“恰到好处”在现有的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适当的在一些人流比较密集的地区,增加市政配套设施,形成“适度性”。例如增设高架快速路,缓解威海路及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扩大原有的街道结构体系和尺度,并为该地段增设人行道,为人车分流提供良好的条件;增设古色韵味的垃圾桶,绿化台东地区环境,加大对啤酒街、红酒街外围环境控制区范围,运用发展、动态的眼光以及综合各种环境因素,整合消费主体与消费对象,对地段内的功能有一个良好的功能定位,形成习俗与时尚相结合的“适时性”;调整人口密度,更好使居民与环境协调在一起,进行空间设计场景化,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将目前的台东步行街中心L形与周边的历史建筑交织在一起,更新内部功能,更好的体现出“购物休闲在台东”现代化文化理念,使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有效地延续和提升,从而达到“适域性”。对于台东街区的各种绿化元素和景观形式予以保留,让其充分融入到传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当中;同时根据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布置较差的地段,根据当地的土壤、建筑等适当的增加一些新的艺术元素和绿化体系。街区与历史只有将街区居民与历史风貌相结合,才能重现历史地段活力,延续建筑文脉,实现过去与现在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街道空间格局的保护与更新。“蹄疾而步稳”以“胆子大,步子稳”的更新隐没于“宏大”街区的保护中。以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将该地区进行详细的街道空间格局划分。街道是居民形成城市意象的线性要素,也是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6](P4)台东地区繁华的商业经济吸引着广大居民和游人。加强政府间引导,以历史地段职能更新为目标,有效的保护台东镇历史阶段的整体环境,从而达到空间层次分明,大致形成主巷——次巷——支巷,且充分利用地形和周围环境,因地制宜,对于“台东镇”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可以引入现代化的绿色设计理念,在不破坏历史地段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采用一些绿色节能环保措施,例如在该地段的路灯加上太阳能集热板,在道路两旁配置合理的树木,力求达到绿化减噪的作用;对待该地段的建筑表层涂鸦现象,应该更新为一种“城市墙纸的对话独白”增强涂鸦文本的可读性,而不是简单的乱写乱画和浅薄的绘画方式,让涂鸦真正走向艺术之路,同时引领该历史地段开辟属于自己的新领地,拥有“视觉艺术”、“大众艺术”等艺术身份。展示出涂鸦艺术是一个应用于不同种类的人类产品与活动的名称,真正达到一种公益主题宣传的表达,例如在破损的墙体上面进行涂鸦,使得建筑与涂鸦充分相结合,杜绝一切“文化反堵”的恶搞行为。

总之,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研究是构建现代化城市的基础,城市的现代化构建应该润藏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蹄疾而步稳”的保护与更新是保护“台东镇”历史地段的良好手段,基于这种思想,实现近代历史地段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延续传统的城市空间格局,因地制宜,从而使近代历史地段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五、结语

尽管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更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但是通过对实例“台东镇历史地段”现状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结合,尝试将“蹄疾而步稳”理念运用于“台东镇”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中,做到“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保持维护”,使其“台东镇”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容展示给普通大众,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城市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整合城市记忆碎片,“蹄疾而步稳”有机保护与更新理论,这对于“台东镇”的保护与更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今后的近代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中应极力挖掘其特有的区域特色,传承深厚的文化蕴含,恢复本地区的历史地段活力,最终达到保护和发展近代历史地段机能的目的。

[1]杨旭.近代早期欧洲城市化的模式[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2]徐飞鹏.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刘士林.芒福德的城市功能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河北学刊.

[4][英]戈登著,刘杰,周湘津等编译.卡伦GordonCullun.城市景观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伍江,王林编.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6]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J].建筑学报,1996,(9).

[责任编辑:吕 艳]

2017-04-25 [作者简介]张峰(1993-),男,山东日照人,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及其理论研究;李泉涛(1971-),女,山东莱州人,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及理论研究。

TU856

A

1004-7077(2017)04-0111-04

猜你喜欢
台东青岛历史
来活力台东,逛升级扩容版利群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新历史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