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热潮中的变革、挑战与坚守

2017-01-26 20:48:11伊文臣
中国出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受众

□文│伊文臣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虚拟现实技术(VR)在经历了萌芽、理论研究、实际应用的几个阶段后,如今已经到了全面大发展的时代,并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教育、房地产、军事、医疗等行业都在逐渐地涉及这一技术。2016年,在拉斯维加斯和上海举办的消费电子展(CES)上,虚拟现实都是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从展会情况看,虚拟现实系统、硬件设备和游戏、影视等各种VR内容均有涉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VR+新闻”的形式也逐渐被重视。正如每一次新技术的应用会带给新闻行业新的变革一样,VR技术的到来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VR技术到底能够带给新闻怎样的变化?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新闻行业在变革与坚守的博弈中如何健康发展?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梳理。

一、VR技术在新闻行业中的应用

VR技术又称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这种技术,用户可以沉浸在一个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系统中。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的多感知性、浸没感、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1]为VR技术贴上了注重用户体验的标签。因此,游戏、影视、娱乐等由消费者推动的行业,最先受到影响。

在电影制作中,通过大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影像合成技术,可以创造出一种“真实的非真实”影像世界,把导演的想象发挥到最大程度。在2015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一部完全依靠计算机动画(CG)制作的VR短片《迷失》(LOST)引来热议;2015年10月10日至18日,由英国电影协会主办的伦敦电影节举办了全新的虚拟现实故事展,涉及纪录片、科幻片、动画片等类型;《速度与激情》系列的导演林诣彬也在2016年拍摄了一部VR短片《求救》(HELP)。

电视人也开始尝试将 VR 技术引入到其电视节目制作中。2015 年,英国广播公司与一个名为“倒带”的工作室合作,制作了一档以 360°全景 VR技术拍摄的真人秀节目《舞动奇迹》,节目播出后大受欢迎;2016 年 2 月,英国广播公司采用 VR技术制作了一部关于大型草食性恐龙的教学片,可以让观众模拟与巨型动物的亲密接触,甚至还可以在“透视”状态下感受恐龙的心跳。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也并不排斥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率先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新闻报道并产生影响的是美国甘内特(Gannett)集团旗下的《得梅因纪事报》(Des Moines Register)。2013年,该报推出大型解释性报道《丰收的变化》(Harvest of Change),获得了甘内特季度创新大奖,吸引了超过40万的网页点击率。

这样的尝试在2015年呈现了多样化的态势,国内外的许多媒体以及高校都做出了尝试。2015年9月,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服务“ABC新闻VR”,即通过 VR 技术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而美国广播公司也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利用 VR 技术报道新闻的电视台。《纽约时报》也积极涉足 VR 技术,不仅推出了自己的平台,还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2015年11月6日,《纽约时报》推出VR客户端“NYT VR”,已经有11段新闻纪录片和4段广告影片上线。其中,最知名的一部是《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它以三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他们周围的环境——一间千疮百孔的教室、一片致命的沼泽、年轻的流亡者辛苦的劳作等,从而揭示全球难民的状况。

国内较早推出VR作品的媒体,如财新网在2015年9月推出中国首部VR纪录片《乡村里的幼儿园》。2015年“9·3”胜利日大阅兵时,《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首次引进全景VR视频设备全程记录阅兵现场,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感受阅兵现场。201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VR 技术也派上了用场 ,比如新浪网推出 VR全景式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使百姓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看会议。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G)在2016年也宣布入股美国VR公司JAUNT,并联合微鲸科技、JAUNT,共同出资1亿美元成立JAUNT中国。同时还储备了VR综艺节目,另外, SMG还利用VR技术拍出了一则上海拆除违章建筑的新闻。

根据暴风魔镜、国家广告研究院、知萌咨询联合推出的《中国VR用户行为调查》显示,无论是重度用户还是浅度用户,在最感兴趣的十大VR行业中,VR与新闻的结合均榜上有名。而在用户感兴趣的VR+场景中,全景直播新闻则排名前五,在重度用户和浅度用户中的关注度分别为67.2%和58.7%。可见,VR技术将给新闻业带来许多新变化。

二、“VR+新闻”开辟新闻新视角

2016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全球新闻媒体代表大会(World News Media Congress)上,由世界编辑论坛(World Editors Forum)撰写的《新闻编辑室趋势2015》正式发布,报告中列举了新闻编辑室在9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第一条便是交互新闻游戏与虚拟现实兴起。其中提到,新兴的可穿戴技术,以及像谷歌眼镜(Google Cardboard)和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Oculus Rift)这样经济实惠的虚拟现实设备,正逐步改变着新闻媒体生产新闻的方式。综观当前VR与新闻的结合,已经呈现了以下四种新变化。

1.传统媒体新领域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也纷纷推出新媒体业务,希望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VR技术的引入,为传统媒体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在VR技术面前,新媒体在技术、人才、理念方面,比起传统媒体有一些优势,但VR技术面前,几乎还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传统媒体在实践中并没有落后,而是在这新领域中不断做出新动作。这一点对于平面媒体来说,体现的更为突出。在影视传媒领域,VR技术多用于现有的产品中,如应用在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环节中。而平面媒体则是完全是在生产新产品,并为新产品在创造着合适的平台。

这方面《纽约时报》的经历最为典型。《纽约时报》不仅推出VR纪录片、VR新闻现场视频,还专门推出了一款面向智能手机和谷歌眼镜的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TY VR。这款APP在2015年11月6日上线当天,《纽约时报》向国内家庭订阅户免费送出一百万套“Google Cardboard”(谷歌眼镜),让读者尽快感受VR技术魅力的同时,也扩大了《纽约时报》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2.新闻报道新形态

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新闻产品的形态将不限于文字、音频、视频,媒体可以制作出让受众身临其境的作品。基于VR技术多感知性、浸没感、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虚拟现实新闻又被称为沉浸式新闻。有虚拟现实教母之称的诺妮·德拉佩纳提出,沉浸式新闻是指一种能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2]沉浸式新闻与以往的报道形式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即使电视现场直播也难以达到的强烈的现场感。同时,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化理念将进一步延伸,在VR新闻中,记者不只是讲故事,而是也将受众置身在故事的场景中,用现场人物的视角真切地感受现场的细节、氛围,让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从平面视角转换到立体化空间。

3.新闻生产新流程

“VR+新闻”的生产流程不同于传统的新闻生产,从技术上来讲要更复杂,需要更多的环节和团队合作。诺妮·德拉佩纳在VR新闻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均有着丰富的经验。她和团队的制作过程一般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步骤。前期需要采集现场的新闻素材,如真实场景、实时记录的声音、图片、视频以及出现在场景中的人,基于图片资料建模或对他们进行动态捕捉以创造精确的数字化身等。后期使用游戏引擎构建一个描述特定线性新闻事件的虚拟环境,加入人物塑造等,创造出具有强烈在场性、真实性与冲击力的空间叙事现场。

即使在前期的采集环节,与传统的影像采集也有很大的不同。360°的全景画面拍摄时,边框、构图、景别以及运动镜头等镜头语言都不再适用,同时也需要有更多设备的支持。如中山大学设计与传播学院制作《舞狮》的过程中,在前期工作阶段准备了如下设备:拍摄设备是一台8镜头(Go-Pro相机)结构360°VR Video原型机;头戴显示器由“三星Gear VR二代+三星手机S6 edge+三星耳机LEVEL”组成;同时还用理光Theta360相机练习全景拍摄。可见,要制作优质的VR新闻作品,必须有人员和技术能够完成工作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在新的工作流程中,不仅需要有采写能力的记者,还需要有操作计算机系统的专业人员和有着影视导演思维的编导。

4.受众体验新角色

从旁观者到目击者,受众的参与感更强。如果说之前业界提出过的沉浸性新闻,是让记者真正浸入到所报道的情境中,那么沉浸式新闻则是为受众提供置身“现场”的可能。无论是一个灾难现场,还是一个比赛现场,虚拟现实技术都会让受众的感受更加真实。受众在接触虚拟现实新闻这种 “沉浸式新闻”时,通过头戴式设备和体感、运动追踪等设备可以让受众置身“现场”,它所带来的变化不仅是获取新闻的过程更加有趣,而且实现了受众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同时,虚拟新闻报道中所加入的游戏元素,也让受众从一个信息接收者成为了信息选择者,受众的参与感更强。在当前传统媒体的年轻用户正在流失的困境下,这种新鲜的体验,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新闻。在《丰收的变化》中,为了激发受众阅读的兴趣,设置了一些游戏任务,受众通过一些线索获得提示,从而得到报道中更深入细致的信息。

三、“VR+新闻”带来新挑战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新闻报道理念的更新,也为新闻行业带来无限的可能。虚拟现实在新闻传播领域已经给了人们一些惊喜,但依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1.技术问题带来的局限性

目前的技术水平限制了报道范围。虚拟现实技术复杂的制作程序,还不能满足新闻对速度的要求,不适用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报道,一般会应用在时效性较弱的解释性报道中。

高昂的制作成本也让很多媒体望而却步。如前面提到的Harvest of Change, 360°全景摄像、收集资料、采写文字内容以及最后的制作整个过程的花费达到5万美元。对于一般的新闻媒体而言,这笔开销还是比较大的,而且也存在风险,毕竟新闻领域不像娱乐行业能有较可观的收益。

对于受众来说,购买配套的观看设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便如此,注重用户体验的VR虚拟技术,目前还是难以给受众最好的观看体验。

2.伦理风险引发社会担忧

虽然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的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面临的许多伦理上的挑战甚至来自各方的质疑却一直伴随。

虚拟现实对新闻真实客观的挑战,让人们担忧世界将成为一种技术的存在,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容易全盘皆收,盲目依赖,丧失自身理性的判断。毕竟,从本质上来讲,“虚拟现实”中所谓的“现实”并非客观世界中的现实,也是经过选择过滤的产物,如果把关不严会存在被操纵的危险,甚至成为虚假报道的温床。

融合游戏化元素也让人担心会影响到新闻的严肃性。目前VR报道经常会将镜头对准人们无法亲临的现场,比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在此类题材中如果不能把握好度,不仅不能吸引受众,反而会引起反感。如BBC发布的交互式游戏《叙利亚之行》(Syrian Journey),就遭到了多家媒体以及民众的批评,认为将严肃性的新闻话题以娱乐性的游戏方式呈现有失分寸。

对真实环境的模拟呈现让一般的受众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者的观看感受。比如在战争报道中,那些血腥、残酷、悲惨的场景会让一些暴力事件受害者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受到二次伤害,尤其是对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来说,让他再去体验那些逼真的场景,带来的伤害更是难以预估。

我国有学者专门撰文分析了虚拟现实新闻的伦理风险,提出了VR 新闻对公众可能具有更大的操纵性和欺骗性,仍然具有极强的把关、议程设置和显化功能,也有将“公众”退化成“群众”的风险。同时还提出了“虚拟现实”新闻是否会带来“缸中大脑”的可怕未来、用户“身体”是否真的就不重要了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可见,虚拟现实新闻所带来的伦理风险不容忽视。

3.人才短缺问题不容忽视

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人才短缺的现实。在人员配备上,VR 新闻的生产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相关的技术人员还非常缺乏。从长远来看,培养既熟悉虚拟操作技术,又懂得新闻生产规律的专业人员,并加强技术人员与团队其他岗位人员的配合,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问题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挑战。要培养适应虚拟时代的新闻人才,需要学校的理念、师资、教学方式、教学设备等方面都能跟进。比如,从教学理念来说,新闻院校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技术的挑战。技术因素对影视传媒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和引领性作用,使得我们必须重视技术类课程的引入,或者开发与技术有关的新兴课程。

在传统的新闻学教学中这样的新兴课程已开始出现。比如美国南加大开设了一门名为“谷歌眼镜新闻学”(Glass Journalism)的课程,教学生们用增强现实技术(AR)和谷歌眼镜进行新闻报道,也将开发相关的应用;塞浦路斯大学开设了“沉浸式新闻”(Virtual Reality Storytelling)课程,使学生理解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内容的特点,学习使用Unity 3D游戏引擎、3D建模工具来构思讲述新闻故事。[3]

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也要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中,传统新闻教学中的课内实践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合实践,已经难以满足虚拟现实新闻复杂的工作流程,在虚拟现实新闻的实践中,甚至需要打破院系的壁垒,通过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的合作,呈现最真实的工作环境。

四、虚拟时代更要坚守新闻人的专业精神

在新技术更新换代飞快的今天,传媒比以往需要更强的定力,冷静面对VR技术给新闻领域带来的新变化,从容应对VR技术所引发的各种担忧,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守新闻媒体的责任,坚守新闻人的专业精神。

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用专业的记者团队,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是新闻媒体起码的社会责任。虚拟时代,内容为王并不过时,新闻报道的水平更多地还是取决于选题的价值、内容的质量,设备只是载体,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能够提供优质内容的强大报道团队。选择有价值的选题,要求记者有发现新闻的敏锐性,同时也要有专业的把关能力。因为并不是所有新闻都适合用VR技术去呈现。对于一般的城市新闻、时政动态、社会新闻,人们只关心“发生了什么”,快速高效获取信息就够了,还有一些深度报道,例如财经报道、人物报道,同样不适合VR。[4]

内容的表达除了有技术的载体外,还需要探寻恰当的叙事方式。《丰收的变化》为了保证趣味性,舍弃了大段的文字报道,同时增添一些非核心的环境信息等,在部分信息表达的效率上可能会略低于传统媒体报道。[5]因此,在其平面媒体《得梅因纪事报》上还进行了配套的系列报道。其实有清晰流畅叙事结构的VR新闻报道并不多,当前许多冠以VR新闻的作品,严格来讲用全景式新闻表述更恰当,它们为受众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环境,没有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因此,前沿的VR技术也必须借力于恰当的叙事方式,才能做出真正意义的VR新闻。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媒体尝试虚拟技术,也会有其他新的技术介入新闻报道。为新闻插上新技术的翅膀,创造新鲜的新闻形态,是新闻媒体和所有新闻人不能回避的任务。但更重要的是,不能为了追求新闻形式的新颖,而忽略新闻本质的要求,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VR技术元年已经到来,但VR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王艳东.虚拟现实新闻系统[J].中国传媒科技,2008(12)

[2]杜江,杜伟庭.“VR+新闻”:虚拟现实报道的尝试[J].青年记者,2016(2)

[3]张姗姗.虚拟现实新闻的现在与未来[J].新闻界,2016(3)

[4]VR或将在新闻报道上大有可为,但不必担心它会取代新闻工作者[EB/OL]. http://www.tmtpost.com/1716045.html

[5]俞哲旻,姜日鑫,彭兰.《丰收的变化》: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的新运用[J].新闻界,2015(9)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论虚拟现实艺术的“沉浸”
REALITY BITES
汉语世界(2017年3期)2017-06-05 15:01:42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商周刊(2017年24期)2017-02-02 01:42:55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HTC斥资千万美元入股虚拟现实设备商WEVR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37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