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山林
春台班艺术师承关系论略*
——以堂子为线索的考察
赵山林
徽班进京之后,众多堂子除侑酒佐欢以求盈利的消极一面之外,也承担了传授演剧技艺的职能,世代相传,形成一定的传统。本文试就与春台班关系密切的几条线索略加梳理,重点论述“本春台旧家”、“夙多佳品”的余庆堂,及其衍生的槐庆堂、景庆堂、春庆堂;被称为“梨园中第一世家”、“以三世擅盛名”的光裕堂,及其衍生的春泉堂、丽春堂;“教曲名手,春台部老掌班”殷采芝的日新堂,及其衍生的景春堂。通过论述,大致渊源已明,则春台班的艺术师承关系也得以显现。
春台班 师承 堂子
在中国戏曲史上,艺人均有各自的师承关系。徽班进京之后,艺人多是从堂子学艺出来的。堂子又称私寓,其作用有接待来客、侑酒佐欢以求盈利的一面,这一面伤害了、甚至摧残了不少童伶,所以在田际云等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之下,私寓制度于1912年得以废除。但不可否认的是,堂子存在期间,也承担了传授演剧技艺的职能,世代相传,形成一定的传统。在这方面,春台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试就与春台班关系密切的几条线索略加梳理,以明大致渊源。
在春台班的艺术传承中,余庆堂是十分重要的一家,创立甚早,不仅教出了多名艺人,还衍生出了槐庆堂、景庆堂、春庆堂等堂子。
余庆堂,主人汪寡妇。余庆堂弟子,刊印于道光癸未(1823)的《燕台集艳》记录有:“春台部王小庆,号情云,又号云卿,安庆人,寓余庆堂。”“春台部周小凤,号竹香,安庆人,寓余庆堂。”“春台部郑小翠,号凤卿,安庆人,寓余庆堂。”*播花居士:《燕台集艳》,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第1045、1052、1054页。这三人分列“燕台集艳二十四花品”的第一、第十九、第二十三位,分别称为“灵品”、“画品”、“名品”。而第二十一位为“奇品 四喜部胡发庆,号云卿,又号湘筠,苏州人,寓光裕堂。”*播花居士:《燕台集艳》,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第1053页。可见当时胡法庆(胡发庆)在四喜班,尚未转入春台班,而余庆堂当时影响已经很大。王小庆、周小凤、郑小翠均属春台部,均为安庆人,我推测汪寡妇亦为安庆人。
王小庆、周小凤还屡见于其他记载。《金台残泪记》云:“小庆字曰情云,家本皖水。岁在癸甲(1823癸未,1824甲申),绝艳飙驰。运厄辰巳(1832壬辰,1833癸巳),芳龄溘逝。前此兰谱之书,梨园之论,皆谓一人而已。”*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卷一,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235页。《花天尘梦录·呓余丛记》云:“余庆堂双凤之前有小庆、小凤,同负时名。小凤字竹生,夏秋芙师也。久抛歌扇,遍谒诸旧游之官外任者。卒无所依,近复来都为教师于余庆堂。”*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四《呓余丛记》,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605页。《长安看花记》云:“余庆堂夙多佳品,秋芙之师小凤,字竹香,亦其徒也。”*蕊珠旧史(杨懋建):《长安看花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320页。秋芙即夏天喜,《花天尘梦录·凤城花史上编》夏天喜条云:“本春茂堂周小凤弟子。小凤出余庆堂,曾负一时盛名。”*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一《凤城花史上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57页。这可以说是余庆堂的王小庆、周小凤时代。
王小庆、周小凤之后,有查双凤、王长桂等人。《呓余丛记》云:“歌儿名双凤,查姓,字文卿。性好饮而量宽洪,出余庆堂,自立绮云堂于小马神庙。”*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四《呓余丛记》,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604页。(559)萝摩庵老人《怀芳记》云:“王长桂,字粲仙,扬州人。年十四五,娟丽无匹。二十许,艳冶如故,是余庆堂弟子。离师后,堂名槐庆。”*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583页。《凤城花史上编》赵玉凤(1822-?)条记录余庆堂弟子有:毛莲仙,又名小清香;王长桂,字粲仙,又字蕊仙。此二人“色艺久为一时冠。车马填门,无间昕夕”。至道光戊戌(1838),毛莲仙已死,王长桂别居槐庆堂,余庆堂中同居四人:赵玉凤,字蓬仙,又字芙初;陈芝兰,字霓仙;褚鸿福,字绛仙;张翠凤,字问香。四人皆苏州人。“问香未久即他去,霓仙、绛仙日有声,而蓬仙名最著。”*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一《凤城花史上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59页。这可以说是余庆堂的赵玉凤时代。余庆堂教习弟子,自有其特点。《长安看花记》云:“汪寡妇畜弟子,不惜重资聘师,教歌舞。衣轻暖,饫甘脆。视他人费倍蓰。”*蕊珠旧史(杨懋建):《长安看花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320页。“余庆堂夙多佳品”,与此是密切相关的。
余庆堂后来又以陈翠官(1829-?)著名,《凤城花史续编》陈翠官条云:“字梅仙。长佩秋一岁,苏州人。貌清癯,性狡狯,双瞳闪烁,寒芒逼人。齿牙尤犀利,登场精神满足。声色逼肖,歌喉爽脆,说白尤峭。专工时剧。演《上坟》《赶会》《烧灵》《赠珠》《入府》《胭脂》《巧姻缘》《金玉坠》《荷珠配》《闺房乐》《樊江关》《金铃关》,妙绝一时。秋芙、鸾仙而后,此其继声。当时目为探花。盖不若配秋之闲雅,又少异芷仙之婉媚,宜其在甲辰为第三人也。衡品者以俏丽许之。余庆堂本春台旧家,自玉凤出师后,芝兰、鸿福相继别居,皆不得志以去。得翠官而声名大起,都人士盛称誉焉。……其师弟曰翠珠、曰金珠、曰翠兰。翠兰为少胜,王姓,字薇仙。”*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1-572页。这可以说是余庆堂的陈翠官时代。甲辰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余庆堂又显现了复振的气象。这里与陈翠官并称的配秋(佩秋)是华阿全(1830-?),芷仙是赵宝琴(1831-?),为赵玉凤胞弟,均为春台班中人。陈翠官师弟翠珠、金珠、翠兰则不甚著名。《春台班戏目》载余庆堂戏目有:《贵子图》《金玉坠》《樊江关》《闺房乐》《翠花宫》《送盒子》《赠珠》《巧合》《上坟》《入府》《烧灵》《珠配》《晒鞋》《情叙》《面缸》《胭脂》《戏凤》《背娃》《送枕》《点化》《演礼》*朱建明辑录《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黄梅戏艺术》1983年01期第73页。。从余庆堂又衍生出槐庆堂、景庆堂、春庆堂,具见下文。
槐庆堂,主人王长桂,《凤城花史上编》云:“字蕊仙,扬州人。年十四五时,眼波流荡,娟秀喜人,有四大名班状元之目。初演《巧姻缘》、《晒鞋》、《喂药》时曲,娇媚艳冶之态倾倒一时。比来年二十许,姿容尤自姣丽,专习昆曲。演《草地》《窥浴》《亭会》《寄扇》等剧,又别具一种温雅幽艳之容矣。珠喉圆转,高下皆宜,以故声名历久不替。初居樱桃斜街之余庆堂。现自立槐庆堂,在玉皇庙前”*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一《凤城花史上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56页。。《凤城花史续编》云:槐庆堂“所蓄弟子多未出色,殆极盛难继欤?近有小三福者,金姓,字香云。甲辰年十五,苏州人。演《亭会》、《游街》颇可观,《喂药》视玉香不相上下,《巧合》则不及翠官。又与其师弟喜官从其师演《窥浴》,识者仍嘉誉其扮贵妃者。喜官,字鸾卿。稚弱短小,演《连相》,一时绝技。时配香云演胖姑。近习武戏,演《乾元山》《界牌关》《登云山》,跌扑颇动目也。”*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82页。小三福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十五,则其当生于道光十年庚寅(1830)。其师弟喜官则年龄不详。可以看出,槐庆堂自从有了小三福、喜官,已经渐有起色。《春台班戏目》载槐庆堂戏目有:《亭会》《盗绢》《喂药》《决约》《巧合》《寄扇》《草地》*朱建明辑录:《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黄梅戏艺术》1983年第1期。。
景庆堂,主人孙玉香。《凤城花史续编》云:“孙玉香,字佩仙,余庆堂弟子。苏州人。长梅仙一岁,肤色洁白,面微麻,短于视。姿态明婉,心性温和。配梅仙演《闺房乐》《金玉坠》极相称。又自演《桂子图》《情叙》《打雁》《喂药》《胭脂》等剧,博一时誉。出师后,复演《玉堂春》《玉玲珑》《打金枝》《玩花溪》《红鸾喜》诸折,颇有步武鸾仙之意。丙午春,值梅生南旋,因迁其居室,自名景庆堂。”*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4页。这里“梅仙”是陈翠官(1829-?),孙玉香与陈翠官同为余庆堂弟子,他年长一岁,则其生于道光八年戊子(1828)。道光二十六年(1846),孙玉香趁张三福(梅生)南返,迁其居室,自立景庆堂。《春台班戏目》载景庆堂戏目有:《黄金台》《玉玲珑》《金玉坠》《浣花溪》《打金枝》《情叙》《红鸾喜》《西唐传》《游龙传》《贵子图》《玩月》《交送》(《交账送礼》)*朱建明辑录:《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
春庆堂,主人陈翠官(1829-?)。《凤城花史续编》云:“梅仙近日居百顺胡同,名春庆堂。”*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2页。《凤城花史续编》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所谓“近日”,当指此时。《春台班戏目》载春庆堂戏目有:《金铃关》《樊江关》《嫁女》《入府》《过年》《喂药》《巧合》《抢僧》《缝衣》《打刀》《打灶》《樱桃》*朱建明辑录:《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
道光、咸丰年间,在春台班艺术传承中最为著名的堂子是光裕堂,不仅教出了多名艺人,还衍生出了春泉堂、丽春堂等堂子。
根据《花天尘梦录》等文献记载,可知光裕堂第一世为胡法庆(1803-?)。《评花》称胡法庆:“苏州人,年十四余。初未之识,丙子九秋,偶见《卖花》一出,柔姿绰态,妙曼无双,歌喉亦极柔脆。”《评花》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法庆十四岁,则其当生于嘉庆八年(1803)。《评花》列其擅演的折子戏有《红梨记·卖花》等*缉香氏《评花》,由戴云据齐如山藏本整理,见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377页。。胡法庆学艺于传经堂,堂主刘天桂,出师后居光裕堂,搭班四喜部,为道光初年著名的梨园“三法司”之一。刊印于道光癸未(1823)的《燕台集艳》第二十一位为“奇品 四喜部胡发庆,号云卿,又号湘筠,苏州人,寓光裕堂。”*播花居士:《燕台集艳》,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3页。《燕台集艳》前二十位均为“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者,胡发庆是年二十一岁,名列“年过二十外者”(共四人)第一名。张际亮作于道光八年(1828)的《金台残泪记》云:“余未入京师,闻梨园有‘三法司’之目,谓法龄、法庆、法保。三法司并在四喜部。桐仙(按:吴金凤)固法庆弟子。法保就昏南还,法龄、法庆因四喜部诸老曲师分为集芳部,所谱皆昆曲,无西秦、南弋诸陋习。顾听者落落然。……去年春,遇□□□刑部时,同座皆诗人。刑部忽言法龄将归矣,皆怅惋,今年秋竟归矣。集芳部散矣。法庆、桐仙俱入春台部。阳春白雪,其寡和也,昔人慨之,余于今日乃亲见焉。天下人耳目嗜好,固有如此者哉。”*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卷一,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229-230页。根据这一记载,杨法龄、胡法庆曾加盟集芳部,力图振兴昆曲,终因曲高和寡,集芳部解散,杨法龄南归,胡法庆则携其徒吴金凤转入春台班。胡、吴的转入,对于春台班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诚如杨懋建《辛壬癸甲录》所云:“道光朝,四喜部渐不竞,三庆与春台代兴而竞爽。传经堂由四喜转入春台,如楚有材而晋用之。”*蕊珠旧史:(杨懋建)《辛壬癸甲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286页。
第二世为吴金凤、张金麟。
吴金凤,杨懋建《辛壬癸甲录》云:“吴金凤,更名今凤,字桐仙。聪颖特达,文而又儒。近日文人所称‘吴下阿凤’是也。其师小云,名法庆,故四喜部名辈,桐仙既入春台部,遂有出蓝之誉。”*蕊珠旧史:(杨懋建)《辛壬癸甲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291页。吴金凤出师后居光裕堂,胡法庆则居春泉堂。杨懋建《梦华琐簿》云:“京师有‘春台十子’之称:金凤曰‘书呆子’,常桂曰‘软棚子’,长春曰‘煤黑子’,金龄曰‘黄带子’*金龄:应作全龄,参见下文日新堂部分。,其六人余忘之矣。”*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中第365页。吴金凤在“春台十子”当中,属于文化修养较高的,擅画兰,能自编曲,曾编《香山》《快人心》《增利图》等曲,供弟子范秀兰、吕秀莲等人演出。
张金麟(1820-?),字倚云,又字绮人,是胡法庆在春泉堂时弟子。《凤城花史上编》云:“倚云生京师,三年始从其父南归。十四岁重入都,隶集秀部,旋入春台部。居春泉堂,为胡法庆弟子,宜其度曲能工也。丰容庄貌,举止安舒。一串珠喉圆转如意,戏多且精。能演《长生殿》全本。当时以状元目之,无闲言。岁戊戌,年十九,出师。移居陕西巷,自署其堂曰‘丽春’。”*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一《凤城花史上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54页。张金麟戊戌(1838)年十九岁,可见其生于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这一年他自立丽春堂。张金麟在昆曲艺术上得益于其师胡法庆,而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则云:“倚云初入都,隶集秀部,为春泉堂胡法庆弟子。法庆不解度昆曲,倚云乃独工。”*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582页。此说不符合事实。杨懋建《丁年玉笋志》云:“金麟,字绮人。春台部胡小云弟子也。小云为桐仙之师。金麟既出名门,意态皆能不失大家风范。”*蕊珠旧史:(杨懋建)《丁年玉笋志》,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333页。又云某日曾观张金麟演出《絮阁》、《赐珠》二出,“同日又得观其师小云演《费宫人刺虎》。作家举止,固自不凡。”*蕊珠旧史:(杨懋建)《丁年玉笋志》,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334页。前引《评花》也说胡法庆擅演《红梨记·卖花》,亦是一证。
第三世为吴金凤、张金麟的弟子。
吴金凤弟子众多,著名者有:范秀兰(1820-?),字小桐,“小桐从之学,笔端濯濯有秀致。每演《马湘兰画兰》,当场挥毫,四座倾倒。爱演《红楼梦》之《葬花》《折梅》诸剧。《祭泸江》扮忙牙姑,曼声佚态,压倒时流。演《香山》自度昆曲,不屑为习俗靡曼之音”*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一《凤城花史上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56页。。范秀兰有弟范翠霞,杨懋建《帝城花样·小桐传(翠霞附)》云:“其弟曰翠霞,字青友。壬癸之间,娟娟楚楚,大似杜鹃花。乙未冬始入光裕堂。张绪当年,亦是佳品也。”*杨懋建:《帝城花样》,《香艳丛书》第十五集卷二,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和记1913年铅印本,第12页。吕秀莲(1824-?),字花君,“乙未岁,年十二,与秀芝扮《香山》之童男女。娇小双雏,明慧可爱。继乃兼习生旦。配小桐演《楼会》,扮于叔夜;配秀芝,则扮素徽。演《红楼梦》之《葬花》《折梅》《祭芙蓉》,扮宝玉。而《祭泸江》《女弹词》《阳关》《双拜》等折,皆能演其师传新谱。《快人心》,《增利图》,亦颖异动人”。*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一《凤城花史上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58页。殷秀芸(或作筠),字竹君,“演《骂曹》,独操天池生昆曲。又配其师演《乔醋》《盘夫》诸折,时有出蓝之誉。即《四弦秋·送客》一折,亦不让扈梅仙独步也”。汤秀芝,字紫衫,“戏与花君同姣,媚过竹生,而未及花君之清”*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二《凤城花史下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65、566页。。此四人中,有“三秀”之称。《丁年玉笋志》谓:“三秀者,秀兰、秀芸、秀莲也。”*蕊珠旧史(杨懋建):《丁年玉笋志》,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339页。《凤城花史下编》则谓秀莲、秀筠、秀芝为三秀:“秀筠既入四喜部,桐仙乃留其弟子秀莲率翠兰居春台,复分其弟子秀芝率蕙兰隶三庆。骎骎乎三秀齐名矣。”*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二《凤城花史下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66页。此外吴金凤的弟子还有天然;天秀*蕊珠旧史(杨懋建):《丁年玉笋志》,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339页。;茹太平(1831-?),字心香;刘玉香,字蓝生*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二《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7页。。
张金麟的弟子,有宋玉喜(1830-?),字砚香,“演《认子》《斩窦》《题曲》《絮阁》《断桥》《教刀》《拜年》,歌喉清婉,颇为不负师传。《风月宝鉴》扮凤姐非其所长。春台部高子琴演《赎身》,志决神凄,声泪俱下,最为体会入微。子琴去而砚香代,扮花魁虽不能不让前人独步,亦可谓善继声者。配其师弟玉琴演《抱盒》《拷寇》诸杂剧,砚香一跌,最足叫绝。《见娘》去小生,亦可观”*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二《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6-577页。。《呓余丛记》亦云:“砚香既出丽春堂,为倚云高弟,又颇知自好。安雅从容,不愧大方举止。”*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四《呓余丛记》,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601页。王玉琴(1831-?),字韫仙,“少砚香一岁。初专习小生。《认子》去江流儿,时称二妙。工时曲,善学都下名手,登场要誉。演《教子》《花亭》《扫雪》《出猎》《六殿》《沙桥》《观画》,皆出色。闲演轴子若《献长安》《断密涧》《四进士》《宫门挂带》《桑园寄子》《让成都》之类。女装扮《香山》,后乃扮《顶嘴》《断桥》。近则专习女脚,能演《赐珠》《赚花》等剧”*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7页。。此外还有朱福保(1840-?)。成书于咸丰乙卯(1855)的双影庵生《法婴秘笈》云:“朱福保,字幼云,苏州人,年十六岁。丽春堂”*双影庵生:《法婴秘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408页。。又有周翠琴(1837-?)。成书于光绪丙子(1876)的萝摩庵老人《怀芳记》云:“周翠琴,字稚云,苏州人。倚云弟子,质丽神清,有藐姑仙人之目。”*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588页。而《法婴秘笈》云:“周翠琴,字稚云,苏州人,年十九岁。春晖堂”*双影庵生:《法婴秘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406页。如是,周翠琴比朱福保年长三岁。《春台班戏目》载丽春堂戏目有:《香山》《打洞》《送金》《赠花》《折柳》《痴诉》《点香》《梳跪》《绣别》《题曲》《赠珠》《献发》《窥醉》《盘夫》《谏父》《相讨》《盗杀》《昭君》《祭泸江》《女词》《窃草》《教子》《女儿国》《捞月》《戏妻》*朱建明辑录:《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
从出身于传经堂、创建了光裕堂的胡法庆,到第二世光裕堂主吴金凤以及丽春堂主张金麟教出的一大批弟子,显示了春台班戏曲传承包括昆曲传承的大致轨迹,正如杨懋建《辛壬癸甲录》所云:“传经堂故多佳子弟,道光初年二‘双’、三‘法’皆出其门。……四喜为嘉庆间名部,乃道光以来,部中人又多转入春台、三庆部。《都门竹枝词》所云‘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者,今亦歌板酒旗,零落尽矣。一时征歌者必推春台、三庆,翕然无异词。……春台、三庆,名辈林立,且多后来之秀。望之如芝兰玉树,森列庭阶。”*蕊珠旧史(杨懋建):《辛壬癸甲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280-281页。
春台班的艺术传承中,日新堂也是重要的一家,不仅教出了多名艺人,还衍生出了景春堂等。
殷采芝是春台班的老掌班。《听春新咏》徽部目录云:“殷采芝(字眉卿,苏州人,和春部。)”*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谷曙光整理、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278页。徽部“彩芝”条云:“姓殷,字眉卿,年十三,苏州人。(和春部。)蒋云谷(金官)高弟。云谷有四弟子,长曰翠福,工小曲,又善弹琵琶;次曰彩芝;三曰多寿;四曰安喜。俱擅美名,而彩芝尤胜。貌极秀媚,性甚灵明,演《荡湖船》一剧,妖娆风韵稍逊雪琴,(徐贵保,庆宁部。)而吴歈精雅,科白清新,实堪并峙于一声欸乃中也。”*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谷曙光整理、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302页。《听春新咏》成书于嘉庆十五年(1810),殷采芝年十三,则其当生于嘉庆三年(1798)。道光七年(1827)和十一年(1831)重修安庆义园碑记,道光十七年(1837)春台班义园记(春台班自言为“皖省各班”之一),他都列名其上。曾和檀天禄、陈四“同掌春台班事”*蕊珠旧史(杨懋建):《辛壬癸甲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295页。。他对于教习艺人,是富有经验的。杨懋建《丁年玉笋志》云:“翠香,陆姓,字玉仙。吴儿之极媚者也。……《西游记》女儿国王娇痴之态,尤为擅场。日新堂昔演此剧者,曰全龄,所谓‘铜丝扭就国王头’者是也。一二年间为其师赚四五万金。在春台十子中,曰‘黄带子’。玉仙近日有‘少爷’之号,亦谓其任性自恣也。殷釆芝门下,惯育趾高气扬之人,真不可解。又有宝龄,久已不蹈歌场,亦不甚见客,侍釆芝起居饮食。入夜则一灯相对,喁喁申旦。闻当年色艺亦是可观,今则反舌无声矣。日升堂三元之弟,曰三福,为女儿国相。意趣未能流动,而进止徘徊,眄睐自怜,亦后辈中可造就者。(春台部,翠香、全龄、宝龄俱寓朱家胡同日新堂,殷三福寓东皮条营日新堂。)”这里的陆翠香、殷三福即《凤城花史上编》所记的张翠香、张三福(1823-?)。《怀芳记》亦记载:“张翠香,字玉仙,苏州人。殷釆芝弟子,所居曰日新堂。”*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582页。“张三福,字梅生,苏州人。所居曰日新堂。”*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583页。《花天尘梦录·燕台花镜诗一百二十韵》记录《西游记·女儿国》由张翠香、张三福合演*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九《燕台花镜诗一百二十韵》,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621-629页。,与《丁年玉笋志》的记录正可参看。全龄又作全林,姓汪。粟海庵居士(杨维屏)《燕台鸿爪集》有《赠汪一香全林》诗,又有《三小史诗并引》,其引云:“一香与其兄韵香,同属春台部,先后齐名。足微蹇,登场促步若横行。然趁作姿媚,转益其姸。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以善为新声称于时。一香学而兼其长。抑扬顿挫,动合自然。口齿清历,又燕产也,昵昵作燕儿女子恩怨尔汝语,声情曲肖,令人心动。时无出其右者。一香不好与众狎,众谓其恃长而傲,咸嫉之。独珊珊与之善,极口称誉。”*粟海庵居士(杨维屏):《燕台鸿爪集》,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272页。《凤城花史上编》张翠香条云:“同时有三元字藕仙者,喜扮生脚,配玉仙演《独占》,可称双璧。未久即南归。近又有师弟二,曰福喜,曰福寿。福喜,朱姓莲卿,日铮铮其有声矣。”此外,《燕台集艳》记载:“春台部杨全喜,号念农,安庆人,寓日新堂。”*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3页。《凤城花史续编》记载邢福云(1828-?):“字梅卿,扬州人。日新堂弟子。有师弟寿林,演《园会》、《下山》等皆可观。郁姓,字芝仙,亦苏州人。”*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2页。《凤城花史续编》记载胡小金“弟子罗金宝,归日新堂。”*播花居士:《燕台集艳》,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第1054页。综上,则日新堂弟子有:张翠香、全龄、宝龄、张三福(1823-?)、三元、朱福喜、福寿、杨全喜、邢福云(1828-?)、郁寿林、罗金宝等,他们都入春台班。《春台班戏目》载日新堂戏目有:《独占》《雪夜》《柳翠》《祭江》《赐环》《赶妓》《荣归》*朱建明辑录:《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
日新堂弟子中,较为著名者有张翠香、张三福、邢福云:
张翠香,《凤城花史上编》云:“(日新堂)先有庆林者,色艺俱佳而年渐长。玉仙踵其后,声名顿起。当时目为探花。貌丰腴,明中秀外,不厌环肥。登场尤姣丽,盖秾艳之品也”,“同时有三元字藕仙者,喜扮生脚,配玉仙演《独占》,可称双璧”*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一《凤城花史上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55页。。可见张翠香擅演的折子戏,有《占花魁·独占》。据《燕台花镜诗一百二十韵》记录,还有与张三福合演《西游记·女儿国》*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九《燕台花镜诗一百二十韵》,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623页。。
张三福(1823-?),《凤城花史上编》云:“年十四初登场,扮《卖鳜鱼》小剧。娇音弱骨,见者啧啧赞不已。继乃演《玉簪》诸剧,缠绵幽艳,体会入微。演《跳墙》《下棋》则有幽闲自好之情,演《草桥惊梦》则有凄惋可怜之色。式端凝之风度,《女儿国》之太师也;逞飒爽之英姿,《铁鎈峰》之洞主也。他如《楼会》之温柔宛转,《刺虎》之愤激悲哀,《巧遇》之流连荡佚,无不各尽其妙。间复演《昭君》《奇双会》以投俗好,而态度亦自妍丽。歌喉圆朗,直如一串骊珠。不二年间,声名突过流辈,一时以传胪之名属之。”*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一《凤城花史上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55页。张三福生于道光三年癸未(1823),十四岁出台,即在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这里“传胪”是二甲一名,意思是张三福位于张金麟、张金兰、张翠香之后,可列当时第四。这四人当中,张金麟年龄最大,张三福年龄最小,都是未满二十岁的青年,又都是春台部中人,可见当时春台部风头之盛。到《凤城花史续编》,作者说张三福与张金麟(倚云)一样,“迄今七易裘葛,而色艺兼长,声光愈盛。同时齐名若倚香、玉仙、小桐,既各舍业去,以故酒楼征歌,凡有胜筵,靡不签名促登场者。京师五大部中,可谓不独有偶焉。倚云既端丽丰腴,益形美秀。梅生亦温文雅静,倍见安恬。”*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69页。这里所说的“七易裘葛”,指的是《凤城花史》成书的道光十八年(1838)至《凤城花史续编》成书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这一段时间,七年过去了,张三福和张金麟一样,仍然保持艺术青春。张三福擅演的折子戏,《凤城花史上编》记录有《玉簪》诸剧,《南西厢记·跳墙·下棋·草桥惊梦》《西楼记·楼会》《铁冠图·刺虎》《艳云亭·巧遇》《昭君出塞》《奇双会》*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一《凤城花史上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55页。。《燕台花镜诗一百二十韵》记录有《玉簪记·问病》《孽海记·下山》《铁鎈峰》《西游记·女儿国》(与张翠香合演)*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九《燕台花镜诗一百二十韵》,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621-629页。。《怀芳记》谓其“性坦易,貌姣好,而眉黛间常有恨色。演《刺虎》最工,亦以其愁娥双蹙相称也。……予以丁巳入都,此四伶皆不见。忆三福尚于冠带筵前一把晤耳。”*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583页。“此四伶”指张金麟、张金兰、张翠香、张三福四人,丁巳是咸丰七年(1857),此年张三福亦不过三十五岁,但在当时伶人,已经算很大的年龄了。对比“四张”鼎盛时期的胜况,不由人不心生感慨。
邢福云(1828-?),《凤城花史续编》云:“性格温谨,庄雅自持。度曲娇婉,串演安闲,时有步趋梅生(张三福)之意。与人交最圆转。工画兰,小桐而后当场弄笔者,此第一手。……演《跪池》《独占》《茶叙》《问病》《跳墙》《下棋》《赠剑》《点将》《捞月》《昭君》《女儿国》《二度梅》《奇双会》皆佳。而《画兰》一折,著名尤甚。”这里记邢福云擅演的昆曲折子戏有《狮吼记·跪池》、《占花魁·独占》《玉簪记·茶叙·问病》《南西厢记·跳墙·下棋、《百花记·赠剑·点将》《金盆捞月》《昭君出塞》《西游记·女儿国》《奇双会》等,而《马湘兰画兰》尤为著名。《呓余丛记》云:“十月初,高丽人以年例到都,有于歌楼见梅卿《画兰》者,景佩之至。各取清心丸作彩,连抛场上,而皆里以钱帖,旋倩人购所画兰幅以去。是日都下盛传,谓梅卿名动海外,比之鸡林贾人易白傅诗云。”*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四《呓余丛记》,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91页。这里说,朝鲜使臣非常欣赏邢福云的《马湘兰画兰》一剧,不仅场上喝彩,而且连他场上所画的兰花也买了去,所以时人以古代新罗国商人重金购买白居易诗集相比。
景春堂,主人朱福喜。朱福喜从日新堂满师之后,自立景春堂。萝摩庵老人《怀芳记》称:“朱福喜,字莲卿,苏州人,所居曰景春堂。稚齿静婉若幼女,稍长温雅若书生,绝无纤媚之态,而蕴藉宜人。相对清谈,如乌衣子弟。侍坐依依,不觉其为梨园小史。戏只《湖船》《醉归》《独占》《水斗》《断桥》数出,其扮《独占》,态浓意远,情文深至,令观者真妒羡秦小官焉。”*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585页。朱福喜胞弟朱莲芬(1837-1893)*按朱莲芬卒年,一般作1884年,实际上应为1893年,根据是《王文韶日记》光绪二十一年(1895)元月初七日:“莲芬之第八子来见,名桂秋,年十八,唱须生,英秀不俗,莲芬已于前年六月物故,回忆四十年前旧游,不禁感慨系之。”见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柒“日记”,第192页。,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也出自景春堂,后来成为四喜班著名昆旦,“同光十三绝”之一。成书于咸丰乙卯(1855)的双影庵生《法婴秘笈》对此有记载:“朱延禧,字莲芬,苏州人,年十九岁。景春堂。”*双影庵生:《法婴秘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406页。《法婴秘笈》又云:“张桂玉,字稚兰,苏州人,年十八岁。景春堂。”*双影庵生:《法婴秘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406页。此外,朱福喜的弟子还有陈春林(1830-?)、陈玉笙(?-?)、陆小芬(1856-?)等,时间跨度是相当大的。《春台班戏目》载景春堂戏目有:《独占》《水斗》《湖船》《盗令》《端阳》《调青》《看谷》《寄柬》《窥柬》《学堂》。这份戏目全部是昆曲折子戏,可见景春堂对于昆曲的传承功绩卓著。
对于陈春林、陈玉笙、陆小芬三位,简介如下:
陈春林(1830-?),《凤城花史续编》云:“字曼香,景春堂弟子。其师朱莲卿,与梅生同师,久不登场矣。甲辰岁,曼香年十五。演《湖船》《盗库》《调青》《独占》,即颇出色。每学戏,必讨论其人其事之始末,故体会最得神。又与寿林配《断桥》之青儿,人竞誉之。配翠林演《写真》,配玉笙演《窥柬》《端阳》《水斗》,扮白娘子。歌喉清朗,姿态明丽。串演有青出于蓝处。清癯跳脱,性极机警。喜观书,粗通史事,好考核古人时代,驳正时曲之谬。尤熟《水浒》,谈论辄侃侃不倦。”*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7页。陈春林十五岁时演《湖船》《雷峰塔·盗库·调青》《占花魁·独占》,就很出色。后又与郁寿林配演《雷峰塔·断桥》之青儿,与章翠林配演《牡丹亭·写真》,与陈玉笙配演《雷峰塔·窥柬·端阳·水斗》,他扮演白娘子。他白娘子和青儿均能扮演,可称全才。他表演昆曲折子戏,都要把其人其事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力求演出剧中人物的精神,这对昆曲折子戏的表演而言,也是一条值得注意的经验。
陈玉笙(?-?),《凤城花史续编》陈春林条云:“玉笙,亦陈姓,字兰初,同苏州人。为梅生弟子。初登场年才十二,楚楚臻臻,动人怜惜。演《学堂》《寄柬》等剧,歌喉亦亮。《白牡丹》,生新可观。《看谷》颇出色。近见与曼香演《双思凡》,亦绝有致。梅生南旋时,以玉笙赠莲卿,遂为景春堂弟子,更名全林。”*种芝山馆主人:《花天尘梦录》卷三《凤城花史续编》,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壹“专书(上)”,第577页。陈玉笙原来是张三福弟子,后来转为朱福喜弟子。他演《牡丹亭·学堂》《南西厢记·寄柬》《白牡丹》《跃鲤记·看谷》等剧,唱做均颇有可观。后来与陈春林演《双思凡》,韵致亦绝妙,可见也是一位很有悟性的小演员。
陆小芬(1856-?),《菊部群英》云:“少主人小芬,号薇仙,小名福儿,丙辰五月二十九日生。隶春台,唱昆旦、兼青衫,善胡琴。出景春。”陆小芬生于丙辰(1856),则《菊部群英》成书之年(1873)为十八岁。邗江小游仙客记载他演出过的折子戏有《湖船》之张大姐,《牡丹亭·游园惊梦》之杜丽娘,《占花魁·独占》之花魁,《金雀记·醉圆》之巫姬,《狮吼记·三怕》之柳夫人,《玉簪记·偷诗》之陈妙常等*邗江小游仙客:《菊部群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484页。。光绪十二年(1886)所作《鞠台集秀录》云:“锡庆主人陆小芬,韩家潭,名景垣,字薇仙,苏州人。隶春台部,唱小生兼青衫。”其所演折子戏又增加了《草庐记·黄鹤楼》之周瑜,《雷峰塔·祭塔》之白蛇等*佚名:《鞠台集秀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第646页。。萝摩庵老人《怀芳记》称其:“陆小芬,苏州人。父曰玉凤,是名伶张尔奎之弟子,工黄腔,为正旦。小芬乃从朱莲卿学昆曲,性情和婉,举止安雅,绰有苏州风范,度曲亦工。小芬字薇仙,歌《牡丹亭》诸曲入妙,所谓‘清词不负《牡丹亭》’也。年稍长,车马稀,改习黄腔,阜成部以厚资聘之,独步一时。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昆曲云乎哉!”*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第591页。
陆小芬昆曲的“苏州风范”是从景春堂的朱福喜(莲卿)那里学来的,而朱福喜的昆曲是从日新堂的殷采芝那里学来的,这一条线索与其他各条线索汇合参照,就构成了春台班的艺术师承谱系。这方面涉及的线索甚多,情况也很复杂,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梳理和研究。
[责任编辑]董上德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下)
赵山林(1947-),江苏邗江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200062)。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戏剧通史”(项目代码:10jzd0009)阶段性成果。
I207.3
A
1674-0890(2017)05-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