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全球治理与中国发展”研讨会暨G20研究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召开
2017年7月7—8日,G20领导人峰会在德国汉堡举行。为更好筹备G20峰会,2017年7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G20、全球治理与中国发展”研讨会暨G20研究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智库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持媒体,近200位各界专家、学者与媒体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理事、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联席理事长刘元春和前外交部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亚非相继发表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发表总结演讲。
刘元春副校长认为,这些年黑天鹅事件频发,一个标志是精英阶层的失误,第二个标志是社会的失序。首先,当前处于世界经济周期和超级霸权周期转换时代,势必出现治理体系的大调整和上层建筑的重构,但新的治理体系不可能在两大周期之间的连接带出现。原因是尚未形成新的生产范式、技术范式以及公共产品提供模式;其次,在此轮世界体系重构过程中,全球技术、人口红利、收入分配等均进入衰退期,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长期停滞理论”的反思。原来的分配体系是“两极分化”,现在实际情况是“中间塌陷”,传统精英阶层成为全球化的利益受损者,因此在全球化红利快速下降时,上一轮全球化所构建的以“多赢模式”为主题的治理体系也迅速崩溃;最后,世界目前进入到大周期转换的连结期,G20也发生了一些变异,在“美国优先”理念的主导下,自由可能被公平所取代;包容性增长可能被高规格的规则导向增长所取代,值得我们警惕。
何亚非主任指出:第一,G20需要以“创新发展、协调包容”的精神,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定增长。其中,创新驱动是核心,宏观政策协调是必要条件。第二,G20需要大国凝聚团结合作、共度时艰的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超越地缘政治的纠缠,选择和平合作,相向而行。“唯有合作是正确选项”。第三,G20需要建立“全球主义意识”,克服狭隘的“国家利益”或者“自己第一”,努力扭转“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的负能量。第四,G20需要进一步重视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失衡。重视发展问题,突出发展议程,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框架,制定促进发展,纠正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现象,应该继续成为G20峰会的主要目标。
刘伟校长在总结发言时指出:第一,让G20成为全球风险防范的“减震器”。全球经济的风险因素不断累积,需通过G20机制强化各国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经济病灶,继续深化系统性非银行金融机构识别与监管共识,增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合作,逐步实现可追溯性的监测功能,谨防异常资本流动。以协同联动的合作模式,打破全球各国发展失衡的难题。第二,让G20成为全球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可在G20机制下搭建世界创新体系,推动全球多方面经济治理合作。在实体经济创新当中实现全球创新研发能力以及从产品到市场之间相互转化能力的全球合作。加强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产品销售市场和各种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第三,让G20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总枢纽”。在G20机制下,完全可以推进与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对接,将“一带一路”议题纳入G20的合作范畴,在全球范围内为G20进程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角和强劲动力,使G20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中枢”。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执行理事王文教授主持发布了2万余字的《全球治理的十字路口:2017年G20研究报告》以及相关G20成果。此报告是集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在G20智库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并结合2017年全球治理出现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在整个研究团队的全力支持下完成的最新研究报告。
发布会后,多位专家围绕“杭州到汉堡:G20与中国发展”与“全球治理与中国智库作用”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