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2017-03-11 05:44:43史滋福郑凯文张慧敏方舟丁樵石
心理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神经质人格特质社交

史滋福郑凯文张慧敏方 舟丁樵石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沙 410081)

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史滋福1郑凯文1张慧敏1方 舟2丁樵石1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沙 410081)

目的:考察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方法:使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修订版)和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国版对47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得分明显高于男大学生;视手机为必需品的得分明显高于视手机为非必需品的得分;7.56%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神经质、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存在正相关(r=0.125,0.302),内外倾与手机依赖存在负相关(r=-0.340),社交焦虑与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为16.2%,社交焦虑在神经质、内外倾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70.2%、19.33%。结论:社交焦虑在内外倾和神经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

大学生;手机依赖;内外倾;神经质;社交焦虑

手机依赖是指个体对手机的使用具有不节制、冲动的特点,反复把玩手机,当手机不在身边或出现信号、网络中断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与失落,有明显的戒断症状,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类似成瘾行为[1]。在前人研究中,手机依赖的比例在15%-40%之间,对大学生的躯体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2-5],因此,有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及其成因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贺金波等人综述手机依赖的发生机制,认为手机本身的特征和使用者的人格特质是影响手机依赖的两类因素[6]。国外学者将外倾性和神经质的神经和激素改变作为解释手机依赖重要的病理学依据[7]。内外倾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水平[8]。典型外倾者的神经系统属于强型,对刺激有更多的渴望,所以此类人格特质的个体会有许多社会联系,并经常参加集体活动,而这恰好降低了他们在虚拟手机交往中的参与度。而典型的内倾者神经系统属于弱型,对刺激太过敏感。因此,具有内倾特征的个体更喜欢独处、不喜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他们会逐渐将手机作为连接自己与外界的唯一工具,强烈依赖于手机。此外,神经质的生理基础是自主神经系统,该系统和人的恐惧焦虑等情绪有关[8]。高神经质者有强烈的安全需要,此类人格特质的个体害怕在社会交际中出现问题而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因此,他们会采用一种安全的交往方式,即以手机为媒介,其他研究也有类似结论[9]。

此外,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当现实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时,人们更可能通过网络扩展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现实人际关系予以补偿。而社交焦虑者面对实际社交情境时,害怕被审视或评估,并认为评估是负性的,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阶梯式焦虑状态[10]。社交焦虑者敏感的人际体验使他们难于展开接触式交往,而打电话、发信息这种非接触式的交往可以降低内心的焦虑。有研究者认为,内向、害羞或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有效互动,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人际交流,缓解其现实关系贫乏的心理适应问题[11,12]。因此,本研究试图考察社交焦虑在内外倾与手机依赖之间、以及神经质与手机依赖关系中的作用机制,并假设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能显著地正向预测该群体的手机依赖程度,而且社交焦虑在内外倾与手机依赖之间、以及在神经质与手机依赖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向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95.20%。其中,男生179人,女生297人,年龄为17-24岁。

1.2 测量工具

1.2.1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 采用韩永佳等人2012年编制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包括戒断性、强迫性、冲突性三个维度,共有13题[13]。问卷采用5级评分方式,测试结果得分越高,说明依赖倾向越强。本次测量α系数为0.84。

1.2.2 交往焦虑量表 采用龚耀先等人2004年修订的交往焦虑量表。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分条目与总条目之间的相关系数至少为0.45,八周重测信度是0.80[14]。本次测量α系数超过0.87。

1.2.3 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国版 (EPQ-RSC)采用钱铭怡等人2000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量表,共有48个条目[15]。该量表有四个因子: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社会掩饰性。其分半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除P量表在0.51-0.60外,其余量表均大于0.70,各分量表三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P量表0.67、E量表0.88、N量表0.80、L量表0.78,有较高的信度。本次测量α系数为0.75。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本研究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分布呈正态分布,且偏度与峰度系数均近似为0。参照以往研究[13],以44分为手机依赖的判定线,发现手机依赖者36人,占样本量7.56%。

表1 被试各类别的人次分布及手机依赖得分

此外,为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别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本研究对大学生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校别、专业、户口、性别、是否恋爱以及手机是否为生活必须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各类别的人次分布及手机依赖得分见表1)。结果仅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在“性别”和“手机是否为生活必需品”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手机依赖得分(t=-3.904,p<0.01),视手机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非生活必需品”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t=4.803,p<0.01)。

2.2 大学生内外倾、神经质、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内外倾因子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因子显著正相关,而与精神质因子不存在相关(见表2)。

2.3 人格特质、社交焦虑对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

为建立人格特质中内外倾、神经质和社交焦虑水平对手机依赖的预测模型,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得,手机依赖与内外倾、神经质、社交焦虑的关系为:Y=30.731+0.194×X1-0.780×X2+0.225×X3(见表3),该模型的预测能力为16.2%。

表2 手机依赖与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表3 人格特质、社交焦虑对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结果

2.4 社交焦虑在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探讨人格特质和手机依赖的关系中是否存在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以温忠麟、张雷等人提出的程序检验中介效应[16,17]。以手机依赖为因变量,社交焦虑为中介变量,人格特质为自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由表4、表5可知,社交焦虑在神经质和手机依赖的关系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其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145×0.318)/0.519=70.2%,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27.7%,而社交焦虑在内外倾和手机依赖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0.241×(-0.771))/(-0.961)=19.33%,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20.98%。

表4 社交焦虑在神经质与手机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表5 社交焦虑在内外倾与手机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3 讨论

3.1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特点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在性别和手机是否为必需品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专业、户口、校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级职务、是否恋爱等变量上无差异。此外,本研究中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呈正态分布,偏度与峰度系数均近似为0,该结果符合一般的心理与教育事实。44分为手机依赖的判定线,发现本研究中手机依赖人群占总样本量的7.56%,这与韩永佳研究中7.07%的依赖比例十分接近[13]。但在以往研究中,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比例在15-40%之间[18,19]。本研究中大学生手机依赖比例较低,可能是由于地区学风建设的差异和抽样普遍性造成的。

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得分在男女两性上出现显著的差异现象——男生明显低于女生。该结果和大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即女性更依赖手机[20,21]。其原因可能是男女使用手机时所做的事情有差别 (男生喜欢上网游戏;女生喜欢打电话聊天等),女生更倾向用手机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自然手机依赖倾向高于男生。

3.2 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人格特质的关系

研究显示,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此结果与王欢等人的结果一致,即高社交焦虑水平的个体存在高手机依赖倾向[22,23]。很明显,大学生中的社交焦虑个体对现实的交往情景存在不满意和排斥。但大学时期是一个身心迅速转变渴望社会支持的时期,现实情景的阻碍使得大学生对社交的渴求不能满足,因此个体不得不用一种温和可控且隐匿性、保护性极强的方式开展社交。各类手机交友软件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通过电话、短信及网络平台与他人联系来满足社交需求,同时逃脱现实情景中的社交压力。因此,在焦虑症状得不到缓解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并加重依赖程度。

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因子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此结果与国外学者Bianchi的结论相反,但与国内秦曙等人的结论相似[24]。在内外倾因子上得分低的人,对现实情景中的诸多刺激都不愿接触,所以他们不愿意参加聚会、交友和冒险等一系列带来强烈刺激的活动,而是喜欢类似于读书的安静活动尽量减少刺激,因此手机这类温和适宜的消遣工具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但是,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因子存在正相关,这与国内学者杜立操的观点相同[25]。高神经质个体的自主神经系统能对微弱刺激做出典型的过度反应,极易造成各种焦虑并导致情绪失控。对情绪的不良控制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加重焦虑,如果个体的交往状态难以改善,只能寻求情绪性不强的交往方式即手机社交软件的交往。

3.3 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关系中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结果表明,社交焦虑在神经质因子和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0.2%;在内外倾因子和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33%。神经质和内外倾都有其生理基础,在没有社交焦虑中介效应的影响下它们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是直接的,但这种关系的真伪有待验证。许磊等人的研究表明,现实情景中的人际交往问题会加重手机依赖,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神经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有70.07%[11],与本研究的70.2%几乎相等。这并非巧合,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质水平对认知过程、情绪调节有很大影响,生活中许多事件都有认知过程和情感调节,比如手机依赖问题,这是内因在一个强烈外因的诱导下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26]。而剩下不足30%效应可能是本研究中未涉及的其它未知因子造成的。可以确定,如果切断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的影响都会降低。因此,依赖行为的产生有其生理基础,但这种生理基础与问题行为的连接一定有外界的桥梁作用,研究这种桥梁作用并改造它是心理研究的主旨所在。通过本研究发现,在个体人格特质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来缓解个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4 结论

(1)大学生手机依赖总体分布正态,存在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占总样本量的7.56%。手机依赖在不同性别和是否视手机为必需品的大学生中存在差异。

(2)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因子、社交焦虑水平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内外倾因子负向预测手机依赖。

(3)社交焦虑在神经质、内外倾两人格因子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1 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163(1):41-47.

2 李迎.大学生手机上网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22(2):119-120.

3 胡燕红,陈瑜.广东省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623-1632.

4 Thomee S,Dellve L,Harensta A,et al.Perceivedconnections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useand mentalsymptomsamongyoung adults-a qualitative study.BMC Public Health,2010,10(1):66-68.

5 Yang Y S,Yen J Y,Ko C H,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and risky behaviors and low self-esteem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BMC Public Health,2010,(10):217-221.

6 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22-825.

7 Igarashi T,Motoyoshi T,Takai J,et al.No mobile,no life:Self-perception and text-message dependency among Japa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5):2311-2324.

8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9 雷雳,柳铭心.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5,37(6):797-802.

10 张永欣,杜红芹,丁倩,等.青少年的同伴交往:线上与线下的交互.心理研究,2016,9(1):53-59.

11 许磊,丁倩,杜红芹,等.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困扰、网络交往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心理研究,2016,9(2):86-91.

12 丁倩,张永欣,张晨艳,等.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抑郁: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823-82.

13 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漳州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 彭纯子,龚耀先,朱熊兆.交往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9-41.

15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16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14,22(2):731-745.

17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18 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19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20 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7:26-28.

21 Beranuy M,Oberst U,Carbonell X,et al.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use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college students:The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1182-1187.

22 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449-450.

23 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09-112.

24 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心理健康,2009,6(2):31-34.

25 杜立操,梁杰华.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27):65-69.

26 娄熠雪,蔡阿燕,杨洁敏,等.内外倾人格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及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855-186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Social Anxiety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hi Zifu1,Zheng Kaiwen1,Zhang Huimin1,Fang Zhou2,Ding Qiaoshi1
(1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2 College of Tour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social anxiety and phone dep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476 undergraduate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by using the anxiety scale,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dependency scale (revised edition)and Eysenck Personality Short Form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scor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depend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mobile phone as the necess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essential students;7.56%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ad mobile phone dependency;Neuroticism,social anxiety and phone dependency had positive relationship (r=0.125,0.302),and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xtroversion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r=-0.340).Social anxiety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rvousness,internal and external tilt 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and its mediator effect is 70.07%and 19.33%respectively.Conclusions:Social anxiety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extroversion,neuroticism and cell phone dependency.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dependency;extraversion;neuroticism;social anxiety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BA160044)、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1402001)

史滋福,女,教授,博士。Email:shizf@hunnu.edu.cn

猜你喜欢
神经质人格特质社交
社交之城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现代企业(2022年5期)2022-05-31 23:28:22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社交距离
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大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9:10:36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