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的创新
——评《形由新生》

2017-01-27 14:31毛鸿达
中国出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场所层面设计

□文│毛鸿达

阿多·凡·艾克曾说过:“无论空间和时间意味着什么,场所和场合都有更加丰富的含义。在一个人的印象中,空间即是场所,而时间即是场景。”而这些都是根据场所和场合中各种形态的组成为依托所带来的直观感受。

世间形态千千万万,什么样的设计形态才能满足人们身心的多样需求呢?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变迁,形态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新旧形态交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人们生活需要,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从而产生了新的形态。这是一个创造出新的、健康的、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思维过程。

因此,如何用“形” 成为设计的重头戏。范伟教授的专著《形由新生——设计形态研究》对“形”这个字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阐释。他将多年来围绕“形态”所发表的一些研究性的文字、评论、随笔等精选并串联起来,浓缩成为形态“生死”关系的一张图谱。以尽可能言简意赅的组织方式,直面“形态”的实质。作者热衷于空间形态研究,在学习与实践经历中,不仅感悟到艺术形态的自由,又能体会出设计形态的理性。全书分为释形篇、知形篇、立形篇、悟形篇、形逝篇等五个篇章,再由33篇各自独立论述的文章依据上述主题分组构成。

可以说,全书论述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表现。

首先通过“释形”说明,人用命名方式区别事物特征,但形态却因“常异态”关系变化不断产生或消亡。作者针对拥有“形”与“意”的场所,用“形意场”这一概念,论述了形的变化、形态的情感与功能作用以及形态创新三个方面内容,以此引发读者对设计的深思。

其次,“知形”的摸索是人类的长期任务,“知”对个体而言是个单向的获取过程,对人类而言是个反复的积累过程。各类形态的获知与理解需借助人类存留的实物及图片资料等间接途径来完成,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个体短时间内认知形态世界的可能。每次对形态的理解就是一次“智”的充实与演变。作者从大量中国前秦时期的古代文献中搜寻人类“形态”思考的最初源头,在挖掘古人文本的基础上的“形态”领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理论的深度思考。

再次,通过研究如何“立形”,使读者明白形态在创新的推动力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层面,即形态客观再现的创新层面、形态表现的创新层面、形态自身重组的创新层面、形态间错位的创新层面、形态客观属性置换的创新层面、形态主观属性非逻辑表达的创新层面等。借助“悟形”,“以物养性”还是“以性养物”的思考正是人性与物象形态间来回磨合的人生状态体现。作者用艺术化的视觉形态分析与表达,更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最后,由“形逝”可知,在一定程度上看,每个人既是其他形态消亡的见证者,也是自我形态消亡的执行者。形态创新时时刻刻处在不断变动的空间背景下,常态也会随时空转换变得不适应而成为异态。形态也在“不生则不灭”的循环中展现其生命活力。

可以说,当原形破茧而出成为绚丽的异形时,我们需要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去感悟这个世界,去体验形态的五彩斑斓。作者为我们打开了“形态”创新设计的新视野,适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同时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提升设计素养的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猜你喜欢
场所层面设计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