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忍,刘天阳,孙 健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全民健身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周 忍1,刘天阳1,孙 健2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全民健身战略的提出将群众体育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我国全民健身活动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适应新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当前应深思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如何把握新战略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揭示其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全民健身;民族传统体育;策略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统体育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文化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足以唤醒每一个沉睡中的炎黄子孙。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这一伟大的历史契机,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无疑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代以来,体操、田径、球类、游泳等西方体育项目大量引入,并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其竞技性与娱乐性强,传播较快,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主要内容。不仅在发达地区,就连中国的偏远地区这些项目也是宠儿,处于强势地位,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却面临尴尬的、弱势的局面。中华民族的国粹、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武术,其发展比较好,但与跆拳道、瑜伽等项目相比仍望尘莫及,政府相关机构承载着体育发展的导向,然而现实是这些机构在民族传统体育保存与推广上践行不力,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一直没有可观的进展,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弱势地位未见改善。
随着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的健身和娱乐项目,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新兴的健身项目有游泳、网球、排舞运动、健身秧歌、模拟射击、普拉提等;新兴的娱乐项目有气排球、冲浪、攀岩、滑水、蹦极等。有些人为了健身、减肥等选择新兴健身项目;有些人为了舒缓压力,放松心情选择了其他项目;更有些人通过选择高雅运动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等。在这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新兴健身和娱乐项目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群众体质健康、民族文化发展、地区经济建设等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按运动分类可以分为武术类、摔跤举重、跳跃投掷、表演类、骑射运动、空中运动、水上运动和其他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之所以如此丰富,资源如此雄厚,离不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民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们常说浪费粮食可耻,类比来看浪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同样可耻。最大化地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发扬先进文化才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典型代表是中华武术。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武术、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专门人才。由于人才的不足,导致有些教师身兼多职或者跨行业教学,不考虑专业性问题,结果误人误己。缺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是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不及时改变这一现状,想继续发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难于登天。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各具差异,个人可以根据需要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项目进行健身活动。虽然有些项目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并不代表全部。有些武术项目、水上运动、马上运动等对场地要求还是很严苛的。因为没有场地,人们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不主动去参与习练的习惯,久而久之,即使是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习练的人也越来越少,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是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工作,然而成效仍不明显,甚至一些申遗成功的体育项目,由于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场地器材日趋消竭,参与人群日趋减少,传统技艺后继乏人,传统节庆生存乏术等,导致传承与保护工作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没有传承人,比较突出的是武术。传承是道义,失传是师父的耻辱,没有传承人的传承是不可能存在的,传承与保护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我们走进今天的运动场地,放眼望去,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色彩斑斓、争奇斗艳,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却身影稀疏,前景令人堪忧。西方体育与新兴健身和娱乐项目如此受宠,绝非偶然。民族传统体育如果想在自己的土地上继续存活下去,创新是唯一出路,创新并不等于模仿,要找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根”。例如,武术,它的本质特征是技击,如果创新时没了技击性,全是花拳绣腿,那与舞蹈、体操有何区别?为什么偏偏选择习练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称之为民族传统体育,那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的特征、性质和功能,是别的项目所不具备的。应从根上去创新,扬弃的去创新,在保存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的独特性的基础上,顺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其他项目相比,形成竞争优势。
目前,国家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发展旅游业具有前瞻性,这是市场经济对民族传统体育提出的时代要求。提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除时代要求外,主要考虑的是自身优势。民族传统体育一般具备的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政策环境优势、发展前景光明等,这些优越条件足够使民族传统体育向着新时代的步伐靠近,实现自身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发展要落到实处,不能打空口战,要一改往常研究集中在概念阐释、运动项目挖掘和整理上,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壮大的必然之路,同时,也是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近代,以武术为主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被列入了学校体育课程;进入现代之后,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武术、八段锦、五禽戏等课程,同时摔跤、围棋等也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学校现在使用的体育教材(含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缺点列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缺乏地方特色内容、竞技体育色彩太浓、内容太多。把握好教师、学生、教材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会蒸蒸日上。民族传统体育进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除发展旅游业之外的又一发展措施,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场地建设对族传统体育发展很重要,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场地,人们会认识到当地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有了学习的场所,且不花一分钱,于情于理,人们都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健身娱乐。运动心理学讲了人的情绪与认知,一个人参加锻炼可以带动许多人做同样的事,即使他们没感受到练习产生了什么好的影响,就是愿意一起坚持练习,久而久之,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者队伍怎会不强大起来?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被传承的,也是不断发展和创造的,它要从根本上适应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内在规律。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活的传承,前提是传承与保护工作要做到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创新的前提。如何去传承与保护呢?首先建立健全传承与保护机制,主要有学校教育传承、产业传承、媒体传承、民间传承等机制。民族传统体育在民间的传承是稳固根基、稳定结构、深化内涵和树立自信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传承方式应符合平民百姓的要求,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渗透。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曾经创造各种辉煌,但在西方竞技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下,出现了短暂的消沉期。全民健身战略的提出对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起到基础和保障作用。然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和娱乐功能与全民健身战略不谋而合,在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人口是一个重要标志,毕竟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是舶来品,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全民健身战略的提出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机遇,抓住其“根” 进行创新、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明天一定充满阳光。
[ 1 ] 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学[ D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3-46.
[ 2 ] 李政.网络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6):84-85.
[ 3 ] 王岗.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 4 ] 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 J ].体育科学,2014(12).
[ 5 ] 万利.全民健身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研究[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 6 ] 姜霞.全民健身活动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施途径的创新[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
[ 7 ] 张兴奇,顾晓艳,王亚琼,等.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研究综论[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12):74-77.
[ 8 ] 张宏宇,李小兰.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与保护[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319-1321.
[ 9 ] 颜下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与保护[ J ].体育文化导刊,2004(9):13-15.
G85
A
1674-151X(2017)12-13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2.072
投稿日期:2017-02-18
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Y155)。
周忍(1990—),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
孙健(1980—),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