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庄童
赤子的眼睛
文丨庄童
■开门见山是一种态度,杂志主题在首页的序言即可一览无余。但比主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乃至解构主题。
“审视”仿佛是一个用在特定场合的严肃的词语,其实它的范畴很大。审视的意思,是仔细地看。不仅在对某些特定的人事抱有疑问时应当仔细地看、仔细地验证,对我们存在着的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不妨仔细地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事物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不能在心中把握它的形象。譬如现在要问什么是“人”,被提问者多半会卡壳,思量不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经典的回答如“两脚无毛的动物”之类,则不免似是而非,不能把问题说个清清楚楚。这些卡壳的地方、不确定的地方,就是需要我们仔细看的地方。
仔细看,看的是什么?是细节。人在与事物接触之前心中并没有它的形象;或许在语言的学习中听说过这一事物,开始有了一个模糊的影子;真正接触时,粗略一看,知道了它的颜色、轮廓;走近了看,知晓了它的结构、质地;再仔细些看,才能描摹出它的每一处起伏,了解它的规律。人就是这样在对事物逐渐熟悉的过程中获得它的细节,进而在眼中、心中拼凑出一个丰满的认知。这时候,事物在人观念中的存在才会趋于踏实。譬如一块石头,人获取了足够多的细节之后,这“石头”才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名词,更是一个在外在世界与内在思想中都确实存在着的石头。
审视的关键是陌生感。习以为常的事物我们不觉得有再去仔细观察的必要,因此有“风景在别处”的说法,陌生的景色才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但习以为常并不意味着真正了解,我们可能和邻居共处了很长时间,然而仍然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只是习惯了一个代号为“邻居”的生物存在。我们平时使用的许多常见的概念是从语言中习得的,许多普遍的观念是从传统中继承来的,往往只是凭借着模糊的理解而运用,很少对照着现实世界去仔细分辨它们的意义指向。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观念若囿于习以为常,就会僵化为成见和偏见,导致犯错误。因此,要常常把身处的世界当作是陌生的去看待,避免双脚陷入成见的泥淖,保持一只脚踏在半空的超脱姿态,抽离出习以为常所构筑的思维的舒适区。
审视往往还会带来美感的获得。如庞德那首著名的诗《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地铁车站是一个极日常的场景,充满了人世的嘈杂、拥挤和疲惫,充满着工业化的单调和冰冷。但若以一种抽离既定情境的眼光去观察它,竟会看到一种意料之外的美。美感的获得基于陌生,来自审视过后一刹那领悟的欣悦,来自被那一瞬间显现的世界真相所震撼的心灵激荡。
审视的心态与初来到这世上的婴儿相似,看一切都是新奇,对一切都想了解,每一天都处在收获与成长当中。愿大家都有一双赤子般的眼睛,一个理性的大脑,以及一颗热烈的心,在对万物的不断审视中接近世界的本真,保持自身存在的质量与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