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民俗(二)

2017-01-27 17:22李天成
广西地方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厅堂新居小孩

李 争 李天成

(岑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岑溪 543200)

岑溪民俗(二)

李 争 李天成

(岑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岑溪 543200)

岑溪的建新房、进新居、怀孕、分娩、上灯、生日、节日等风俗,反映了当地的民俗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

岑溪;风俗;新居;上灯;节日

一、建新房,进新居

动工前先要平整土地,如果是山地荒地,要用耙耙一遍,表示此地已变成耕地,是干净之地。然后请地理先生选定房屋的方向,叫“拉向”,用一只非金属托盘盛上米或粟,在米或粟上放置罗庚和利事,定向完毕,米或粟以及利事都送给地理先生。由地理先生选择吉日良辰动土兴工。有的在“行墙”“立门”“上樑”时都要选择吉日。

传统民居(瓦房)较为完整的布局,是“八扇三座两廊”大屋。第一座是大门楼,第二座是主屋,第三座是厨房。前后座之间留有空地,俗称“天进”。门楼一般是平房,有的只是一座大门而已,并无房。主屋的中间(俗称四扇)稍高,两边的房屋(六扇、八扇)略低。前檐要比后檐略高,若人之昂首。第三座叫“灶底”,可以利用地势建在高处。两廊即主屋的两边平房,具有连通大门楼至三座的走廊作用,整个院子为“日”字形。传统民居有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的墙壁多数粉刷为白色,墙裙(俗称墙脚)为黄色;砖木结构的墙壁有的粉刷,有的不粉刷,不粉刷的称为“清水墙”。清水墙的工艺十分精致,墙面清洁无污点,砖路平直。主屋的中间厅堂常作为祭祀祖先的地方,俗称“屋厅”,厅堂的背后常作为楼梯间,俗称“屋心”或“后心”。屋厅与屋心之间的墙壁叫“中宫墙”。屋心后面要比屋厅的前面略宽,整个厅堂和屋心的平面图是等腰梯形,如戽斗状,称为“开富”,叫做“富入”,如果屋心后面比厅堂前面窄,则叫“富出”,不能聚财。主屋有两层,厅堂没有楼,厅堂近门上方架有一根木樑,俗称“灯笼樑”,是预备以后上灯时挂灯笼用的。厅堂两边的四个房间门如果是向厅堂内开的,房门相对,但不要正对,要偏开一定位置。从厅堂进屋心的门不能对着后门,后门要位于右边靠墙处。门槛如果是用青砖(俗称熟砖或火砖)砌成,砖要用单数。楼梯的级数、窗栅的竖条为单数,桁条也为单数。厅堂左边前面房间叫“大房”,右边前面的房间叫“二房”,大房的后面是“三房”,二房的后面是“四房”;大房是留给大儿子的,二房是二儿子的,其他类推。普通农民建房多为四扇屋。四扇屋是指有四面母墙的房屋,整栋房屋有六间房,是最简单的传统民居。四扇屋作为住房的主屋,另在旁边建平房,作为厨房、杂物房等。厨房叫“灶口”“灶率”,要按照主屋的方向来决定,一般在青龙、明堂等方位作厨房,房屋的朝向不同,青龙、白虎等方位也不同。砌灶要另择吉日,灶门口要同主屋一个方向,不能相反,与主屋方向相反叫“逆主灶”,对主人家不吉利。砌灶还要举行“进火”仪式,往灶里添柴火,煮肉、做饭,如果灶未成,而进火的良辰已到,也要准时进火,将燃着的火炉安置在灶内,炉上放置盛有已煮熟食品的锅。

房屋建成后,选定吉日良辰进新居,俗称“进新屋”。进新居也像过春节一样,贴对联和利事钱(贴在门框顶上的长方形红纸),在“灯笼樑”的两头挂桂叶、枇杷叶、松柏等,还有一个利事。桂与贵同音,寓意富贵;挂松柏是取其长青之意,枇杷寓意长寿,民间流传有“彭祖寿源八百,枇杷万岁”之说。进新居的前一天叫“入厨”,为第二天举行进新居仪式做好准备。进新居仪式的物品一般是种子(如谷种、粟种、花生种、豆种等)、长裤、铁钉、利事等物,这些物品用箩筐装好,每个房间一担。选两头尖的竹木作挑担,俗称“两头利”。厅堂里需准备一锅汤丸,叫“百子”或“连子”。放在厅堂内的箩筐有一杆秤,有发糕、包子,有一本历书,叫“通胜”。良辰到,点鞭炮,仪式开始。老人先进新屋,然后子孙挑担跟进。进入新屋后,不能马上出来,要坐一会儿。亲戚到来,要等主人进屋后才能按次序进入。舅、姨先入屋,其他亲戚随后。舅舅的贺礼中必须有各种粮食种子,舅和姨的贺礼中一定要有发糕、包子、叶包粽。姑辈一般是在仪式过后一段时间才进入。不论是亲朋戚友、邻居或外人进门,都请吃汤丸,并说“吃了又添”。主人进屋后要在每个房间钉钉子,寓意“添丁”。

进新居的酒席菜谱与结婚酒席基本相同,第一道菜是竹笋。招待客人也一样,不同的是结婚酒是三朝散厨,进新居只有两天。以前农村中流行贺新居,村中有人进新居,本村人会不请自来。如果新居的主人人缘好,来贺的人就越多。择日先生的贺礼是不能收的,有的地方过三朝后将贺礼原封不动返回,有的地方是先收下贺礼,然后另封一个利事送给择日先生。

进新居的当天不能扫地,要三朝后才能扫地。如果垃圾很多,只能用棍子、钳子之类工具清理。在进新居未满月前,有亲友请进新居酒,是不能前去祝贺的,叫“同喜不贺”。

二、有喜和添丁

妇女怀孕称“有喜”,亦称“上身”;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叫“添人口”,但也有“女丁”之说。人人都优待孕妇,不让她们干重活,不准接触恶臭污秽之物,不与孕妇争吵,避免其受惊吓。在饮食方面注重清淡,不能吃狗肉、油炸、烧烤等香燥热性食品。孕妇有许多禁忌。农村称孕妇为“四眼人”,不准“四眼人”摘果子,认为被孕妇摘过果子的果树会慢慢地枯萎或不挂果。孕妇嘴馋,见到树上有果子就想吃,不准摘果子,是培养自控能力,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准孕妇抱别人的小孩,不准小孩躲在孕妇的衣裙下面,否则会导致小孩长得慢。孕妇抱小孩相当于搬重物,会伤胎气;小孩躲在孕妇的衣裙下面,因不懂事会冲撞孕妇的腹部而伤胎气。孕妇不能观看丧礼,避免孕妇触景生情,产生悲伤和压抑的心情,尽量让孕妇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使其保持平静喜悦的心态。孕妇不能用手抓盐,否则在分娩时婴儿的手会先出来,造成难产,其实是让孕妇改掉用手抓盐的不卫生习惯。孕妇不能跨过牛绳,因为跨过牛绳会像牛一样怀胎十二个月,其实是不让接近牛,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还有一些不科学的禁忌,比如床底不能放姜,否则会使胎儿多长指(趾)头;在床上修整指(趾)甲和使用剪刀,会剪掉胎儿的某个器官;在床上做针线活,捆绑被子等东西,会使胎儿畸形,肢体扭曲变形;搬动孕妇的床会引起流产。有孕妇的家庭特别敬畏胎神,要搬动房间内的家具和修整房屋(包括庭院、畜禽舍等),都要看看有无胎神占,胎神占的地方是不能动的。

孕妇分娩,由接生婆接生,男人(包括丈夫)不得进入产房。婴儿出生后,要用温开水洗澡。会吃奶时,要让婴儿饮“开口茶”,开口茶是含有黄连等的清热中药。婴儿刚出生时,有外人进门,叫“沓头”,主人会请饮姜酒,发利事;如果无人“沓头”,那么当天第一个进门的,也要饮姜酒。婴儿出生后,要将出生时间报给算命先生(俗称八字佬)算命,叫“定时辰”。算命先生根据“八字”起乳名,预测婴儿的命运和避忌。给孩子起乳名,男孩一般叫“亚房”,也有叫“狗儿”“牛儿”的,认为把儿子当作家畜养育,有利于健康成长。女孩乳名中一般有兰、改、间、格等字,兰与拦同音,格与隔同音,意为不要连续生女孩。根据孩子八字中的五行缺哪一行来取名,如命中五行缺水,乳名中要有水字或带水的字。如果命带弓箭,认为会伤害父母,要拜大石为契爷,以石挡箭,乳名中要有石字。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叫“三朝”,三朝时要杀公鸡奉神,有的还要摆酒席请客。

产妇从分娩日起,一个月内不得出门,叫“坐月”,产妇叫“月婆”。坐月期间不得沾冷水,要用头巾包头;不准同丈夫同床睡觉,不能劳动,包括家务;不能拜神,不准接触祭神的供品。三朝之后,要派人到娘家报喜,叫“报姜”,报姜担内要放一块生姜,生男孩用完整一块生姜,生女孩则将姜从中划一刀。娘家选定吉日送礼物来,礼物包括鸡、鸡蛋等食品,还有婴儿被、背带,叫“送鸡”。当天要请家族中的人和亲戚饮酒,叫饮“姜酒”或“鸡行酒”。

小儿满月叫“出月”,要请亲友饮“出月酒”。产妇要用香茅、柚子叶、黄皮叶等有香气的植物煮水洗澡,清除污秽,对床上用品也一样清洗。从这天开始,产妇脱掉月婆之名,可以出门活动。小儿满月后,由母亲带他(她)去外婆家,叫“揇崩”和“探婆爹屋”。外婆家送回的礼物要有糯米做的锅贴,叫“遮云”,认为遮云能为小孩子遮风挡雨,使小孩子平安长大。还有一瓶适合女性喝的补酒和一瓶米醋。按照农村的习惯,月婆出月后要喝酸猪脚煲汤,饮用毛鸡泡的酒,就能很快恢复身体。

小儿满百日,叫“百箩”。过去农村习惯在满百日时让小儿坐箩筐。满百日要理发,俗称“剃头”,剃除胎毛,胎毛不能乱丢,不能让人踩踏,要收藏好。剃头后,要将煮熟的鸡蛋和芋头分给邻里的儿童吃,只有这样做,以后小孩剃头时才不会哭闹,而且小孩有食物都会与大家分享,不会吃独食。当天还要让小孩尝荤腥。

三、上灯

“上灯”是岑溪农家的传统习俗,上年出生的男孩要上灯。上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十(糯垌镇、安平镇是正月初九)。在正月初十前出生未满月的男孩,则要到下一年的正月初十才上灯,叫“上老灯”。上灯的人家,在正月开年后要向亲戚报喜,请饮灯酒,叫“报饮”。“报饮”时要带糖果等小礼物,先到娘家,再到其他亲戚家。

每当正月初十上灯前,岑溪市街上挂满花灯,上灯的人家都会上街挑选花灯。以前的花灯是用手工制作的,灯用竹篾扎框架,外糊花纹纸,上写谜语,并在花灯内放置油灯。点燃油灯,内壁会不停转动的叫“走马灯”。现在除了传统花灯,还有各种式样精美的塑料宫灯、走马灯,内置电灯。一般上灯人家至少要买两盏灯,一盏挂在自家厅堂,一盏挂在村里所属的社公庙。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生育之源。上灯前一天,自家大门、社公庙、祖屋都要贴表示上灯喜庆的对联。在初十凌晨,将花灯悬于中厅的灯笼樑和社公庙的灯棚里。灯棚由上灯人家(俗称灯首公)临时搭建。社公庙内要放置油灯或煤油灯。“上灯”仪式是初九午夜后即初十零时后举行,首先是点燃花灯和油灯(或煤油灯)祭神,然后放鞭炮。祭神还有一个规矩,祭神、放鞭炮按男孩出生时间先后来排序。从初十至十六日,每天都要给油灯添油。在20世纪70年代前,上灯人家习惯做“花”,用“花”作为拜神的供品。“花”的做法很复杂,用糯米捏成中空的球状,内放爆米花,然后收口,做成圆形稍扁的样子,还要在上面贴花,红花用朱砂染,黄花用栀子汁染,绿叶用青菜汁染,将染上色彩的糯米粉捏成花枝叶子的形状,贴在“花”的上面,再用镊子加工花瓣、叶脉和枝节,就变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鲜花。现在很少有人掌握这门手艺了。上灯当天,上灯人家会邀请所有的亲戚好友及邻居来饮酒,而被邀请者一般会给男孩买点礼物,礼物以衣服居多,有的还送童车、玩具等。在岑溪,正月初十每家每户都赶着去饮“灯酒”,有的要到很多处饮酒。除了饮酒,几乎无闲人。酒席的菜谱一定要有油炸豆腐酿和茨菇。“上灯”从正月初十持续到正月十六,十六日落灯,在这期间,挂在厅堂和社公庙里的灯必须长明。正月十六落灯日,在正月初十没有喝上灯酒的亲戚朋友要来饮落灯酒。上灯期间,有的灯首会请剧团到村中演出,或放映电影,让全村人共同庆贺。也有“贺灯”的习惯。“贺灯”即同一社公管辖范围内的各家各户向上灯的家庭贺喜,贺喜只是象征性地给一个小利事,灯首联合设宴款待,地点一般选在社公庙或祖屋或祠堂。

四、对岁和生日

小孩满周岁叫“对岁”,小孩未对岁前一般不让穿鞋。“对岁”当天,小孩的外婆要送鞋帽、衣物、玩具等。小孩穿上外婆送来的鞋帽衣服,然后举行抓阄仪式。在桌子上放置笔、书、算盘、尺子等物,让小孩自己抓桌子上的物品。如果小孩先抓笔、书本,预示小孩将来可能是文人;先抓算盘,预示将来可能是精明的商人。小孩以后的生日叫“蹥地”,意为婴儿呱呱落地之日。农村习惯叫小孩为亚狗、亚牛、狗儿、牛儿,狗儿、牛儿落地后四处乱爬,然后才能站起来,所以叫“蹥地”。

大人的生日叫“热头出”,意为出生之日见到天日,享受阳光的恩惠。农村中普通人不过生日,认为不过生日能延寿,要满60岁后才过生日。过生日时一般不请客,不摆酒席,只是自己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和子孙欢聚一堂,吃一顿团圆饭。子女要在父母生日时给父母做新裤,认为可以使老人健康长寿。富有的人家、有名望的人家才摆酒席,但不叫“寿酒”,叫“生日酒”。

五、节日和拜神

岑溪人凡是过节都要拜神,俗称“奉神”,节日是以农历为准。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节日很多,有春节、人日、二月二、惊蛰、清明、四月八、五月初一、端午节、夏至、分龙、六月六、七月十四、中秋节、冬至、小年夜、除夕等。

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贴春联、利事钱和年画。正月初一从凌晨起爆竹声就响个不停,一直至早上八九点钟。这天要煮汤丸,拜神时先上香烛,香一般点三支,烛一对,然后斟茶酒,先茶后酒,规定三茶五酒。再摆放素菜,素菜一定要有腐竹或油炸豆腐,春节的供品一定要有茨菇、葱、蒜,茨菇寓意添男丁,葱与通同音,蒜与算同音,算是计划、谋划的意思,寓意一算就通,在新的一年里做事顺利,通达不受阻碍。拜神俗称“奉神”,民间认为天神主宰人间,应先敬拜天神。拜天神要在露天的地方摆放一张桌子,如果是实木桌子,桌面木纹应南北向,桌子的东边摆香案或香炉。拜神要衣冠整齐、手脚干净,拜完后烧纸钱,待纸钱烧完后再点鞭炮。如果纸钱没烧完就燃放鞭炮,天神就不能完全收到钱,会受到神的怪罪。拜完天神,再拜社庙,最后拜祖先。

春节期间,见面说“恭喜”“恭喜发财”等吉祥语,互相祝福,长辈给未成年人发利事。新年到别人家串门,主人会请吃东西,就一定要吃,喝一口茶也行,如果不吃,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人家。春节不理发,不能骂人、打人,不向人讨债。初一不探亲,不劳动,不扫地,不倒垃圾,不借钱,不杀生。开年一般在初二,初二拜完神就算开年了,“开年”之后才能探亲。开年扫地,要从门往屋内扫。有的地方如大隆、水汶等地,初三是“送穷日”,不能探亲。初七是“人日”,有“人日大过初一朝”的说法,同样要拜神,也有同样的禁忌。正月的最后一天叫“正穷日”,意为正月已穷尽。由于避讳“穷”,就在这一天做糍粑等糕点,俗称“整”,把这一天叫“整有节”,寓意正月已穷,通过“整”,越整越有。

二月二,盛行祈福,俗称“起长春福”。各个自然村落都设立有“社公”。社公只是一个露天的神坛,神坛上立一块石头,社公是不能立在室内的,多数社公旁边栽有树。社公是管理村里人丁的神,所以要在社公所在地“起长春福”,以祈求社公保佑人丁兴旺。一般每个自然村落都选有缘首,管理祭祀社公的事务,由缘首召集村民到社公处祈福。祈福必须还福,在十二月初二或在除夕前还福。

惊蛰,岑溪农村习惯“整艾”。艾音外,是田里的一种小草,全株有白色的绒毛,又叫“老鼠艾”,只生长在冬末初春,不是中药所称的艾叶,中药的艾俗称“五月艾”。农村人认为吃了艾能清除误食的老鼠毛。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季节,也有在重阳节扫墓祭祖的,如大隆、水汶等地。祭祖俗称拜祖,要先祭老祖,再祭近代祖先。扫墓前先拜天神、社庙,再扫墓。先清除坟墓的杂草,在坟头上压放一张“鸡血纸”,坟头背后插一长幡,俗称“挂长钱”,坟墓的周围压五色纸钱,有后土的,也同样要挂纸。上香的数量不限,可以是一排、两排等,每排又分数束,每束的支数必须为单数。扫墓的纸品一般是五色纸、纸鞋、纸帽、纸元宝、纸钱等。其他供品和拜神供品基本相同,但还有菜刀,有饭团,俗称“饭”,亦可用包子。有的还有烧猪或烧鹅,据说用鹅作祭品,要连续三年都用鹅作祭品。祭老祖是同宗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去的,以前组织召集者一般是族中有名望的人,现在很多地方是当年的灯首公(有儿子在当年上灯的人)作召集人。扫墓完毕后,回家祭祖堂,叫“堂祭”,是拜祭那些无坟墓的前辈。

五月初一,习惯挂香蒲(菖蒲)。把菖蒲、五月艾、桃叶、鸡屎藤扎成束,挂于门前。当天上山采百草药晒干,煮水给婴儿洗澡,有清热、驱风、袪邪的作用。吃用醋浸泡的鲜瓜菜(俗称“酸嘢”),认为在五月初一至初五吃酸嘢能清除误食的“蛇花水”,杀死蛇卵。端午节和五月初一都有蒸米粉、包粽子的习惯。五月还赛龙船。

分龙节,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分龙节的日期有所不同,以前定在夏至前的第一个辰日,现在定为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分龙日是龙分雨水的日子,这天不准使用钅邦、锄,不准用刀割庄稼,认为使用钅邦、锄、镰刀会损伤或割断龙脉而发生旱灾。也不能入菜园,认为在当天入菜园会导致农作物畸形(俗称“龙船头”)。分龙节观天气,确定雨水情况,比如分龙这天雨从西南方来,则以后一段时间降雨云只有从西南来,当地才会有雨,其他方位的降雨云一般是不会到当地的。

六月六,农村习惯将陈米和新米混在一起做饭,叫“捞新”。六月是早稻收获的季节。

七月十四,俗称“鬼节”。民间习惯包粽子,鬼节拜祭一定要有五色纸、纸鞋、纸帽等,可以用鸭作供品,其他节日是不能用鸭作供品的。七月十五是“鬼晒衣”的日子,这天太阳初出及露水未干以前,不准到山野上,以免踏坏鬼衣裳被鬼报复。这天已出嫁的女儿不能呆在娘家,必须回到婆家。俗称“过冬空,过年穷,过七月十四死老公”,所以七月十四、冬至、除夕这三个节日,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呆在娘家的。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的主题是团圆,特色是吃月饼和赏月。节日将至,家家户户买月饼,女婿送月饼给岳父,工厂的老板发放月饼给工人。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赶回家与家人团聚。拜神的供品一定要有月饼,还有蜜柚。晚上月亮出来,人们在室外赏月,老人唱请月歌,现在已很少有人会唱了。过去小伙子忙着放孔明灯。孔明灯是用纸扎成的圆柱形的大灯,上顶尖,下面开口,并用铁线挂燃料,点燃燃料,灯飞至空中,然后小伙子追逐孔明灯,不让别人抢去。也有不挂燃料的,叫“白灯”,这种灯因为没有燃料,飞得不高也不远。现在已没有人放了,因为容易发生火灾。

冬至,俗称“冬大过年”,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像过年一样全家团聚,吃团圆饭。习惯包粽子,叫“冬”。有女儿在当年出嫁的,母亲在冬至前送礼物给女儿,礼物除了粽子、果品等,还要有一对烤火用的“火笼”。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小年夜,俗称“灶公上天”。这天拜祭灶公,送灶公上天,之后打扫厨房。从这天开始清洁大扫除,家家户户扫舍擦窗,清洗衣物被褥,刷洗灶炉和家具。民间习惯新年不理发,必须在除夕前理发。所以从小年夜至除夕,是理发店最忙碌的时候。岑溪人有新年不购买粪箕的习惯,也没有人卖粪箕,新年需要使用粪箕的,要在除夕前购买。

除夕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有钱的置办年货,杀猪、杀鸡,无钱的忙着卖东西筹钱,讨债、催赊账。在外的人赶着回家与家人团聚。年货的品种很多,鱼肉、蔬菜、春联、年画、门神、烟花爆竹、拜神的香烛纸品、糖果、水果等,因为新年初菜市不开市,所以要多购买鱼肉、蔬菜。除夕包粽子,灶内不熄火,在初一早上灶内仍有火种。晚饭后贴春联、年画,当晚不能熄灯。岑溪人有守岁习惯,到午夜零时即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到来。

K291/297

B

1003-434X(2017)03-0060-05

猜你喜欢
厅堂新居小孩
搬新居
秋夜(1)
易迁新居
美术作品欣赏
云小孩(上)
懒小孩
登堂入室
古城里的海滨新居
一整夜
绝对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