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22
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热点等新媒体不仅冲击了纸质文献,更打破了传统阅读模式,开启了“互联网+”背景下的“读屏时代”。相对于第一代图书馆的“藏书”和第二代图书馆的“开架”,面向未来的第三代图书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1]。第三代图书馆不但要给读者提供一个惬意、开阔的阅读空间,更要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即使是在“读屏时代”,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永远是图书馆的不懈追求。无论是阅读“经典”还是“读屏”,图书馆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文化空间,是生活、工作、学习甚至休闲娱乐的城市空间综合体。自2006党的十六大提出“全民阅读”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落实以来,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根据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上升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2016年手机阅读率达到66.1%,已经保持8年连续增长[2]。
“读屏”为“阅读”开启了新旅程。“经典”传承文明,“阅读”更新知识。人们希望自己在“经典”的巨石上艳压群芳,希望用“经典”摆正立场、获取论据,但每个人心中那些“读不下去”的“欲烧书单”给经典文本的阅读模式提出了难以逾越的挑战。
“经典”是历史上反复被人引用、被人阐述的文化资源[3]。通俗地讲,“经典”就是人们反复重读,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理解,每一遍都会获得更深层次启发的文化集合。中医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典范性的中医著作,包括历代医学家遗留下来的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这些在中医理论上的著作典籍以及与中医相关的其他交叉学科著作称为中医经典著作[4]。阅读经典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5],但若无法读出“经典”中文字的魅力,不能在别人停下的地方再往前一步,“经典”还是“读不下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通过微博、微信留言,根据近3 000名读者的吐槽,统计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是中国四大名著尽列其中,《红楼梦》高居榜首[6]。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统计分析了对中医四大经典书籍《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流通数据,发现在中医药院校四大中医经典书籍的借阅量只占总借阅量的5%左右,借阅周期也呈现下降趋势[7]。
1.1.1 存在形式单一
在当前阅读快餐化、网络化的时代,人们崇拜“经典”但又不愿利用个人宝贵的时间静心阅读。“经典”在人们心中往往是一本厚厚的书,拿在手中释放一种情怀,摆在书柜展示一种品位。但这种传统的“经典”确实不及手机里安装的APP轻便、快捷、内容丰富,在微时代,随处可见人们拿着手机、iPad、Kindle等手持终端,而几乎见不到拿着经典著作的身影。
1.1.2 获取方式繁琐
综合院校图书馆的中医典籍馆藏有限,即使有读者对中医经典阅读感兴趣,但由于无法获取相应资源,最终可能会放弃阅读。虽然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藏有相对丰富的中医古籍,但“图书馆借还书太麻烦”也会成为读者阅读中医经典的“拦路虎”。
1.1.3 部分书籍未能再生并传播
即便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部分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现,以光盘、移动存储、网络等介质保存并传播[8],但是绝大部分中医古籍仍然在各个图书馆及博物馆中被束之高阁。
1.2.1 读不懂
有些读者由于自身文化底蕴有限,感觉经典文本中许多文字晦涩难懂,导致“经典”的未完成状态[9]。尤其是中医古文,由于年代距今久远,古今文字之间在字形、字音甚至字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又没有明确的标点符号进行断句,即便是同一部中医古籍经典著作,理解起来也会因人而异[10]。
1.2.2 没时间读
医学院校课程安排较多,学习任务繁重,读者分配给阅读的课余时间减少;社会读者虽然没有学业压力,但很少有人利用阅读时间阅读中医经典。
1.2.3 不想读
现代媒体中电影、电视剧、综艺真人秀、网络游戏对“经典”的翻新演绎使“经典”碎片化地被理解,甚至某些片段被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读不下去”的“经典”在表面上可以“看得下去”“听得进去”,使观众对中医经典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中医经典文本更加“食之无味”“难以下咽”的尴尬局面。
第三代图书馆不仅需要服务内容的升级,更需要服务方式的升级。
传统阅读推广通常以中医经典阅读书目推荐、读书会、导读讲座、诵读表演等形式存在[11]。这些形式通常缺乏时代感,推广形式古板、场景单一,视觉效果与听觉体验不足,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够,难以唤醒读者对中医经典文本的兴趣。
读者主动欣赏中医经典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存在,如看中医经典话剧、中医经典电影等也是中医经典阅读的一种间接方式。读者会因为话剧或电影的经典桥段,重读中医经典著作,从而使影视推荐延伸为中医经典文本推荐,像组织一场关于经典中医诊治的话剧,读者也可能会为了领悟角色而重新温读中医经典原著。
山东中医药大学于2016年6月原创中医历史题材话剧《扁鹊扁鹊》,并在济南新青年大学生戏剧节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和最佳编剧奖[12]。发扬中医经典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话剧无疑是快速全面的首选。扁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发明的中医四诊法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扁鹊言医,为方宗者。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话剧中增加了许多中医治病方法,同时还借“医巫斗争”探讨当今中西医之间的争论,以扁鹊的献身精神和民本思想寄望当今医疗改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演绎将与扁鹊相关的诸多经典中医著作立体地还原到现实中,不仅自身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将中医文化传播出校园甚至扩散到社会。
第三代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从信息流通升级为知识流通,可见促进知识流通是图书馆不变的使命。第三代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目的就是通过多元化的载体将经典呈现给读者,并以现代化的表现手法让读者汲取经典精髓。图书馆不仅要把书推荐给读者,更要让读者知道读哪些书、如何读、如何读下去、读下去之后可以获得什么。
阅读方法和技巧对中医经典阅读尤为重要。许多专家学者在阅读时都讲究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这不仅节省阅读时间,且对“经典”的有效记忆至关重要。由感性阅读升华为理性阅读,由浅阅读导向深阅读,使阅读方法与技巧相得益彰,必将使阅读事半功倍[13]。也可将碎片化阅读与试读相结合,让读者体验“经典”的片段,主动追根溯源。
只有习惯中医经典的表达方式,理解中医经典的内涵,逐渐把阅读中医经典变成一种乐趣,才能真正爱上中医经典,并从中学习到中医的精髓。对于一个对中医完全陌生,但有一定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循序渐进地阅读中医经典。
首先可以看一些通俗读物,如罗大伦所著的《阴阳一调百病消》《神医这样看病》等,通过这些通俗读物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可以正式开始中医入门学习。对于初学者,建议从教材开始学,教材中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14]。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就能够对中医学产生总体认识。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后,就可以开始研读中医经典名著,如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于名家名著历代注家较多,不可能一一读遍,限于时间与精力,可以从注释版本开始研读,也可从讲座视频着手。
注重生态环境是第三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建筑本身,还是周围布景,或者空间设计,都应使读者产生一种只想在“这里”获得知识的欲望。中医古籍经典阅读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图书馆推广古籍阅读可以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注重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中医古籍经典阅读推广,培养读者对中医古籍的阅读兴趣,激发师生研究中医古籍的热情,提高读者自觉保护古籍的意识,逐渐形成了解古籍、阅读古籍、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2.3.1 通借通还
社会各部门应联合行动让“经典”随处可见,但凡能驻足的地方,“经典”都可以顺手掂来[15]。根据不同的场景摆放不同类型的文本,因地制宜,甚至可以采取整个社会通借通还的形式。如在地铁站中设一个车站借阅,另一个车站归还;在商场中,逛街时随手翻阅一本“经典”,下次逛超市时再归还;中医经典阅读也可如此。由于阅读人群主要是医学生,故在医学院校包括其附属医院中应多设立自助还书机,将有助于正在实习的中医学生将临床实践与中医经典中的经验总结相结合。
2.3.2 空间再造
这种场景建设比较直观,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般“4D”的感觉。实施中可以将作品背景、年代相似的经典文本聚类,重现文本中的“经典”场景。如可以在医学图书馆一角设立中医经典主题区域,墙纸、壁画的装饰,古典书架的环绕,中式桌椅的摆放等,整体设计都围绕古典中医主题,甚至可以让管理员也身着汉服,让“经典”重现在读者面前。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2017年5月阅读推广活动月中,首次举办了“穿时空、读经典、传文化——珍贵古籍展”。此次展览选取了5-10本兼具版本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的特色馆藏古籍于3个展台展出,展出期间由古籍研究学者举行了6次经典古籍文化讲解,每次讲解的古籍都由工作人员身着汉服佩戴专业古籍手套进行展示。除了展台内陈列的古籍“真迹”之外,展厅内还陈列了数本古籍仿本,供读者翻阅。每次讲解期间,推出与该次讲解的古籍相关的专题书架,使读者了解古籍文化的同时提高馆藏书籍的借阅量。对古籍的保护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使之得到充分利用。本次活动秉承品读经典、传承文化的初衷,带领读者多元立体化欣赏经典之美,使“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激发读者活力对第三代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了解读者的需求,并以满足读者的期望为开展服务的最终目标,激发读者的灵感,使第三代图书馆基于知识的服务根植于读者,得益于读者,也受益于读者。
将潮流元素融入中医经典。中医经典阅读推广可以引进商场的会员制度或者游戏的晋级模式,让读者一旦参与投入就欲罢不能。读者可以享有自己等级的权利,不仅是延长图书借阅期限等阅读权利,还可以扩大到VIP阅读室的使用权、参与读书会或者讲座的权利,甚至是阅读珍藏中医经典古籍的权限等。阅读量和阅读带动力等指标的积累,推动读者等级提升,使其想要拥有更多的权限。针对中医经典阅读的爱好者,可以为其设置私人订制权限,如普通会员可以阅览中医古籍仿本,高级会员可以鉴赏珍藏古籍真迹等,阅览册数也可以作为会员权限的指标之一。借阅投递到家、馆际互借互还、“你读书我买单”等新型高端服务都可以为中医经典阅读高级读者提供更全面的阅读体验。
日本六本木图书馆为营利性会员制图书馆,虽然藏书量不大,图书约1.4万册,但馆藏专业性强,更新及时,并提供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其中经典著作区装饰古香古色,并配有专业图书馆员,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经典的氛围。除此之外六本木图书馆有十余个不同主题的社团,都是由会员自发结成和运作,每个社团定期举办相应主题的活动,以实现会员制图书馆“知识交换、共享,促生革新”的理念[16]。
第三代图书馆要求信息资源融合,空间资源共享。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现代读者的阅读方式[17]。Kindle、iPad、手机等手持终端可以装载成千上万的读物,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阅读,也助推了“经典”的传播,读者可以不必为不经意想起的桥段而特意去图书馆或者书店花时间搜索。
2.5.1 微信、微博
微信、微博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工具,已经成为阅读推广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77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或服务号,204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博[18]。中医经典阅读推广可以抓住微信、微博高峰应用的契机,创建中医经典好书推荐、中医经典好文诵读、中医经典视觉再现等栏目,将中医经典资源以新形势用新媒体推广出去。推荐好书的同时平台也可以将阅读推广活动推送出去,扩大宣传力度,提升活动效果。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创建读书会、读书群等,实现共读互学的目的。
2.5.2 APP
中医经典手机应用软件也顺应互联网中医时代大潮,将传承经典与现代生活融合,陆续出现在各种APP应用市场中。如“中医经典著作”“中医读经典”等APP ,收录各种中医经典,比较全面,使中医爱好者受益颇多。这些APP方便读者交流与学习,很好地起到了振兴中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还有一些综合类学习APP,如超星云舟知识空间,基于资源的交互实现知识共享[19]。读者不仅可以通过专题浏览寻找中医经典方面的资源,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专题将学习心得、学术观点与同行分享。
2.5.3 二维码
二维码为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了契机。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实现电子书、电子期刊的阅读。除了关注公众号、下载APP等间接方式获取图书信息,一些图书以二维码形式将附带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如扫描二维码获取视听资料、一键购买图书等。中医古籍再造也可以利用二维码的技术优势,将再造经典中医文献形成二维码、生成索引,读者扫一扫便可以查阅经典。
注重人的需求是第三代图书馆的根本,注重交流和分享是是图书馆发展的重心。图书馆的建设要适应时代的变迁,图书馆的服务更要顺应时代的需求。相信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力量,中医经典的明天一定更辉煌。
将“互联网+”的思维引入中医经典阅读,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助力中医经典阅读推广。2015年武汉大学经典阅读在线闯关游戏“拯救小布之消失的经典”,以竞赛答题的方式普及经典文学知识,引导读者阅读经典名著[20]。中医经典阅读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激发读者的人文情怀,使寻找、获取、阅读、交流互动这些原本割裂的行为在一个虚拟空间里完成[21]。