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探索
——基于习近平“人民观”视角

2017-01-27 18:20李国涛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发展

李国涛

(山东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探索
——基于习近平“人民观”视角

李国涛

(山东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立足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实践,放眼世界各国面临的全球“困境”,创新性地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工作路线、基本前提,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认真落实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中,要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人民主体;共享发展;时代价值①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表现。党历代主要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本文试就习近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探索作一初步探讨。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轨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正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憧憬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得到阐述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象和生产过程的异化,导致人和自己的类本质发生异化。劳动对人来说只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人的类本质只是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1](P297)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P5)该表述深刻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受社会分工支配,造成个人片面、畸形发展。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彻底消灭分工之时,个人才能依自身兴趣充分发展自身才能,从事自身喜爱的职业。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已初步形成。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以资本主义时代为观察点,以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为中心,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人的依赖性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2](P104)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三大形态的著名论断,重新诠释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具有强大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旧式社会分工消失,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彻底消除,人的精神生产必然高度发展,这一切使得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成为可能。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东西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P123)因此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人的本质的展开和丰富,人的需要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发展。

第一,人的需要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的自身的规定,即人的本性,它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社会关系需要、精神需要。随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人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之时,生产力将会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将会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会呈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第二,人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5](P223)人的全面发展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虽有很大发展,但发展很不平衡,物质财富不够丰富,人们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受制于强制性的分工和单一的职业,劳动当下只是谋生手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实践或劳动的全面性、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社会关系的普遍性,必将推动人的能力向多方面发展,人的发展真正实现“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种没有特定分工的理想状态。

第三,人的社会关系不断扩大。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实践活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发展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表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之中。因此,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5](P34)人的全面发展是交往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个体将突破分工、地域、阶级、民族、国家的界限,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和提高个体的体力、智力,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层次的交往,形成个体同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整体的联系。只有运用历史的视野、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个人才能摆脱个体、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交往中形成全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人的自由个性不断丰富。

第四,人的个性不断丰富。人的个性在各个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个性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在原始社会,人的生产能力只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发展着,人和人相互依赖,不具有任何的独立性,毫无个性可言。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全面的能力体系,然而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其束缚和压抑,人的个性难以真正形成和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1](P296)。人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完全摆脱对人、物的依赖,整个社会将是具有各种个性的自由人联合体。

二、习近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探索

人的全面发展,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石破天惊的经典理论,也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党历代主要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初步探索时期,毛泽东侧重从政治和教育角度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侧重从提高人的素质角度谈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江泽民从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以及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角度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中国特色的时代命题。

习近平“人民观”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富有新意的深刻阐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推进改革理论创新的价值基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创新性地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工作路线、基本前提。

(一)坚持人民主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从人的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内在统一视角和高度,提出了“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6](P16)。深刻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这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P287)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习近平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不断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重点保护好、引导好和发挥好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回顾党成立96年的历史和39年的改革开放史,正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辉煌的历史成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力量是人民,依靠力量是人民,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虚心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问政、问计、问需于民。

(二)坚持人民立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工作路线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10](P409)因此,人民性是我们党的阶级本性,我们应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我们党从成立之时的弱小革命党,发展到今天取得巨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根本原因在于以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身最高追求,真正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考量标准。“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11]针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全面回应,把解决人民的现实利益问题,上升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12](P367)。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价党和国家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的价值导向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通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权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在解决人民现实利益问题的实践中,使人民深切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保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善人民生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习近平“人民观”的价值体现,也是一个需要有效推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旺发达,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习近平的“人民观”指出了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视角和高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3](P49)的重要思想,该描述深刻阐释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对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从而对“人民观”的价值认识成为更加具有新意的思想见地。二是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和高度提出:“要坚持社会公平,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2](P46)的重要思想,同时深刻指出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的需求”[14]的改革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为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认真落实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中,要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在共享发展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兜住兜牢人民生活底线。这一切的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只有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从而为促进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主动顺应人民期盼,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现实利益为目标,以改善人民生活为重点,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将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习近平“人民观”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认识新战略,着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进党风政风,为国家增创更多财富,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为民族增添更多荣耀。”[15]“就是解决群众最实际、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归根结底是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改革开放39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出现了党员干部贪污腐化、贫富差距过大、产生了不少损坏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要依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领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17]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

(二)有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最鲜明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该表述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视角和高度关注人民生活,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深刻把握了改善和保障民生与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内在统一,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习近平的“人民观”是推进社会建设、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线。一是从改善人民生活视角和高度,提出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19]。这一科学的工作成效检验标准,使改善人民生活的指向更加明确。二是从完善制度和健全机制的视角和高度,提出了“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新的思想认识,从而使党的“人民观”更加体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确保民利的精神。这需要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人民的现实利益,真正把心思用在增进人民福祉的谋划上,下功夫体察民情、办实事、求实效,着力把改善人民生活的好事做实做细,不断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而夯实党执政的民众基础。

(三)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人民观”以解决人的现实利益为根本价值目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体现了习近平的“人民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分别对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大应然状态。全国各族人民应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是我们党是长期奋斗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根本价值观念、制度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任何时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的“人民观”,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最高利益。习近平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2](P39~40)人民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主体,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民族复兴梦想的创造者,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离开人民的参与和贡献,民族复兴的梦想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要切实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习近平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21]因此,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牢牢地扎根于人民心中,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才能肩负起这个伟大事业。这些论述深入诠释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马克思说过:“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P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将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推进。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动力,以人民为目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一定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满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5.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指南[N].人民日报,2014-07-22.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15]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16]习近平.求客观规律之真 务执政为民之实[N].人民日报,2004-03-01.

[1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1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5.

[19]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2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2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责任编辑:何 芳]

2017-02-06 [作者简介]李国涛(1981-),男,山东德州人,山东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D616

A

1004-7077(2017)04-0099-06

猜你喜欢
马克思发展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