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制度自1998年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引进国内,迄今已经历18年的推广和实践[1]。新世纪以来历经了WEB 2.0、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甚至WEB 3.0等技术浪潮,学科服务不断深化发展。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入职门槛已经逐步上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大量专业研究员的进入,为学科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本身面临着管理理念、服务定位、创新模式不断升级变形的挑战。这对馆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信息素质要求和专业发展要求,也为学科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契机。
美国图书馆学会将“学科馆员”定义为:受过专门训练和具有丰富学科背景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的文献选择和评价,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2]。学科馆员脱身于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提供专业参考帮助(specialist reference assistance)和学科联络(faculty liaison)服务[3]。专业参考帮助包括数据库检索、用户教育、用户学科信息资源导航、馆藏建设的咨询和指导等;学科联络侧重于社交服务,建立用户之间基于知识需求和教学工作辅助的各种联系,一方面是广泛采集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意见或建议等,另一方面是发现前沿的知识信息、技术手段及学术动态,向目标用户进行针对性宣传。从实践来看,专业化资源建设与数据库培训服务逐渐成为学科馆员服务的主流,直接支持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过程的知识信息服务正逐步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现。
A.R.De Armond在分析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招聘要求中,指出学科馆员能力素质要求的分配比例为图情硕士(MLS/MLIS/MIS)(100%),为用户服务的倾向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83%),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79%),文献指导/教学能力(74%),有具体某学科的专业知识或相关专业经历(69%)[4]。总之,满足用户需求的专精和广博是学科馆员的培养目标。
中医药院校是专业类院校,具有培养学科馆员的需求和优势,理应突出重点、强化优点,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核心服务学科,延揽专业人才,把学科馆员的塑造列入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的机制中。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力争形成合理的学历结构(硕博为主)、性别结构(男女均衡)、专业结构(图情、中医药为主,文史技术为辅)和年龄结构(以28-40岁为主),为实现学科馆员的优质服务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管理理念上,图书馆鼓励个人结合岗位和自身特长确立发展方向和服务方式,秉持开放协作、专业化发展、效率化服务的理念,打破部门和层级界限,围绕项目需求组建协作小组,同时按照个人发展调整岗位,在专业的基础上打造全能型服务人才。
结合行业、校馆的大环境,树品牌、搞创新,是我们进行馆员服务的目标和追求。十年来,我们从无到有,利用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深入学生群体,激活服务内容;与医院、科研所、企业、疗养院合作,深入社区,扩展服务群体;吸收新信息技术,搭建基础平台,更新服务方式;自建特色资源,搭乘“书香”活动,推广优质资源,打造了“互动友好型、专业可靠型”的优质馆员服务品牌,受到了用户的肯定。
“研究生服务基地”依托于查新部和资源建设部,由中医药类学科馆员为中医儿科学、方剂学、妇科学等10个学科领域41个研究方向的主题提供指导服务,协助用户进行知识查新、定题报告和文献整合。三大社团面向本科生,由浅入深,各有侧重,分别由文史语言类、图情类学科馆员指导活动。“昊阅读书社”旨在进行阅读推广,“信息研习社”立足信息检索培训服务,“国学薪传社”重在知识传承——为满足中医药院校学生在中国古典文献,尤其是古代汉语、文字学、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需求。
自开展社团指导服务以来,参与者在阅读推广、技能提升和社区实践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广泛推动了用户传统文化基础素养的普及与提升。学科馆员指导社团成员,进而辐射全校师生、周边社区,活动融专业性与普及性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锻炼了学科馆员的社交能力。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学科馆员借助4张社团名片,打造了一个富于人文气息的“朋友圈”,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合作是一种服务方式。我馆在面向校内科研部门、教学部门分别开展对口服务,精准到人,采买优质资源,直接参与到学科建设的第一线,为实验室发展、大学生创业等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如开展“书香进校园”活动,采用读者决策采购PDA(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模式,深入系部,与教师互动,定期采购前沿期刊与最新教材。走访我校滨海新区(中国-意大利)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学习交流,根据需求和时间定制信息检索课程、填写数据库采购单;与高校联盟、医院、药企合作,共享专题资源,拓宽服务半径,提高专业影响力;依托TALIS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加强横向联合,围绕中医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构建信息资源专题平台。与多家兄弟医院建立馆际互借关系,合作举办学术会议、培训班等。在对内对外不断的沟通和协作中,学科馆员的实际服务水平得到了锻炼,对教学发展、科研前沿和一线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高校师生的阅读习惯日益在线化、移动化、社交化。为了提供“随身”阅读服务,学科馆员敏锐地把握到了图情服务的新趋势,利用信息专业特长,紧跟“泛在化图书馆”的建设,于2014年正式启用了移动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试用,以及基于社团订阅号的信息服务实践。馆员作为试用者、内容信息的发布者、技术嵌入的开发者,一直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和服务方式,探讨如何调整技术细节,细化服务规范、打造知识品牌等。不但“天中国学薪传社”微信订阅号的用户已增长至300余人,覆盖了在校师生,还扩展到校外爱好者,收到了积极的反馈。
此外,学科馆员还为图书馆定制基础信息服务,如设计新型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框架,创建后台数据库及后台管理员操作管理模式。在不断丰富资源的同时,加强图书馆主页建设,优化整合了数字资源。
产业发展的“U”字形链条中,搞好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客户服务是发展的重心,当前和未来的学科馆员服务应着重向上下两头发展。
2.4.1 以科研带发展,建构“原创型”资源
其一,挖掘馆藏资源,参编图书,积极开展学术出版工作。如利用本馆资源,组织学科馆员主编了《医学信息检索》教材,编著了《新中国六十年中医图书书目》[5]。
其二,成立医史文献研究室,确立古籍保护整理为重点发展方向。全面开展中医文献的综合研究和古籍整理修复工作,编撰了《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医家类》、《天津地区医学古籍联合目录》。其中有三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点校、完成丛书《中华舌诊观止》[5]。
其三,自建特色数据库,优化知识组织。目前已建成《中医经验方与健康数据库》(2013年,科研型)及《中医养生与健康数据库》(2014年,科普型)。
2.4.2 借力“书香”活动,做好推广与普及
作为中医药文献分中心,我馆拥有中外文数据库70余种,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在专业信息资源建设上,我们不仅秉持着“突出重点、按需投入”“扩展视野、查补缺漏”“创新发展、人无我有”的理念,更积极开展资源推广,促进学术资源的多层次、深入化利用。
为呼应“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活动,我馆开展“书香进校园”读者服务月的活动,组织学生社团、数据库商、出版社、社会媒体联合发力,全面系统地大力推介馆藏优质资源,加强数据库等知识工具的培训教育,走入社区,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和义诊便民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锻炼了馆员的学习、组织和创新能力。
虚拟机器人的出现使智能化管理更为精准。柯平(2012)指出,汉堡虚拟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由虚拟机器人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在规则库和图书馆的网站资源中比较、匹配和搜取相关资源,最后将其所能找到的所有内容资源呈现给读者”[6]。未来,虚拟机器人将发挥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智能集成的双重优势,以定制化、泛在化、智能化的服务达成对基础馆员的替代。在知识挖掘、海量储备和辅助学习创新上,虚拟馆员的进步速度远远超过人类馆员,这对学科馆员的专精化发展提出了挑战。
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取代人工的“危机”,学科馆员应着力于“人”的要素。十年来社团品牌的服务实践给予了学生用户和学科馆员二者充分的成长交流空间,“教”(指导)与“学”相长,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在当今“社交网络”的环境下,重视社交关系,积极建立和维护与“科研用户”之间的紧密关系尤为紧要。为此,必须重视和提高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注重服务的“态度”和“质感”,维护良好的公共形象。中医药院校的知识服务内容与生命健康领域密切相关,要求我们格外注重伦理道德的培育,强化人文关怀,传递养生观念,深怀仁爱、贵生之心,树立“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价值理念。
在新的数字化浪潮中,出版社、数据商直接将资源推至读者面前,并广泛收集用户信息,进行智能化推送,传统图书馆逐渐丧失与用户深层的、直接的联系。图书馆需要智能升级,学科馆员的专家化发展成为专业服务的必然追求。优质服务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学科馆员可以在知识结构诊断、信息能力评价、学习层级划分、课程购买决策上,扮演好个人“信息咨询师”的角色。馆员应重视知识服务的关联性,为科研工作者建立个人学术信息库[7],将用户的借阅行为、学习内容、专业发展和创新研究复合起来加以匹配,发掘学科、文献、用户和知识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校企协作品牌建立的经验来看,学科馆员可与数据库商、其他高校、校内其他部门、医院、药商建立更为深入的合作关系。如建立循证医学信息数据库,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挖掘医学生培养信息、临床诊疗信息以及药物反应信息,细致关联核心数据,发现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寻找研究方向和就业岗位。
学科馆员服务是一个深具“长尾效应”的服务机制[8]。个性化的差异服务、专业深度上的提升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提升,而且积累时间越长,收益越大,服务效率越高,影响越深远。MOOC把高等教育从物理课堂搬上网络社区,加快了知识的全球化发展。一站式的知识信息平台超越了课堂、资源、数据库以及人力的界限[9]。“知识点”的切分和重新组织,是进行学习迁移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科馆员理应是知识信息深加工的“资源开发者”和有效组织者。
图书馆“微、新技术”品牌的迭代发展,微信订阅号碎片化知识的制作和传播经验,给予了我们技术自信和理念自信。中医药院校具有丰富的传统特色资源,学科馆员必须积极学习和利用MOOC开展服务模式的探索,尽早试水,提升信息资源的转化能力,保证多元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创客一站式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的实质内容,利用信息资源和专业优势嵌入到大学生创客活动,通过构建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将信息支持、知识服务、资源整合、科研创造、推广宣传等服务贯穿到了整个“双创”过程中,从而协助创业孵化[10]。
在与创客、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的沟通交流中,学科馆员应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在产学研的转化上,要熟悉和了解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创客空间服务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大学生创业者易出现情绪障碍,学科馆员应积极做好心理干预。此外,创新是创客空间服务的根本,馆员自身也要与时俱进。我馆“创新服务”品牌的积累表明,学科馆员结合科研和服务开展创新工作的潜力巨大。
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知识服务始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作领域,既需要时间积累又必须与时间竞赛。信息时代,资源的优势和缺陷被各种技术工具放大了。如何立足于我们现有的资源,不断适应未来知识格局的变化,一方面需要依赖于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知识信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积极融入潮流;另一方面,必须在“人”的质素方面下功夫,社交力、沟通力、开放心态、包容心态的培养过程本质上是价值判断的不断提升与超越。
中医院校秉承“大医精诚”的从业理念,图书馆则以“好阅博采,达人利己,辅相天宜”作为服务宗旨和发展方向,学科馆员的培养和发展、服务与创新都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