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超
兵棋·兵圣·兵经
——围棋与中国人的战略智慧
林建超
《孙子兵法》与围棋同为中国古代战争的智慧结晶。《孙子兵法》阐述的军事理论和战略原则,对围棋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以兵论棋、以棋论兵成为中国古代博弈文化、战略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近现代以来,东西方战略家对围棋的战略特质及其与《孙子兵法》和军事理论的关系,在认识上进一步深化。围棋思维对当代战略博弈有重要启示。
孙子兵法 围棋 战略智慧
孙子是世界公认最初的兵圣,《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最早的兵经,围棋是世界公认最古老的兵棋,兵法与围棋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同为中国古代战争的智慧结晶
对孙子、《孙子兵法》的研究已有定论、形成共识,重点对围棋加以说明。
——围棋的思想渊源是上古农耕时代的伏羲文化、神农文化、黄帝文化和尧文化。与中华先人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开发与争夺不可分割。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中类棋盘纹图案、刻符的发现提供了实证。
——围棋的直接起源与五帝时期的战争有密切的联系。其中,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炎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颛顼与共工争为帝之战,尧舜禹伐三苗之战等,在战争的目的、方式、范围、内涵的特征上,与围棋有惊人的相似。“尧造围棋”不是空穴来风。
——围棋的最初形态是“兵棋”,即模拟战争的智力工具。1987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兵棋起源大会”就这一问题形成了共识。美国国防部著名兵棋专家彼得·波拉在《兵棋推演艺术》中指出:“早在有记录的人类历史之前,这种使用棋子以及各种战斗规则的兵棋游戏就已经存在了。”直到现在仍无法确定兵棋的起源,但大多数人倾向于认同美国海军上校阿比·格林伯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是兵棋的鼻祖。孙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将领和军事思想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影响巨大,长盛不衰,在历史的长河中启迪了众多读者。格林伯格认为,孙子在五千年前发明的围棋是人类最早的兵棋。人们对这种游戏知之甚少,无法得知其确切的起源。下围棋时,双方使用不同颜色的石子代表各自军队,在一块专门设计的抽象棋盘上对弈。围棋获胜不在力行,而是智取,很好地反映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即战争是最后手段。
(二)围棋与《孙子兵法》的真正交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围棋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但真正兴起以及逐步成熟并有正式文字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述卫国大臣宁喜“举棋不定”的事情,说明中国在2500多年前已经有成熟、广泛的围棋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到了相当高级的阶段。公元前5世纪初,在已有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出现了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孙子兵法》,就是对那个时期军事实践的高度理论概括。《孙子兵法》作为古代成熟的兵法著作,与进入成熟期的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相逢了。
围棋的起源和兴起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孙子是山东人。但他的主要军事活动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现在的苏州、吴中、穹窿山一带,当年属于吴文化的中心地区。孙子从山东来到吴地,写出了《孙子兵法》,形成了系统的古代军事理论。其中所包含的伟大军事思想,成为了后来系统的围棋理论产生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依据,成为了围棋博弈思想的灵魂。
——元代《玄玄棋经》中托名唐末皮日休所著《原弈》,第一次明确提出围棋中的军事特征和战略战术思想,是由孙武等古代战略家赋予的。文章说:“棋之为用,造端托始于战国之时,若孙武、鬼谷、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辈,各因战斗之法显名当时,是其模范想象而托兴于棋,以敷其意。故兵法十三篇,棋经亦十三篇,其战斗场阵之旨,不少差殊。况棋之布置,如兵之先阵而待敌也;棋之侵凌,如棋之强弱未分,形势鼎峙也;棋之用战,如兵之封疆端重,而全形胜也;棋之取舍,如兵之转战之后,取舍不明,患将及也。夫权舆、合战、虚实、自知、审局、度情,或奇或正,皆体其常而生其变也。至若有无相生、远近相成、强弱相形、利害相倾,非精于战斗者,又岂能纤悉以备其情哉!以是而观,此诚战国之诸君子,取仙家消磨岁月之物,而与夫战阵之义也。”其中所说孙武等6人,都是春秋战国时的大军事家、战略家。把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与围棋博弈的思想、战法相互联系和比较,得出是由他们所赋予的结论,是富有想象力的。
(三)《孙子兵法》阐述的军事理论和战略原则,对围棋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由于围棋的最初形态是模拟军事,因此,行棋的许多法则都带有战争方法的性质。《孙子兵法》作为古代的兵经,对此包揽无遗。《孙子兵法》中几乎所有的观点、原则,都对围棋有启发和指导作用。其中主要有以下11个方面:1)多算胜少算不胜的思想;2)兵者诡道的思想;3)全军为上,破军为次,以全争于天下的思想;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6)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的思想;7)奇正相生、循环无端的思想;8)善战者求之于势的思想;9)出所不趋、趋所不意的思想;10)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而变的思想;11)合利则动,不合利则止的思想等等。
(四)以兵论棋、以棋论兵成为中国古代博弈文化、战略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古代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围棋理论,基本上都是从兵法角度进入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已经有人把围棋作为战略思维的突出代表(《伊文子》)。从汉至隋,棋经棋谱皆列为兵书一类。从两汉起,著名的棋赋、棋论、棋经、棋序,都把围棋与兵法特别是《孙子兵法》相联系。西汉刘向《围棋赋》:“略观围棋,法于用兵。怯者无功,贪者先亡。”东汉班固《弈旨》: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东汉马融《围棋赋》:“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枰兮,为战斗场。”东汉桓谭《新论》:“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西晋曹摅《围棋赋》:“拟军政以为本,引兵家以为喻。”北周《敦煌棋经》:“兵书云:‘全军第一。’棋之大体,本拟全局,审知得局,然后可夺兵异讨,掳掠敌人。”唐太宗《咏棋》:“玩此孙吴意,怡神静俗氛。”北宋《棋经十三篇》:“今取胜败之要,分十三篇,有与兵法合者,希附于中尔。”“棋虽小道,实与兵合。”元《玄玄棋经》:围棋有“春秋生杀之权”“军师行伍之法”。共同特点是,以兵论棋,用军事思想阐述围棋博弈中的战略谋略问题;以棋论兵,用围棋思想说明军政领域中的战略策略问题。
——围棋与古代战略文化的联系,还表现在历代军事、政治博弈中运用围棋定军心取得胜利的大量经典事例中。其中著名的有:1)诸葛亮《隆中对》的围棋渊源;2)陆逊弈棋定军心危急之中全师而退;3)费袆弈棋势显战略定力而胜魏军;4)晋武帝与诸臣博弈中定平吴大计;5)谢安围棋赌墅策胜淝水之战;6)唐太宗弈棋定反隋兴唐大计;7)曹玮弈棋智胜西夏军;8)宗泽弈棋智退金兵;9)刘基弈棋佐明太祖定天下;10)谢迁善弈智斗奸宦刘谨;11)胡宗宪烂柯山上围棋指挥平倭大捷,等等。这些记载,已经成为古代文化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精彩内容。
近现代以来,东西方战略家对围棋的战略特质及其与《孙子兵法》和军事理论的关系,认识进一步深化。
(一)近代时期欧洲人的围棋战略思想
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于1877年撰写了13页长文《围棋,中国的战争游戏》,第一次向西方人系统介绍中国围棋的本质特征和规则。
德国人科歇尔特于1881年出版德文单行本《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游戏:围棋,国际象棋的竞争对手》,其中第一章通过对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了围棋的战略特征。文中指出:“国际象棋和围棋都是对抗性的战争游戏,两者都是主要由战术和战略的技能来控制局势的。不过,典型的国际象棋对抗形式如同古代战争,国王是争夺的中心,胜利或失败大都取决于单个或群体贵族的优秀素质。”“不同于国际象棋单一争斗的形象,围棋远远像整个战役或复杂战争的全景。围棋更像现代化战争,战略性的大规模运动是胜利的根本决定因素。”这些重要结论,首次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认识围棋,在之后很长时间内,成为代表性论述。
(二)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围棋战略思想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招好棋子的。”1938年5月30日,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由是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同期,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进一步指出:“这样,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的据点(例如太原)和我之游击根据地(例如五台山),好似做眼。如果把世界性的围棋也算在内,那就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这就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的关系。”这里关于围棋的直接论述,可以大致构成毛泽东围棋战略思想。
(三)现代美国人对围棋战略思维与孙子兵法关联的研究
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战略问题专家鲍尔曼指出:共产党中国军事战略与中国古代围棋游戏远非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毛泽东经常用围棋来解释他的战略。围棋是一种很微妙的游戏,它的基本主题是包围与反包围。围棋的胜负只是比较而言,胜者要比负者控制更大的地盘,但不是所有地盘。棋手可能在某一局部遭到战术上的失败,但却能通过从战略上智胜对手而卷土重来。与西方战略常常着眼于单一的决定性战役不同,毛泽东的信条是着眼于更加持久的斗争,通过小区域的控制、地理上的分割,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美国战略研究专家爱德华·博伊兰对鲍尔曼的研究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指出,毛泽东这一代人对孙子思想的继承,使中国古代的许多观念和做法在现代战争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国再次面临战争,上面讨论过的许多特色也将重现。
2004年,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发布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报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围棋角度剖析中国“势”的概念》。这是当代美国以及西方战略研究领域少见的、以围棋为主题分析中国战略思维特征并提出战略对策的研究报告。全文共2万余字,配有11幅围棋对局插图,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该报告主体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势”的含义。“势”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大师孙子所著《孙子兵法》中的重要理念,同样也是围棋的指导原则。学习与练习孙子战略与作战理念的新方法是学习围棋。围棋与中国的战争与外交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要有基本的围棋知识,即可为美国的政治与军事智慧锦上添花;同时也可增强美国军政领导人对中国战争与外交方式的理解。
第二部分,中国的战争与外交方式。《孙子兵法》无疑是中国战争与外交方式的缩影。孙子的战争本质、战法、战略与谋略、复杂的辩证观等,增加了斗智的复杂性。受其熏陶,中国人非常习惯以全面辩证的方式看待战争与外交,并据此采取相应行动。而美国的战争方式即是运用强大的力量,使用先进的技术,追求完胜。中国人认为他们的战略传统,在道德和效能上均优于西方,而美国及西方的战争方式刻板呆滞。
第三部分,围棋的启示。围棋与中国的战争与外交方式相似。围棋的基本目标是在棋盘上获得更大的空间或更多的领土。为实现这一目标,双方必须尽量围空。角逐领土的竞争衍生出入侵、交战、对峙和作战等。孙子的思想和中国战争方式的特点,在棋局中显露无遗。棋局不断演变,最终成为一场复杂的融合战斗与战役的战争。
第四部分,“势”的发挥。中国循着古代战略思维的路线,在追求国家目标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在建设中国大陆、营造有利的周边局势和处理台湾问题上的成尤其显著。具体分析了在安邦固边,内外造“势”和对台湾造“势”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进展。
第五部分,他山之石。美国军政领导人对于国际象棋、桥牌、拳击与美式橄榄球等游戏均知之甚详。这些游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文化,与美国战争方式一样,有多项长处,也有弱点,就是缺乏战略与谋略的老练技巧。中国的战争方式及围棋,在许多方面可以协助美国人克服这些缺陷。
第六部分,结论。人类社会自有战争开始,即出现体能与智慧的较量;如果只注重用兵,必然失去“伐交”;向对手学习,总能获益。遵循孙子的教诲,学习中国的战争方式与外交作为,对美国大有裨益。而学习围棋,正是其不二法门。
这篇报告,代表了当代美国和西方战略文化领域对围棋与战略关系研究的最高水平,其研究的深度和深意,值得引起重视。对此,我国有关方面给予了必要的关注。2011年5月,原总参谋部情报部根据总参办公厅的建议,全文翻译、印发了这篇报告。编译者特别指出:“本文作者提出了了解中国文化中不同战略思维的新方法——学习中国的围棋。围棋是一种生动反映中国哲学、文化、战略思维、战争、战役、战术与外交谈判的艺术。作者也阐释了围棋与《孙子兵法》中战略概念间的重要联系。作者认为,美国领导人只要对围棋稍有认识,就会在了解中国战争与外交本质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美国军方的这种研究,也引起了美国政界的重视。2010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其重要著作《论中国》中,援用了该研究报告作者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论中国》第一章“中国的特殊性”中专列 “中国人的实力政策与《孙子兵法》”一节,指出,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在陷于冲突中时,中国绝少会孤注一掷,而依靠多年形成的战略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风格。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了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积累相对优势。
基辛格特别指出:中西方的这一对比反映在两种文明中流行的棋类上。①国际象棋是决战决胜,围棋则是持久战。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大获全胜,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积小胜。②下国际象棋,棋盘上双方的实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均已摆在棋盘上。围棋棋手不仅要算计棋盘上的子,还要考虑到对手的后势。③下国际象棋能让人掌握克劳塞维茨的“重心”和“关键点”等概念,因为开局后双方即在中盘展开争夺,而下围棋学到的是“战略包围”的艺术。④国际象棋高手寻求通过一系列的正面交锋吃掉对手的棋子,而围棋高手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⑤下国际象棋练就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
(一)围棋思维与党的治国理政实践
从围棋思维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
1.以民为本;2.大道为梦;3.全局为重;4.顺势为上;5.和合为贵;6.强己为胜;7.创新为先;8.效率为要;9.自然为根;10.规则为矩。
(二)围棋思维与海洋战略博弈
去年底,在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杂志社举办的“围棋与战略思维”研讨会上,针对美国战略家提出的“中国在南海下围棋”“围棋包含中国统治世界的秘诀”“用围棋理念对付中国的海洋战略”等主张,提出了以围棋思维谋划海洋战略博弈的21式对局之策。
(三)围棋人机大战的战略思考
围棋人机大战的实质与战略背景;核心技术突破的通用意义与战略影响;指挥决策智能化面临的挑战及抉择;“围棋脑”到“指挥脑”的跃升。
(责任编辑:周亨祥)
Military Chess, Military Saint and Military Scripture—The Game of Go and Chinese People’s Strategic Wisdom
Lin Jianchao
Both The Art of War and the game of go originated from the wisdom crystalliz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wars. The military theories and strategic principles interpreted by The Art of War have great promoting fun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ame of go. Therefore, reviewing the game of go with military theory and reviewing the military theory with the game go becomes a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in the ancient Chinese gaming culture and strategic culture. Since the modern times, bot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trategists have had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tegic nature of the game of go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Art of War and the military theories. The thinking of the game of go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n the current strategic gaming.
The Art of War ; Game of Go; Strategic Wisdom
B22
:A
:2095-9176(2017)01-0041-05
2016-11-23
林建超,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兼围棋文化委员会主任,原总参谋部办公厅主任、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