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书院钩沉(五)

2017-01-27 17:22邓敏杰邓
广西地方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光绪旧址民国

邓敏杰邓 韬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7;2.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 南宁 530021)

广西书院钩沉(五)

邓敏杰1邓 韬2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7;2.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 南宁 530021)

岭山书院

清道光元年(1821),武缘县知县张显相捐廉购买县城西北隅薛、黄、刘三姓地基,与县举人阮修诵、职员李琛园倡建书院。思恩知府汪云任、武缘知县慈士衡董其事。建有头门、二门各3间,讲堂、后堂各3间,凉亭1座,厨房2间,东西学舍共27间,周筑围墙。旧址在今南宁市武鸣中学。道光七年,知县申及甫添建文昌阁,加开小池塘,增建学舍8间。咸丰年间(1851—1861)为难民借住,后崩坏殆尽。光绪二年(1876),由壮族文学家、诗人韦丰华任山长。次年,知县孙德元以修学宫余资并筹捐重修。韦丰华掌院十余年后,由曾任宾州知州等官职的武缘人黄君钜接任山长,兼修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知县周颂声复修西斋1所,捐俸购置书籍,以供研读。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武缘县立高等小学堂。1954年,原建于武鸣县城明秀园的武鸣县第一初级中学①民国30年(1941)初办为私立鸣山初级中学,民国33年改为武鸣县立鸣山初级中学,民国35年更名武鸣县第一初级中学。迁至岭山书院旧址,校门牌坊上书“光明之路”四个大字。1959年,武鸣县第一初级中学更名武鸣中学,至今沿用。

丹洲书院

清道光三年(1823)始建,由怀远县(今三江)文人倡议,上瓮、斗江、岜团、独峒、古宜、丹阳、沙宜等地人士踊跃捐资兴建,短期内共筹集1000两白银,建院于丹洲古城外东南角,占地10亩。书院分文峰校门、宿舍、讲堂、教室、图书室、体育场、桃园等。民国扩建后,包括前后楼房、南北二楼。前楼上为师生宿舍,楼下为办公室、会议厅、膳厅、储藏室、学生活动室;后楼上下均为教室,中座为大礼堂、孔圣牌位及图书馆、仪器室等。大门楼有四根文峰石柱高耸屹立,面向融江。民国3年(1914)更名丹洲高级小学。民国21年又更名为三江县第一学校。民国24年改为丹洲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1963年,改名丹洲小学。2007年,丹洲小学撤销。2009年,丹洲书院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至民国,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多人。

丹洲书院依山邻水,坐西朝东,面临融江。大门通往前楼的道路两侧,林立着各类纪念牌匾,楼门两侧矗立着旧时的石狮。连接南北二楼的中座大礼堂,讲堂依旧居中,右侧墙壁上,毛主席语录赫然醒目。后楼肃静的教室和书库,依然延续着当年治学的氛围。丹洲书院紧接北楼的桃园,曲径通幽,蜿蜒百余米,至丹洲古城门。

仙山书院

清道光五年(1825),融县知县赵秉丽在县城小东门内筹建,历时数年。书院原址今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学职工宿舍楼和篮球场。光绪十二年(1886),训导卢世用兼书院山长。光绪十八年,融县知县先后亲临书院讲课。光绪三十三年,改为融县县立两等小学。民国13年(1924)3月,成立融县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更名为大苗山自治区(县级)中学。1964年,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学,至今不变。仙山书院纪念亭、北帝楼、柳北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等,成为今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学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汇溪书院

清道光五年(1825),建于上林县三里城。据光绪《上林县志》卷6记载:“汇溪书院在二里城内文昌阁下,道光五年县丞陈词建。”2016年7月,笔者在上林县三里镇考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汇水桥畔碑林”时,发现多数石刻字迹已漫漶难辨,但其中光绪七年(1881)所立石碑清晰记载了县丞徐显荣开办“汇溪书院”及学生赋诗的情况。由上引出关于汇溪书院的不同说法:一是书院旧址是在二里城内文昌阁下,还是在三里城内?二是创办书院的县丞究竟是陈词还是徐显荣?谨此存疑。

葛阳书院

清道光十四年(1834),将葛阳社学改为葛阳书院,旧址在今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葛阳村葛阳小学。道光二十九年,建文昌阁(一说曾冠“葛阳文昌阁书院”之名)。咸丰七年(1857)重修。民国元年(1912),改为葛阳初等小学校,后改为葛阳小学。据笔者2014年的探访,葛阳书院仅存文昌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几经修缮,完好地屹立于当年书院右侧。而当年书院大门的两个石鼓,则被丢弃一旁,书院门额亦不知封存于何处。

榕湖书院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广西巡抚郑祖琛创建于孔庙左侧,又称经古书院、榕湖经舍。旧址在今桂林中学校园内。书院建有讲堂3间,宿舍17间。道光二十七年后,有“两粤宗师”之誉的象州人郑献甫曾任主讲。同治十年(1871)巡抚康国器重修,并奏请赐给“经明行修”匾额,为秀才应乡试肄业之所。次年重建。后迁至桂山书院一起办学。学者荟萃,名盛一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清末改为桂林公学。民国16年(1927)改为广西省立第三中学。今为桂林中学。

曾紧邻榕湖书院的奎光楼,是桂林府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后因用途不同而几经改造,先后做过桂林中学的办公室、教室、保管间、宿舍等,现为该校校史陈列室和接待室。书院右侧汇集有桂林府学文庙的历代石刻碑林、石柱。

凤仪书院

清道光十四年(1834),河池知州邓树荣发动地方富民唐志明等捐田创建凤仪书院,亦作考棚①凤仪书院的建置时间,《广西通志·教育志》载为“道光中叶知州邓树荣建”。此从《河池市志》。。因背靠州内凤仪山,故名。旧址在今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从此河池州文武童生免赴庆远府应试。同治六年(1867)州署移入院内,每年照例交纳租钱3000文给学董,为祀奉乡贤之用。光绪九年(1883),知州陈师舜重建公署,并率县绅捐资修葺书院。置东西文场,规模仿照试院,名书院考棚,中建魁星楼1座。光绪十七年,陈师舜复任,东西文场后增建屋宇5间,为南丹土童考棚。光绪三十年,知州甘祖翰复移公署入书院内,遂变为官府房舍。光绪三十二年,改建为县立凤仪高等小学堂。据现存史料统计,经书院培育,河池生员考中举人者8人;童生考上生员者,包括恩贡33人、岁贡87人、选贡3人、优贡1人、廪贡8人、附生7人、增生1人、监生1人、廪生1人、登士1人、案元1人、选科4人、未注等第2人,还有武举4人,共164人。

民国19年(1930)邓小平亲率红七军三进河池时,曾在该校文庙召开农民群众大会,此处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凤仪书院几经更易,现为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中心小学。

德胜书院

清道光二十年(1840),庆远府同知萧煊倡率绅士创建于河池千户所旧城东北隅。道光二十二年,建成头门2间,仪门3间,讲堂10间,先师飨堂3间,横舍30余间。首聘“两粤宗师”郑献甫为山长。另有教师数十人。咸丰年间(1851—1861),书院房舍多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7),地方人士捐资修复,并在怀远(今宜州市怀远镇)买地建房收租,以作经费。光绪年间(1875—1908)停办。旧址在今宜州市德胜镇老街,现遍地种植桑树。

西延书院

清道光二十年(1840),全州西延分州州同程庆龄将大埠头义学改为西延书院,设于广福殿旧址,有书室20间。程庆龄带头为书院捐资,并撰写《募西延书院膏火引》一文,劝谕乡绅富户乐捐田亩,四方人士积极响应。程氏每月亲自考查士子文艺,手批口授,优加奖赏,受业者盈门。光绪年间改称湘西书院①《广西通志·教育志》《全州县志》将西延书院、湘西书院记为两个书院,而未提及两者的承袭关系。,赵润生执教。该书院有学租八百余担。民国元年(1912),湘西书院改称湘西两等小学。民国16年,更名为西延小学。民国24年,改为延东民国中心校。1949年,改为延东中心校。1952年,改为全州县第十二区中心校。1954年,改为延东完小。1969年,改为城关完小。2012年,更名为资源县第一小学。

文龙书院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占地面积1709.4平方米,是博白县古代九大书院之一。坐北朝南,为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具有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博白县第二高等小学堂。民国34年(1945)2月27日,部分护校队员参加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民国38年2月,龙潭地下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在这里组织“秘密读书会”(即中共的外围组织),并成立护校队。1956年,学校更名为博白县第二中学。1967年又改为博白县龙潭中学。

2012年,文龙书院列入博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该书院四周外墙为基线外延,总面积3905.76平方米。

归德书院

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匾额“归德书院”,为秀才宁爱之墨迹,至今尚存。旧址在今浦北县寨圩中学。民国11年(1922),在书院原址设归德师范讲习所,民国20年改为寨福平师范讲习所。次年秋,更名合浦县立乡校。民国26年11月,更名为合浦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学制四年。民国33年7月,更名合浦县立第七初级中学。1952年更名为浦北县第三初级中学,l959年更名合浦县寨圩中学,1965年8月更名为寨圩中学,1967年更名浦北朝阳中学,l975年更名浦北县寨圩第二五七中学,1978年更名浦北县寨圩中学。

桂山书院

清道光年间(1821—1850)②据苏宗经纂辑的《广西通志辑要》(光绪十五年刻本)卷首绘制的桂林城图(1845年)所示,桂山书院早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前已建。,广西巡抚郑祖琛于叠彩山(又称桂山、风洞山)南麓建桂山书院,面向全省招生,专门考课举人。设孝廉课,故又名孝廉书院。后因战事停办。同治十一年(1872),巡抚刘长佑重建,恢复孝廉课。书院设山长1人,主持教学和院务。历任山长者,有翰林7人、进士2人,其中临桂县籍6人。有“谏垣三直”和“岭西五大家”之称的临桂人朱琦曾任书院山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书院曾流传两副名联,其一为“桂林无杂林,山水有清音”;其二为“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至巅顶莫辞来”。书院旧址在今桂林市叠彩山东南麓的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内。

福江书院

清咸丰十年(1860),由合浦(今浦北)乡绅谢傅岩、吴德堂、黎耿庭、李厚斋、李载石、余穆庵、李思轩等人倡建,并发起募捐,于护国庙右边建讲堂、书舍、厨房、厕所共20间及文昌阁4层,当年秋正式开办。旧址在今浦北县福旺镇福旺初级中学。首任山长朱永观,翰林,横县人。至同治六年(1867),士子日众,书院日兴,原有讲堂、书舍不敷使用,拟于文昌阁右边空地增建,复发起募捐。同年10月兴工,增建讲堂3座、书舍16间及院门、围墙、四周沟渠等。至此,院内共有讲堂、书舍40间,肄业士子400人。新书院落成,用院中田产出租生息,连年延请山长,按月考课,按例奖赏,争胜于海门、龙门、廉湖、珠江等书院,文风日振。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兴新学,福江书院改名为福江小学堂,分高、初两等,聘请横县贡生雷大珍任校长。当时主要讲授国文,兼开设数学、历史、地理和一些自然科学课程。辛亥革命(1911)后,福江小学堂更名福江小学,民国15年(1926)改制为中学,当年下半年成立升中班。次年,改名广东省合浦县立第二中学,简称福旺二中。民国29年,福旺二中适应潮流增办高中部。民国31年,福旺二中建造仿欧式大门牌楼,气势雄伟,建成时适逢广东省省长李汉魂视察南路经过福旺,校方遂请其书写校名“广东省合浦县立第二中学”,镶嵌于牌楼顶部正面。1952年,福旺二中更名为广西浦北县第二中学,简称浦北二中。人民公社化期间,浦北二中改称福旺中学和东风中学。1966年,浦北二中更名福旺中学。

鳌山书院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始建①据《广西通志·教育志》载,鳌山书院始建时间为“咸丰同治间”。此从《广西大百科全书》。,民国4年(1915)春改为横县东区公立鳌山高等小学,民国31年3月又改为横县私立鳌山初级中学,1953年改为横县第二初级中学。1959年改称横县百合中学。据笔者2014年的探访,该校每学期开学伊始,每个班都要轮流到书院道德讲堂诵读弟子规。平时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碰到迷惑不解之处,也会到书院静坐默念,以求释疑解惑,或以前贤励志。

凤山书院

清咸丰年间始建,旧址在今柳城县凤山镇(时为柳城县城)北门外凤凰岭(一说青凤山)之麓,故名。同治十年(1871)麦文震《重建柳侯祠碑记》载“邑之凤山书院,旧在北关外”,可为佐证。日久崩塌。光绪十五年(1889)冬,在县城北门街文庙左侧,建成凤山书院楼阁四重,有头座、正座、后座各5间,内设文场座号五百,耗银1100多两。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县立模范小学堂②《柳城文史》第七辑称“在书院旧址成立柳城中学堂”。。民国19年(1930)秋,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

环江书院

清咸丰年间,举人吴景苏、韦健新倡捐共建③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载,环江书院始建时间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此从《广西通志·教育志》。。院址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创建的环江义馆旧址,即今环江县第一小学所在地。书院建成后,聘请县内名士分斋讲学,成为该县振兴文教之基地。每逢考期,以两旁房舍为东西文场,中厅为讲堂,内3间为官厅。光绪五年(1879)知县周材芳捐俸重建,并设宾兴局,聘贡生韦汝澄为书院山长。后因经费渐少,书院荒废。光绪三十二年知县王履晨改建为思恩县两等小学堂。民国2年(1913),改为思恩县立第一初等高等小学校。民国33年,更名为思恩县立表证中心校。1950年,改名为思恩县第一小学。次年,改为环江县小学。1987年,改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粤岑书院

清同治元年(1862),改经馆义学为粤岑书院,后改名为皇华书院,院址毗邻旧县署西壁,即今岑溪市第一小学(一说在孔庙,即今市文化局)。平时开坛讲学,每逢县试,用作童生应试场所,故俗称书院文场。进士叶灿章、冯锡瓌、严钦等曾讲学于该院。光绪末年废科举后,改设师范传习所。民国元年(1912),在院址筹建岑溪中学。1953年,岑溪中学迁至今山枣顶。

文昌书院

清同治五年(1866),义宁县文昌会筹资兴建,又名文昌阁,教谕当地童生,院址在今桂林市临桂区中庸乡(原属五通)高田村文昌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初等小学。

龙江书院

清同治十年(1871),始设于柳城县县城(今柳城县凤山镇)南门外的柳侯祠(旧址在今凤山粮所)内,面临柳江、背靠鸾山,延请举人谢三聘主讲。1958年损毁。

六秀书院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县人捐建,为土木结构。旧址在今灵山县城六峰山上。毁于民国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曾作为灵山县委小会议室。1960年9月14日,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到灵山检查指导工作,曾在此发表过重要讲话。

亲睦书院

清光绪元年(1875),由黄作霖等捐资仿照陆川县宾兴馆创建①据《广西通志·教育志》载,亲睦书院系“光绪初年绅民捐资建”。,院址在陆川县清湖圩背面,即今清湖镇与广东省化州市平定镇交界处的清湖镇中心学校内。有田租50余石。清末废。民国10年(1921),建亲睦小学。后又更名为清湖高中、清湖镇第一初级中学。2007年秋,清湖镇第一初级中学与清湖镇第二初级中学合并为清湖镇初级中学。2013年2月起,为陆川县清湖镇中心学校校址。

经正书院

清光绪二年(1876,一说光绪三年)春,恩隆县知县陈如金在平马圩租用民房,开办经正书院,用于培养当地生员。当年冬,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建设书院②《广西通志·教育志》和《田东县志》均载经正书院始建于光绪三年。此从《广西大百科全书》。。光绪四年夏,书院正式落成,为砖木结构,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四合院,正门有左右室各一间,东、西两厢各有房5间,正厅3间,后院有房3间。光绪二十四年,清王朝推行新政,将经正书院改称经正学堂。

20世纪20年代末,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时,与张云逸、韦拔群等曾在经正书院工作、生活,创建右江苏维埃政府,经正书院遂成为领导右江地区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同年8月16日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的“右江工农政府旧址”匾额悬挂于大门。1995年l2月,这里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馆藏文物600余件,其中不乏珍贵文物,如邓小平当年使用过的马鞭、戴过的斗笠,民国15年(1926)恩隆县上田里塘喜乡农民协会木印、隆安县守望区百驮乡农民协会犁头旗,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发的至今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张结婚证书。旧址按原样保留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右江工委的会议厅,赤卫队和警卫排营房,邓小平、雷经天、陈洪涛同志的卧室等;另外开辟四个陈列室,约140平方米,按时间顺序,分别以图画、照片、文字、实物等形式介绍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的革命史迹。

南阳书院

清光绪二年(1876),岑毓英在西林县祖宅创办①据《广西通志·教育志》载,南阳书院为“光绪三十年(1904)岑春煊创建,为岑氏家族书院”。《广西大百科全书》认为是光绪二十一年由岑毓英之弟岑毓琦创建。此从《西林县志》。。光绪三十一年,岑毓英之子岑春煊扩建,并书匾额“南阳书院”。因岑氏自认为系东汉将领岑彭之后,祖籍河南南阳,故名。书院建制似一座官衙,二进厅房,朱漆楹户。有院门、一厅、二厅、两厢房及厨房。二厅设孔座,又叫圣堂主。旧址在今西林县那劳乡那劳村。虽属私家书院,亦收邻近居民子弟入学。初入学收学费谷100斤、白米30斤,菜金钱150文;以后每升一级,增加学费谷100斤。学制无暑假,只放旧历年寒假。每天分上、中、下3节课。学生入学启蒙,须参拜孔子圣像。课程从《三字经》入门,继而《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千家诗》《昔时贤文》《增广贤文》《秋水轩尺牍》《诗经》《易经》“四书”等。重背诵,少讲解。第一年教学生用官话念书本,第二年始用壮语讲解课文内容。民国初年停办。

斑峰书院

清光绪四年(1878),由乡绅、村民集资创建,翌年落成。院址在今邕宁区刘圩般山,又称般山书院。因般山全山皆石,颜色铁红,杂以青黑色,故又名斑峰,于是以斑峰命名书院。建筑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两边厢房为四合院式结构。整座建筑古朴雄伟,历经沧桑,今前座、中座、后座基本保存原貌。光绪十一年,刘圩籍进士钟德祥奉命视察在镇南关(今友谊关)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清军,便道回乡,应乡绅、砚友罗立亭、黄皎湖之请,写下《斑峰书院记》和“斑峰书院”的题字,由当地名匠镌刻石碑。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改办学堂,书院此时亦顺应潮流进行改革。民国元年(1912),经乡人父老商议,将书院田产及积下的资金全部用来创办刘圩第一所高等学校,接收各村国民基础初等学校的毕业生,定名为斑峰高等学校。民国4年,因旱灾停办。民国7年复办,改名为斑峰高等补习学校。民国27年,复于原址创办邕宁县私立斑峰初级中学。1952年并入邕宁县第一中学。1991年复办斑峰中学,后并入刘圩中学第二教区。

凤鸣书院

清光绪五年(1879),由博白县城守官李丹阳及秀才李瑞偕创建,亦称“文昌阁”。旧址在今博白县双凤镇双凤圩北面1千米处的双凤中心校内,距离县城28千米。旧校训为:“文运天开,钟灵毓秀;昌明圣教,成德达才。”20世纪50年代为双凤乡立高小,60年代曾是博白县初中一分校,1974年改为完全小学,1985年改为双凤镇中心小学。

鹅城书院

光绪七年(1881),百色直隶厅同知陈如金响应前任同知杨廷玙的提议,倡议捐建学宫,于厅署东筹建书院。旧址在今百色军分区司令部和右江区人民政府第二办公区。在次年书院竣工之前,即暂借考棚延请山长主讲,取名鹅城书院。因百色俗称鹅城,故名。每月初一、十五日学童到书院听讲。光绪三十一年,将书院改办为经正两等学堂,一代宗师杨煊从“百色之学堂改良百色之学界”的办学目的出发,利用本地孔庙等创办校舍。宣统三年(1911),在校内修建清风楼。民国18年(1929)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创建工农红军第七军,其政治部旧址即在清风楼。次年经正两等学堂改名为广西劳动第一小学。此后学校几易校名,分别为百色县城厢镇第一小学、百色镇第一小学、百色镇中山小学等。1997年改为百色市百色镇八一希望学校。2010年秋季该校迁至江南新校区后,旧址即为右江区人民政府第二办公区。

K291/297

B

1003-434X(2017)03-0047-06

猜你喜欢
光绪旧址民国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油画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