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帅黄希庭
(1重庆邮电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重庆 400065;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社会关系的认知机制:自我与他人表征的视角
杨 帅1黄希庭2
(1重庆邮电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重庆 400065;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社会关系的认知在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认知网络,指个体对自我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个体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识首先在于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即自我独特性,在各类研究中表现为自我参照效应,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和双加工假说对此进行了阐释;个体在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扩展,将亲近、相似或内群体他人纳入自我概念,表现为自我和他人信息加工具有相似的认知和神经过程,相关假设有心理理论和共情等。关于人我关系的形成与展现,近代西方的理论主要有自我解释理论、关系自我理论和自我扩展参照模型。未来应进一步立足于人我关系,采用多学科方法探讨处于动态人际背景中的社会关系的认知及神经机制。
社会关系认知;自我与他人表征;自我独特性;自我扩展
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认知机制的系统探讨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目的在于理解人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可操作化定义为社会背景中个体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即自我独特性;在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扩展,把亲近、相似或内群体他人纳入自我概念;对概化的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即社会知识的认知[1]。21世纪以来随着脑电研究技术的介入,社会关系认知的研究主题旨在理解大脑功能怎样支持社会行为背后的认知过程,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有:自我知觉和自我知识,立足于自我参照加工,认为自我参照是大脑功能的基线模式,而自我知觉是一种动机过程;对他人的知觉,包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理论的神经基础、整合非言语线索和心理状态以及孤独症等患者理解他人心理能力的缺失;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的汇合,包括相似和亲近他人信息加工时内侧前额叶皮质的作用和共情研究;社会知识,包括社会知识表征及运用社会知识进行决策的心理机制[2]。然而,很多研究结论处于理论假设阶段,围绕社会关系认知还有很多亟待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每一次探讨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着人类对自我、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1.1 自我独特性的认知基础
人类生存首先依赖于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所有物相区分的能力,即自我独特性的觉知。Rogers, Kuiper和Kirker开创性地进行了自我独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与字词编码相比,自我参照编码导致记忆提升,该现象被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selfreference effect,SRE),相应的加工被称为自我参照加工。由此认为,与自我有关的认知加工可能是独特的、更深层次的和更有意义的心理过程[3]。Conway和Dewhurst较早引入他人参照任务,学习阶段分为三种条件:自我参照、他人(John Major,英国时任总理)参照和褒贬判断,采用5点量表(1代表“总是符合”或“积极”,5代表“极少符合”或“消极”)对人格形容词进行判断。在测验阶段进行再认和R/K(remember/knowing)判断发现,再认率没有差异,但自我参照条件下的R反应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呈现自我参照效应[4]。该研究分离了自我参照加工的认知过程,进一步证明了自我的独特性,且主要表现在R反应中。
采用现代认知神经科学手段的研究也证实了自我独特性。自我相关任务在多个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时间窗上呈现有意义的激活,其中备受关注的是200-400ms时间窗口,自尊、內隐自我加工、认知性自我评价等与该时间窗的特异性激活有关[1]。另一个有意义的是300ms及以后的时间窗口,研究发现各类与自我有关的任务特异性地诱发了该时间窗,称为晚期正波效应(late positivity effect,LPE)。自我相关加工的晚期正波效应被认为反映了个体的内在动机,即人们分配给自我刺激和任务较多的注意和认知加工;也有研究者认为和情感信息加工的ERP激活模式相似,自我相关性可能和情感评价存在相关关系[5]。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也证实,自我相关加工特异性地激活了一系列的功能脑区。其中,内侧前额叶皮质和后扣带回皮质同时参与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识的加工;内隐和外显自我信息的加工主要是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回皮质/楔前叶、次级前扣带回皮质、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同时参与[4]。但是,个体所表征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全脑表达的,因而研究者更倾向于把自我及其神经基础看作某种“集合”,而非孤立地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个特定脑区。
1.2 自我独特性认知机制的争议
自我独特性通常表现为自我参照效应,但自我参照效应的认知机制一直备受争议。Rogers等认为是由于自我知识形成了专门的、独特的认知结构,凡符合这一结构的信息或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刺激都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加工,并产生较好的回忆[3]。后续研究者分别提出精细加工、组织加工和双过程等假设对自我独特性的认知过程进行诠释。
自我参照加工范式起源于记忆加工水平的研究,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精细加工说是对记忆加工水平说的拓展,认为除加工深度之外精细加工还应包含项目具体性(item-specific)的加工。这种加工不依赖于对系列中其他词的加工,而是在该词与记忆中早已存在的信息或结构之间建立多重联系。根据精细加工说,自我参照之所以能提高记忆是因为自我是一个高度精细化的认知结构,一旦被激活,就能在记忆材料和早已存储在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这些联系会为随后的回忆提供多种通道,从而促进记忆成绩。精细加工说得到了早期研究的支持,研究发现,记忆材料是名词时产生的自我参照效应比人格形容词时要小[1]。组织加工是指信息加工时根据一定语义标准将项目 “捆绑”在一起的过程,其加工过程包括词与词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词语之间的间接联系。从本质上来讲,组织加工是一个编码加工的过程,即把项目按照既定语义标准进行分组。研究证实,当提升语义加工任务中词语的组织性时,自我参照与语义加工任务的再认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自我参照效应消失,证实了自我参照促进记忆的认知过程可能是组织加工的作用。Klein和Loftus则提出双过程假设,认为自我参照效应是精细加工和组织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研究中发现,当单词间无关联时,自我参照和归类任务产生的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都优于精细加工任务,这说明自我参照任务与组织加工有关;当单词间有关联时,自我参照任务与精细加工任务产生的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都优于组织加工任务,也说明自我参照任务与精细加工有关。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对自我独特性的内涵做了更深入的诠释。Gillihan和 Farah认为自我在解剖结构、功能独特性、功能独立性和种属上存在特异性[6]。Zhu则认为自我参照加工是“我思故我在”在自我成像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指个体表征自我的人格特质或当前心理状态的加工[7]。总之,自我相关的加工伴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背后的认知、情感和动机机制亟待进一步探讨。
2.1 自我和他人相似的认知基础
人类生存还依赖于对他人进行亲疏远近的区分。研究发现,他人参照的记忆成绩显著好于语义或字形判断,或者在自我参照加工中引入他人参照加工将减弱自我参照效应,这类现象统称为他人参照效应(others reference effect,ORE)。研究者很早就注意到,与自我参照效应不同的是,他人参照效应的产生需要特定的条件,即当参照对象为亲密他人(如,父母、配偶或好友)时自我参照效应就会减弱,为熟悉的公众人物时自我参照效应显著增强[4]。他人参照效应在国内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周丽、吴慧芬、杨红升和黄希庭等分别探讨了恋人、母亲和“自己人”等的参照效应[8-10]。这些研究说明,近距离他人信息与自我信息同时加工时产生了认知冲突,可能共享了相似的认知机制。
认知神经层面的ERP研究证实了自我和他人加工可能有相似的认知基础。Chen等探讨了自我相关程度的时程特点发现,在P2成分上,与高自我相关刺激相比,中及低自我相关刺激呈现出更大的波幅和更长的潜伏期;在N2成分上,高和中自我相关比低、非自我相关有更多的降低。此外,在P3成分和440-540ms时间窗内,高自我相关刺激诱发了更大的正波,P3的潜伏期也明显长于低自我相关和非自我相关刺激,个体加工与自我有关的概括化他人信息(如所属群体)时,与自我信息(如自己姓名)加工具有相似的ERP激活模式[11]。fMRI研究也证实了自我和他人加工共享了某些脑区的激活。研究发现,当他人面孔被识别为与自我更相似时,更多观察到被试的腹内侧前额叶皮质激活;推理相似他人时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参与,而推理不相似他人时背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参与[12]。个体对他人信息感知的研究还表现在某一类他人 (概括化他人)的探讨,Harrison和Hole发现,老年、中年和年轻被试均对同龄人的识别时间较短,对异年龄人的识别时间较长,被称为“同年龄偏差”;同年龄评价还伴随着内侧前额叶皮质等脑区的激活增强[1]。Ebner等在实验中让年轻和老年被试分别评价某个人格特质词多大程度上可用于描述一个不认识的年轻人、老年人或自我。结果发现,年轻和老年被试对同年龄对象评价时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和前扣带回皮质的激活显著强于评价异年龄对象[13]。尽管如此,自我和他人在何种程度、何种条件下被个体知觉为相似或差异仍是社会关系认知领域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
2.2 自我和他人共享认知过程的争议
在社会关系认知中,有效表征他人并保持自我独特性是非常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心理能力。关于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认知过程,相关假设主要有:一是以自我相似为出发点,通过具身模仿得知他人的意图、信念或心理状态,主要有知觉-动作模型和心理理论;二是以第三人称视角观察他人,根据推理来推知他人的意图、信念和心理状态,或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将个体的自我与他人区分;三是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综合加工,包括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和自上而下的认知及情绪调节,主要由共情的相关假设来解释。
知觉—动作模型和心理理论在诠释自我与他人相似性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知觉—动作模型是关于运动系统上自我和他人表征相似性的解释,认为当个体知觉到他人行为时会自动激发与该行为有关的个人经验。这一假设得到了来自镜像神经元研究的支持,研究发现当看到别人被触摸和自己真实地被人触摸时,被试产生了相同的脑区激活[14]。心理理论则诠释了情感和动机等因素的作用,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的表征,并据此推断他人行为的能力。心理理论依赖于认知系统,也包含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判断,又称为“社会智力”。个体对自我及与他人共享认知过程还主要由第三人称视角或观点采择来解释,指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做出反应的能力。fMRI研究表明,当分别以自我和他人进行观点采择时,所激活的神经网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5]。此外,自我意识的发展也通常用来诠释个体对他人信息的理解,其重要特征是个体虽然与他人诱发了相似的情感,但明确地知道他人才是自己这种情绪发生的根源,总是能够对自我和他人的情感来源有明确区分。
自我和他人信息加工的综合假设集中于共情的讨论。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其中,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包括情感唤醒或分享,主要基于感知-行为的耦合;自上而下的动机、意图与自我调节则包括情绪调节成分,以及情绪意识与理解。国内学者刘聪慧等提出了共情的动态模型,涉及五个部分:情绪、认知和行为系统,作为共情起因的他人的情绪情感或处境,以及代表共情作用方向的同向性。共情是各个部分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并受到元认知过程的参与及调控[16]。这些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丰富了社会关系认知的探讨,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人类深入理解自我、他人及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之父James认为,人们总会在乎他人的看法,有多少个所属群体就有多少种社会自我。符号交互作用论者Cooley和Mead认为,人和社会是相互建构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个体常常通过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的眼睛觉知自我,而自我由他人的期待及观察到的他人反应所塑造。精神分析学者Sullivan认为,人格产生于与重要他人交互的经验,周而复始的人际关系所形成的持久模式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特征,塑造了人类的自我信念[17]。综合心理学发展的前半个世纪,人我关系的研究泾渭分明:自我觉知的研究关注个性化的自我概念,即个体得以与他人区分开的自我认同感;他人觉知的研究致力于揭示个体用于组织他人知觉的潜在维度。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把自我作为孤立的心理现象,而是注重在动态的人际和时间背景中解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3.1 自我解释理论
近代西方人我关系的理解来源于Triandis等人的里程碑式研究,即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的区分。基于文化维度,Markus和Kitayama提出自我解释理论(self-construal theory),认为不同文化倾向性的被试对于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不同的思考。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通常以独特性定义自我,把自我看作稳定的、自主的、与他人和环境不同的实体,具有典型的独立型自我解释;集体主义文化的个体根据社会连接性定义自我,把自我看作动态的、不断受社会背景和关系所定义的实体,具有典型的互依型自我解释[18]。
自我解释理论广泛地被用于揭示文化、性别等群体差异。来自亚裔和美国白人的跨文化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的被试对信息的加工更依赖于背景[1];来自性别差异的研究显示,女性(相依性较高)在冲突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N400电位 (被认为和语义加工、语义冲突有关),激活强于男性和一致任务[19]。这些结果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个体发展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问题。一方面对自我及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受环境的影响深远,每个人的社会关系认知都被打上了环境的烙印;另一方面,这些社会化印记在脑神经层面找到了依据,又进一步塑造着作为生物个体的人本身。然而由文化二分法直接产生的自我二分法过分强调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以及群体差异,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关系自我理论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2 关系自我理论
关系自我理论(theory of relational self)认为自我部分地被他人所定义,不同的人际背景可以激活自我的不同方面。关系自我理论的提出经历了几个相互交错的发展阶段。在早期Markus和Kitayama的自我解释理论中,互依型自我解释强调自我概念中社会性的一面,考虑了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集体和关系等在自我解释中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关系自我理论的雏形。
最早对自我解释理论提出质疑的有两个学术团队。Cross为代表的团队根据美国文化的现状提出几点质疑: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以独立型自我解释定义美国人等于把个体悬空在孤立的光环中;关系对美国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至关重要,应关注关系在自我概念中的作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我解释风格呈现多样化,不应该局限于二元论[20]。因而,他们提出关系互依型自我解释的概念,指代个体根据与亲近他人的关系来思考自我的倾向性。以Brewer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将文化解构为自我表征、信念和价值观三个成分,统称为“文化取向”,认为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建构的独立型—互依型自我解释不能很好地代表文化取向,其质疑有:自我解释理论过于包罗万象但不能表征所有形式的文化差异;集体主义由多个内群体目标构成,但对集体主义和内群体目标未加区分,后者的操作性定义受人际关系主导,即混淆了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的概念[21]。据此该团队提出了“关系自我(relational self)”的概念,认为文化的三个成分应该由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构成,被称为自我三元论。他们把自我作为人类共性,致力于探讨与自我内部结构有关的问题:在三类自我中,哪个是自我表征的主导成分?三类自我如何相互影响?如何予以整合?
Andersen和Chen团队基于以往研究提出了关系自我理论,认为关系自我指在关系背景中与重要他人有关的自我概念和方面。重要他人包括特定的重要他人(如,母亲、恋人)、抽象的多个重要他人(如,家人、朋友)或一般意义上的重要他人。在内涵上,关系自我由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所定义,反映了和重要他人关联时“我是谁”。关系自我通过以下几点得以界定:关系自我指记忆中与重要他人有联系的自我知识;关系自我存在于多种特定的水平;关系自我可被情境或习惯所激活;关系自我包括自我概念以及与重要他人相关的各类自我集合,如目标、管理策略等能将与重要他人有关的自我凸显出来的内容[17,22]。关系自我主要被用于揭示社会关系中自我的多面性,即认为和不同的重要他人一起个体将体验到不同的自我,各类自我的差异仅在于被不同的人际背景所激活。来自自我—他人表征(self-with-other representations)、关系图式(relational schema)、身份(identity)、移情(transference)、依恋(attachment)等领域的部分研究均被作为关系自我理论的证据,证实了在不同的关系背景中个体展现出自我的不同方面。
3.3 自我扩展参照模型
自我扩展参照模型 (self-expansion reference model)与以上两个理论不同,主要关注亲密关系中的自我边界。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提出伊始,Sampson根据自我与非我边界区分了两类性质不同的个体主义:“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是一种边界坚实、标记清晰、强调个人控制和排他性的自我概念;“包容式个体主义”的边界是流变的、标记含混的,强调的是场域对个人的权力和控制以及包容的自我概念,这种自我的边界并不那么清晰坚实,而是可以将他人纳入边界之内的[23]。Aron,Tudor和Nelson在研究亲密关系时首先提出自我扩展的概念,认为恋爱是人们希望将他人包融到自我中而发生的[24]。此时的“自我”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实体,还包括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他人,如恋人。自我扩展参照模型认为自我扩展是人类的核心动机之一,其形式主要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使他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其动机是获得他人的资源、视角以及身份认同,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实现目标的能力。
自我扩展参照模型被广泛地用于解释自我和他人关系认知的研究结果,一些研究还以此为基础用以佐证自我解释理论和关系自我理论的合理性。自我扩展不仅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个体和团体之间,对于近几年研究较多的内群体偏差现象,早在自我扩展参照模型提出之时就已经做了大量阐述。Tropp和Wrisht指出人们将群体包融到自我中,使自我得以扩张[25]。自我扩展具有动机性。将他人包含到自我中是实现自我扩展的手段,内群体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自我扩展的动机造成的,因为这样做会增强人们的自信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并达成目标。
对人类社会行为之谜的探讨是心理学最吸引人的课题之一。目前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聚焦于三类主要的社会认知:自我知觉的研究力图在神经水平上进一步考察自我独特性;对他人的知觉是目前的重大难题,这是由于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时,不能直接获取他人心理状态而必须加以揣测;社会知识表征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所涉及的脑区激活模式可能反映了社会决策中认知和情绪加工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类研究目前才刚刚起步。社会行为最复杂的特性之一是很少有明确的准则来统一行为,某个特定行为在一种情境中是恰当的,在另一种情境中则可能完全不合时宜。未来研究除了探讨人本身,还必须探讨产生恰当的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
4.1 人际距离与社会关系认知
人际距离是社会关系研究中一个重要和稳定的影响因素,在采用多学科方法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在跨领域研究的相关范式中引入人际距离因素仍然可以得到传统社会认知范式 (如,自我参照范式及oddball任务等)一致的、稳定的结果,反过来将该范式引入社会关系认知的研究将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可能产生新的、有意义的发现。另一方面,自我概念的形成基于复杂的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因素,以往以自我参照加工范式为主的研究多采用人格形容词、面孔等作为刺激材料,致力于考察个体被动思考自我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信息表征,较少涉及社会互动的在线因素影响。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动态交互情境中研究社会关系认知已成为可能,借助于脑电技术、互联网使用,采用稳定的人际距离变量在神经水平上考察自我独特性是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4.2 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和他人
自我解释理论、关系自我理论和自我扩展参照模型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理解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西方近代的人我关系理论逐渐融合于具体的实验研究。自我解释理论主要关注社会经验所造成的先在的群体性差异,如文化或性别差异;关系自我理论主要探讨不同人际关系中自我的动态性与多面性,如身份凸显性;自我扩展参照模型则关注自我边界的伸缩如何受人际关系远近的影响,如内群体偏差。社会、认知及人际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对自我及与他人关系的感知。从人际功能出发,关系中的自我塑造的心理过程和结果,影响人们的自动化行为,具有基本的定向和意义功能,为人格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和背景特异性的变异,并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17];反过来,动态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自我概念的呈现,在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维度中引入双文化被试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个体在不同文化启动中的动态自我表达[26]。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于复杂的动态人际关系并受之影响。那么,除了现有研究探讨较多的因素(如文化、性别、人际距离等),社会关系认知的影响因素还有哪些?各因素在自我及与他人关系感知的表征中如何体现及统合?这是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4.3 社会规则与社会关系认知
人类社会活动中存在许多显性和隐性的社会规范。已有研究发现,由“崇拜权威”所体现的社会优势觉知影响了相关任务中的自我独特性:当权威人物(如,系主任或教皇)的照片内隐或外显地呈现时,自我体验和自我面孔识别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27];在导师面孔和自我面孔交互呈现时,中国大学生会失去自我面孔优势效应,且自我面孔劣势与导师负面评价(害怕)的程度之间正相关[28],说明个体的自我表征可能受社会等级中对优势者的优先觉知这一因子的影响。还有研究发现,对交互对象(人类和计算机)和交互背景(合作vs竞争)的认知影响着自身将以何种方式看待自我及与同伴的关系[29]。这些结果表明,在复杂社会背景中个体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对社会关系及附加规则的理解差异。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其心理与行为必然受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制约,背景中的各种因素反过来也影响和修饰着个体对社会关系的感知。那么这些社会规则有哪些?如何在社会关系认知中发挥作用?这些内容也构成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1 杨帅.社会关系认知影响观察者反馈负波的ERP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 Gazzaniga M S,Ivry R B,& Mangun G R.认知神经科学.周晓林,高定国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483-550.
3 Rogers T B,Kuiper N A,Kirker W S.Self-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7,35(9):677.
4 Conway M A,Dewhurst S A.The self and recollective experience.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5, 9(1):1-19.
5 Fields E C,Kuperberg G R.It’s all about you:An ERP study of emotion and self-relevance in discourse.NeuroImage,2012,62(1):562-574.
6 Gillihan S J,Farah M J.Is self special? A critical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131(1):76-97.
7 Zhu Y.Neuroimaging studies of self-reflection.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4,14(4):296-302.
8 吴慧芬.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母亲参照效应的实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 周丽,苏彦捷.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心理学报,2008,40(4):487-449S.
10 杨红升,黄希庭.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11 Chen J,Yuan J,Feng T,et al.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degree effect in self-relevance:Neural correlates.Biological Psychology,2011,87(2):290-295.
12 Mitchell J P,Macrae C N,Banaji M R.Dissociable medial prefrontal contributions to judgments of similar and dissimilar others.Neuron,2006,50(4):655-663.
13 Ebner N C,Gluth S J,et al.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y when thinking about others depends on their age.Neurocase,2011,17(3):260-269.
14 Singer T,Frith C.The painful side of empathy.Nature Neuroscience,2005,8(7):845-846.
15 Decety J,Jackson P L.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man empathy.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2004,3(2):71-100.
16 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等.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64-972.
17 Chen S,Boucher H C,Tapias M P.The relational self revealed:Integrative conceptual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life.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132(2):151-179.
18 杨帅,黄希庭,王晓刚,等.文化影响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49-157.
19 Ishii K,Kobayashi Y,Kitayama S.Interdependence modulates the brain response to word-voice incongruity.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0,5(2-3):307-317.
20 Cross S E,Gore J S.The relational self-construal and closeness.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2004:229-245.
21 Brewer M B,Chen Y.Where(who)are collectives in collectivism? Toward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Psychological Review,2007,114(1):133.
22 Andersen S M,Thorpe J S.An IF-THEN theory of personality:Significant others and the relational self.Journalof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9, 43(2):163-170.
23 杨宜音.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心理科学进展,1999,17(3):58-62.
24 Aron A,McLaughlin-Volpe T,Mashek D,et al.Including others in the self.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2004,15(1):101-132.
25 Tropp L R,Wright S C.Ingroup identification as theinclusion of ingroup in the sel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1,27(5):585-600.
26 Ng S H,Han S,Mao L,et al.Dynamic bicultural brains:fMRI study of their flexibl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ignificant others in response to culture primes.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0,13(2):83-91.
27 杨帅,黄希庭,王彤.社会等级加工的神经基础.心理科学进展,2014,22(2):250-258.
28 Ma Y,Han S.Self-face advantage is modulated by social threat-Boss effect on self-face recogn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4):1048-1051.
29 Castellar E P N,Notebaert W,Bossche L V,et al.How monitoring other’s actions influences one’s own performance:Post-error adjustmen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1,58(6):499.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ocial Re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Others
Yang Shuai,Huang Xiting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2 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Social relation cognition referred to the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network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the self,which included the cogni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others.The cogni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as self specificity above all.Individuals had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others.In various studies,self specificity was presented as the self reference effect.Early assumptions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cluded the hypothesis of elaborative processing,organizational processing and dual-process model.Secondly,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individuals developed the self-expansion to include the others in the self.Generally,these others referred to the people who were familiar or similar to the self,or the in-group persons.In behavioral and neural process,the self-expansion was presented as similar representation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And some assump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explain the shared representations,such as the hypothesis of perception-action imitation,theory of mind,and empathy.In sum,there were self-construal theory,relational self theory,and self-expansion reference model to explain these phenomena.Future research sh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cognitive and neural mechanism of social relation in dynamic interpersonal context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cognition of social relation;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others;self specificity;self expansion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YJC190023)、重庆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K2014-06)、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项目(CQGJ15058C)
黄希庭,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xthuang@s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