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治疗在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中的应用初探

2017-01-27 15:36何苗苗
社会心理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咨询师来访者考研

何苗苗

(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隐喻治疗在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中的应用初探

何苗苗

(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隐喻治疗在大学生常见的三种类型问题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分析,介绍了隐喻治疗的思路,具体的操作过程、方法、技巧。探索隐喻治疗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中的适用性,以期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对隐喻治疗有所了解和关注,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心理咨询的疗效。

隐喻治疗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应用

1.隐喻治疗概述

隐喻(Metaphor)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比喻的一种。隐喻治疗(Metaphor Therapy)指运用隐喻性故事作为媒介,象征性地表达来访者经历的,来访者主动发现故事中和自己问题情境对等的因素,扩展解决问题的视角,发掘新的资源,领悟故事的言外之意,从而调动来访者潜能,促进改变的一种疗法。George W.Burns认为将隐喻本身是一种交流方法,可以被各位理论取向的咨询师做使用[1]。隐喻作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思维过程的自动产物,对于探索个人意义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工具,是深度心理治疗的基础。

关于隐喻的分类方式很多,根据功能和来源分类对临床应用最有意义,可以指导咨询师选择何种隐喻,并且清楚隐喻从何而来。Lankton C H根据功能[2],分为匹配型和资源型隐喻,匹配型的目的就是将隐喻故事中的人物和来访者的问题匹配起来,以便让那个人物进入治疗过程且获得一个结果。资源型隐喻的功能是找出对治疗有帮助的资源,进而将它们用在解决问题中。George W. Burns根据前人的研究,将隐喻根据来源不同分为来访者生成型、治疗师生成型、合作型和体验式隐喻。来访者生成隐喻是指来自于来访者自己的隐喻;治疗师生成隐喻是指由治疗师创造出来用以匹配来访者的情况和预期疗效的隐喻;合作型隐喻是由来访者和治疗共同积极地构建并加以利用的隐喻和故事;体验式隐喻是指隐喻不仅可以在咨询室里的故事中呈现,它可以是带有隐喻意图的体验式任务[1]。其中,体验式隐喻潜在力量更为强大,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具有体验性,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成为我们头脑中的意象图式,这是形成隐喻的基础,因此,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3]。

问题解决的途径暗含在故事的发展脉络里,问题解决途径也叫治疗轴线,它是隐喻故事中的治疗脉络,就就是剧情铺陈,咨询师可以将治疗性的因素放入故事的情节之中,治疗因素可以是一种理解,或是问题解决的出路,有时则连结到来访者的潜意识资源,也可以是以上的组合。治疗性故事的特征主要有:故事结构对等性,故事的结构和来访者困境的心理结构对等,同时要能和来访者的意识与潜意识沟通;故事有解答性;故事中要有一个“通路”,像是提供一个解答,这样的解答也许很明显,也许很隐晦,即使来访者的意识无法发现,来访者的潜意识也会吸收;故事有彻底性:故事中包含许多层面,涵盖多层次的意识和潜意识认知。

隐喻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大学生中具有普适性,因为故事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下文中将展示这种疗法在大学新生适应、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三种常见问题中的应用。

2.隐喻治疗大学生常见问题的应用

2.1 新生适应问题:寝室人际关系问题

个案一般情况:来访者,施某,女,19岁,某本科院校大一新生,入学一个学期以来与室友难以相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感觉其他三个室友都在排斥自己,情绪压抑,情感脆弱,怕回宿舍。这种压抑的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来访者的学习和生活。

在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描述自己在宿舍就像一个“丑小鸭”一样。咨询师根据来访者提供的隐喻联想到“丑小鸭与白天鹅的故事”,这个童话故事和来访者遇到的问题结构匹配,并且提出了问题的解决途径,可以作为本案咨询的隐喻故事。第一阶段咨询的目标澄清来访者的问题。通过来访者探讨“丑小鸭”被鸭群所排斥的原因,来访者自我构建的原因是“两者不是同类”,联想到自己被室友排斥的原因,她得出自己和室友的家庭环境差异,三名室友均来自城市,家境富裕,而自己来自农村家庭,家境一般,因此,和室友的共同话题不多,经常自动退出了室友间的谈话。来访者构建的问题发生了质的转变,由原来的“我是一个不被人喜欢的女孩”转变为“和室友没有共同话题”,由自责和内疚的“内部原因”变成了外部的“客观原因。”第二阶段咨询的目标寻找资源。来访者领悟“丑小鸭”找到了白天鹅的群体最终使得问题解决,自己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同类群体,因此,她把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展到宿舍外的领域,并且找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三阶段的咨询目标促进成长。来访者提出她想换寝室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就像白天鹅最终离开了鸭群来到了白天鹅的群体。但是,由于学校规章制度,辅导员没有立马同意她换宿舍的申请,来访者觉得沮丧和失望。“丑小鸭要飞到对面的水域,首先要学会飞翔,你觉得练习飞翔的技能会一次成功嘛?”咨询师继续采用故事中的隐喻来引导来访者,来访者若有所思。她认为辅导员没有同意的原因是自己表达的不太清楚,因此,她愿意再去试试,像“丑小鸭”一样勇敢和越挫越勇。

2.2 人际关系问题:失恋后抑郁情绪

个案一般情况:来访者,李某,21岁,大二,失恋一月余,总是感觉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快乐体验,失眠,食欲差,难以入睡,勉强能正常上课和参加考试。

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一再强调自己没有办法好起来了,感觉自己总是无法控制情绪和思维陷入失恋相关的情绪中。第一阶段澄清问题,来访者主要是失恋后的抑郁情绪。第二阶段发现来访者的资源,由于不了解来访者的应对方式和自身的资源,咨询师采取来访者构建故事的策略,引导来访者描述自己曾经如何从失恋中走出来的故事,挖掘其中资源来帮助来访者面对现在的问题。来访者呈现的是高中时期的失恋故事,当时接近高考,她怕影响高考,所以求助了班主任和父母,采取了与对方隔离的方式最终走入失恋的阴影。借来访者构建的故事中让来访者领悟她的最突出的资源是周围的社会支持,并且她也善于寻找社会支持。来访者肯定了咨询师的观点,她详细描述了失恋后室友和周围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包括来心理咨询室也是朋友推荐的。第三阶段促进成长和改变。咨询师关注到来访者描述上次失恋经历时的一个隐喻,“即那次失恋就像一个伤口一样,但是早已经结疤愈合了。”“伤口和疤痕”的隐喻被应用到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你认为手上划了一个伤口会不会疼?”咨询师问道,“肯定会疼的啊。”来访者说;“那么怎么办呢?”咨询师追问道,“当然是去上药和包扎了啊。”来访者回答。“如果我总是把纱布打开看看是不是还在痛或者有没有好,你觉得怎么样?”咨询师问道。“谁会那么傻啊?”来访者笑道。咨询师也笑了笑,来访者若有所思,“你是在说我现在的行为吗?”她问道。接下面的咨询中,和来访者探讨在等待伤口愈合的时间应该做点什么。一旦来访者跳出了问题情境中,她的思维就被拓展了,来访者提出这些时间可以被用来准备考试,在临近的假日中计划旅行等。

2.3 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两难选择

个案一般情况:来访者,梁某,22岁,大三学生(四年制专业),在就业还是考研之间无法选择,父母、老师和同学意见不能统一,自己无法做出选择,情绪焦虑烦躁,影响学习和生活。

来访者描述自己进入大三以来,一直再考虑到底是考研还是毕业后就业问题,周围想考研的同学都开始选择学校和复习,选择就业的同学则积极考虑实习的事情。就自己整天徘徊在两者之间,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做好。第一阶段澄清咨询目标,咨询的过程来访者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并且影响了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他们反复咨询周围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以确定究竟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老师的意见是考研会有更好的平台,但是要选择好的学校和导师,而同学的意见则分成两派有赞成考研,也有赞成就业的,家长表示尊重来访者个人的选择。在反复收集周围他人、考研资料、考研学校等信息的过程中,来访者无从抉择,非常苦恼。咨询师由来访者无法根据信息做出选择的问题表现,想出了和其问题情境结构对等的“小马过河”隐喻故事,来访者具有很强的领悟性,他认为“黄牛伯伯”和“小老鼠”的建议都根据各自自身标准来确定,其实,做出选择关键看“小马”的自身评估。咨询师非常惊讶于来访者的领悟力;于是又将隐喻推进了一步,那么小马到底要不要选择“过河”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来访者深深地思考了很久,说:“看来我得想想我自己想要什么?”。通过隐喻将来访者从无法选择信息的焦虑引导到更加深入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的澄清为下一阶段的咨询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第二阶段发掘来访者的资源,通过让来访者分析自己和“小马”的共同点,来帮助来访发掘自身的资源,来访者发现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别人都愿意给自己提供建议和帮助,但是自己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摇摆不定。“小马最后如何做出决定”咨询师用这样的问题启发来访者思考。“要知道黄牛和老鼠为什么提出不一样的建议,是吗?”来访者问到。咨询师肯定了来访者的思考,进一步引导,最后得出有正确的自我评价、统一的参照标准、明确的方向才是做出抉择的必要条件。第三阶段促进成长和改变。咨询期间来访患了躯体疾病,他说他去医院看病时,遇到的医生特别和蔼可亲,对自己诊断非常自信。他觉得这位医生就是他以后对自己的定位。咨询师意识是一个难得的“体验式隐喻”,其中蕴含了来访者问题解决的因素。“那么你想象一下就业和考研哪种选择使得五年后或很久后的你能成为‘这位医生’?”来访者没有立马回答,思考了很久,最后说:

“谢谢你,我想我知道小马要不要选择过河了,下面就是怎么过河的问题了。”

3.隐喻治疗应用的反思和启示

隐喻治疗中故事有何而来,从隐喻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功能来分可以分为“匹配型隐喻”和“资源型隐喻”,咨询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本文中新生适应问题中“丑小鸭”的隐喻就属于前者,而“失恋故事”的隐喻就属于后者,但是通常两者交互,关键看来访者自己的构建。隐喻故事根据来源分为咨询师生成型隐喻、来访者生成隐喻、合作型隐喻和体验型隐喻。其中咨询师生成隐喻可以是其他咨询师常用的故事,例如George W.Burns的《101个抵达孩子心灵的故事》[4]和《心灵氧吧:101个重塑人生的故事》[5]中提供可供选择的故事,另外,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儒释道三家的故事也是可供选择的宝库。值得注意的是咨询师随着自己个案的增多,在咨询的过程中要积累故事,形成自己的故事集,但要考虑使用的伦理问题。体验式隐喻尤为重要,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一个好的体验式隐喻的功能对来访者来说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案例二的“手部伤口”的隐喻和案例三中“那位医生”的隐喻都是来访者转变的契机。

任何一种治疗方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有它不适用的情况。咨询师或者来访者一方思维方式不能接受这种象征性的工作途径;或者直接咨询有效,那么就不容“转弯抹角”地适用隐喻;来访者咨询问题中如果有明显的抑郁或者精神问题,那么需要来访者主动参与隐喻的构建过程将无法完成。

最后,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更是如此,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价值观通无数的历史故事被大家喜闻乐见,道家庄子的《逍遥游》的写作风格本身就是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佛教中的大量“公案”都起到“因指见月”的隐喻功能。所以,隐喻治疗和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相容性,是容易被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

[1](澳)波恩斯著,刘新民等主译.用故事打开心扉:隐喻治疗安全示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Lankton C H,Lankton S R.Tales of enchantment:Goal-oriented metaphors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in therapy.[M]New YorK:Brunner/Mazel, 1989.

[3]George Lakoff,Mark Johnsen.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4]Burns G W.101 Healing Storiesfor Kids and Teens:Using Metaphorsin Therapy[J].Australia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5,50 (3):273-275.

[5]彭斯.心灵氧吧:101个重塑人生的故事=101 Healing Stories:using Mataphors in Therapy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SJD201401)、2016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6A0952)阶段性成果。

何苗苗(1984-),女,安徽芜湖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

猜你喜欢
咨询师来访者考研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我的考研故事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