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社会理解的形成:基于心理理论的解释

2017-01-27 15:36陈璐
社会心理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验者理解能力信念

陈璐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湖北武汉,430062)

婴幼儿社会理解的形成:基于心理理论的解释

陈璐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湖北武汉,430062)

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除了需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动方式,还需要理解他人的社会性线索、信号、意图和行为,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做出反应。婴幼儿时期,个体就已经开始探索社会,对社会中的个体行为作出回应。为了探讨婴幼儿这种社会理解能力的形成原因,研究者引入了心理理论对其作出解释,并且探寻了婴幼儿社会理解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婴幼儿的社会理解能力的表现在15个月时显现,开始表现出能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心理状态。本文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婴幼儿 社会理解 心理理论

1.引言

婴儿从出生起就与社会产生了联系,尽管还尚未学会人类最重要的沟通交流方式,即通过言语表达传递内心想表达的信息,但是他们却早已开始观察周围的世界,从身边最亲近的人那里接受着各类信息的反馈。与此同时,他们也能动用全身的智慧,把仅有的非语言信息传递给外界,让外界了解到他们的内心需求。婴儿无疑是聪慧的,在还没完全明白究竟身处在怎样的环境前,就能清晰地观察并主动去操控这一切,以此逐步建立起社会联系网络。

那么婴幼儿是如何形成社会理解能力的呢?又是在何时他们会具有这样的能力呢?社会理解能力的形成是否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呢?近几十年来,在婴幼儿发展方向的研究学者对此做出了探索,他们引入适用于研究儿童和成年人的社会认知理论,期望该理论能对婴幼儿阶段的社会理解做出相对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地考察这一社会认知理论是否贯穿人类生命的全程,能否最大程度上地解释人类社会性的发展过程(王茜,苏彦捷,刘立惠,2000)。

该社会认知理论指的是心理理论,由Premack和Woodruff最早提出,该理论认为:假如个体能够把自己的状态赋予到自己和他人身上,那么个体就具有了心理理论。后续有研究者不断的完善心理理论,目前公认的一个定义是,个体对他人持有的且影响其行为的想法、信念和欲望等心理状态的理解 (Ross D.Parke&Alison Clarke-Stewart,2014)。这一理解能力对人们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会让人们获得隐藏在外显动作、外表之后的信息,并对他人的内在状态做出反应。心理理论能有力地解释人们的社会理解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关于婴幼儿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许多学者把目光集中在婴幼儿的心理理论与社会性发展方面。本文通过概述和总结此类研究文献,概括出心理理论对婴幼儿社会理解的形成的解释,并提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可能研究的新方向。

2.心理理论的早期研究

2.1 实验范式———错误信念的理解

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并据此对行为进行因果性解释和预测就是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出现使得个体能够对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研究主要把关注点聚焦在学龄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方面,并探索出一套相对标准的实验范式来证明学龄前儿童在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上已经得以发展。实验范式被称为错误信念的理解(false beliefunderstanding),最早是由Wimmer和Perner共同设计出来的。他们的实验首先会给被试讲述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男孩把糖果放在厨房的碗柜里面,然后就出去玩了。但是在玩的时候,马克西的妈妈走了进来,把糖果从碗柜里拿了出来,并放入到抽屉中。过了一会儿,马克西回来想要拿他的糖果。故事讲完后,主试会立即询问被试一个问题——“马克西会去哪里找他的糖果?”从实验结果上看,年龄偏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通常回答说去碗柜那里找,因为他们知道马克西会去他认为糖果应该在的地方寻找,而不是故事中出现的抽屉那里寻找(Ross D.Parke&Alison Clarke-Stewart,2014)。这就说明,学龄前的儿童已经知道马克西的行为是基于自身的心理状态,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了。

这一经典的错误信念的理解实验范式又被划分为意外地点任务,与之相对的是意外内容任务,是错误信念理解实验范式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实验的大体流程与意外地点任务相似,知识故事内容中需要被试判断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即被试需要判断的是物体而不是物体的位置(刘吉林,2002)。实验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就说明心理理论实证的有效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接触到社会,社会交往越发的丰富,因此在经验的积累上,年龄较大的学龄前儿童占有绝对优势,他们有着更广阔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也更加的成熟。

2.2 早期理论模型

心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蓬勃发展,不少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模型,其中以理论论、模块论和匹配论这三种模型为国内学习者广泛接受。

理论论是一个日常的“框架的”和“基础的”理论,它不同于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它没有具体固定的理论体系。理论论主要的观点是,人们的心理知识会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那样的知识体系,个体会通过这个体系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持理论论的研究者认为儿童获得的心理知识是某种形式的表征性心理理论(刘吉林,2002)。而模块论则是强烈反对理论论的观点,模块论认为个体根本没有获得心理表征的理论,其心理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处理动因性和非动因性客体的三个特定范畴的模块机制的相继神经成熟而实现的。这两种模型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理论的实质内涵究竟是完整的还是相对完整的。

除了理论论和模块论,还有一种叫做匹配论的心理理论模型。该模型强调经验的作用,它认为,个体通过一系列的角色扮演或匹配过程,意识到自身的心理状态,并能用自己感受到的心理状态去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匹配过程在个体获得社会认知知识和技能中是极其重要的。

3.婴幼儿的心理理论研究近况

早期心理理论的研究多数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因为其社会认知、社会交往正在逐步发展完善,一些基本的社会认知能力容易在实验中进行施测。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式各样的科学技术被引进到实验研究中,比如眼动技术、fMRI技术、ERP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为实验中的测量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得实验研究在婴幼儿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眼动技术是最常用的,婴幼儿没有言语表达能力,通常采用目光的注视向他人传递信息。而眼动仪主要在实验中记录婴幼儿的注视范围以及瞳孔放大大小,主试在实验过程中还会记录下婴幼儿注视的时间,这些指标能反映出婴幼儿的心理特征,是目前常见的测量婴幼儿心理能力的指标。

3.1 婴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心理理论解释的是高级的社会认知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一定会经过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社会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认知能力,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只有对某些心理状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才会产生社会理解。在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婴幼儿期个体对心理状态的认识状况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婴幼儿如何能理解他人的行为,这样的行为理解在婴幼儿期的什么时候出现。

因此,心理理论在婴幼儿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婴幼儿的联合注意、情绪理解、意图理解、愿望理解和错误信念理解的发展(皮忠玲,莫书亮,2013)。

3.2 婴幼儿意图理解的发展

在社会互动中,个体对动作行为本身的理解不仅仅是观察机械的动作组成,而是对动作意图的读取(陈亚萍,李晓东,2013)。这种基于意图关系的对他人动作的知觉核心上是理解动作的目标指向。如果婴幼儿能够读取他人的动作意图,那么就能够对他人的工作产生较好的回应,从这一点上看,婴幼儿也是具有社会理解与社会交往的潜力的。

意图读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婴儿1岁以内出现并飞速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具有根据人的行为线索去理解行为意图的能力。视觉注意范式的实验对此做出了证明,实验中主试让婴儿观看成人做出一些行为的视频,通过模仿视频中的姿势或者紧盯着视频里的线索以使婴儿了解成人的行为方式。这是实验的练习阶段。而在实验阶段中,成人会做出与练习阶段的行为意图相符或者不相符的两种行为,然后主试就会去比较婴儿注视这两种行为的时间长短,如果婴儿注视与意图不相符行为花费时间更长,则意味着婴儿能够理解他人意图;反之,如果婴儿注视两种行为花费的时间没有差异,则意味着婴儿不能理解行为意图(Joscha K?rtneretal.,2016)。

显然,实验结果证实了第一个假设的正确性,即婴儿会花更多的时间注视那些与意图不相符的行为。从而说明了,早在婴儿时期,言语水平还处于低水平时,人类就能够了解不同的动作背后具有的不同的含义的。婴幼儿意图理解的发展对个体的社会认知发展起推动作用。

3.3 婴幼儿错误信念理解的发展

错误信念理解是心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的研究中采用标准的错误信念的理解范式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态的理解进行了研究。这种实验范式发展至今也有了许多的变式,总的来说,这些变式均可称作是引导———反应任务。

最早在婴幼儿群体中应用引导——反应任务的是心理学家Renee Baillargeon。她通过观察婴儿的注视行为的方法了解婴儿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他向婴儿呈现不同的事件并测量他们的注视时间。婴儿通常会花更多的时间注视让他们感觉到惊讶的事情。利用这样的方法,Renee Baillargeon考察了15个月的婴儿能否理解他人的信念。

实验总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让婴儿熟悉实验材料和程序。主试让婴儿观看一位女实验者玩一片玩具西瓜,几秒钟之后,实验者把玩具放回盒子中,然后又拿出来。第二个阶段中,主试向婴儿展现了实验者建立关于玩具藏在哪一个盒子的正确或错误信念,这一个阶段是信念引导阶段。为了建立错误的信念,实验者会看着玩具从绿色盒子移到黄色盒子中,然后就离开。在她离开之后,玩具又被放回到绿色盒子中。而为了建立正确信念,实验者看着玩具被放入黄色盒子中,并一直没有离开。最后,在第三个阶段,实验者到绿色或黄色盒子里拿玩具。Renee Baillargeon假设,如果婴儿能够从实验者的信念而非自己持有的信念出发,对最后测试阶段的行为进行预测的话,婴儿观看与预期不符合情况的时间要明显更长。而本实验的结果很好的证明的这一假设,因此,即使是婴儿也能够去了解他人的信念,并且与婴儿自身持有的信念不同。

婴儿的社会理解能力在15个月时已初显,心理理论也开始萌芽。婴儿在还不会回答他人错误信念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通过注视他人的行为这样的非语言方式表达出自身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

4.婴幼儿社会理解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联系

基于心理理论对婴幼儿社会理解能力的解释是有一个潜在的先前假设存在的,即只有具备一定的有关心理状态的知识,个体才可能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并学会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进而在之后的人生阶段里发展出社会交往行为。研究发现,具有高水平的心理理论能力可以使个体能够准确地认识他人心理状态,预测他人行为,从而为人际间的相互协调和做出合作行为提供必要的条件(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2014)。因此,社会理解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上,以此来关注人类早期亲社会行为的萌芽。Moritz K?ster(2016)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婴儿能否理解他人的需要,他采用了心理理论中引导——反应任务实验范式进行的研究。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一个阶段是熟识阶段,婴儿观看一个视频,视频里首先会呈现两个人偶共同玩一个球的场景,然后再呈现两个人偶的球都各自被障碍物隔开的情景,这两个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婴儿明白实验的目的。在此之后,一位帮助者会出现在背景中,画面停留三秒,然后两个人偶同时出现,其中一个人偶能自己捡到球,另一个人偶的球被障碍物隔开,此画面也停留三秒。实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测试阶段,同样也是由视频呈现的,视频里帮助者会先依次看向两人偶,然后画面会停留三秒,眼动仪会记录婴儿首先注视哪一个人偶,也就是说观察婴儿想要这位帮助者去帮助哪一个人偶。之后视频里会呈现两种不同条件的场景,一种是非悖反期望条件,帮助者帮助不能自己捡球的人偶捡球,另一种是悖反期望条件,帮助者帮助可以自己捡球的人偶捡球。在这两种场景下,眼动仪会记录婴儿的注视范围和注视时间。研究者根据以往心理理论得出的结果,合理地做出了假设。婴儿在悖反期望条件下注视时间更长,并且注视范围会集中在两个人偶和帮助者的三角区域内。实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行为任务阶段,该阶段的两个小实验是参照之前的两个研究的。第一个小任务是,实验者会的塑料杯放在桌上,然后不小心把三个杯子掉落在了地面上,实验者准备伸手去捡它们,捡每一个杯子前先注视杯子10s,然后在来回注视婴儿和杯子10s,观察婴儿的注视反应(Hepach,Vaish,&Tomasello,2012)。第二个小任务是,实验者与婴儿面对面地坐在同一张桌子旁,靠近婴儿的那边有一些杯子,实验者会告诉婴儿他要开始收杯子了,然后同样实验者会先注视杯子10s,再来回注视婴儿和杯子10s,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并记录婴儿传递杯子的数目(K?rtner, Schuhmacher,&Collard,2014)。

实验结果恰恰支持了研究假设,婴儿在悖反期望条件下与非悖反期望条件下,注视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婴儿会更长久地注视悖反期望条件下的帮助者,这就说明,早期的婴儿已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只是各方面的身体机能还未成熟,无法产生亲社会行为。研究者也讨论得到,婴儿在出生的第二年就会帮助他人,这种早期的助人行为是基于对他人需要的理解上的,并由此激发了亲社会行为。因此,婴儿在开始帮助他人之前就已经可以理解别人的需求。这个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婴幼儿的社会理解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正相关性。

5.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婴幼儿在15个月左右已开始初步具备有社会理解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与其心理理论的萌芽同步发展,婴幼儿的社会理解能力还与之后的发展阶段中亲社会性高度相关。尽管近年来有关婴幼儿的研究迅速增加,但一些研究结果与效度依然存在争议,还有一些其它的问题也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其一,有关婴幼儿的研究测量指标不一定准确。眼动仪等科技产品测得的注视范围与注视时间虽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婴儿最早对他人行为理解的征兆,可是这些方法本身的指标一般基于婴儿的表情反应、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的地方,这些指标的内涵是否体现了婴儿对他人抽象的心理状态的理解,即是否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得出确切结论还有待商榷。

其二,关于心理理论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婴儿表现出的是内隐的心理理论,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外显的预测。但是内隐心理理论到外显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至今研究还比较少,仍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其三,从研究难度角度讲,以婴儿为被试,一方面不如以年长儿童或成人为被试便利;另一方面可选择的方法也相对有限,对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方法要求更高,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对揭示人类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在研究导向和经费方面应予以大力支持。

其四,关于心理理论与亲社会方面的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除了需要一定的心理理论能力之外,还需要关键的动机力量——移情。移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的情绪反应。因此在体验他人情绪时,个体首先必须对情绪线索进行辨别,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论和解释。今后可在婴幼儿的心理理论、前期亲社会行为与移情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陈亚萍,&李晓东.(2013).婴儿动作理解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1(4),671-678.

丁芳,&郭勇.(2010).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3),660-662.

刘吉林.(2002).认知发展研究的新领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当代教育科学(1),44-46.

李艳玲,&陈英和.(2010).儿童理解误信念的理论观点:认知过程的新视角.心理科学(5), 1183-1186.

刘希平,&刘娜.(2010).成功的信念-愿望推理机制.心理科学(5),1202-1204.

皮忠玲,&莫书亮.(2013).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1(8),1408-1421.

王茜,苏彦捷,&刘立惠.(2000).心理理论——一个广阔而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5),732-225.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2014).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30 (2),208-215.

赵景欣.(2004).儿童心理理论不同方面的发展及其与同伴地位、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Doctoral dissertation,山东师范大学).

Baillargeon,R.,Scott,R.M.,&He,Z.(2010). False-belief understanding in infants.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4(3),110-8.

Clarke-Stewart,A.,&Parke,R.D.(2011).Social development/.Socialdevelopment.J.Wiley&Sons.

Hepach,R.,Vaish,A.,&Tomasello,M. (2012).Young children are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o see others helped.?Psychological Science,23(9), 967-972.

K·rtner,J.,Schuhmacher,N.,&Collard,J. (2014).Socio-cognitive influenceson the do

main-specificity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second year.InfantBehavior& Development,37(4),65-675.

K·ster,Moritz,Cavalcante,L.,Rafael,V.C.D. C.,D go Resende,Briseida,&K·rtner,Joscha. (2016).Cultural influences on toddlers’prosocialbehavior:how maternaltask assignment relates to helping others.Child Development,87(6),1727-1738.

K·ster,M.,Ohmer,X.,Nguyen,T.D.,&K· rtner,J.(2016).Infants understand others' needs. Psychological Science,27(4),págs.542-548.

Roberts,W.,&Strayer,J.(1996).Empathy,emotionalexpressiveness,and prosoci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67(2),449-470.

Scott,R.M.,He,Z.,Baillargeon,R.,&Cummins,D. (2012).False-belief understanding in 2.5-year-olds:evidence from two novel verbal 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Developmental Science, 15(2),181-93.

猜你喜欢
实验者理解能力信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为了信念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发光的信念
女儿不分场合地爱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分析
信念
学不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