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家庭教育的心理学科普硕果
——评《婴幼儿心理十万个为什么》

2017-01-27 00:30于文思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婴幼儿心理学科普

于文思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024)

仰望星空,浩渺的宇宙中蕴藏无数未解之谜;俯瞰大地,最难解的却是人的心理。人作为高度复杂的生命有机体,其心智运作的复杂机制亦是当世之谜,而心理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才应运而生。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心理学天然地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然而大多数人对这门学科有着某种误会:它似乎比其他自然科学多了几分神秘莫测,甚至有时和科学崇尚的理性精神相悖。尽管心理学的思想可上溯至两千年前的哲学源头,但其进入科学史却不过短短百十年光阴,更遑论我国。因此,心理学的发展在我国面临着两重任务:一是新兴学科的深入发展,二是域外文化的本土化,将二者结合的最佳方式就是科普读物。

曾几何时,《十万个为什么》是我们科普著作的代名词,它引导我们在探索科学的路上不断前行。“为什么”系列始于1962年,尽数包揽科学诸分支而独缺心理学分册,这固然是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起步尚缓,然民众对心理健康的忽视亦是推波助澜。2017年1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卢家楣总主编、以张向葵、方晓义、桑标、傅宏等教授领衔主编的《婴幼儿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一书可谓出现的恰逢其时。如今,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在被社会逐渐认可,但谈及相关知识,大部分家庭要么较为匮乏,要么不得其法。如何基于当代国情建设幼儿心理的家庭教育,就成为心理学在本土化与实用性上面临的双重挑战。本书正是中国高校学者对心理学实用性的深度思考与积极探索,是对心理学本土化与科普化的自觉回应,更是根植于中国大部分家庭现状的实践成果。

笔者有幸参与了本书文字的审校全程,对定稿、成书的过程亦是历历在目、感慨颇深。心者,人之本也,理者,事之源也。本书将纷繁复杂之人心事理说得晓畅明白而通俗易懂,本属不易,更兼将深奥的理论剥茧抽丝,让细碎的问题经纬纵横,织就一幅轻快活泼的“教子图”,直击家长在幼儿家庭教育中遭遇的种种困惑。本书共有150个问题,全部以“为什么”作为提问引导,涉及0-6岁婴幼儿在家庭、幼儿园等各个生活环境中的小问题。作为本书的参与者,在阅读了其中平实而生动的内容后,概括为如下突出四方面的特点。

一、奉献社会、福祉未来

当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心理学学科建设也渐成蓬勃之势,本书的出版不可谓不是一次开拓创举。有人说,21世纪必将是心理学的鼎盛时期,随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满足,对民众的心理状况,尤其是下一代人的心理健康将格外关注。时代发展带动了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激发了人们认识自身心理的欲望。快节奏的生活压力的让年轻的父母们忙得无暇自顾,又怎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关心孩子。由父母到孩子,“心理问题”成为一个隐性而不安的因素,社会需求也就呼唤着心理科学的援助,呼唤着心理学的学者们能一展己长、学以致用。本书是心理学科普之创举,虽或尚有可商榷之处,然首创之功、功不可没,能为广大家长与幼儿教师提供参考与指引。本书作者将这种服务精神概括为“服务社会,福祉后代,利在当下,义在深远”这十六个字,现今乃儿童心理学实践之伊始,倘假以时日,必能根植于中国家庭教育的土壤中,结出硕果累累。

二、由表及里、深浅适宜

受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影响,本书对问题的选择均来自生活中婴幼儿可能出现的日常琐事,通过生动的提问、轻松的话语,将儿童一系列难解的“密码”翻译为家长一目了然的故事与道理。本书以0-6岁孩子在生活中的“小动作”入手,诸如“宝宝边玩边自言自语,为什么?”“宝宝的记忆容易被改变,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几乎每位新晋父母都会遇到的困惑,而本书要做的就是以问题形式来阐明个中缘由。在阐释婴幼儿的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或许就是婴幼儿难以完整而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涉及到诸如个体认知、情感、性格、创造力、兴趣、自我意识等有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等方面,本书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它从问题入手,由故事讲述问题,让问题结合理论,既不会流于现象表面,又不会显得晦涩难懂,从而达到深浅适宜的阅读体验。

三、逻辑顺畅、知行合一

以往的“为什么”系列侧重自然科学,因此只做现象阐释;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高度复杂的人类心理,儿童心理更是在非理性层面瞬息万变,那么在解析“为什么”的同时,给出“怎么办”就显得尤为必要。全书在解答问题的同时配合对应性建议,让心理学真正由学理范畴走向应用范畴。

幼儿教育中存在哪些被忽视的心理问题?这是本书编纂的起点。每一节以“现象、原因、对策”作为三驾马车,是以句句到位、节节充实,内部实践与理论严丝合缝,外部多样化资料构成知识网络,使家长得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故事而生问题,由问题而入学理,由学理而成实践,形成以点带面的阐述风格。要知道,幼儿这些点滴细节,可能正是父母最难以明白却也最渴望了解的行为。原因分析部分主要阐释问题的成因与机制,有时由表层(一般分析)进入深层(进一步分析)分析;有时从心理层面、行为层面,直至生理层面上的分析,并在近年来突飞猛进的认知神经科学上找到答案。而提出对策部分则依托前两部分而建,让这门来自人心的学问回到人心之中,所言不多却颇能拨云见日。作者指出,这种精准而严谨的框架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使读者不自觉地建立起一个顺畅的逻辑思维过程。

在建构了每一个问题的逻辑框架之后,本书更进一步为大众读者增加了可读性和乐读性。除正文外,每篇还配有“三个一”:一幅与主题有关的漫画、一句引自历代名人的《名言录》和一个内容丰富、拓展视野的《心视界》。漫画补充了形象思维、生趣盎然,使家长在读罢理论之余亦能在笑中回味;《名言录》借名人之语论今日之事,使细小琐事亦能有哲学高度,从而加深了家长的思考,更是能使之顿悟升化;《心视界》中或延伸相关材料,或辅以文献参考,或简介相关理论,或体验趣味测验等,让心理学知识变得赏心悦目。是以读者虽心理学之门外汉,亦能寓教于乐:既学到了教育儿童之妙方,又可欣赏知识之美。圣人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即能如此。

四、立足本土、着眼细节

心理学毕竟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流,其中的理论是否都能与本土“无缝对接”则成了学术界颇受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本书从案例选择到问题解析,无一不是依据我国国情而进行建构或改革的,每一节的形成,从问题提出到学术解答,都是现实生活中俯拾即是的例子。本书的主编之一张向葵教授,曾有着丰富的幼儿教育经历,她担任幼儿园园长六年,始终在幼儿教育的第一线,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教学案例。每一节从问题的提出到故事的建构,再到理论解答与方法指导,均为其亲自“主刀”,条条把关。在书中,她融入了许多自己在幼儿园时遇到的故事和解决方案,这样既保证了书中的内容均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又使这些“为什么”绝非凭空编造,而是取材生活。

心理学本土化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书就是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在实践层面的一次尝试性结合。作者认为,婴幼儿心理学“十万个为什么”的意义乃在于:提高人们对成长中的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从而提高养育、培育、教育个体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提高民族的整体心理素质。

本书既有“通俗、通畅、通达”的表述风格,又有“科普、科研、科学”的专业精神,前者使知识平易近人而逻辑严谨,起到普及作用,后者让全书虽看似平实却根基牢固,不忘科学之本,这是科普著作应有之规范。本书是丛书《心理学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本,据悉其他各卷随后会陆续出版,其必将为心理学科普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婴幼儿心理学科普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科普达人养成记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科普漫画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理念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