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 曹玉兰
借微信公众号建设 促教师专业发展
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 曹玉兰
自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很多幼儿园借助它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它来宣传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各级各类教育活动。我们梅村幼儿园也申请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对公众号进行了定位和规划——“拍”幼儿园里孩子和教师等共同生活的“纪录片”,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记录孩子们的课程故事,表达自己草根的幼教哲思,向所有对教育感兴趣的读者传播那些无法在公开展示活动里看到的生动教育样态。因为我们独特的定位和规划,把微信公众号建设的过程变成了基于实践的教育叙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研修场景,从而让教师逐步形成敏锐的课程意识、自觉的教育观察和反思、有效的课程实施能力。
微信公众号一旦建立,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素材来推送。如果微信内容只是为了宣传办园成果或全园的重大活动,那很有可能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只是记录幼儿园利用教材进行的集体教学活动,那这样的内容又会相对单一、固化。因此,教师只有关注幼儿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元素,生成一系列开放、灵动的课程内容,然后把它们撰写成微信故事,才可能常写常新。
但课程的价值点往往稍瞬即逝,一线教师很难捕捉。于是,园长、教科室主任、骨干教师组成微信公众号建设核心小组,只要发现幼儿园生活中有意思的点点滴滴,即发布课程项目,由班级教师、孩子参与其中,不断推动课程的动态发展。例如,大一班双胞胎兄弟发现幼儿园门口电动门上的日期错了,孩子的爷爷要求园方找人更正。核心小组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建议教师让双胞胎兄弟带着班内伙伴一起去观察,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他们很快发现了门上的厂家联系电话,通过一次次的沟通,顺利找来了维修人员,更正了日期,于是有了微信故事《今天怎么还是星期一》
核心组成员引领教师们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课程生长点,孩子、教师共同参与,或不断探索,或解决问题,或持续创造……这样的课程之旅就是微信故事最鲜活的素材。
在一次次真实场景的引领中,教师们发现一个个幼儿园生活的普通事件,只要用课程的眼光去捕捉,放手让幼儿去经历,都可以成为微信公众号精彩的内容。户外活动时,孩子发现树叶底下的蚂蚁,把它们带进教室天天做伴;“田横头”的萝卜丰收了,孩子们把其泡在瓶子里腌制;新建的小树迷宫,让孩子们疯狂地迷上了它;有同伴染上手足口病,其他伙伴用各种方式表达关切……项目引领一经迁移,教师们就有写不完的微信故事,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了有效保障。教师们在捕捉微信素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敏锐的课程意识。
教师在捕捉到有价值的课程生长点后,因受传统课程思维方式影响,往往从教师角度出发,设计一两个集体教学活动就结束了课程的旅程。但为了图文并茂地写好微信故事,为了搜集微信故事多元的、过程性素材,教师们必须在和孩子共同经历的日常生活和课程活动中,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机去拍……这样的素材积累,其实是在引领教师高度关注具体的教育情境,关注活动中幼儿的真实状态和需求,从而能通过价值判断,有效选择内容,调整活动方式及策略,生成有价值的课程活动,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索平台。
渐渐地,教师能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实时记录和反思自己的课程实践:《遇见树桩》记录了路边的那些树桩被孩子们玩出数不尽的花样,赶小猪、建高楼、搭大炮、踩风火轮、拼个大写的“人”字……乐在其中。只要给孩子游戏的材料和时空,哪怕树桩这样最普通的材料,也能让孩子们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给你一个空间,让你自由翱翔》记录了小班小朋友在“鞋鞋大联盟”活动中,双手并用,用时近三十分钟,成功剪成一个“鞋垫”。千万别觉得孩子小,帮助有时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放手是一种信任,孩子会给你一份惊喜;《幼儿园里有一群护绿小天使》记录了孩子们制作提示牌提醒行人不要踩踏草坪,又创意地在斑秃处铺成一条梅花桩小路……孩子是幼儿园的小主人,管理中发挥他们的力量,他们就会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营造和谐、绿色的校园环境。
在微信故事的撰写过程中,多样化的实时记录不仅帮助教师审视儿童的学习,而且观察记录的过程就是教师课程反思能力提升的过程。微信故事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套路,教师们随性的“图文场景讲述”,初衷只是为了微信公众号的生动可读,但用心“经营”,却唤醒了教师们自觉的教育观察和教育反思,帮助教师深度反思幼儿的行为、兴趣、经验及“最近发展区”,反思课程内容选择的合理性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反思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最终帮助教师拥有了反思课程结构的能力,能以幼儿当下及长远发展为导向进行适应教学需要的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选择。
微信公众号极具互动性,近在咫尺或远在千里,只要关注就能实时读到推送的微信故事,且拥有即时反馈的条件。因此,我们引领受众积极参与我园的微信公众号建设,即在一段课程旅程或一个教育事件的演变过程中,让受众对其内容和形式发表评论,甚至引发变化或推动。我园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有各级各类教育专家,有其他学校的校长、教师,更有绝大部分在园孩子的家长……微信公众号让教师与这些并不始终在场的人进行隔时空的思想碰撞,实现资源互助,为幼儿园课程实施提供了最大可能,教师、家长的专业素养都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陶老师的《“木匠行”里趣事多》记录了孩子们在木匠行里用榔头、钉子、推刨游戏的场景,他们还用木条做成了小梯子、小飞机等陈列在活动室内……有专家看到此微信故事后,觉得孩子们的木工作品不应该是简单的陈列品,而应该让其成为生活、游戏中“有用的东西”,这样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动手愿望和探究精神。于是,陶老师调整了游戏方式和策略,让孩子们根据“顾客”的需求接受个性化定制,如饲养角的鸽子窝,绕毛线的框架,沙池里的三脚架……这样的调整让木匠行游戏不再是单一的敲敲打打,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而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成就感,游戏自然而然变成了深度的探索和持久的学习。于是,有了新的微信故事《“木匠行”又接新活喽》。微信公众号,让众多专家的即时指导变成现实,教师们在他们的远程引领下,真正实现了理念到行动的改变。
幼儿园带班教师,除集中学习或研讨,其实很少有时间可以聚在一起进行自主的教育研讨。微信公众号让教师们灵动的课程故事得以实时分享,相互之间就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和触动,它比行政层面组织的专项研讨更生动有效。例如:大班的徐老师用微信故事《爬山虎可以永远色彩斑斓吗》记录了孩子们发现爬山虎的叶子落了,只留下光秃秃的茎和根,于是在墙上添画了色彩斑斓的叶子,留住了爬山虎的美。读到这个微信故事,小班的蔡老师也有了灵感,和幼儿一起捡拾掉落的梧桐叶,在上面添画了笑脸等,又挂上枝头,让叶宝宝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幼儿园的教师比较感性,蔡老师看似只是操作层面的模仿,其实她从徐老师的故事中共享了课程要回归幼儿真实生活的理念。后续,她们班又有了《找找生活中的圆》《逮鼠记》等精彩的课程故事。
“这样说故事的方式挺有趣。”“幼儿园每天都在诞生惊喜,老师和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正被解放了。”“幼儿园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很好!”不少粉丝看了梅村幼儿园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后纷纷点赞、留言,梅幼把微信公众号做出了自己的特质,其实也是做出了自己的课程品位。这样的微信公众号是具有活力的,是充满能量的,愿意静心阅读这些故事的人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与儿童相处的智慧。
一个微信故事记录了孩子们一段生活和学习的路程,日积月累,微信公众号的所有内容见证了梅村幼儿园孩子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家长的改变,办园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