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佳
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研究*
——以贵州高校为例
张佳佳
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残、自杀、杀人、伤人等残害和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主要针对贵州高校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大学生不珍惜生命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效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帮助在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大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勤奋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理性对待是非得失,历练好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重要途径。
贵州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为薄弱,学校较少甚至未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及相关讲座,平时班团课,主要是传达学校通知文件,安排部署工作事务,很少涉及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从而导致当前贵州高校大学生对生命观的认识不高、理解不全、重视不力。当大学生面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时,诸如经济和思想压力,恋爱失败、性格孤僻、考试挂科、就业难、网络暴力游戏影响等,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思想走极端,表现在行动上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针对贵州高校,积极应对和切实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理性看待各种困境和挫折,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一)调查研究与分析
1.研究方法
本项目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思路,运用调研、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获取一手资料和数据,深入剖析贵州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地完善和改进贵州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建议。
2.样本的抽取与基本情况分析
本项目选择贵州16所高校(其中一本院校1所,二本院校8所,高职院校5所,民办高校2所)进行调查研究。在所选择的高校进行随机抽样学生,共发放问卷1500份,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最后收回问卷1485份,有效问卷占99%。调查样本中,男生占49.4%,女生占41.6%;文科学生占46.5%,理工科学生占53.5%;大一年级学生占22.0%,大二年级学生占21.2%,大三年级学生占23.9%,大四年级学生占21.1%,研究生占11.8%。此外,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个别深入的交流访谈,全面了解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情况。
(二)调查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存在盲区
从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发现,20.36%的大学生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准确定位生命存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人生目标不明确。调查中关于“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占48.29%,“知道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但不知道该如何努力”的大学生占23.14%,“无所追求,随遇而安”的大学生占12.3%、“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的大学生占16.27%。二是人生价值认识的偏差。问卷中关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的回答,其中“实用化”占23.6%,“功利化”占26.8%,“前面两者”占38.74%,“崇美尚真”占10.86%。总体而言,在大学期间目标不明确的大学生没有直面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利益权衡之下,大学生的利己主义较为突出,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
2.大学教育的畸变导致学生问题叠加
虽然现在大学培养模式从学术型向应有型方向转变,以培养更多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人才。但是在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忽略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较为突出,学校以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对大学生生命的终极关怀的教育和引导极少,导致不少大学生感到大学生活机械乏味,对于生活目标、生命的存在感到失落和迷茫。其次,当大学生面临各种竞争和压力,在学业、生活、感情、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很多的困惑与迷茫。在关于“现实中压力主要来源”的调研中,认为“学习压力”占21.1%,“经济压力”占13.2%,“与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占5.6%,“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占10.7%,“与教师难于沟通”占8.3%,“就业压力大”占28.3%,“感情压力”占12.8%。此外,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认为“非常健康”占26.8%,“偶尔会有一些问题”占38.5%,“心理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占18.7%,“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占17%。可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压力和心理处于亚健康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学习生活日益感到迷茫与困惑。
3.生命教育课程缺失和教育机制不健全
从调研获悉,当前贵州高校未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必修课程,同时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也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师、党团组织的书记、政治辅导员等人员。平时仅借助于思想政治课,班会课,党团课等形式,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的教育形式较为抽象和单一,教育形式较为固定和僵化。很少涉及有关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较为模糊,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不全,片面地将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命运”,特别是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逆境时表现更为突出。为了让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质,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在贵州高校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已刻不容缓。
4.暴力文化和负面思想的影响
随着现代传播媒体不断进入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成为大学生放松心情、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其中暴力文化借助影视和网络游戏等媒介大肆传播,而正处于青壮年时期的大学生,寻求刺激性的方式又特别强烈,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平时都喜欢观看打斗片、恐怖片,打网络暴力游戏等。从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时间喜欢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观看“暴力影视”的占24.2%,打网络“暴力游戏”的占25.8%,浏览有关“打架、抢劫、绑架、杀人”等信息和图片的占14.7%。诸如此类的对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影片和游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的响。而长期受到暴力文化和负面思想的影响的大学生,对自己或者是别人生命的认知变得麻木不仁,逐渐模糊了生命的意识,低估了生命的价值。
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其中英国从21世纪初,政府开始推行生命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灵性、道德情操、社会阅历和文化涵养为目标。在教学中建立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以关注生活为主,教学形式采取渗透式,即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历史、地理、英语、艺术等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主干课程的同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主领会其生命教育内涵和实质,从而对生命得以全面的认识和体验,规划自己的五彩人生。
美国高校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它包括死亡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但其中以死亡教育为核心,以人的生命意识、生命关系、个人承受力和生命价值等为教学目标。以案例式教学、参观实践教学等形式,如带领大学生参观殡仪馆,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思考当前、未来的生活目标,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度过逆境,重树生活的信心。同时最大限度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从而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生命。
日本高校关于生命教育源于在校大学生吸毒、抑郁、杀人、自杀等现象较为严重,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教育改革中,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写进《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以尊重生命精神和自然和谐为内容。另外开设体验式教学,常引用一些大生学犯罪案例,或者带领大学生参观监狱,让犯罪者讲解犯罪的过程及犯罪心理等,从而让大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避免犯罪;另外,请受害者在课堂上讲述所受害的经历,对自己身心的影响,让大学生诠释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完善教育工作机制
在贵州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环节。这就要求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全力珍惜生命,用心对待生命。在课程建构上以生死教育、挫折与自信教育、成长与信念教育、心理危机与化解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教学形式采取专题讲座,个别谈心谈话,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观看教育视频、实地参观等形式。另外,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发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外,还要充分利用各专业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此外,学校应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重视课程评价机制建设,将生命教育计入大学生学分,将各专业关于生命教育的渗透纳入教学目标和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大生学生命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二)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优化健康育人环境
高校校园和谐文化是一所大学文化气息的体现,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抓好和谐文化宣传。在心理健康日、安全教育日、艾滋病日、感恩日等节日,以挂标语、出板报、听讲座、看视频等形式,加强有关大学生心理、安全、卫生、犯罪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二是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应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美化,充分创造和挖掘校园环境的育人元素,强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塑造和影响,同时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舒适、休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大学生感知就读大学的存在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从而让大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用心善待自己、关心他人。
(三)丰富课外社团活动,参加社会教育实践
大学社团活动是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创建或参加各种社团,在社团里参与策划、组织各项活动,既可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又可以充实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习有压力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让生活无味的学生,重新寻找生活的乐趣;让性格孤僻的学生,历练成为活泼开朗的学生;让情绪低落的学生,重新找到温馨的港湾。另外,一个大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成才,不只局限于课堂上教育引导,校园文化的熏陶,还需要大学生走出校园、踏进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可忽缺重要渠道。积极组织大学生参观孤儿院、保健院、殡仪馆、养老院等,让大学生亲自认识生命的起源到终结,体验生命存在的喜悦和生命死亡的恐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增加对生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通过参观红色根据地、名人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领悟“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的真谛,深刻反思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通过实地参观戒毒所、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等宣传教育地方,让大学生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总之,大学生参加课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感悟,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四)凝聚学校、社会和家庭力量,完善教育引导机制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缺少其中一方重视和参与,都不能达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学校是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阵地,应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和引导。学校应制定学生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把生命教育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其他任倮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加强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干部和学生宿舍的教育联动机制,发现有思想不端、精神颓废、身心扭缺、漠视生命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正视逆境,树立健康、积极、自信的学习和生活信念。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积极打击和规避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行为,选树模范典型,净化网络文化,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领会生命的价值。家庭作为大学生最小的学校,大学生的性格、兴趣、心态等产生和形成主要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家长应从小就要向孩子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做珍爱生命的表率,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珍惜生活就是珍惜生命,关爱生活就是关爱生命。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教育网络和工作合力,教育才能更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1]韩伟根,马慧媛.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3).
[2]李道友.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4).
[3]吴惠琳,杨欧,刘磊,杨静,席颖.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10(11).
[4]刘小梅,张韵君,江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辅导项目)(项目编号:2015FDY02)。
G641
:A
:2095-4379-(2017)28-0038-03
张佳佳,女,硕士研究生,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辅导员,讲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