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亚强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
智库(Think Tank)也称“智囊库”“思想库”,是一种基于公共利益与社会责任,以公共政策为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目标的专门性研究机构。我国现代智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2016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调查显示,我国95%以上为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媒体智库等发展相对缓慢且存在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1]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鼓励并支持科研院所、高校、新闻媒体等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这无疑为智库发展、媒体转型带来重大政策利好。此外,在2017年5月份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我国专门加设“智库交流”平行主题会议,旨在突出智库独特优势,搭建汇聚智慧、对话思想平台和载体,彰显出党和政府加强智库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实际上,媒体与智库存在着天然关联性。一方面,关注公共利益、肩负社会责任、监督公共政策是媒体的义务,借助智库能够拓展媒体视野、提高理论站位、提升服务层次;另一方面,智库借助媒体传播力,加速与政策圈、文化圈、学术圈的互动,便于提升自身参政辅政核心竞争力。[2]国外媒体重视与智库融合,积极探索“媒体智库化”路径,路透社 (Reuters)、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彭博社(Bloomberg News)等知名媒体纷纷试水相关领域。我国媒体顺势而为,瞄准智库品牌打造,新华社瞭望智库、凤凰国际智库、南方民间智库等开始崭露头角,这为党报在转型与融合发展中建设智库型媒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借鉴。
我国党报约有400种,在全国报纸总量占比超过20%。除去数量优势,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比较优势还集中于渠道、传播与资源属性等方面。
影响决策是智库的重要职能。然而,囿于传播渠道、推广方式、体制机制等限制,传统智库学术成果转化率不高,影响范围有限,对于政策的支撑略显不足。党报在渠道与表达上的优势,能够有效弥补上述缺陷。一方面,党报传播渠道通畅。既能够借助资政报告、内部参考等形式将调研结论、对策建议上呈决策层,也能够加强与意见领袖、精英群体的互动交流,形成舆论合力,影响决策制定;另一方面,党报表达较为专业。党报姓“党”,这奠定了党报的政治特色和文化自信。尽管媒介格局、受众需求、舆论生态不断变化,党报在政治站位、专业素养、内容价值等领域的媒体基因与表达质感却始终如一,这便于其发挥自身职责使命,提升与智库融合发展的生命力。
客观公正是智库的重要前提。官方智库隶属行政机构,服务对象固定,研究咨询时难免掣肘;民间智库则仰仗资助,利益关联紧密,公信力屡遭质疑。相比之下,党报在媒介新生态下能够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融合发展,其独立性和公信力不断增强,大众影响力得以彰显。这对于整合智库分散智慧、发挥智库品牌优势、超越智库依赖属性、推动智库媒介转型,具有先天优势和现实基础。[3]例如,徐州报业集团在2016年推出党报智库与智慧城市活动,整合“党报+政府”“党报+企业”“党报+社会组织”力量,不定期组织研讨,催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思想、新举措、新方法。
运营资金是智库的重要保障。国外智库发展启示我们,智库建设是否成功,筹资能力是重要指标。我国官方智库资金大多源于划拨,途径较为单一,财政压力不可谓不大;民间智库在经济上、组织上的自主性与学术上的独立性之间难觅平衡,又面临着注册难、融资难、挂靠难等一系列问题。相比之下,党报运营资金来源多元多样,既能够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企业私募基金、公益机构赞助,也可以借力自身客户群,形成稳定可持续收入来源。由此,媒体智库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提供更为客观公正的决策建议。例如,新华报业集团的“新华传媒智库”通过“江苏品牌大讲堂”“新型智库看潥阳”等活动,从供给端持续助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借助“活动+智库+会展+广告”多轮驱动,跳出版面做经营,创造诸多版面外收益。
对于党报而言,智库型媒体是对其原有功能的一种完善与补充。若处理得当,就能够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效果;若处理不好,或仅停留在简单模仿官方、民间智库层次,则有可能会本末倒置,不仅无益于智库发展,还会使党报丧失固有优势。[4]因此,智库型媒体建设需要尊重事实、精准定位、扎实推进。
第一,坚持主流文化价值。智库所面临的是融媒时代,专业化、平台化、社交化等新兴业态交织成一幅多元的融媒图景。无论舆论格局如何变化,智库型媒体建设要坚守主流文化价值定位,结合技术改革创新,旗帜鲜明地代表人民利益、服务人民需求、立足人民主体,不断提升自身政治自信和强大生命力。
第二,恪守社会舆论定位。智库不仅肩负着传播自身研究成果的重任,而且应当传播研究制定出的政策措施,以便公众能够更为全面客观地知晓智库产品、知悉政策内容。因此,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在政策传播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媒体自身特质和比较优势,以受众到达与接受程度为旨归,在保证成果展示的完整性、客观性基础上,恪守舆论导向性,尽量用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阐发表达。
第三,拓展公益平台属性。智库为决策者提供了建议和意见,促使决策者政策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准确,有助于策略方案的有效运行。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要符合智库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公益属性,强调为公共政策发声、为公共利益研究、为普罗大众代言,既要坚持专业性立场,也不能见利忘义、庸俗媚俗,在平等开放中公正客观研究。
第一,“媒体+智库”外联模式。一方面,智库为媒体提供专家资源和智力支持,专家深度融入媒体报道,全程参与报道选题策划、现场点评;另一方面,媒体为智库发表研究成果,定期组织学术沙龙,拓展智库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二者通过建立健全智库媒体日常联络与合作沟通机制,安排专人从事业务联络,实现初级层面的合作共赢。在此模式下,党报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专家资源和智力支撑,提升报道的深度和高度;智库也能够找到发布研究成果的固定平台,释放自身话语权和决策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适用于我国绝大多数党报的一种智库型媒体模式。
第二,媒体内嵌式的中级模式。内嵌式是指在党报内设研究机构或组建民间智库,这是党报智库建设的较为高级形态,也是智库型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媒体+智库”外联模式相比,内嵌式运营模式更为强调党报媒体的主导属性,更加强调深度合作的属性。基于内嵌式运营模式,党报弱化其单纯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属性,而强化其整合资源与互连互通的平台属性,便于二者资源合力发挥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内嵌式模式要求媒体和智库充分调动各自资源优势,积极寻找合作的着力点,协调推进合作取得较好效果。例如,新华社瞭望智库运作即为此种类型。新华社拥有雄厚的自身编辑队伍、高校学者资源和各领域专家库,并借此成立了瞭望智库,为政策研究、战略推进、新闻评论出谋划策。二者将推广的着力点定位在“会议”相关产品开发上。新华社具有丰富的办会经验,会议既能催生智慧,也能深度聚合相关专家及企业家群体,将既有资源与受众需求有效整合,借助会展经济的带动效益,包装并开发附属产品,实现互利双赢。
第三,打造智库产业高端模式。如果说“媒体+智库”外联模式、媒体内嵌式的中级模式是从“点”和“线”角度入手整合资源,那么,打造智库产业高端模式则属于真正从产业层面出发进行探索。前两种模式既为智库产业形成奠定了资源基础,积累了运营经验,也为后续模式的快速提升探索了合作路径。打造智库产业高端模式,一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通过整合政府部门、传媒智库、研究机构、企业公司,组建运营团队。在此过程中,党报要发挥其平台优势,吸引并留住人才,使智囊组成人员更好地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出谋划策;同时,要发挥其沟通互联的桥梁作用,实现决策者、企业家、研究者、媒体人、老百姓之间有效互动。二要探索智库产业,依托企业主体地位,集聚各界人士智慧,开展相关企业发展、政策制定、群众呼声较高课题研究与讨论,通过策划专题活动、举办高峰论坛、组织主题沙龙、出版相关书籍、发布研究报告等形式,壮大平台力量。在此过程中,通过与相关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在平台内启动企业与专家联合研究机制,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案例分析,提升产业规模。例如,沈阳日报“盛京汇”智库项目、广州日报南风窗传媒智库项目就是该模式的代表。二者皆立足智库、企业家、服务公司等机构,聚合资源,提供技术咨询、管理咨询、政府购买服务。既为企业家出谋划策,重建企业社会责任,也能为政府分忧解难,为百姓发出声音,同时能为党媒打开服务市场,拓宽媒体营收渠道。
尽管部分党媒探索智库化路径已初见成效,但实践表明,多数党报媒体在建设智库型媒体中难免会遇到人才瓶颈、机制束缚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智库格局造成的资源匮乏、生存空间不足的原因,也有人才储备缺乏、专业研究深度不足的原因。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人才、运营、传播等方面多点着力、多措并举。
建设智库型媒体,需要把握比较优势,确定主攻方向,搭建专家团队。一是加速内部人才转化。党报原有人才素质高、经验足,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可以择优进行培训指导,提升其理论素养与工作能力,完善其视野和责任感。若能够发展为相关的运营与产品经理,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二是吸收业界专家人士。党报在多年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够有效衔接各个层次与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多样身份参与到特定研究领域,担任兼职研究员、专业分析师等职务。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集中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也能够借助专业人士知名度提升媒体平台影响力,凭借研究会、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促进社会共享专业资源优势。例如,21世纪经济研究院、人民日报内参部就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且成效较好。三是构建多层次的研究格局。党报能够借助自身优势,在宏观政策、经济分析、社会管理、资源环境、数字产业等方面邀请部分专业人士组成完备的专家联盟,形成多层次的研究格局,更好地打通人才制约瓶颈。
建设智库型媒体,需要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让市场化运营发挥生力军作用。一是弱化行政体制的束缚。党报媒体可以借助智库建设的机遇,对于既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原有能力的放大效应。也可以加强跨区域、跨行业的重组进程,避免单一区域内因行政限制产生的同质化竞争风险与跨界领域的服务纠纷,实现智库化媒体的独立性、客观性、公益性。二是加强课题研究的市场化导向。既要做好委托课题的研究,更要做好自选课题的推进。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及时对焦社会热点,以用户为导向,生产专业性较强的定制产品。既要借助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情况,也要依托专家资源搭建专业策划团队,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关注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运营,并及时开发出相应的文化衍生品。三是提升人才运营机制活力。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要充分调动各种人员力量,有效打通采编人员与研究人员梗阻,并根据业务需求协调人员配给,确保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创新型智囊服务体系。
建设智库型媒体,需要在筹资能力上下功夫,将筹资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好抓实。一方面,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完善财政投入的保障性举措,确保各类应到位资金不拖延、不挪用、不压低;加大财政投入增长力度,发挥党报公共属性,合理争取政府社会事业财政投入比重;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开拓新型财政来源,借助社会公益基金、资源性收入资金划拨等形式,集中力量解决涉及政府购买的相关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融资机制。既要扩大党报信用功能,借助资金公共积累,增加自有资金存储,也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发展基金,通过面向社会委托项目、拉长会展经济产业链、拓展广告出版物等文化产业收益、融合社会企业赞助等多样化形式,挖掘与探索融资的新途径。
建设智库型媒体是党报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党报既要发挥渠道、传播和资源优势拓展生存空间、人才储备与专业程度,更要精准定位探索运作模式,完善对接合作机制,健全专家团队与筹资机制,推进体制变革与制度创新,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注释:
[1]张倩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媒体型智库[J].新闻前哨,2014(11)
[2]李艳中.地方政府借脑引发的“外脑”思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2011
[3]吴毓健,余潇,储白珊.党报公信力: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J]. 新闻战线, 2015(23)
[4]刘刚.借智库之言强媒体之音——以浙江日报经济部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合作为例[J].新闻实践,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