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冰
(娄底日报社,湖南 娄底 417000)
浅谈新闻敏感性的培养
□何小冰
(娄底日报社,湖南 娄底 417000)
新闻敏感性是需要培养的。具备新闻敏感性,是一种本领,也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新闻素养。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新鲜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新闻事实。但是,如果要从这浩如烟海的各种新闻事实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来,这就要看新闻工作者有没有新闻敏感性,能否抓住这些有价值的新闻。所以说,判断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性如何,实际上就是判断一个新闻人的“新闻嗅觉”如何、新闻水平高低,看他是否有一只灵敏的“新闻鼻”。
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新闻判断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那他就很难捕捉到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即使碰到好新闻,也可能与之失之交臂。因此,新闻敏感性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新闻采访活动制胜的法宝。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性呢?
新闻工作者必须拥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必须不断学习进步,才能使自己对新闻更敏感。只有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民众所思所想所欲,才能洞悉到大量的新鲜事物。新闻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全局,才容易从众多新闻事件中去发现新闻典型。这就犹如在我们的脑海里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地平线,一旦有新的信息露头,我们就能够立即抓住它。
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在关心国家大事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关注身边的小事。而且有时对身边小事更应该关心。关心国家大事与身边小事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国家大事,才能知道自己身边的哪些小事是值得关注,才能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去挖掘身边小事中的新闻。比如,中央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治理学校乱收费问题,那么下边是怎么做的,同学和家长们有什么反映?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抓到新闻。每年春季与秋季开学,这些都是出现在报纸头版头条的新闻,这也是报纸急需了解和反映的民生大课题。你只有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非常了解,才具备这个新闻敏感性,否则,你就是新闻的真眼瞎。所以说,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新闻敏感。
一名新闻记者不能只当八小时记者,要做全天候的记者,连睡觉都要睁开一只眼抓新闻。业余记者也要对新闻有浓厚的兴趣、时刻留心观察,用心捕捉。只有这样,才能像雷达一样在新闻事实刚一露头就能抓住它。
比如,2016年1月,笔者去湖南长沙出差的火车上遇到了坐在对面的几个娄底农民兄弟。他们在火车上吃方便面,虽然一身农民的打扮,口里说的却都是些文化、遗产之类的话题。后来,笔者经一番打听,才知道他们到省里去争取娄底的一项“文化遗产”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他们朴实的言语中,笔者感觉到他们对文化传承的高度敏感,以及对所在地民俗文化的自豪,觉得这就是一个好新闻信息。于是,笔者一回到单位就一直密切关注着这班农民兄弟,直到他们申遗成功。后来,笔者根据这一信息撰写的新闻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笔者由此体会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或事,随时都有可能挖出有价值的新闻来。只有常抓常挖新闻,新闻敏感性自然会越来越强。
新闻敏感性也是“勤”练出来的。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想培养出自己的新闻敏感,多出新闻作品,就必须要做到勤写、勤跑、勤学、勤问、勤思考,这是一个最奏效的办法。再笨的人只要去做了,也一定能成功。相反,再聪明、再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勤写苦练,永远只能是眼高手低的看客,抓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写不出优秀的稿件来。
这里说的“勤跑”指的是深入实际,不辞辛苦地去采访。如,有一名通讯员为了写好新闻去帮助一位贫困学生,亲自跟着这位贫困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来回跑了四五个钟头,十几里路,与学生同吃同住,体验学生的艰苦生活。这个通讯员不知爬了多少山路才写出仅有千把字的小通讯。但由于是自己亲自跑出来的,有切身体会,所以,他的这条新闻使人能够感受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条新闻,而是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新闻敏感是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面广的人 ,往往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对新闻的捕捉力强。因此,当记者的,不仅要在采访活动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多下些“稿外功夫”。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新闻敏感自然会不断增强。
总而言之,好的新闻是需要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去挖掘的。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时时关注社会动态,深入基层,学会鉴别各类信息的新闻价值,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才能拥有一双“新闻慧眼”。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才能不断进步,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